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曲江乌石床板样发现的石峡文化遗存



  刘成德(刘成德,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的是在曲江乌石床板样发现的属于“石峡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其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remains from the period of Shixia culture. These remains which dated back to late Neolithic Age were discovered at Chuangbanyang at Wushi in Qujiang.

  

  近几年来,曲江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乌石床板样是属于“石峡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现作简介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发现

  床板样位于曲江县南乌石镇东北约500米处,是一处山岗遗址(图一)。遗址由北向南倾斜,坡度平缓。相对高度约20米。现存面积约2000平方米。

  1959年以来,对该遗址作过多次调查。1983年冬,收集了一批文物,幷发现墓葬两座。其中一座被压于大树下,未作清理地层情况尚不清楚。

  二、墓葬

  一号墓位于遗址北端较高的台地上,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190°。该墓遭到严重破坏,仅存北端一段。一墓坑残长50厘米、宽20厘米、残高48厘米。墓壁经火烧烤成红烧土壁,炭烬和灰屑平铺于墓底,厚达15厘米。墓底坚实,有夯打痕迹。遗物仅存十四件,多集中于西北角,多已破碎。出土陶器有夹砂陶釜一件,豆一件;泥质陶罐一件,豆一件,三足盘(残)一件,圈足盘(残)一件,石器有梯形锛一件。长身锛(残)一件。镞四件,石料两件。从器物放置和破碎情况分析,多数是第一次入葬时的器物。此外,在群众手中收集到在此墓附近挖出的石器六十三件,这批器物究竟是此墓所出,或是另一座墓的,难予确定。

  二号墓位于一号墓东侧,相距10米。压于大树下,无法进行清理。在其破坏的断面上,暴露一些遗物,其中有瓦状足釜形鼎,楔形足釜形鼎各一件,釜一件,均为夹砂陶;还有一些石镞。

  三、遗物

  发现的遗物中,陶器数量不多,能辨其器形的只有五件。

  陶釜一件(M1:4)。夹砂黑陶。敞口、鼓腹、圜底、素面。此器与石峡遗址M108:19、M4:13出土的同类器相同。 

  陶豆 一件(M1:5)。夹砂黑陶,喇叭形足。这类形制的豆在石峡文化墓葬中较为常见。

  陶罐 一件(M1:3)。泥质陶、灰黄色。直口、鼓腹、圜底。素面。与石峡遗址M51:10陶罐相似。

  此外,还有一件泥质陶三足盘,一件泥质陶圈足盘,均已破碎。

  石器的数量较多,其中一号墓出土八件,收集六十三件。

  梯形锛一件(M1:6)。泥质板岩。身长11.7厘米、刃宽5.3厘米。

  长身锛一件(M1:14)。略残。这种锛在石峡文化墓葬中比较常见。

  镞 六十三件。分两式:工式柳叶形。前出缓收鋭锋,棱脊。后有铤,铤部断面为扁圆形或圆形。通长8.3厘米——11.1厘米(图二:1—3)。Ⅱ式器身及铤部均作三棱形,铤部较长,这种石镞,石峡遗址出土不多(图二:4)。

  琮 一件。灰色硅卡岩质。管形方柱体。内圆外方,上大下小,琢磨精细光滑。器表每面有横槽四道,分成五节,以四角为中线,每面中间有一道直槽将纹饰分开,每节有两长一短的对称凸弦纹,并有一对阴刻的小圆圈,形似兽眼。器中空,孔为两面对钻。器高14.6厘米、器径:上为7厘米、下为6.6厘米。此器与石峡遗址M105出土的大石琮大致相同。

  环 一件。外径7.7、高2、肉厚l厘米。

  四、结语 

  乌石床板样遗址的墓葬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峡文化在韶关地区的分布及其来龙去脉增添了实物资料。从一号墓的情况看,与石峡文化三期墓葬相同,[1]其年代也应属同一时期。

  本文承广东省博物馆陈红冰同志插图,谨此致谢。

  

  (原载《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博物馆 曲江县文化局石峡发掘组: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7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