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坝人化石地点新发现的打制石器



  宋方义 邱立诚 黄志高(宋方义、邱立诚,广东省博物馆;黄志高,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的是1984年8月发现的两件人工打制石器,它们都是由石英砂岩砾石制成,加工方法是采用单面的方法,获得一道厚刃,刃不整齐,刃角69°,器身一端尖,相对一端钝厚(KP84001)。另一件标本加工限于砾石一侧的小部分边缘,形成上窄下宽的弧度刃口,刃口角约75°(KP84002)。和石器一块出土的还有3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种类和马坝人动物群一样,故此,研究者认为这两件石器的年代应和马坝人同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wo manual stone artifacts discovered in August 1984. Both of them were made of quartzitic gravels with only one side processed. This one-side processing method produced an artifact with a thick and irregular cutting edge and a cutting angle of 69°. This artifact is pointed at one end and blunt at the other end (KP8400). The other artifact was processed only at a small part of the edge at one side of the gravel, thus it gained an arc shaped cutting edge which is narrow in the upper and wide in the lower, and a cutting angle of 75° (KP84002). Unearthed along with the two stone artifacts were fossils of vertebrates of more than 30 species which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Maba Fauna.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age of these two artifacts dated back to the same period of the Maba Man.

  

  曲江县马坝狮子岩1号洞是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地方。三十年来,学者们对狮子岩的地质、地貌、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不少论著,但对马坝人时代文化的研究,却由于资料缺乏而无从下手。

  1984年4月,在曲江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开发马坝人化石出土地点狮子岩。同年7月,在清理1958年农民从洞里搬至洞口的堆积物,即当年发现马坝人及其伴出动物化石的残余堆积物时,发现两件打制石器(编号:KP84001、KP84002),同时筛选出大批脊椎动物化石。现将这些发现报告如下。

  狮子岩由两座石灰岩孤峰组成,一名狮头山,高约60米;一名狮尾山,高约147米。两峰毗邻,间距约70米,中间由石峡洼地隔开。两峰地下彼此相连,尚有暗河相通,流水终年不絶。狮头山的溶洞大扺只分四层。两件石器都发现在第二层溶洞堆积物中。

  两件石器都是由砾石制成,半锥体阴痕大都模糊不清。砾石可能来自附近的河滩或阶地,岩性均属石英砂岩。KP84001号标本是用长条形砾石打制成的砍砸器,残长15.82厘米,横轴最宽8.64厘米,尖端2.31厘米,横断面最大厚度4.90厘米。打制时沿砾石的一个侧面,采用单面的方法,获得一道厚刃,刃不整齐,刃角67°,器身一端尖,相对一端钝厚(图一:l)。KP84002号标本,直径9.41厘米,最大厚度4.73厘米。打制工作限于砾石一侧的小部分边缘,使器形成上窄下宽有明显弧度的刃口,刃口角约75°,整个标本周边薄,中部隆起,横断面略呈三角形(图一:2)

  从发现石器的堆积物中筛选出来的动物化石计有猕猴(Macaca sp.)、猩猩(Pongo sp.)、野兔(Lepus sp.)黑鼠(Rattus rattus)、华南豪猪(Hystrix subscristata)、豪猪(Hystrix sp.)、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西藏黑熊(Ursus thibetan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水獭(Lutra Lutra)、花面狸(Paguma larvata)、大灵猫(Viverra melacensi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dima)、虎(Panthera tigrit)、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Bs)、纳玛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华南巨貘(Mdegatapirus augustus)、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野猪(Sus Scrofa)、赤麂(Munticus muntijak)、水鹿(Cervus unicolor)、獐(Hydropotes inermis)、山羊亚科(Caprinas indet)、水牛(Bubalus sp.)、洞穴陆龟(Testudo cf.tungia)、鳖类(Trionychidae indet)、鲤科(Cyprinidae indet)、鲶(Parasilurus asotus)、黄颡鱼(Pscudobagrus fulividraco)、蚌(Unio sp.)、蛇(Corbicula sp.)和腹足类(Gastropoda)等。以上所列脊椎动物化石除黑鼠外,与当年马坝人化石伴出的动物群相同(吴汝康、彭如策,1959),与后来继续发现的动物化石也基本一致(见本卷宋方义、张镇洪文)。

  本文记述的石器材料,虽然发现于马坝人化石出土后26年,但是它们来自同一洞穴的堆积,而且伴出的动物化石种类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它们是马坝人时代文化的代表。从石料来源、岩性、打制方法以及伴出的脊椎动物观之,都与广西桂林宝积岩遗存大扺相当(王令红等,1982)。 

  
  附録

  1983年,本文作者之一黄志高同志观察狮子岩洞穴时,在狮头7号洞穴中采得一件石锤(编号:KP83001),在此予以简要描述与探讨。

  石锤重725克,砾石制成。中央厚5.4厘米,周边厚4.4厘米,直径9.9-lO厘米。整个砾石面布满凹凸不平的坑疤,大部分不均匀地分布在砾石表面,有的相互重叠,坑痕深陷,一般横径大于纵径。坑痕分布情况为中央稀疏,边缘最密。边缘一处有一道凹形疤痕,横径长5.8厘米,纵径4.8厘米,未见锤打痕迹,可能是锤砸它物时的剥落疤痕(图二)。

  

  (原载《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

  

  参考文献:

  1.王令红、彭书琳、陈远璋: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人类学学报》1982年1期。

  2.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古人类型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4期。

  

  本文由黄风好绘图,特此致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