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朱非素(朱非素,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的是石峡遗址出土的十三件青铜器特征,并通过对其进行对比研究而瞭解当时的古代先民们的劳动、生息、繁衍的情况。同时初步推断这批青铜器的年代是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13 pieces of bronze artifacts unearthed from the Shixia site.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m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s about ancient people on their labor, living and multiply. Assumption was simultaneously made that these bronze artifacts dated back to a period lasting from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马坝石峡遗址位于狮头与狮尾两石山之间的峡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是坡度平缓的山岗遗址。现已辟为农田。遗址周围有阔而低平的耕地,远处的山岗在几千年前曾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遗址西区有终年不断,长流不息的狮尾泉水,可供生活和生产所需。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远在五千多年前,古代先民们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一带土地上。近年来,在该遗址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外,还出土了相当于商周到春秋时期的遗迹、遗物。本文仅就遗址中这一期出土的青铜器作简单的介绍。

  遗址共出土青铜器十三件。计有铜矛1,铜钺l,铜刮刀(亦称篾刀)2,钢锥2,残铜镞5,残靴形钺1,残器銎部l片。都发现在第二层的上层,即②A层(第一层为耕土层),总称为上文化层。其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铜矛(T15②A:5)t身作柳叶形,刺实心扁平,中脊起棱,甬短呈扁圆状,无鼻钮,唯銎侧有一穿。筒长4.8厘米,身长6.5厘米(图一:1)。

  铜钺(L46AH1:1):身薄而刃部呈弧,斜肩,首部两边上翘。銎为长方形,内有朽木痕迹。脊端外表有一周弧线凸棱。两侧面正中各有一道明显的铸缝。长8.5厘米(图一:一2)。

  铜刮刀(T46②AH1:2):形似竹叶状,身扁薄呈弧,背中间起脊,两刃前聚成三角形鋭锋,后部平。长8.5厘米(图一:3)。

  铜锥(T81②Ad5:1):横断面为方形,一端渐细成钝尖。长7.3厘米。

  铜镞:长身狭条形,凸脊,中脊横断面为菱形。两叶较瘦,前聚成鋭锋。个别后锋倒刺稍大于身。有圆铤和扁条形铤。铜镞(T23②AH12 1):狭条身,中间靠前锋部分为凸脊,紧相连的后部分是血漕直通铤后端,铤呈扁条形,形制独特。残长6厘米(图一:4)。

  和以上青铜器共存的陶器为火候较高的几何印纹硬陶。器形有罐、瓿、盂、圈足盘、豆和原始青瓷钵、豆等。拍印的几何印纹有F纹(过去称夔纹)和云雷纹、菱形纹、凸方块纹、方格纹、圈点纹等组合纹,有云雷和粗方格的组合纹,还有双圈纹、篦点纹、圈点纹……等等。以T46②A层一号灰坑为例;灰坑打破了第三层(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它的西端还打破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三期墓的第42号墓东南角火烧壁。出土铜钺一件,铜刮刀一件,夹砂红陶钵形鼎一件。同坑还出土了几何印纹硬陶片,有F纹,云雷粗方格组合纹和规矩云雷纹。后一种云雷纹和清远三坑公社马头岗春秋墓出土的陶罐上拍印的花纹相似。

  类似石峡遗址出土的铜钺、铜刮刀、铜镞等在本省的广宁、罗定、德庆战国墓和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中也发现。但战国墓中与青铜器共存的几何印纹硬陶的米字纹大陶瓮,弦纹、水波纹组合的陶瓿以及陶杯、陶盒等的器形和花纹,截至目前止,石峡遗址的上文化层中未曾见到过。而短小的铜矛,刺实心扁平,筒侧有一穿的形制,可能说明年代较早的特点。

  所以,我们认为这批青铜器的年代,约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这看法是否恰当,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探讨。

  

  (原载《广东文博通讯》1978年3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