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华寺》前言



  徐恒彬(徐恒彬,广东省博物馆。)

  【中文摘要】此文主要讲述了南华寺的历史沿革,几度兴衰,几度重修,这里保存着禅宗六祖的真身像,还有千佛袈裟、圣旨、宋朝木雕五百罗汉群像以及明代四大天王木雕像等等,这些都是珍稀的文物,因此南华寺不仅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个宝殿,又是我国旅游的一个好去处。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recor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Nanhua Temple, its experiences of rising, declining and being repaired, and it also introduces the precious relics kept in the temple like the true body statue of Huineng, the thousand-Buddha cassock, the imperial edicts, wooden sculptures of the 500 arhats from Song Dynasty and wooden sculptures of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from Ming Dynasty, etc. Accordingly, Nanhua Temple is not only a precious hal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but also a wonderful site for tourism in China.

  

  南华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是禅宗的主要道场,向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称。寺址在广东省韶关市南22公里处,依南华山(亦称宝林山),面曹溪水,峰峦奇秀、景色佳美。

  南华禅寺初名宝林寺,因为禅宗六祖慧能前后在此寺传法40余年,死后真身又供奉在这里,所以成为禅宗的“祖庭”,声名远扬。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我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在路过曹溪口村时,发现水源甚好,认为此处必有胜地“堪为沙门居止,代代高僧不絶”。于是劝村民修造住处。经过5年之久,建成寺庙,名为宝林。当时的韶州刺史侯敬中曾问智药,为什么名此寺为宝林?智药回答说:“吾去后一百七十年,有无上法宝于此地弘化,有学者如林,故号宝林耶!”[1]

  隋朝末年,宝林寺遭兵火破坏,遂至荒废。关于宝林寺的修葺和复兴时间,在禅宗史料的记载中略有出入,说法不一。但当以慧能定居此寺传法后较为合乎实际。据《曹溪大师传》记载,慧能在唐仪凤元年(676年),于广州法性寺落发受戒,然后归曹溪宝林寺开堂传法,由是宝林寺得以重兴。《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则说是次年归宝林,同时得里人陈亚仙舍山,筑蓝若十三所。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敕名中兴寺。三年(707年)后,又赐额法泉寺,并诏韶州刺史重加崇饰。总之,曹溪宝林以此时为最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八月三日,慧能在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国恩寺圆寂。同年十一月十三日迁六祖“真身”归曹溪,次年七月建成祖师塔,二十五日将“真身”移置塔内[2]。慧能示寂后一百零六年,岭南节度使马聪为六祖请称号。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诏谥大鉴禅师,塔日“元和灵照”[3]。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南汉残兵为患,六祖塔庙被毁为灰烬,六祖“真身”为守塔僧救护,未被损坏。以后,宋太祖将此寺赐名南华禅寺。会太宗嗣位,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遣郎中李颂等重建寺塔,加谥六祖为大鉴真空禅师,塔为太平兴国之塔。其后,真宗、仁宗、神宗三朝优礼,曹溪复又兴盛[4]。

  元末,南华寺又受兵燹。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已颓败不堪。永乐年间(1403~1424年)稍加修葺。成化十三年(1477年)灵照木塔被改建成八角五层砖塔。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信具楼。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说法堂,十二年(1517年)重修大雄宝殿。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祖殿,二十年(1541年)重建方丈,其后又渐衰败。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释德清主持南华,重修寺宇,南华寺又得中兴[5]。

  明末寺复荒秽。清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大殿,十七年(1660年)重修方丈。到康熙七年(1668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饰,禅宗名刹焕然一新[6]。清末,南华寺又趋败落,伽蓝颓废,殿堂倾圮,名胜荒芜。直到1934年,虚云大和尚来粤,募款重建南华寺,寺貌才得以改观。然而,当时建筑规模虽大,但质量较差,历时不久即有不少殿堂房舍出现歪斜塌漏现象。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主要殿阁被移建到灵照塔下,形成一条中轴线,改变了唐宋四合院式的寺庙结构,使人无法再睹曹溪伽蓝原貌[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尊重和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多次拨款重修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殿、钟楼和鼓楼等建筑。1972年以来,又陆续拨款20多万元对主要建筑进行修缮,并于1976年成立南华寺文物管理处,与寺僧共同搞好寺庙文物的保护和开放工作。1983年后由宗教部门管理。

  如今,寺前已有广韶公路通过,乘汽车到达寺前即可见山门。山门两侧挂“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对联。进山门,越园坪,有千年巨樟。登桥,经五香亭、放生池,即到二门“宝林道场”。门两侧并有对联“东粤第一宝刹”“禅宗不二法门”。过二门至天王殿,殿内五大楹,宽敞壮观。正中塑弥勒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后面立韦驮像。出天王殿是一座小花园,两翼有钟、鼓楼。钟楼内悬南宋孝宗干道三年(1167年)所铸万斤大钟一口,铭文清晰,音响洪亮,击则声闻数里。鼓楼上有大鼓一面,下有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佛山铸千佛铁塔一座。过钟、鼓楼登丹墀达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与进深均七开间,规模巨大,气魄雄伟,是广东最大的寺庙建筑。殿中塑三宝大佛(释迦、药师、阿弥陀佛),每尊佛像高8.31米,形貌庄严,沿袭清代则例。东、西、后三壁有泥塑五百罗汉群像,色彩华丽,神形怪异,继承清代风格。这些塑像是1936年大殿建成时雕塑的,背景塑成大海,所有的造像都置于波浪滚滚的大海之上,在设计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佛教寓意[8]。殿后有元惠帝至元四年(1338年)铸大铁锅一口,锅沿上铸有铭文。大雄宝殿后面还有藏经阁、灵照塔、陈亚仙墓和六祖殿。全寺面积约12 000平方米。寺后緑树成荫,古老的水松高耸云霄,香椿树巨大繁茂,卓锡泉(俗称九龙泉)水清冽甘美,此处是自古着称的南华幽境。

  南华禅寺除了在宗教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外,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时代最早的文物是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的铜佛造像。造像小巧精美,高仅6厘米,佛像面型清秀,髻较高,一手向前,一手旁摆,两边飘带飞舞,后有圆光和背光,上刻纤细火焰纹。足踩莲座,座下为四脚方台,莲座下有尖插入方台中心,座和台高2厘米。背后阴刻铭文为“皇建元年五月五日淳于忠为善养造佛像一区”。此像原放海会塔内,非南华寺当时所供佛像,何时何人所遗赠不可考。

  最著名的文物是六祖“真身”、千佛袈裟和圣旨。

  六祖“真身”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八月三日六祖慧能圆寂后,用他的尸体制成的特殊的塑像。内部是人体乾尸,外表贴布,涂香灰泥,上漆。形象生动逼真,写实传神,表现出慧能大师的气质。这座真身塑像是六祖慧能的弟子、唐代著名的雕塑家方辩创作的杰出作品。

  千佛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长方形,长2.86米,宽1.46米,绢地现呈杏黄色,里面颜色较深,原来似为朱红色,佛像全部为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说法、降魔、合掌等。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形象,然后配以蓝色、浅蓝色、朱红色、柠檬黄色丝线加以陪衬。莲瓣绣成蓝或浅蓝色。背光和圆光亦为蓝或浅蓝色。周边绣出光芒。每行12个佛像共50行,总计为1 000个佛像。袈裟周围绣12条形象生动,张牙舞爪,戏弄宝珠的龙纹,这件袈裟绣工精巧絶妙,确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作品。文献记载唐代武则天和中宗曾分别赐袈裟给六祖慧能大师。这件袈裟上的千佛手印多样,有密宗影响,反映盛唐以后的风格,可能为唐中宗所赐袈裟[9]。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圣旨,上面没有印玺,纸和书体都似明代的复制品。还有罕见的元代巴思巴文圣旨、蒙文圣旨各一卷和明正统十年(1445年)颁大藏经的圣旨,都是文物珍品[10]。

  数量最多、艺术研究价值最大的文物是北宋木雕五百罗汉造像。现存三百六十尊。这批木雕罗汉造像为我国现存惟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中的一部分。这些罗汉造像不仅形象生动、雕工洗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很多木雕造像上有铭文可考,使我们知道这批五百罗汉造像是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八年(1043~1048年),雕造地点在广州,造好后运到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创作这批珍贵木雕艺术品的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人。

  明代的四大天王木雕像也是南华寺的文物精华。木雕的形象具有广东人特点,面貌、表情、姿态和动作各不相同。多闻天王表情威猛,手持宝剑;增长天王戴冠披甲,身围玉带,面部饱满丰润,左手执琵琶,右手弹弦,生动传神;持国天王面部肌肉紧张,两眼圆睁,右手执伞,威风凛然,似有不可侵犯之势;广目天王下巴上翘,咬筋强韧,手捉大蛇,显示出勇敢的气概。每尊像高86.5厘米,外表涂金,辉煌耀目,雕工高明,刀法卓絶,是明代木雕的杰出作品。

  此外还有隋代的铁铸摩利支天造像、南汉大宝七年(公元964年)铜钟、宋代的铁铸观音菩萨造像、明代的金书华严经残卷等文物,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古代著名的唐王维撰“六祖慧能禅师碑铭”、柳宗元撰第一碑“曹溪第六祖赐大鉴禅师碑”、刘禹锡撰“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和宋苏轼撰“卓锡泉铭”等碑刻均已无存。现存最重要的碑刻是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秋镌石的六祖像碑,还有明代的“御制六祖坛经法宝序碑”及后代修缮庙宇的碑记[11]。

  南华寺的珍贵历史文物和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它成为广东省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宗教活动场所,吸引了大批游人、学者和佛教徒。每逢节假日,更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人们争相来这里欣赏、探索、研究禅宗胜刹,瞻仰六祖大师遗像,游览风景名胜和参观罕见的古代文物精华。

  

  (原载《南华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

  

  注释:

  
[1]《曹溪大师传》、《曹溪大师别传》。见(唐)慧能着,郭朋校释:《埴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

  [2]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63年。

  [3]马元、释真重修,刘学礼重镌《曹溪通志》。

  [4]隋斋居士:《南华小志》,广州登云阁1937年3月印;又见《曹溪通志》。

  [5]释德清:《中兴曹溪禅堂香灯记》,《曹溪通志》卷四;又见《憨山大师年谱疏》。苏州弘化社1935年3月。

  [6][9][10][11]《曹溪通志》卷一、卷三、卷五。

  [7][8]隋斋居士:《南华小志》第四章,广州登云阁。1937年3月印。又见《菩提流动月刊·曹溪专号》,曲江泰兴印刷局,佛历二九七六年印。菩提流动学会发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