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华寺六祖生前小像考



  吴孝斌(吴孝斌,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在南华寺藏经阁楼上发现了一尊高约45厘米,略有残破,且不知年代的脱纱六祖小像。有证据表明,这是一件塑造于六祖生前的珍贵文物,这尊小像与平常所见的六祖像大为不同,而更像祖殿内的六祖真像。有人认为,这件作品可能是其弟子方辩在六祖生前所塑的草稿之一,其目的为了探讨脱纱像的制作技法和更好的把握六祖的神情动态,好为将来的正式塑像做准备。

  Abstract:A gauze-build figurine of Huineng was discovered in the sutra library of Nanhua Temple. The figurine is slightly broken, with a height of 45 centimeters and the age unknown. Evidences show that this is a piece of precious relic made before Huinengs death.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figures of Huineng, this figurine is more similar to the true body statue of Huineng in the temple of patriarch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is figurine was probably made before Huinengs death by his disciple Fangbian as a draft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s of making gauze-build figures and to better master Huinnengs expressions, preparing for the formal statue.

  

  近年来,随着对南华寺寺藏文物的清理和建档工作的深入进行,曲江县博物馆在南华寺藏经阁楼上发现了一件高约45厘米,略有残破,且不知年代的脱纱六祖小像(图一)。该像重1230克,由浅蓝灰色细纱布贴塑而成,外表涂一层灰白色粉状物质和黄褐色清漆,且已部分剥落,像身内部空心,但仍可见到一些未被掏乾净的黑褐色陶泥。由于年代久远,像身已略为残朽和变形,像的头部倒向左肩。有证据表明,这是一件塑造于六祖生前的珍贵文物。

  脱纱像又叫脱胎像、脱空像或夹宝纻像,是我国所创的一种特殊的造像方法,在唐时尤为寺庙所喜用,著名的如六祖真身像、无尽藏尼像和现在日本的鉴真和尚像就是采用脱纱法塑成。唐代高僧慧琳《一切经意义》引《释迦方志》云:“夹纶者,脱空像,漆布为之。”它的造像工艺过程是先用粘土塑成像芯。用漆将纱布粘贴于像上,再用香木的粉末和漆调合成香泥,用以润饰细部,待干透成型后将粘土像芯掏挖取出即成;对于复杂的像则采取先将像剖割开来,待将泥芯掏尽后再行缝合的方法。

  有证据表明。藏经阁楼上发现的这件六祖脱纱小像塑于六祖生前。

  首先,该像与平常所见的六祖像大为不同。如寺内所藏的宋淳熙十五年的六祖刻像(编号为曲507)、明代木雕六祖座像(编号为曲482)和明代惠能铜像(编号为曲480)等后期六祖造像,由于都是出于仿塑祖殿内的六祖真身像,故而姿式造型单一,不例外地呈结跏跌坐,双手叠置或笼袖于腹前,正襟直首,双目微闭呈入定状。显得过于刻板;而新发现的这件脱纱六祖像则不然:六祖身披袈裟,呈分两腿坐,左手半握于胸前(估计原为握持念珠),右手朝下抚于右膝上,脸略朝右,似在与人交谈,又似正在聆听什么。唯面部五官较为模糊,未作进一步的刻画,像是一件未完成的草稿,给人随意而不失动感的感觉,明显有别于其他六祖像。该像面部虽模糊,但仍显出面容清瘦、颧骨较高、身形瘦小等特征,与祖殿内的六祖真身像相近。查寺内历代传下来的文物清单上,亦有“脱纱六祖像一躯”的记载,可以肯定指的便是这一尊脱纱小像。

  据《六祖坛经》、《曹溪通志》和《宋高僧传》等记载,六祖的弟子、西蜀(今四川省)僧方辩擅于制作脱纱像,在六祖圆寂后,方辩“塑师真相”,“以香泥上之”。即在六祖尸体基础上,用麻布、香泥、油漆等物塑造了六祖的尸身夹纶造像,即“六祖真身”,它至今仍完好地供奉于祖殿内供人瞻仰。实际上,六祖当年与方辩的初次见面便是以塑像开始的。据《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载,在他们初次见面时,“(六祖)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过数日塑就(六祖)真相,高可七寸,曲尽其妙。”在这里极耐人寻味的是。六祖显然对塑像极感兴趣,所以当他一知道方辩擅长塑像时,便郑重其事(正色)地要方辩“试塑看”。而当时方辩所塑的六祖小像也仅高7寸。约为现代的22厘米。如果联系到《坛经》上所载的六祖在生前一年(712)七月“命门人往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六祖故乡)国恩寺建塔(用以容置尸身),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的史实,以及后来留传至今的完美宗教艺术作品——六祖真身像,我们有理由相信:六祖在其生前便已有了在死后为后人留下自己身像的想法,以便能继续发挥自己的宗教影响。其动机当与那时禅宗南北二派激烈的争嫡斗争有关(可参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第四册)。而弟子方辩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师嘱,就平时在六祖身边的观察所得,试着塑一些六祖像小稿,亦是在情理之中的。尤其是像脱纱像这种技术难度极大的塑像方法,更是需要做多次的探讨才能熟练掌握。发现的这件脱纱六祖小像,无疑属于方辩在六祖生前为他“试塑”的小像之一。正因如此,它才显得如此地随意、自然,与其他六祖像迥异,显然作者在此并未将六祖当“佛”看待,他努力表现的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高僧形象,而不是我们惯常所见的那种“标准”姿态,这无疑更符合一个做弟子的身份和心理特征。

  其次,这件脱纱六祖像塑造得带有几分粗放。处处流露出当时的创作激情,其作为草稿是十分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像的面部五官的模糊与衣饰双手的刻画细腻显得不甚协调。显然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大概是出于弟子对在世祖师的一种有意识的避讳,因为古时人们多以替生人造像为不吉利。而唐以后出于对六祖的崇敬膜拜,在塑六祖像时总是极为恭敬和拘谨的,且不例外地要以六祖真身像为蓝本而唯恐逾矩,断不会将六祖像塑得如此的粗糙随意。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新发现的这件六祖脱纱小像,是其弟子方辩在六祖生前所塑的草稿之一。其目的乃是为了探讨脱纱像的制作技法和更好地把握六祖的神情动态,好为将来的正式塑像做准备。正因如此,这件小像在当时理所当然地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出于对六祖的尊敬。它才没有被遗弃,而是被侥幸地保存下来,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为人所忘,以致湮没无闻达千年之久。现在该像的重新发现,无疑对研究唐代的雕塑艺术尤其是脱纱像造型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实物,同时对研究六祖的生平亦提供了新的材料,对促进繁荣南华寺的宗教旅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原载《广东文物》2000年特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