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石峡文化类型遗存的内涵分布及其与樊城堆文化的关系



  杨式挺(杨式挺,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石峡文化是分布于粤北的一种新石器晚期典型文化,它是以种植栽培稻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下层遗物以磨光石器和夹砂陶、泥质陶为主。同时已出现了父系氏族公共墓地;二次墓葬普遍存在,并随葬生产工具和武器也相当普遍,随葬品中已出现显示财富和权势的玉石器物,存在年代跨越近一千年。本文作者认为,石峡文化与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

  Abstract:Shixia culture is a typical kind of cultures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late Neolithic Age. There were human settlements dominated by the primitive agriculture of the cultivated rice. The relics from the lower stratum are mainly polished stone artifacts, sand-tempered potteries and pure-clayed potteries. Simultaneously, patrilineal clan cemetery had emerged. The secondary burials with production tools and weapons as burial objects were common, and jade wares which indicate wealth and power were among the burial objects. The age of the site covers about 1000 year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Shixia culture and Fanchengdui culture share the closest relation and similarity.

  

  石峡文化是以石峡遗址下层和墓葬为代表的、主要分布于粤北的一种新石器晚期文化,因其于1973至1977年发现于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的石峡而得名。它的发现,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岭南,都有其重要意义。苏秉琦教授曾经指出:“它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还为我们探索这一地区社会发展诸阶段与我国其它诸文化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环节。”“石峡文化不仅可以作为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典型,它还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解体总过程的阶段性发展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类似石峡文化所反映的原始社会解体两大阶段发展过程的材料,在我国其它新右器晚期诸文化中还是罕见的。”[1]

  本文以石峡遗址的石峡文化遗存为标尺,拟对近十年来粤北等地发现的石峡文化类型遗存,做些搜集梳理工作,以祈对石峡文化的进一步探讨有所补益。同时,附带说说石峡文化与江西樊城堆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石峡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的发表,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2]不少文章已对有关问题有所论及。[3][4][5][6]石峡文化主要的内涵和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遗址的种类和分布。遗址的种类以山岗遗址为多数,亦有台地和洞穴遗址。它们主要分布于粤北北江中上游的马坝河、浈江和翁江,以及新丰江上游的连平水,贺江下游的杏花河和粤东的榕江中下游等地点。

  2.出现了以种植栽培稻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聚落。栽培稻遗迹在曲江、翁源等地均有发现。居住建筑遗迹在石峡遗址下层早期层位已有发现,经鉴定为一种地面建筑的木骨泥墙长屋。 

  3.石峡遗址下层遗物,以磨光石器和夹砂陶、泥质陶为主,还有少量的几何形印纹陶。

  石器七百多件,有磨光石 、锛、斧、凿、镞,还有磨盘、磨棒和部分打制石器。石 是石峡文化一种富有特色的工具。因其窄身厚体、两头有刃似镐头,故称 ;又因其弧背如弓形,又称弓背锛(图一)。同类的器物,目前在我国其它地方罕见。锛的数量最多,形制规整典型。可分长身、短身(梯形)、有段和有肩诸型。穿孔石斧、钺类已出现,年代亦早,只是总数量少,器形小。

  下层出土陶片三万多片,其中夹砂陶占51.8%,泥质陶占48.2%。夹砂陶的主要器形有鼎、圜底釜、圈足或圜底罐、豆、盖豆和器座等。鼎类可分盘形、釜形和盆形鼎,盘形、盆形鼎是石峡文化富有特色的炊具。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盘形鼎,器身为敛口钵形,不带子口;另一件釜形鼎,器身直口,三足外撇(图二:1-3),似未见于墓葬,表明下层鼎类应与墓葬有所区别。釜类可分四式以上(图二:4-7)。鼎在广东其它原始文化罕见,而圜底釜则是常见的主要炊具;而石峡下层和石峡墓葬,釜与鼎共存并用。直口鼓腹罐也值得注目。这类罐的颈、腹部多饰刻划纹、细绳纹、篦点纹或戳小圆圈(图二:9、10),胎薄、质坚,器形较小,数量约占下层夹砂陶的20%,主要出自下层早期层位,墓葬尚未见到。但在周田鲶鱼转下层出土过,而且也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新石器中期陶器纹饰的主要特点。[7]泥质陶有罐、壶、瓮、三足盘、圈足盘、豆、盖豆等。三足盘有一件瓦形足的可复原(图二:11)。圈足盘达四千片,多数未见于墓葬的随葬品,很值得注意。特点是薄胎,土黄色表皮;也有磨光者,直口折盘,矮圈足上饰小圆镂孔和几周刺点纹。这类矮圈足盘是石峡下层富有特色的器物。这类镂孔矮圈足盘的形制,与珠江三角洲、沿海一带新石器中期的矮圈足盘、彩陶圈足盘颇为类似。[8]

  4.出现了父系氏族公共墓地。石峡下层已发掘的一百座墓基本是东西向土坑墓,都是单人葬(包括小孩墓),葬式分一次葬和二次葬。二次葬多为火烧穴深坑墓,有两套随葬品。迁葬尸骨多置墓底东南隅,撒有朱红色土,应是灵魂不灭观念之反映。

  5.石峡下层墓葬出土二千多件随葬品,其中90%出于二次葬墓。最多的一座有一百七十一件,最少的五至七件。随葬品絶大多数可作实用器;但尸骨堆上或旁边的石钺、玉石琮、璧等,则有特殊的含义。

  6.随葬生产工具和武器相当普遍。八十九座墓(另有十一座为空墓)随葬石器工具的达六十九座,占有随葬品墓的77.5%,出土各种石器九百多件。种类有 、锛、穿孔斧、穿孔钺、凿、镞等。(穿孔石斧原简报称石铲,我认为应改称穿孔石斧,特别是石峡墓葬的Ⅲ式即窄身铲,改称斧更妥当。)石钺细分有七八式样,最大的达39厘米、最小的13厘米;三十六座墓出土石镞六百二十二件,最多的一座达百件。这些情况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7.随葬陶器主要有鼎、豆、盘、壶、釜、罐,及甑、鬻、杯、器盖等。其中以鼎、釜、豆、盘和壶或罐为主要组合。盛行三足器、圈足器、缺乏平底器。

  8.随葬品中已出现显示财富和权势的玉石器物。有琮、璧、瑷、璜、环、玦、锥形器、緑松石片和水晶耳块等,絶大多数出自第三期墓。玉石琮一大五小,出于六座墓。大琮形制与吴县草鞋山,武进寺墩3号墓相象;矮琮则与张陵山、上海福泉山、余杭反山等良渚文化墓的相似。[9][10]

  9.分期和年代:石峡文化从石峡遗址的发现可分两个时间,即下文化层和墓地。下层还可分早晚;墓葬又可分三期,第三期六十座墓还可划分为六组。从木炭标本的14C测定看,墓葬年代当在公元前2700~前2300年之际;而下层,尤其是下层早期的年代,推测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由此可知,石峡文化的年代可能跨越了一千多年。

  二、石峡文化类型遗存的新发现

  近十年来,粤北等地陆续发现有石峡文化遗址、墓葬和同类遗物。兹分县分地点作一简要介绍(图一)。

  (一)曲江县 

  位于北江中上游,处粤北的腹地。

  (1)石峡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迄今已揭露3875平方米。下层发现100座墓,中层发现34座墓。最近的一次发掘为1985年夏,除在中层发现一件陶器残件上的拍印有6个女子手拉手在跳舞的重要资料外,还在下层发现有厚度30-50厘米的文化层,出土陶片以各种刻划纹、篦点纹罐、土黄色皮圈足带小圆镂孔的矮圈足盘为主。应相当于原来在遗址中心区高处发掘的下层早期的层位。

  (2)狮头岩4号洞:位于“马坝人”洞之西北,又称银岩。1979年冬在洞口内5米处试掘过16平方米。在第二文化层出土有石峡文化遗物,如瓦形足盘形鼎、釜形鼎的残件和盖豆,石器有长身锛、柳叶形镞等。第三层胶结层发现有兽骨、螺殻等,其年代应与马坝矮石洞、大塘镇牛屎岩新石器早期相当。

  (3)狮头岩6号洞:位于狮头岩南面山腰,面对石峡。经试掘其上层为扰乱层。中文化层出有石斧、锛、镞,厚胎粗绳纹和双线菱格突点纹的陶釜、罐残件。下层为红烧土遗迹,比较平整,似为居住面遗迹,发现有动物烧骨、一件双孔石釜(铲)残件和一件面上压有四个小圆窝的陶纺轮。纺轮和石斧见于石峡下层墓葬。

  (4)泥岭遗址:位于马坝狮子岩狮头东北约400米。六十年代开辟公路时,发现过石镞和三足盘盘身(当时尚未认识是下附三足的盘)以及含有人工栽培稻的烧土泥团。属石峡文化遗址。

  (5)床板样墓葬:位于曲江乌石镇乌石老街山岗。1983年发现两座墓葬:1号土坑墓仅存约1/4,墓底有一层炭屑、应为火烧穴墓。残存石锛三件、镞四件、陶釜、罐、豆、三足盘等残件。另外征集的数十件石镞,还有大石琮和石环。大石琮以硅卡岩为原料,通高14.3厘米。与石峡M105的几乎一模一样。2号墓被压在大树下,未经清理,出露有瓦形足和楔形足釜鼎各一件,还有陶釜和石镞。床板样墓葬当属石峡文化第三期墓。

  (6)狮子山遗址:位于乌石镇鸟石老街南的狮子山(又名李家山)。初步瞭解有三层,遗物年代与石峡遗址相当。下层厚30-40厘米,出土盘形鼎盘身和瓦形足,磨光长身锛、镞和环。当属石峡文化。 

  (7)南岸门口岭遗址:位于凤田镇凤田街东南2公里南岸村。有文化层,采集夹砂鼎、泥质罐、豆残件。印纹有曲折纹、方格纹;石器有梯形锛、有肩锛。 

  (8)圆墩岭遗址:位于龙归镇南1公里。1982年采集到石 一件,长11、宽3.3、厚2厘米(图三:2),形制与石峡的基本相同。

  (9)鲶鱼转遗址:位于周田镇浈江河畔山岗上。1959年发掘过,以后有过多次复查。发现石器、陶片比较丰富。打琢石器约占一半,夹砂陶纹占8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下层(②B层)陶片中,有不少灰褐色薄胎陶片,饰细绳纹、刻划纹、篦点纹,特点与石峡下层相同。

  (10)拱桥岭遗址:位于樟市镇拱桥岭,1982年采集到丰富的石器和陶片。遗物中有几件瓦形鼎足。但多数陶片属石峡中层。

  (11)杓岭遗址,位于龙归镇对面江湾河与南水(乳源河)交汇处。1963-1978年进行过三次试掘,获得一大批石器和陶片。发现有较石峡中层年代为早的夹砂陶片,似与石峡文化有一定的关系。

  (二)始兴县

  位于粤北浈江中游地带,东与江西赣南交界。1974年以来,在玲珑岩新石器早期洞穴遗址,中镇村、澄陂村等新石器晚期的河旁台地遗址,进行过试掘。

  (1)中镇村遗址:位于城南乡新村中镇村西0.5公里、浈江支流墨江南岸台地。1975年5月,在一条叫低龙水圳断面上,发现了文化层和“大灰坑”三个。同年12月试掘。

  探方1试掘5平方米。在第二、第三文化层出土石器二十三件。器形有砾石砍斫器、刮削器、凿形器、砺石、石片石器,还有磨光长身锛两件。夹砂红褐或灰褐陶三十片,其中釜形鼎一件,下腹附有上宽下窄方柱形残足,釜口沿六片;素面泥质灰黄陶四十三片,其中有一件大镂孔矮圈足盘残件,还有盘、豆、罐片。纹饰仅有篮纹和附加堆纹。

  探方2试掘7.5平方米。在第二文化层出土石器二十八件。其中砾石石斧四件,两件长条形、两件扁平方体,器身打琢、刃部磨光。石锛四件,三件长身、刀部加磨、一件短身、通体磨光。四边打琢扁平方体砾石刮削器四件,还有凿、锛、镞、砺石和石芯。夹砂陶九十三片,器形有釜、釜形鼎、盘形鼎残片七十五片(件)。各式鼎足十余个,有瓦形、楔形、上宽下窄方柱形、扁矛形等。泥质陶三十六件,有瓦形足三盘,足面有小圆窝、豆盘,有一片黑皮磨光、罐圈足等。印纹仅有篮纹(条纹),重圈纹和错迭曲折纹。

  “大灰坑”(编号H1):口大底小。口宽约3.7米、最深1.34米。坑内有红烧土块及烧灼过的大石块。出土石器二十四件,有砾石打琢的砍斫器、手斧形器、有刃刀形器、刮削器、局部磨光短身锛、通体磨光柳叶形镞。还有陶纺轮一件。类砂陶二十八片(件),有鼎、釜等,鼎足有上宽下窄方柱形,足面有凹道,楔形足、瓦形足、足面有小圆窝。泥质陶十七片,有罐、豆等。

  中镇村遗址出土的陶器鼎、釜、三足盘、圈足盘及几件印纹陶,与石峡下层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石器的器形和制作技术则原始性多一些。遗址的年代,上限大概不会超过石峡下层,下限可能与石峡早期墓衔接。

  (2)狗公岭遗址:位于罗坝镇角田村东0.5公里的狗公岭。见有0.4-1米文化层。出土有瓦形鼎足、方柱形凹弧面的鼎足(图二:2l、22),夹砂釜罐类以黑胎陶为主,敞口或折沿,饰绳纹、方格纹,不少为素面。石器有长身锛和有段锛。

  (3)田心遗址:在顿岗镇周所大火村北。有文化层。出土有斧、锛、 形锛。 形锛长10.5、宽刃3.6、中背厚约1.8厘米(图三:8)。陶器有红陶豆圈足和罐等,印纹有曲折纹、方格纹等。 

  (4)东流坝遗址:位于顿岗镇东流坝村。文化层中采集有锼、长身锛和有段锛;陶片有网络纹、曲折纹陶等。

  (5)澄陂村遗址:位于城南乡澄陂村北墨江南岸断面。1975年5月,对一个“废窑坑”进行了清理。该坑平面呈椭圆形,长径2.5米、短径1.6米、深0.96米。坑内及坑壁有红黑烧土,坑底有几块大石块。坑内陶片堆积相当丰富,主要是中小型罐类,有些罐口沿或腹片烧坏变形。还有高足细把豆。罐类的印纹有曲折纹、方格纹、复线长方格、叶脉纹等。

  (6)大背岭遗址:位于马市镇西北1.5公里的浈江北岸山坡地。先后采集过各种石器一百三十五件。发现有30-50厘米的文化层。石器有石斧、石锛(可分长身锛、短身锛、有肩锛、有段锛和有肩有段锛),石锛器形比较厚大,型式典型,磨制较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两件石 、一件穿孔石钺(残)。此外还有凿、镞、戈、双孔石刀和环。陶器有复线长方格纹罐、弦纹细把豆等。遗址时代当属新石器末期,与澄陂村、韶关走马岗、石峡中层相当。[11]从石 、穿孔石钺以及典型的有段锛等器物分析,遗址应与粤北石峡文化有较密切关系。

  (三)翁源县

  位于粤北北江支流翁江上游。近年来发现了多处新石器遗址。

  (1)下角垄遗址:位于坝仔镇芙蓉村龙埂山东西坡。1985-1986年进行了试掘。其下层、中层与石峡遗址的下层、中层的遗物和年代相当,未发现墓葬。

  下文化层出土石器、陶器,还有红烧土及栽培稻遗迹。夹砂陶有釜形鼎、盘形鼎和泥质陶三足盘、镂孔高圈足盘、罐、豆等。盘形鼎、釜形鼎和石峡文化墓葬的同类器酷似。

  (2)童子营遗址:位于南浦镇沙坪村潘屋背后山。采集的遗物有盘形鼎的盘身、瓦形鼎足、夹砂釜;泥质罐类的印纹有曲折纹、篮纹、重圈中心加圆点的和云雷纹(软陶)。石器有各种斧、锛、镞、长方形双孔石刀等。从遗物看,童子营遗址可能包涵着石峡遗址的层次和年代。

  (3)拳头岭遗址:位于六里镇下陂村九龙宫溶洞之南山岗。1984年发现石斧、锛、凿、刀、镞、矛;陶器瓦状足鼎足,釜,圈足盘、圈足罐残件。内涵和年代应与童子营遗址大致相当。

  (4)横岭埂遗址:位于石 乡集义村依山傍水的台地。采集的陶器有瓦形足鼎足、三角形带镂孔的三足盘器足和圈足罐等。横岭埂所见的遗物以相当于石峡中层者多,但也有部分与石峡下层相同的器物。

  (5)坛子岗遗址:位于岩庄乡。1983年采集到夹砂盘形鼎足、陶釜印纹陶和陶纺轮,石器有柳叶形镞和砺石。

  (四)连平县

  位于广东省北部、新丰江上游,北与赣南接壤。

  (1)上洋遗址:在县西邻近翁源县的陂头镇东南3公里处。据《连平县文物志》,在该遗址地表下1-2米深处,出土有石斧、有段锛、短身锛和镞。陶器有夹砂鼎足,有上宽下窄方柱体的、扁平长方状的。当与石峡文化有一定关系。

  (2)黄潭寺遗址:在县城元善镇东北1公里谢屋背后山。采集到石锛、凿、镞、凿、戈、环。陶器有一件完整的折唇束颈鼓腹、圜凹底罐,拍印方格纹。遗址下层发现有与石峡文化相同的陶器等遗物。

  (五)仁化县

  位于广东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

  覆船岭遗址:在长江镇南1公里处锦江与里周水交汇点。石器有斧、锛、镞、矛和一件罕见的“圭形器”(残长22.4、宽5、厚1厘米左右,器身平整无脊,首端一穿,刃部残)等。发现一件 形锛,器身宽而短、两端有刃(图三:3)。陶器以夹砂黑陶为主(与始兴狗公岭相类),有釜豆,器座和几件瓦形盘鼎足(图二:20)。其下层当与石峡文化有密切关系。

  (六)英德县

  位于广东北部北江中游。

  穿岩遗物点:在县西九龙镇礼坑村穿岩洞穴里。1985年冬,一件磨制穿孔石钺,亚腰斜弧刃,光亮并略带透明感。高17.7、宽95、中间厚1厘米(图三:4)。这件石钺与石峡文化墓葬的完全相同。

  (七)南雄县

  位于粤北浈江上游,东、东南、北三面与江西省交界。

  1970年前,在县东的界址镇黄坑村的上坑,发现过两件穿孔石斧(铲)。完整的一件长12.6、宽7、厚0.1厘米,还发现两件长身锛和有肩锛。这两件穿孔石斧(铲)应与石峡文化有直接关系。

  (八)封开县

  位于粤西贺江中下游,西江流人本县西南部。1983-1985年,在杏花镇杏花河两岸山崮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发现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遗址二十多处。[12]

  (1)塘角嘴、佛子岗、禄美村、罗沙岗、牛鼻冲、牛围山、榃秧岗等二十多处山岗遗址,出土和采集七八种形式的夹砂鼎足三百余个,至少其中的Ⅰ、Ⅱ、Ⅲ式当属新石器时代并与石峡文化密切相关(图二:18、19)。 

  (2)在杏花镇的一些遗址中,发现有一些与石峡文化相似的遗物。如塘角嘴遗址发现三件石镯(臂环),罗伏嘴后山等地,采集四件扁平体穿孔石斧(铲)。在罗沙岗M1石峡文化类型墓和榃秧岗等地,发现四件石 。在旧屋后山发现一件高16厘米、刃宽8.6厘米、厚1厘米穿孔石钺,等等(图三:5、6、7)。

  (3)在禄美村对面岗,清理了一座石峡文化类型的火烧穴土坑墓。出土鼎足、圈足盘、豆.残件(图二:14、15)和石锛、钺、镞、凿,以及石琮、石镯。竹木炭标本的14C测年为4030±120B.P.(未作树轮校正)。[13]其中石琮高7.4厘米、雕刻简化兽面纹,大小与石峡出土的高、矮琮有别(图四:1、2)。

  (4)在杏花三联村罗沙岗,发现了另一座石峡文化类型土坑墓。出土 、斧、锛六件,鼎足三个,黑皮磨光陶豆盘两件(图二:12、13、16、17),圈足盘、三足盘两件。石 窄长厚体,以及盘类均与石峡文化墓葬的近似。 

  (九)揭阳县

  位于粤东榕江中下游,几年来,陆续发现许多新石器晚期及商周时期的“浮滨类型”遗存。

  宝山山东遗址:在埔田镇车田村北约0.5公里。1982年进行发掘,在下层出土陶器中,有釜形鼎、盘形鼎和镂孔高圈足盘残件。鼎足有瓦形、·扁圆条状、楔形和丁字形足诸款式。前者见于石峡文化墓葬,丁字形足则是“樊城堆类型”文化常见的。[5]宝山山东下层应与石峡文化有密切关系。1984年4月,田圪乞镇居民在镇东北三舵(地名)挖取贝殻烧灰,在约4米深处出土两件玉琮和两件玉环。

  四件玉器“色泽湖緑,属软玉类的透闪石。”[15]玉质有透明感。一件玉琮通高7.4厘米,镂刻三组简化兽面纹,形制与封开禄美村墓玉琮相似;另一件玉琮通高8.4厘米,镂刻四组兽面纹:一、三组与上件略同;二、四组为形象庄严、神秘的兽面纹,由两个瓜仁眼细刻云雷纹鼻子及鼻下横棱表示阔嘴所组成。刻工极细、云雷纹细如发丝,无法拓片(图四3、4),与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出土玉琮上的细线刻纹相似。

  上面,我们将目前发现的石峡文化类型遗存作了简介,这里再作一归纳和分析。

  第一,地域分布:上述三四十处有关遗存,分布于广东十个县境。属粤北(韶关市)的有曲江、始兴、翁源、仁化、英德和南雄等六个县。此外,还有惠阳地区的连平(地理上实与翁源县毗邻)、汕头市的揭阳县和肇庆地区的封开县。

  第二,遗存的类别和性质类型。遗存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石峡文化或可能属于石峡文化的遗址。它们是:曲江的石峡、狮头岩4号、6号洞穴,马坝泥岭,乌石镇狮子山等,始兴县中镇村,翁源县下角垄,连平县黄潭寺(下层)等;

  第二类属石峡文化墓葬、或叫石峡文化类型墓葬,它们是:石峡下层墓地、乌石镇床板样墓、封开禄美村对面岗墓和罗沙岗墓。

  三、石峡文化与樊城堆文化的关系

  石峡文化与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区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我认为它与江西樊城堆文化之间的文化面貌最为相似、关系最为密切。

  1.在地理位置和遗址分布上有一定的联系。粤赣两省交界接壤,从赣江到珠江上游的北江、由大庾岭的梅关到其它关隘古道,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渠道。樊城堆文化遗存,目前主要分布于赣中和赣北。但赣南也有分布;石峡文化遗存,则主要分布于与江西交界的地带。 

  2.樊城堆等遗址发现的房址和遗迹,从地面建筑的木骨泥墙房屋和出现栽培稻这两方面说,与石峡是相类的。

  3.墓葬方面的相似性。樊城堆文化目前发现的六十座墓葬,可分四类。其中发现于新余市拾年山墓地的十多座东西向的竖穴土坑二次葬墓。与石峡文化的最为相似。这类墓多为火烧穴墓。有的墓也有两套随葬品,其中一套也残缺不全,随葬品“可能仍以鼎、豆、壶为主。”[15]这种火烧穴墓和一墓有两套随葬品,在国内其它地方尚属罕见。

  4.文化遗物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石器方面,弓背锛、穿孔石钺、有段锛、式样颇多的石镞等均为二者共存。石 更是二者共有的一种有特色的工具。陶器方面,一些主要器形二者相同或相似,在陶质、陶色和纹饰上,二者亦有很大的一致性。

  5.樊城堆与石峡文化存在的年代、文化渊源、新石器至青铜文化的特征和发展进程也有许多类同之处。

  综上所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樊城堆与石峡文化的面貌最相似,两者的关系也最密切。关于樊城堆文化与石峡文化之间关系的性质,很可能就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当中的“赣江——北江区”(将来可能包括新丰江、东江上游)同一原始文化系统的两种类型。

  本文承曲江、翁源、始兴、英德、仁化、连平、封开、海丰等县文化局、博物馆提供有关资料,黄凤如同志帮助绘图,一并表示感谢。

  

  (原载《纪念马坝人化石发现三十周年文集》)

  

  注释:

  [1]苏秉琦:石峡文化初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209-2lO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广东省博物馆、曲江县文化局石峡发掘小组:广东曲江石峡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7期。

  [3]杨式挺:谈谈石峡发现的栽培稻遗迹,《文物》1978年7期。

  [4]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78年7期。

  [5]朱非素: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若干问题的探讨,《广东出土先秦文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84年。

  [6]杨式挺: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史前研究》1986年1—2期。

  [7]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曲江鲶鱼转、马蹄坪和韶关青马岗遗址,《考古》1964年7期。

  [8]杨式挺:试论西樵山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1期。

  [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10期。

  [10]浙江省文物保管所:浙江余杭反山发现良渚文化重要墓地,《文物》1986年10期。

  [11]杨式挺:广东新石器时代类型探讨,《人类学论文选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1986年。

  [12]杨式挺、邓增魁:广东封开杏花河两岸古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学集刊》6集(特刊)。

  [13]杨式挺:封开县鹿尾村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文物出版社。

  [14]毛依明:海丰县田罐圩发现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文物出版社。

  [15]李家和等:江西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综述,《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8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