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国稻作起源问题述略



  禤细贤 潘光湾(禤细贤、潘光湾,曲江县文化局。)

  【中文摘要】关于我国稻作的起源说法较多,有云贵高原起源说;有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还有华南起源说及外来传播说,但所有稻作的起源都应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有野生稻的存在;二是有适合栽培水稻的气候环境;三是有栽培水稻相适应的技术。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都有可能成为我国稻作的起源地,但也不排除文化之间的交流。

  Abstract:There are many theories on the origin of the rice cultiv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theory of Yungui Plateau origination, theor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origination, theory of South China origination and theory of exotic transmission. Three major premises are needed for all theories. The first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wild rice. The second is a suitable climate for the rice cultivation. The third is the techniques needed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Every place with all these three premises could be the cradle of the rice cultiva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hould not be eliminated.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目前我国水稻分布南自热带的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省北部,东至台湾省,西至新疆。低自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云贵高原海拔2400米以上。现在的水稻是从野生稻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驯化而形成的基本型(籼稻)栽培稻,在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由基本型(籼稻)或野生稻的植株个体变异而形成粳稻。为此,关于我国稻作的起源课题,许多农学家、考古学家龢民族学家都发表过许多见解。在此,就我国稻作起源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我国稻作起源假说

  我国古代就有“五千年前的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目前,关于我国稻作的起源大致有:云贵高原起源说;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华南起源说;外来传播说。

  (一)云贵高原起源说

  我国现生栽培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过来的。目前贵州至今没有报导有野生稻的记録,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河流切割,地面崎岖、破碎,多山间盆地,形成许多不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素有“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环境。云南的野生稻仅分布在个别地区,由于地形环境气候的限制,史前文化难以交流。从考古材料来看,云南发现最早栽培稻遗存是元谋大墩子遗址,年代为距今3210±90年。在云南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有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文化遗址。

  (二)长江中下游起源说

  我国目前发现栽培稻遗迹,大多数在长江中下游,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栽培稻遗迹有60多处。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初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80年代末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以及近年发现澧县八十垱遗址,在陶片、红烧土、地层中,发现大量的栽培稻谷殻和炭化碎屑,年代为我国之最,距今8000多年,故此,考古学家比较倾向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中游起源说。长江流域,在夏季高温多雨的自然生态,适合稻谷生长的优越环境,素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称,但长江流域冬季比较寒冷,这与稻谷的生态不相适应,野生稻自然不能安全过冬,冬天其他食物资源也比较稀少,加上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传统的采集、狩猎、捕捞经济模式难于维持人们的生活需求,迫使人们开辟新的食物来源。人们在长期和大自然作斗争中,已经熟悉了许多可食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其中也包括野生稻。在其他食物比较充裕的季节,人们可能不会看中野生稻,因为稻谷首先要除殻。但稻谷最大的优势是能长期储存,因此,在食物资源稀少的冬季,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起码需求。于是,人们在和自然作斗争中懂得为生存而开辟新的食物资源,由传统的依赖自然的采集、狩猎、捕捞的经济向“锄耕农业”和“犁耕农业”生产性经济过渡。

  (三)华南起源说

  岭南气候炎热、多雨,基本上终年不见雪,具有最适合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野生稻也分布广泛。从考古资料显示,广东至今发现栽培稻遗迹仅有曲江马坝泥岭、石峡、乌石床板岭、翁源坝仔下角垄等4处,年代也不及长江中下游早,岭南地区在众多的新石器遗址中,其经济形态主要是以狩猎、采集和捕捞水生动物为主。华南野生稻分布广泛,为什么华南稻作农业发展缓慢?这与华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分不开,华南地区主要以丘陵山地和低湿沼泽地为主,其气候温和、季节性变化较小,其他食物资源和野生稻十分丰富,人们可以在任何季节,通过采集、狩猎或捕捞得到充足的食物。随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加上人们从采集中早已熟悉野生稻的生长习性和食物价值,于是,产生了人工驯化栽培水稻。

  (四)外来传播说

  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水稻由印度传至中国,中国籼稻来自印度、粳稻来自日本”。其说法依据,一是稻的名字起源于梵语,而且说在印度野生稻广泛生长。在印度东南部的锡卡斯,人们还将野生稻当作粮食来收获。从考古材料来看,印度发现最早的栽培稻遗迹,也只不过三四千年,而我国长江、黄淮和珠江流域等地区发现大量的、年代更早的栽培稻遗迹,完全可以否定“我国栽培稻来自印度的说法”。

  二、我国栽培稻遗址所反映的原始农业发展水平

  一个文化遗址的生产工具可以反映其文化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古代传说“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还发明瞭农具,《周易·系辞》所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这说明瞭人们在发明创造农具之前,有过一段使用竹木器时代,也就是说原始的农业工具由竹木工具发展到使用穿石器、石锛、石刀、石斧、石铲、磨盘等。这些工具用于垦荒、翻土、除草,穿孔石器捆绑在竹木棒上作砍辟、松土工具,磨盘则是谷物加工工具。早期的稻作栽培规模较小。人们在住所的附近,找一块比较开阔的地,有小河或其他水源,适宜于小规模稻作栽培生产就行了。随着人口增多,稻谷的食用和能够储藏的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稻作才逐渐发展起来。我国近百处栽培稻遗址中,除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外,即是同处一个区域,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各地稻作遗存,年代虽然有早晚,但遗存的生产工具,反映其原始农业发展水平。河姆渡遗址出有大骨耜和石斧,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则比较简单,良渚文化使用的是石“犁形器”,而石峡遗址使用石镢和大型长身锛,各文化遗存出土的石铲和石锛都大同小异。这表明彭头山遗址的原始农业发展比较缓慢,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和石峡遗址的原始农业发展较快。各文化遗址彼此间可能存在交流和传播关系。从以上介绍的材料来看,这些遗址出土的农业工具都已初具规模,无论在工具种类和制造技术上都有一定水平,由此反映出当时稻作农业的水平已发展到一定高度,显示稻作已非处于最初起步的阶段,这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小结

  1.我们认为我国稻作起源是多元的(即稻作起源不止一个中心)。纵观我国新石器时期栽培稻谷遗存,有近百处,其分布在黄河流域、汉水、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云南地区、淮河和巢湖地区,最北地点为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最南是广东曲江石峡遗址,东至东海之滨的江浙,西南达云南。由此可见,我国新石器时期栽培稻已分布广泛。考古学家偏重于长江中下游起源说法,一是长江中下游栽培稻遗迹年代早;二是发现的遗迹占的比例大。农学家侧重于云贵高原起源说,其理由为云南、贵州少数民族有保留刀耕火种种植稻的传统。

  2.稻作的起源,应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有野生稻的存在;二是要有适合栽培水稻的气候环境;三是要有栽培水稻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都有可能成为我国稻作的起源地,但也不排除文化之间的交流。

  3.从现已发现的稻作遗址来看,其生产技术都具有相当水平。稻作起源应从更早的原始遗址中去寻找,尤其是已出现原始陶器生产的古遗址。

  

   (原载《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参考文献:

  1.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年版。

  2.杨式挺:《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3. [印度]M纳耶·着,顾铭洪译、朱立宏校:《水稻的起源和细胞遗传》,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