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曲江南华寺古墓发掘简报



  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本文将在南华寺东西两旁清理的西汉墓一座、南朝墓十三座、唐墓二座的情况加以详细介绍,结果是,西汉墓出土的陶器多与广州发现的相似,Ⅰ式陶罐与长沙西汉墓及曲江摇松岭西汉墓出土的相似;十三座南朝墓,其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均与广东发现的南朝墓相同。特别是波斯银币出土为研究中国和伊朗悠久的历史往来,以及古代海外交通,提供了宝贵资料。

  Abstract:This article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e ancient tombs cleaned up from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Nanhua Temple. These tombs include 1 tomb of Western Han Dynasty, 13 tombs of Southern Dynasties, 2 tombs of Tang Dynas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Western Han Dynasty, most of the potter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discovered in Guangzhou, while type Ⅰtanks are similar to thos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of Western Han Dynasty both in Changsha and at Yaosongling of Qujiang; Of the 13 tombs of Souther Dynasti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ffin chamber and the burial objec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otemporary tombs discover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unearthed Persian silver coins provides precious materials particularly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long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ran, as well as on the ancient oversea transportations. 

  

  南华寺是我国南方著名古刹,位于曲江县马坝镇东8公里,始建予南朝梁天监年间,四周山丘起伏。近年来,在寺的东西两旁山岗上,发现了许多古代墓葬。曲江县文化局曾清理过八座,1973年10月间,广东省文化局在曲江举办文物考古训练班时,又发掘了八座,合前共十六座,其中西汉墓一座,南朝墓十三座,唐墓二座。现简报如下:

  西汉墓

  为长方形土坑墓(M7),规模较小,墓室受破坏较严重。

  随葬品有陶罐、陶壶、陶豆、铜镜共七件。

  陶罐 4件。分二式。

  Ⅰ式 3件。敞口,最大径在肩部,腹下渐往内收,身饰方格纹,其中一件肩上划弦纹一周.平底.高11.8至13.9、口径9.2至10.8厘米(图一,1)。

  Ⅱ式 1件。敛口,鼓腹,平底,肩上有两只半环形耳,并划弦纹二周。高12、口径8.8厘米(图一,2)。

  陶壶 1件。直颈,侈唇,鼓腹,肩上有两只半环形耳,并划弦纹二周,腹部一周,喇叭形圈足。高19.8、口径10.8厘米(图一,3)。

  陶豆 1件。敛口,弧壁,喇叭形圈足。高6.6、口径9.3厘米(图一,4)。

  铜镜 l面。圆形,半圆钮,双圈座,座外有四乳丁把镜分为四区,区内饰草叶纹,镜边饰锯齿纹和弦纹。直径10厘米。

  南朝墓    

  十三座均为砖室墓,其中M 2、M10二座破坏较严重。随葬品大多数放在墓室前端,棺木、骨架腐朽无存。墓室结构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 11座(M1-3、6、8-1l、13-15)。平面呈长方形,左右两壁用长方形砖顺放平辅叠砌,一般在0.5米左右用刀形砖起券顶,其中M8左右两壁在离墓底0.58米处,各设有由凹进一块砖构成的壁龛,龛内各放一只小碗作灯盏。墓门及后壁,多数由横放平砖叠砌。M3和M 10封门砖顺放。M1、3、10均贴后壁各加砌一道砖柱,用以巩固墓室结构。M1砖柱在离墓底0.92米处,还凹进半个砖作后壁龛,龛内放置一只小碗。M3、M6前端纵或横放一至二个长方形砖作小供台,M3供台上放有一只小碗。墓底铺砖“人”字形。墓砖呈青灰色或红色,长方形砖长30、宽14、厚5厘米(图二)。刀形砖长宽与长方形砖相同,一边厚5、另一边厚3厘米,部分墓砖的一侧面,印有阳纹叶脉状纹和四出五珠钱纹,其中四座墓的一些砖上印有阳纹铭记,“周氏”,“元嘉十八年”(图三,4),“六樊”(图三,1),“景平元年作”(图三,3)等。

  第二类 1座(M16)。平面呈凸字形,墓门正中筑一羡道,左右两壁用长方形砖顺放平铺叠砌,封门与后壁用砖横放叠砌镶在左右两壁之内,墓砖大小及花纹与第一类墓相同,其中一块印有“太壬”两字(图三,2)。

  第三类 1座(M 4)。为双棺室合葬墓。平面呈长方形,中间由一道隔墙将墓分成左右两个棺室。墓左右两壁及隔墙,用长方形砖顺放叠砌,在1.02米处开始用刀形砖起券顶。隔墙前后两端各砌有一个高0.6、宽0.4米使两棺室相通的小拱门,拱门之内设有四个方形小窗。两棺室的前端各加筑一层券项,后壁各加砌一道砖柱,用以巩固墓室结构。左棺室前端还纵放一块长方形砖作供台。墓底铺砖呈“人”字形,墓中低于墓底用长方形砖砌有一条排水沟,直伸出双偶封门外。墓砖大小和纹饰与第一类墓相同(图四)。

  随葬品有青瓷、铁、铜、银及石器等五种,共14l件。

  四耳罐20件。分三式。

  Ⅰ式 2件。矮身,敞口,鼓腹,平底,肩上有四只半环形耳,一件素面,另一件肩上划弦纹一周。高8.8至10.5、口径8.9至10厘米(图五,4)。  

  Ⅱ式 16件。高身,侈唇,最大径在肩部,平底,肩有四只半环形耳。高12.8至21、口径10至13.8厘米(图五,1;图六,1)。

  Ⅲ式 2件。敞口,上腹鼓起,下腹收缩明显,肩上有四只半环形耳,平底。高16.1、口径8.8厘米(图五,5)。  碗 54件。分三式。   Ⅰ式43件。矮身,敛口,弧壁,口沿外及碗心划弦纹一周,假圈足。高3至7.4、口径8至44.2厘米(图五,6;图六,4)。

  碗54件。分三式。

  Ⅰ式 43件。矮身,敛口,弧壁,口沿外及碗心划弦纹一周,假圈足。高3~7.4、口径8至44.2厘米(图五,6;图六,4)。

  Ⅱ式 10件。高身,深腹,直口,口沿外及碗心划弦纹一周,除一件为圈.足外,其余的为假圈足。高4.1至8、口径7.4至14.2厘米(图五,2;图六,2)。

  Ⅲ式 1件。敞口,弧壁,圈足。高15,口径3.4厘米(图五,7;图六,  3)。

  钵  3件。分二式。

  Ⅰ式 2件。敛口侈唇,弧壁平底。高3.2至5.4,口径8至13厘米(图五,13;图六,6)。

  Ⅱ式 l件。口微敛,深腹,弧壁,假圈足。高10、口径19.5厘米(图五,9;图六,6)。

  碟19件。分三式。

  Ⅰ式 11件。敞口,弧壁,假圈足,内口沿和足底底各划弦纹一周。高4,口径14.6厘米(图五,8)。

  Ⅱ式 4件。敞口,壁斜直,碟心上凸,底内凹。高2.2,口径16.4厘米(图五,3;图六,8)。

  Ⅲ式 4件。口,身外敞,浅腹,平底,底下划圆圈一周。高1.5、口径21.3厘米。

  盘  l件。宽平唇外侈,腹微弧并划弧纹二周,假圈足.高9.4、口径22.5厘米(图五,14;图六,10)。

  盂 l件。直口,侈唇,鼓腹,假圈足,肩上横竖相间塑六个桥形耳,肩及颈中部各划弦纹一周。高12.6、口径12.3厘米(图五,12)。

  三足砚 3件。分二式。

  Ⅰ式 l件。圆形,敞口,直壁,厚平底,三足向外撇,砚心不旌釉。高2.9、口径10.8厘米(图五,11)。

  Ⅱ式 2件。敛口,余同I式。高3.5、口径11厘米(图五,10)。

  铜镜 l面。圆形,半圆钮,方座,双线外框,框四角各有一乳丁,饰四神图像,镜边饰弦纹和锯齿纹。直径11.4厘米。

  铁刀 1把。单刃,刀尖向上斜,刀脊微呈弧形,锥形柄,木把已腐烂。刀长3.15、宽2.4、脊厚0.7厘米。

  铜、铁棺钉15枚,锥形,圆帽。长22.5厘米。

  银指环 10件。大部分已残缺,圆形,其中二件外壁饰直线条纹,其余素面。直径1.7厘米。

  银钗 2件,双股,素面无纹。长5.2厘米。

  波斯银币 9片。均出自M3,除了二片能对合外,其余的均不能对合。从能对合的二片看,银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中央是祭坛,上面有火焰星月,两边各有一祭司相对而立。各片大小不等。

  滑石猪 12件。作卧伏状,雕刻简单。

  唐墓

  两座均为长方形砖室墓(M5、M12)。左右两壁用长方形砖顺放平铺叠砌,用刀形砖起券顶。封门与后壁砌于左右两壁之外,横放平铺砌成。M12后壁右上角离墓底0.48米处,凹进半个砖作后壁龛,龛内放署一只小碗作灯盏。墓底铺单层“人”字形砖。墓砖呈青灰色或红色,长方形砖长34、宽17、厚5厘米,刀形砖长宽与长方形砖相同,厚则一边2.7、另一边2.4厘米。除M5部分墓砖一侧面印有叶脉状纹外,其余素面。

  随葬品有陶器和铜器两种,共33件。陶器胎质坚硬,呈青灰色,火候较高,施青黄或青緑釉,均釉不到底,开冰裂纹小片。

  四耳罐 9件,分三式。

  Ⅰ式 7件。敞口,鼓腹,平底,肩上有四只半环形耳。高16.5.口径13.2厘米(图六)。

  Ⅱ式 1件。与南朝墓中的Ⅱ式四耳罐相同,高身,侈唇,最大径在肩部,平底,肩上有四只半环形耳,并划弦纹一周。高20、口径15厘米。

  Ⅲ式 1件。敞口,短颈,鼓腹,底部残缺。口径9.9厘米(图六,5)。

  六耳罐  5件.分二式。

  I式 4件。高身,敞口,鼓腹,最大径在中部,上下两端渐往内收,肩上有六只半环形耳,平底。高23.5、口径11.5厘米(图六,6)。

  Ⅱ式 1件。敞口,鼓腹,肩塑六只半环形耳,平底。高21、口径14.7厘米(图六,2)。

  碗8件。分二式。

  I式 1件。敞日,底部略呈弧形,假圈足内凹。高6.5、I:I~15.5厘米(图六,4)。

  Ⅱ式 7件。敞口,壁较斜直,假圈足。高5.2、口径15厘米(图六,3)。

  盘 3件。敞口,平底划一圆圈,内壁划一道弦纹。高4.7、口径19.8厘米(图六,9)。

  盏 1件。敞口,斜壁外敞,平底。高6、口径12.5厘米(图六,3)

  盆 l件。宽口,斜壁,假圈足,足底压一圆圈.高10.5、口径32.6厘米(图六,10)。

  灯 1件。灯盏与灯盘侈口,弧壁,盏心内凹,盘内沿划一道粗弦纹,喇叭形高、足中部对称镂空四个半月形孔。高26厘米(图六,7)·

  板瓦 1件。长36、宽23.5厘米。

  铜钱 4枚。圆形,中间有方孔,楷书“开元通宝”四字。直径2.5厘米。

  结 语

  这次在南华寺东西两旁清理的十六座古墓,时代较长,由汉代至唐朝。西汉墓出土的陶器多印纹,这与广州市郊发现的西汉墓相似。I式陶罐,与长沙西汉墓及广东曲江摇松岭西汉墓出土的陶罐相似[1],而与广州、佛山西汉墓出土者差别较大,可能和曲江与湖南邻近,受到影响有关。

  十三座南朝墓,其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均与过去广东发现的南朝墓相同,如墓室左右两壁和后壁设砌壁龛,底铺单层“人”字形砖,和墓砖印叶脉状纹等,都是广东南朝墓所常见的,出士器物中的I式四耳罐,  I、Ⅱ式碗和I式碟,与广东韶关六朝墓出者相同[2],I式碟、盆和Ⅱ式四耳罐,亦可见于广州六朝墓中[3]。特别是Mll和M15两座有纪年墓,为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材料。M11纪年是“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为南朝宋文帝的年号,M15纪年是。景平元年”(公元423年),为南朝宋少帝的年号,除M3外,其余各墓出土的随葬品,均与上述两墓无甚大差别,年代亦不会相距太远,都应为南朝早期的墓葬。M3出土的陶器,与上述南朝墓差别较大,四耳罐器形变小而瘦,下部收缩明显,陶碗与英德浛洸镇南齐墓出土的相同[4],其年代应比上述南朝墓晚,应为南齐时期的墓葬。

  


  二座唐墓,M12出土的I式四耳罐、I式陶碗,与广东英德浛洸镇中唐墓出土的四耳青釉罐和Ⅱ式碗相同[5],墓中并出有唐“开元通宝”铜钱,其年代应属唐代中期。M5出土的I式四耳罐与M12所出相同:I式六耳罐与始兴、连县唐墓所出近似;Ⅱ式六耳罐在高要唐窑址中也有出土,但M5的基砖印有南朝墓中流行的叶脉状纹,而且出土有与南朝墓Ⅱ式四耳罐相同的陶罐,时代应较早,应为唐代早期的墓葬。

  波斯银币以往在新疆的吐鲁番,河南的陕县,西安近郊及青海的西宁都有出土[6],广东省仅1960年在英德浛洸镇南齐墓中发现过三枚[7],这次M3出土9片与夏鼐先生考证的波斯萨珊朝卑路斯D.03银币相同[8]。为研究中国人民和伊朗人民悠久的历史往来,和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提供了新的可贵资料。

  

  执笔者:杨少祥 

      (原载《考古》1983年7期)

  

  注释: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曲江马坝一座西汉墓》,《考古》1964年6期。

  [2]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5期。

  [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六朝砖石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年3期。

  [4][7]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英德,连阳南齐和隋唐古墓的发掘》,《考古》1961年3期。

  [5]徐恒彬:《广东英德浛洸镇南朝隋唐墓发掘》,《考古》1963年9期。

  [6][8]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1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