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曲江东晋、南朝墓简报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曲江发现的6座墓葬。经对出土文物初步研究后认为,他们都是东晋至南朝的墓葬。出土器物一般。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6 tombs discovered on Qujiang County.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nearthed relics,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tombs dating from Eastern Jin to Southern Dynasties.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are common. 

  

  1956年,在距广州250公里的曲江与黎市区河边厂发现1座墓砖上有文字的古墓。我们前往调查清理时,发现这里是个古墓葬群,并清理了已暴露出来的6座墓葬。

  墓室结构与墓内情况

  这6座墓均是长方形单券单隅墙砖室结构,墓砖多作青灰色,长方砖一般长3l,宽16,厚5厘米。楔形砖长宽与长方形砖同,厚的一端为25,薄的一端为6厘米,砖的侧面均有叶脉状花纹,扁平两面则多印有斜方格纹。墓道均已难辨。墓内积土约20-40厘米。棺木人骨全朽,仅第1、4两墓尚有板灰迹。遗物多放置前面,第4、6号墓的遗物散置墓室中后部,可能是被积水冲走的。

  一、第1号墓全长3.78米,方向北偏东60度。分墓道和墓室二部分。墓道长1.02,宽0.44米;后室长2.76,宽1.18米。墓后壁加砌一道券拱,使墓室尾部平面缩小32厘米。前室券拱比后室低16厘米,使墓的外形成一低一高。前室深1.22,后室深1.38米。这样的结构是比较特别的。券拱的隙缝里多楔以铁矿物,以加强砖与砖之间的密度,这样的建筑在广东也少见。墓底砖平铺,封门砖横直相同迭砌。楔形砖和长方形砖的侧面有十多块有纪年文字的,如“咸康八年七凋十八日孝子李立, “建元一年七月十日”,  “咸康八年七月廿日孝子邓立作”,  “康”4种。我们发现了同一墓里有两个不同姓氏的孝子,这对当时的风俗习惯是值得研究的。遗物放在墓道,墓室除发现一些板灰外,空无一物。

  二、第4号墓全长4.77米,分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墓道长77,宽73厘米;墓室长4,宽1.39米。结构基本上与第1号墓相同。仅墓室后壁没有多砌一道券拱和砖上无纪年纪事文字。遗物很零乱,散至各处,墓室中央有残铁器2件,可能是棺钉,墓后壁有猪骨头遗存。

  三、第3号墓全长3.15米,分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墓道长46,宽60厘米;墓室长2.89.宽0.93米。向南偏东15度。后壁没有加券,而用一条长方形砖平砌的砖柱承托。封门砖是横直相间迭砌。墓底铺砖作人字形。长方形砖的上半部均有“永初二年口作”纪年文字,下半部均饰以同样花纹图案。楔形砖有叶脉状花纹。遗物全放在前部,墓室空无一物,板灰和棺钉也已不见。

  四、第2号墓这墓仅有墓室,全长1.8,宽0.38,深0.6米。向南偏东15度。墓低铺砖刚好平砌两行。砖的花纹与第3号墓系一模所出。墓室前有大碗1件,小碗2件,中部遗有排列对称的棺钉4枚。长方形砖中有一划有“朱武子”三字。

  五、第6号墓全长3.01米,分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墓道长0.63,宽0.72米,墓底长2.38,宽1.32米。方向南偏东28度。封门,墓底铺砖与第3号墓同。惟砖较短厚,长方形砖有不少有“大公作之”四字。

  六、第5号墓被破坏很严重,券拱和墓壁大部分被破坏,情况已不可知。但清理到底时,还可知道此墓亦墓道和墓室两部分。全长3.45米,墓道长48,宽68厘米,墓室长2.97,宽0.84米。方向南偏东21度。墓底铺砖作人字形,封门砖系横直相迭砌。清理时,墓内碎砖到底,遗物仅剩小石猪和破青釉陶碟各1件,碎陶片很多,可能是葬下不久就被破坏了的。

  出土遗物

  遗物除在5号墓出了1件滑石小猪外,全部是陶器。陶器中除第1、4两墓各出1件陶 外,全是青釉陶器。

  青釉陶器内外均挂釉,呈青緑和黄緑色,厚薄不匀,有细开片并多有泪痕,灰白色,但火候高低不同,火候高的釉保存的也很好。火候低的,质较粗松,有的釉已尽脱。兹按各墓所出土的遗物,分述于下:

  第1号墓 陶鍑1件,侈口,鼓腹,圜底,底有不规则的方格纹。虽无釉,因火候高的关系,有铁色窑斑。高15.5厘米。盂2件,口微敛,无唇,圈足,圆腹,腹的上部压有弦纹一道。高14.1厘米。四耳罐7件,有2件在近口缘处压弦纹一道,圆腹,腹在中上部,逐渐向下收敛,平底,肩部有四个半环形耳。高21.5厘米,另外4件形制与前者相同,只口缘处无弦纹。1件直口,腹、底、耳等形状与前者相同,高17.5厘米,碗6件,2件直口,圈足,碗内中央处压有弦纹一道,高6.5,口径16.7厘米.另4件有圈足和平底两种,高2.6厘米。碟1件,高1.8厘米。壁微圆而近圜底,碟内中央处有旋出的圆圈,圈内稍微凹下。

  第4号墓 鍑1件,形状、胎质、火候均与第l号墓所出的鍑同,惟底无方格纹,高i4厘米。盂2件,形状与第1号墓基本相同,惟口较敛,鼓腹,平底高12.5厘米。四耳罐7件,碗8件,形状大小均与第一号墓相同。

  第3号墓 四耳罐3件,形状与第一号墓基本相同。惟大罐的罐身较直,高20.9-14.9厘米。盂2件,形状与第4号墓基本相同,仅腹的上部无弦纹,高10.1厘米。盆1件广口,折唇,圈足,器内中央有两道旋纹,高7厘米。碗7件,口微敛,圈足而向内微凹,缘无旋纹,高6.4-3.8厘米。

  第2号墓 碗3件,形状大小均与第2号墓同。

  第6号墓 四耳罐5件,形状与第3号墓的四耳罐相同。其中3件较上述诸墓的四耳罐都要大些,高25.4厘米。碗6件,与第1号墓所出的相同。

  第5号墓 碟1件,高2.4,口径11.2厘米。小石猪l件,滑石质,作伏卧状,长4.6,高1.8厘米。

  墓的年代

  这六座墓的年代,都是东晋至南朝的墓葬.第1号墓有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与建元一年(343年)的年款砖,建元一年与咸康八年只相差一年的时间,这墓的年代可以确定是东晋康帝建元初年。第4号墓的结构与遗物基本上与第1号墓相同一当与第1号墓的年代相距不远,可能亦是东晋时期的墓葬。第3号墓根据墓形结构和出土遗物观察,又有永初二年(421年)纪年墓砖,其年代当是刘宋永初年间。刘宋永初二年与东晋建元一年之间相距78年,但墓的结构和遗物已有差异。到了刘宋永初年间,券拱已无前低后高的二座建筑形式,墓底铺砖已由平铺变为人字形,陶鍑也不见了。第6号墓虽无年款砖纪年,但从它的结构和遗物看,它与第3号墓相近,而与第1号墓则差异较大,其年代可能与第3号墓相差不远,第2号墓距第3号墓不过2米余,砖的花纹和出土的碗又与第3号墓完全相同,它的年代也有可能与第3号墓是同时期的。第5号墓,已被破坏,但从墓底铺人字形砖和小石猪,青釉陶碟看,它的年代可能不会超出东晋至南朝时期。

  

  (原载《考古》1959年9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