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坝人地点南支洞铀系定年初步结果



  高斌 沈冠军 邱立诚(高斌、沈冠军,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邱立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文摘要】报导马坝人地点南支洞次生碳酸盐岩和骨化石样的铀系年代。根据表层钙板2个样品3次测试的平均结果,其下含化石堆积应早于237ka。出自第二层堆积的骨化石样分析结果显着小于上覆表层钙板,可引为骨化石铀系年代结果可信度欠佳的例证。基于洞穴地点骨化石样铀系年代总体偏低的认识,并基于南支洞与出土马坝人化石裂隙堆积层位相当的假设,我们认为可暂以南支洞表层钙板年代(237ka),代表马坝人化石的最小年代。南支洞尚存较多的含化石堆积,多学科综合研究或可为马坝人的年代位置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s the U-series dating results of calcites and mammalian fossils from Southern Branch Cave of Maba hominid site.Three times of 230Th/234U analysis on two samples from capping flowstone present an average results of 237 ka,indicating the minimum age of fossiliferous deposits here.Age result of the mammalian fossils from the 2th layer is much younger than that of capping flowstone.This can be cited as an example of the limited reliability of U-series analysis on mammalian fossils.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deposits of South Branch Cave are generally contemporaneous with those containing the Maba Man,we recommend the result of 237 ka can be temporarily used to represent the minimum age of it.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fossiliferous deposits in South Branch Cave.Futher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may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for verifying the age of Maba man.

  
  狮子岩位于广东韶关市马坝镇西南约1.5km处,地理坐标为113°35′E,24°41′N,由两个石炭纪石灰岩孤峰组成,其中狮头峰顶相对高程为约60m,峰内发育三层溶洞。1958年6月,当地农民在挖掘洞内堆积作为肥料时,于第二层溶洞北侧一裂隙中发现人类头骨和大量动物化石[1]。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研究所、广东省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了对该地点的发掘,广东省博物馆于10月再度进行发掘,但除大量动物化石外,未获新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化石包括部分顶骨、枕头、额骨及一小块鼻骨,这些残破人骨后被修复、组合为一个不甚完整的头骨上部,吴汝康将其定为“早期古人类型”,即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2-4],国内外学术界较为一致地接受了这一结论。共生动物化石絶大部分为牙齿,石化程度较深,计有最后斑鬣狗、大熊猫、中国犀、东方剑齿象、西藏黑熊等27种,为我国南方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1,5],20世纪80年代,在清理堆积的过程中,宋方义等[6]又发现一块带M3的人下颌骨左侧残片和6枚零星人牙化石[6]。  具现代解剖特征智人(late Homo sapiens,晚期智人、现代人)起源的时间、地点及环境背景是古人类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东亚直立人(Homo erectus)与早期智人在演化系统上的联系与此直接相关。长期以来,我国人类学家认为东亚早期智人主要由当地直立人演化而来[7-9]。但近年来,这一经典学说不断受到挑战。如Rightmitiere[10]认为东亚的早期智人应来自非洲和西亚,原居住于当地的直立人是人类演化树上的旁支,与之相关地点年代的准确测定,对澄清人类演化模式的争议十分重要。

  马坝人系我国南方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在古人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吴汝康[2]认为“马坝人的地质时代,由共生的动物群判断,可能是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原思训等[11]平行测定了2个馆藏鹿牙化石和1个取自南支洞紧靠表层钙板堆积的牛牙化石的230Th/234U和231Pa/235U年代,以及南支洞表层钙板的230Th/234U年代。基于动物化石二法一致的结果,并基于史前学者南支洞“……堆积物和出土马坝人头骨化石的裂隙堆积物层位时代相当”的观点,他们将马坝人年代定为129ka,这一年代数据在相关研究中广为引用。

  纯净致密、结晶良好、无明显风化迹象的次生碳酸盐岩铀系年龄的可信度较高[12-13],原思训等南支洞表层钙板的年代结果为133+22-18ka(为方便对比,此值系依U—Th同位素强度比重新计算所得,原结果132+18-16ka的误差范围可能有误),似支持上述对马坝人年代的估计。然而该样的u—Th同位素比误差较大,为 ~7%,使年代结果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难以区分。马坝人已有的年代估计主要建立在牙化石的分析结果上。近年来作者和国内外同行积累的年代数据表明,动物化石不是测定铀系年代的理想材料[14]。马坝人确切的年代位置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作者在现场考察过程中看到,出土人化石裂隙中的堆积已被挖掘殆尽,无法采得适合于测年的样品。南支洞口位于裂隙南侧约6m,洞口宽约0.5m,高约lm,入洞后逐渐开阔,有完整的剖面保存。我们于此采集了具有明确层位的钙板及动物化石。本文将报导对这些样品的铀系定年结果,并讨论其对确定马坝人年代的意义。

  1.地层及样品

  南支洞现存剖面自东向西长约6m,东侧厚约1m,向西增厚至1.8m。堆积可分为四层:最上层为表层钙板,具清楚的水平生长纹理。其东侧可分为两个亚层,总厚约10cm,白色,局部含动物化石;西侧由十多个夹生碎屑堆积的钙板亚层组成,总厚约60cm,其中五个亚层的生长纹理清楚,最上部的第一亚层厚达15cm,白色,致密。第二堆积层为厚约70cm的黄褐色粘土,无明显层理,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第三堆积层为厚约20cm的灰褐色钙板(第二钙板层),生长纹理清楚。其下第四层为黄褐色粘土堆积,含化石,出露约30cm,未见底。

  以次生碳酸盐岩为对象研究人类化石地点的年代,具有明确层位意义、纯净致密样品的采集十分重要。南支洞表层钙板纯度尚可,MBR-6、7分别取自其东、西两端较为纯净致密的亚层。第二钙板层泥沙含量高,难以采得适合于常规α能谱法铀系测年的样品。但其上生长一高约30cm,直径约6cm的石笋,灰褐色,较为致密,于此采得MBR-8样,在东侧表层钙板下约20cm处发现一牛牙化石,黄白色,表面胶结黄色粘土,取样为MBRM一1.在西侧紧贴第二钙板层下发现一动物肢骨化石,黄褐色,表面有钙质胶结,石化程度较深,取样为MBRM一2。上述5个样品的剖面位置如图1所示。

  
2.年代结果与讨论

  次生碳酸盐岩原样经仔细剔选,尽可能去除碎屑物质污染和疏松多孔的部分。用常规α能谱法[15],对3个碳酸岩样作了4次230Th/234U分析。所得230Th/232Th值均小于20,应作碎屑物质携带的初始230Th修正。设(230Th/232Th)。为1和2,分别给出修正结果。剔选出马牙化石的本质部分,平行测定其230Th/234U和227Th/230Th年龄[16];另一动物肢骨化石的。230Th/234U年代分析了2次。所得结果列于表1。

  

  2.1  次生碳酸盐岩样品结果及分析

  MBR-6和MBR-7取于表层钙板,这2个样品3次230Th/234U分析的结果在±lσ范围内是一致的,经(230Th/232Th)。=l修正后的平均值为237ka,代表其下含化石堆积的最小年龄。与原思训等对同一钙板测年结果(132+22-18ka)相比,尽管表面看来相去甚远,实际上这2个数据在略大于±2σ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表明原思训等偏低的年代数据主要由统计误差所致。本文数据精度较高,且是2个样品3次分析的结果,可信度较高。

  取于第二钙板层的MBR-8样的230Th/234U年龄为213ka,在±1σ误差范围内与表层钙板的年代难以区分,提示第二堆积层可能形成于较短时间内。但若考虑±2σ误差范围,这一测年结果应表示为213+64-38ka,据此不能排除第二钙板层接近300ka的可能。MBR-8不很纯净致密,加之铀含量较低(0.05μg/g),使碎屑物质的干扰相对较大,230Th/232Th值仅为5.7,年代结果可信度不高。我们仔细核查了原样,发现有性状更好的亚层。如用质谱法分析经仔细剔选、尽可能纯净致密的小样,可望给出第二钙板层更为精确的年代。

  2.2动物化石样品年代结果及分析

  骨化石从总体上对铀及其子体不构成封闭体系,只在某些场合下方可提供有意义的年代信息[14,16]。MBRM-1采自表层钙板下,230rh/234U和227Th/230Th年龄分别为146+10-9和154+26-21ka,在±1σ误差范围内吻合,据此应肯定样品的封闭性。该样与原思训等的BKY82151(135+13-17ka)层位相当,年代结果亦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但这2个动物牙化石与表层钙板铀系年代的差异显着。对洞穴地点而言,如是情况较为常见,几为普遍规律,如:周口店第一地点第三层骨化石铀系年代为230ka[17],而其上第l-2层堆积中钙板为410ka[18];安徽巢县人地点第二堆积层顶部钙板为310ka[19],而其下骨化石为160~200ka;基于动物牙珐琅质铀系和电子自旋共振法联合测年,西班牙人类化石地点Sima de los Huesos Huesos曾被定在200~320ka间,但新发现的上覆钙板层将其推至400~600kaka[20],等等。据此我们认为,主要建立在骨化石铀系测年之上的马坝人地点原有年代,很可能是大大偏低的。

  基于对水平层位和动物群组成的分析,本文第三作者及其曾在马坝人地点长期工作的合作者认为南支洞与出土人化石的裂隙同属第二层洞穴。出土马坝人化石的裂隙深达10m,头骨化石出土于中部偏上(深4.1m),即裂隙堆积层的深lm处,其层位与南支洞第二层堆积大体相当,应是同期的。原思训等接受了这一假设,并援引二处动物牙化石年代结果的一致作为支持证据。本文MBRM-1与这2个牙化石年代结果一致,表明这一假设很可能是正确的。但由于裂隙堆积已不复存在,裂隙与南支洞之间亦无剖面相连,二处堆积为同期的假设难以被证实。尽管如此,基于洞穴地点骨化石样铀系年代总体偏低的认识,并基于南支洞与裂隙堆积层位相当的假设,我们认为暂以本文南支洞表层钙板更为可信的年代数据(237ka),代表马坝人化石的最小年代,应比主要基于馆藏动物化石铀系测年的原有年代更为合理。

  MBRM-2采自第二钙板下,两次230Th/234U分析的结果在±lσ范围内一致,平均值为212+24-10ka,与MBRM-1结果比较,MBRM-2出自下部地层,而年代结果也更为古老,表明第二钙板之上和之下的动物化石,很可能有较大的时间距离。似不宜用一个单一的数值,代表马坝动物群的年代。

  2.3年代结果意义与讨论

  马坝人形态上被订为早期智人。其部分特征,如近圆形的眼眶,可能是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流向东亚的证据,有关马坝人的研究因此备受关注。吴汝康基于形态学研究[2],认为“柳江人化石的年代远不如马坝人类化石为古老”。近十多年来我们对华南重要晚更新世人类化石地点的年代研究表明,晚期智人在中国的出现应不晚于100ka。其中柳江人的年代很可能在111~139ka之间[21],或者更老一些。与此相比,马坝人原有年代结果(129+13-10ka)显得过于年轻,有可能被引为支持早期智人与现代人在我国南方共存的证据。一般认为,马坝人化石应属早期智人中的较早阶段。本文给出的马坝人年代(≥237ka)更符合这一分类学位置。我们还研究了出土早期智人化石的安徽巢湖银山和北京周口店第4地点[22],以及同期的周口店第15地点,这些地点年代位置都应大幅度前移。主要基于骨化石铀系定年的我国早期智人遗址的原有年代序列,很可能被整体低估。

  马坝人地点南支洞尚存较大量含化石堆积。在本文年代结果的基础上,若能组织多学科综合研究,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马坝人化石地质背景全然缺失的遗憾。若能在确定的堆积层位发现新的人类化石,则可为马坝人的年代位置提供进一步的证据,为澄清中更新世人类演化模式做出重要贡献。

  致谢:现场考察得到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和马坝人遗址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张镇洪教授提供了有益的讨论,王红和张丽协助分析样品,作者向上述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原载《暨南大学学报》2007年3期)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马坝人类及其他动物化石地点调查简报[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2):94-96.

  2.  吴汝康,彭如策.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1(4):159—163.

  3.吴汝康.马坝人化石在我国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2.

  4.吴新智.马坝人在人类进化中的位置.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7.

  5.宋方义,张镇洪.马坝人伴生动物群的研究.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3—35.

  6.宋方义,张镇洪,黄志高.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新发现的人类化石.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13.

  7.吴新智.20世纪的中国人类古生物研究与展望[J].人类学学报,1999,18:165—175.

  8.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J].人类学学报,1997,16:55—73.

  9.W M,W X Z,T A.Modem Homo sapiens:A general theory of hominid evolution involving the fossil evidenee from East Asia[A].S F H,S F.The Orions of Modem Hunlans[C].NewYork:,Man R.1iss,1984,411-483.

  10.  R G P.Huma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the role of Homo heidelbergensis[J].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1998,6:218-227.

  11.  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华南若干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J].人类学学报,1986,5(2):179-190.

  12.  S H P.Uranium·series dating and the origin of modem nlan[J].Phil Trans R Soc L)nd B,1992,337:131-137.

  13.G J s.227Th/230Th dating method,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to Chinese speleothem samples[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Quaternary Geochronology),1996,15:699—707.

  14.  G J S.U.series dating of fossil bones:results from Chinese sites and discussion on its reliability[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1996,15(4):303—313.

  15.  I M,H R S.Uranium-series Disequilibrium:Application to Each,Marine,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The 2nd e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1-901.

  16.  L A G.Uranium-Series dating of bone by gamma-ray spectrometry:comment[J].Arehaeometry,1997,39 (1):217—219.

  17.  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铀子系法测定骨化石年龄的可靠性研究及华北地区主要旧石器地点的铀子系年代序列[J].人类学学报,1984,3(3):259-269.

  18.G J s,T L K,H C,et a1.ttigh—precision U-series dating of Locality 1 at Zhoukoudian,China[J].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2001,41:679—688.

  19.  沈冠军,房迎三,金林红.巢县人年代位置新证据及其意义[J].人类学学报,1994,13(3):249-256.

  20.B J L,s D D,A A,et a1.The Sima de los hominids date to beyond u/Th equilibrium(>350 kyr)and perhaps t0 400一500 kyr:new ra~ometrie dates[J].Jott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3,30:275—280.

  21.  沈冠军.中国现代人类起源:来自南方化石地点的年代学证据[J].地学前缘,2004,11(2):543—548.

  22. G J s,H c,R L E.Mass spectrometric U-series dating ofNewCave at Zhoukoudian,China[J].Journal of Ar-chaeologieal Sciences,2004,31:337—342.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