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曲江县马坝镇阳岗五榖庙醮会



  吴孝斌 余万勤(吴孝斌,余万勤,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五榖会是一项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内容复杂的大规模的民俗宗教活动。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但各地的醮会持续天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是村民自行组织起来的民俗活动,目的是求神明保佑,压邪气,求人丁兴旺、五榖丰登、风调雨顺等等。醮会有一定形式、程序,既有迷信色彩,也有喜庆的活动和艺术表演,十分热闹。

  Abstract:Wugu temple fair is a large-scale traditional religion activity involving a wide region, numerous aspects and complicated contents. The ceremony is held every 4 years. In different areas, ceremonies are different in lasting days but similar in contents. Wugu Ceremony is a folk activity spontaneously organized by the villagers in order to impetrate gods blessings, to exorcise evil spirits, as well as to pray for more descendants, more foison and favorable weathers. The ceremony has certain forms and procedures. In the ceremony, there are superstitions as well as festive and lively activities and entertainment performances. 

  

  阳岗位于曲江县马坝镇的西面,它下辖着山车、大杨屋、小杨屋、甘屋、麻地岗、陈子园、茶子墩、郑屋、上何、下何等二十多个自然村落,拥有人口四千三百多人,耕地四千多亩。其北部有一系列东西走向的连绵山胍,越岭便是北江河,古时从广州至韶关的官道便从这里经遇;南部则为马坝河所环绕。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芋头、莲藕、柑桔、花生等经济作物和挖塘养鱼。

  1949年以前,隔尚地匾盛行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五榖庙醮会。这种由诸多村子共同联合起来举办的五榖庙醮会,其内容除了有请神、出巡、送神等仪式外,还有上刀山、过火炼、捞油锅以及咬犁头等表演内容,因而吸引了附近方圆数十里的人们前来参加,其场面和声势颇为复杂和盛大。相比较之下,那些以各村或各姓为单位而举行的宗族祭祀和封其他神只的崇拜活动则远不及此,这大概亦是当地注重农业因而重视对农业神崇拜的一种表现。至今曲江县马坝附近及阳岗周围地区的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对当年的五榖庙醮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印象和记忆,这说明当年的五榖庙醮会的影响力絶对超出了阳岗地区。因而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当年的五榖庙醮会做一些较为详细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它无疑地封我们研究曲江地区过去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去组织和参加五榖庙醮会的,主要以阳岗地区的大杨屋、小杨屋、山车、麻地岗、甘屋、罗屋、陈子园、茶子墩等一些村落为主。现就这些村子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山车村位于阳岗的最西边,村民俱为高姓,是阳岗地区最早的居民,现在约有四十七户、二百五十多人。根据村中现有族谱(传钞于龙岗鸥山高氏)记载:曲江高氏是在南宋年间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金竹园瓦子巷凉伞树(甘棠树)下迁来的。当时的二世祖高陈华公带同始祖高公十三郎、祖妣巫二娘的“火金”(骨殖)由福建迁来广东韶州府曲江县鸥山村(现龙岗管理区鸥山),并定居生下四子:大房高太一郎移居英德;二房高张崇移居山车;三房高贵三郎仍居鸥山;四房高环贵移居乳源。由此可知迁居山车的开基始祖应为曲江三世祖高张崇,迄今已传至三十一代。大杨屋与细杨屋乃属同宗杨姓,两村共有村民四百余人,合八十多户人家。据杨氏族谱记载:约清光绪四年(1878年)以前,杨氏的长乐开基始祖排算第十八世祖杨新熙携带十六世祖步桥公和十七世祖的“火金”并十九世祖六兄弟,由广东陆丰府长乐县(今揭西市)迁来此地。所以阳岗杨氏的开基始祖推为长乐第十六世祖步桥公,迄今已传至第九代人。据族谱记载,当初杨氏之所以背井离乡迁居此地,是因为在陆丰长乐的原居地与张姓家族结下世仇,并随着张姓地位和势力的上升而不时受其迫害和侵扰。终于有一天杨氏族中的几位年轻人将一张姓恶霸杀死,为免遭对方血腥报复,便于当晚乘船沿水路逃往广州。由于事出仓促,只带得第十六、十七祖的骨殖并所有家眷十数人出走,至广州后为躲避追踪又溯北江而上。因见这里地旷人稀、民风淳檏,便离船上岸,并经过早先定居此地的同乡做保得以暂居下来。后来又通过将族中的一位未婚女子下嫁给麻地的一大户人家的傻儿子,来取得对方的同意,将地盘买下来开始繁衍生息。罗屋位于五榖庙南面,村民为罗姓,约有百人。村中原有族谱毁于文革时期,据说他们是在清中叶后才从广东的五华县迁居于此的。以上四个村子俱为单姓村。

  麻地岗位于细杨屋和甘屋之间,其北面隔着一条大路与大杨屋相望,是一个多姓村,主要有赖、甘、韦、饶、罗五大姓,总人口约三百来人。以赖姓为最多约一百人,亦是村中的最早居民。据说在清以前便已从福建东岗坝迁居于此;饶姓八十多人,是清中期从广东湛江地区迁来的;韦姓现有五十多人,亦为清时迁来;甘姓则于50年代初期从甘屋搬来,现有三十多人;罗姓人口最少,只有四户三十多人,他们是清末民初从广东兴宁县迁来的。

  甘屋位于麻地岗东面,亦是多姓村,计有甘、高、黄、陈诸姓,总人口二百多人,以甘姓占絶大多数,其他各姓多是在1949年前后从附近地区或马坝迁来。据村中的甘姓族谱记载:甘姓宗族原在福州省(今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都葛堡,唐僖宗年间黄巢乱后分支移居江西省赣州府信丰县;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广东开基祖甘仙一郎公同母催老孺人乔迁入粤。当时约定:“取篮耳断方止步居住。”行至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有地方名叫“篮吞”(客家方言是“篮子断了”的意思),即取其义,遂为止步。而移居马坝的甘姓者,主要为广东二世祖子荣、子武公的后代,于十八世纪初起先后从梅县大坪、九安寨及揭西五云洞(原属陆丰县)等地迁来,到马坝迄今已有十二代。

  陈子园和茶子墩位于五榖庙的南面,是距离该庙最近的村子。其中陈子园有罗、陈、冯、饶四姓,人口约一百来人,以罗姓为主,迁自毗邻的罗屋;陈姓则是村中最早的居民,清时从福建迁来。茶子墩有罗、饶二姓,人口约四、五十人,罗姓同样迁自罗屋,饶姓则在清中期从湛江迁来。

  以上的这些村落,平时相互间没有什么很密切的往来,偶尔也互相通婚,几乎不存在械斗的情况。他们在要举办五榖醮会时便互相联合起来,共同肩负起发动和组织好五榖庙醮会的责任。

  五榖庙醮会的中心神坛设在阳岗北面的五榖庙,庙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和五榖大帝的牌位和神像。五榖大帝又叫五榖神或五榖爷,神象是一个赤裸着上身、腰间围有树叶、手持一串稻穗的成年男性,在当地农村中是一位极受人们崇拜和敬重的农业保护神。有关五榖神的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相仿。据村中老人所讲述,相传在上古时候,人们尚处于原始蒙昧时代,身上穿的是蕉叶树皮,吃的是草根野果,晚上则睡到树上的枝杈间,以防备野兽侵袭。这时候有一家的五兄弟,其中最小的就是现在的五榖爷,他先天生就的一幅玻璃肠肚,所以可以看到吃下去的食物有没有毒,亦不怕吃错东西中毒。因而他每天都为人们尝试不同的野果和草药,并为人们医治百病。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一棵神树上面结着五颗谷种,他知道这是上天特地赐予人间的好东西,所以便小心翼翼地将它摘下来,精心地种到一具香炉里,第三年时便收获了满满一箩谷种。五榖爷这时才将谷种全部分发给人们,并教会人们如何种植和收获,从此人们才开始有了米饭吃。五榖爷后来因为误食了断肠草而死去,死后便成了神。人们为了怀念他的好处,便为他立庙塑像来拜祭他,祈保农业丰收、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五榖神除了能够保佑人们庄稼丰收外,还掌管着人们的健康、命运和财气。因而五榖庙附近村子的人们,每当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或希望小孩长大有出息时,便会用一张信笺大小的红纸,写好一张“庙契”并于五榖庙里面的右墙上,表示已将孩子“过契”(过继)给五榖神做儿子,也有的在纸上写“卖”给五榖神的,希望从此以后五榖神能保佑孩子顺利长大成人和聪慧过人、出人头地。一般在“庙契”上要为小孩另起一个带有“神”、“谷”、“庙”、“养”、“安”等与五榖神有关的字眼,如“罗谷安”、“叶联庙”、“曹神文”等。一般的庙契形式如下:“庙契:原名高源章,现名高神保,出生于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诚心拜契神养,乞保长命富贵、无灾无难,立约为据。高顺有夫妇,一九九五年十月九日。”契神时一般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带孩子前往庙里拜过五榖神,并供奉一些酒、肉食品或斋菜点心,礼成后烧上一串鞭炮以示喜庆。平时过年过节时可来庙拜祭,亦可不来,但到小孩长大后准备结婚成家时,则要在婚期前一、二天(视路程远近)带上香烛纸炮和供物来庙里为孩子脱契(孩子亦可来可不来),表示对五榖神多年来保佑孩子的感谢,同时亦告诉五榖神孩子已长大,以后便不烦看护了。如果未经脱契而结婚,则恐会惹恼五榖神而于家里不利,这种“契神”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五榖庙所以建在这里,相传是有一年发大水,将一块上面刻有“五榖神”三个大字的大青石碑冲到这里,村民们认为这是五榖神的显灵指示,于是附近村子便一起捐资在此修建了一座五榖庙,供奉五榖神以祈风调雨顺、五榖丰登。五榖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据麻地岗九十三岁老人罗谷安回忆,从他有记忆时起便已有了五榖庙。庙旁原来还立有一块石碑,碑上记载有关于五榖庙的历史。可惜在1958年大办公共食堂时,这块碑同五榖庙一道被毁去。现在的五榖庙是近些年由村民共同捐资于1993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建成的,仍用回原来的旧墙基,占地面积约百来平方米。为无柱的砖木结构,硬山式瓦脊顶。分为左、中、右三大间幷排相连为一体,相互间有小门相通,各间又被一小天井分隔为前后两部分。五榖庙的方向为南偏东三十度。庙内神龛上供奉着一块神牌,正中位置上写着“玉皇大帝尊神位”和“五榖大帝尊神位”(当地有人说他们是同一位神的——陈子园七十三岁老人冯荣财所讲),左侧写有“禾花仙娘”,右侧写有“盘古大皇”的名字。庙内供奉的诸多神像,除有五榖神外,还有一牵着马绳的骑马将军像,一柱杖土地爷像,另有两尊略为高大的神像(高约五十五厘米),手上分别持着写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的长条形朝笏分立于两旁,可能是“风伯”与“雨神”的偶像。

  庙前原来是一大片开阔的平地,现在多已变成水稻田。庙前六十多米处便有一条发源于大塘镇的梅花河,河面宽约二十米,河水自东向西流,在水口管理区处于马坝河汇流后注入北江。庙后有一条清浅的小溪,往后便是六十多米高的连绵山岭,呈东西向延伸,当地人叫它“塘窝肚”或“五榖爷山”。顺着庙前的方向远远望去,眼前是一片开阔,马鞍山和狮子岩分别位于庙的左前方和右前方,仿佛是风水上所讲究的“左青龙、右白虎”布局。马坝河则东西向横贯于远处,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当地人冯荣财老人告诉我们,五榖庙所在地的“局”叫做“鹞婆”(老鹰的俗称)局。因为庙后的一系列横向山峰象老鹰张开着的两支翅膀,而五榖庙便为鹰头的所在,因而能够镇住煞气,斩魔祛邪。五榖庙的前方布局则为“旗鼓两边垂,中间一个峰”(将马鞍山和狮子岩分别比喻成“旗”和“鼓”),这是一种大富大贵的吉祥格局。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五榖庙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的选择。

  过去的五榖庙醮会一般是每隔三年举办一次,叫做“三年转一运”。但如果遇上天大旱或发生牛瘟等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时,则村民便会自行组织起来,向庙里的神童要求另外打上一场“求雨醮”或“驱瘟醮”,希望能通过打醮来获得神明的保佑,压压邪气,使得附近村庄人丁兴旺、五榖丰登。打醮的时间多选在中秋节至农历十月份之间的这段时间。因为这时候天气较为乾燥凉爽且又少雨,幷且时农闲,村民有较多的时间和舒畅的心情来组织和参加打醮活动。五榖庙醮会持续的天数不定,少则二、三天,多则七天八夜,一般视年成的好坏和灾情的严重情况而定。据麻地岗九十三岁老人罗谷安回忆,有一年天旱得十分厉害,当地便打了一场七天八夜的求雨大醮。还特地从江西请来了五位道行高深的师爷前来主持醮会法事(当地把道士称作“师爷”)。当时前往五榖庙围观烧香拜神和参加游神的群众可谓人山人海,场面煞是壮观热闹。五榖庙举行的最后一次醮会约在1946年举行。平时前来参加五榖庙醮会的,除了阳岗附近村子的群众外,还有不少马坝、沙溪、白土、龙归甚至韶关城里的人。

  五榖庙醮会是一项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内容复杂的大规模的宗教活动。要想成功地组织好它,便非得事先经过周密的布置和精心安排并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可。

  首先是要成立一个领道和组织该次醮会的领道班子,当地叫做“五榖会”或“理事会”的。一般由参加发起组醮会的各村中较有地位和财势的绅士地主出面做“牵头人”,牵头人负责向村民募捐钱粮;再由各村的众位牵头人以抽签或投标(根据各牵头人所愿捐出钱粮的多少来决定当选)的方式来选出一名总理,当地人又叫“头供主”,一般由附近村中较有威望和地位,有财力和理事能力的地主或乡绅当任;同时还要选出五至七名理事,由他们共同负责醮会的各项事宜。

  五榖庙醮会所需的经费一部分由庙里支出。1949年以前五榖庙拥有几十亩稻田,原是热心的信奉者所献。每年庙产都租给村人耕种,所收得的粮租由附近村子所组成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待到打醮时则将庙产几年来的收益悉数用作打醮经费。此外,再由各村的牵头人以向村民募捐钱粮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因为打醮乃是为附近村子求福祈年的好事,所以村民一般都会自觉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打的是一场四天五夜以上的大醮,则因为所需经费的相应增加,因而便会分派人手到马坝镇、白土镇、沙溪镇等地甚至是韶关向那里的商会或富户请求赞助。最后不足的部分则由总理和众位理事们共同承担,尤以总理所出的钱粮为最多。

  筹办好醮会所需的经费后,便可以开始着手其他的一些准备工作了。醮会的主要举办场地为五榖庙至梅花河之间的那三千多平方米的开阔平地。醮会的准备工作开始于打醮前二个月左右,主要包括有在五榖庙周围搭建临时醮棚,到外地延请师爷(道士和“八音”(当地专门为喜事或丧事奏乐的组织),派人到县城买好打醮所需的香烛纸炮和斋菜素食等。醮会的醮棚搭设在五榖庙的前面和左右两旁,一共要搭设三个竹棚,竹棚长约六、七米,宽约四米,高二米有余。前面的竹棚距离庙门约二、三米,是平时师爷做法事和“八音”吹奏乐器的工作棚;庙两旁的竹棚为准备斋食招待来宾和众人休息的场所。总理、理事、师爷、神童和一些贵宾则安排到五榖庙的两旁侧间里休息。

  五榖庙打醮一般不请和尚。因为五榖庙醮会是一种祈庆丰收吉祥、消灾祛邪的宗教活动,其出发点乃是为现世的农村社团群体服务,即当地所谓的“调生不调死”;当地习惯只有办丧事不吉利事情时,才会去庙里请和尚前来念经超度做功德。打醮所请的师爷(道士)一般为马坝镇石堡管理区下门子村的杨姓师爷,他们祖传多代均以师爷为职业。五榖庙醮会的法事活动一般要延请三至五位师爷前来主持,有时遇上打大醮,为隆重起见也会到江西请师爷。打醮活动除了要请师爷外,“八音”亦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要到离这里二十公里外的白沙镇去请,因为那里的“八音”在曲江地区最为出名。所谓的“八音”即是指专门为人们举办宗教活动、婚嫁、丧事时奏乐助兴的乐队,一般有二人吹唢呐(当地叫“笛”),二人拉二胡,二人敲铜锣(一大锣 一小锣),一人打鼓和一人击打铜钹。

  “神童”亦是五榖庙醮会的主要参与者。在当地,几乎每一座庙(无论大小)都附有一位神童。他们是庙内神只的附体,多为附近村子的人,平时不住庙里,亦可以结婚生小孩,平时亦要干少许农活。神童虽然没有文化不会写字,但经过“落童”后便因有神灵的附身而具有神力,能够为前来求助的病人施符水治病和帮助他们驱逐身上的邪气,并能为病人开具一些简单的药方。五榖庙里的神童被视为五榖神的“俗身”,多由附近村子的人担任。据九十三岁老人罗谷安回忆,在1949年以前,五榖庙的最后一位神童姓甘,为麻地岗人,死时约六十岁上下,死后被葬在五榖庙后面的山坡上。自从1993年重新修建了五榖庙以后,五榖庙又出现了一位新的神童,名叫曾招天,三十多岁,亦是筹建五榖庙的主要策划者。他平时不驻庙,是曲江县水泥厂工人,自去年工厂停工下岗后,便到广州谋生了。

  为了给五榖庙醮会活动增加一些喜庆的气氛,在醮会开始的前几天便开始在五榖庙的门两侧张贴上一副红纸对联,对联内容多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语;同时在屋檐下悬挂一对大红灯笼。并在庙门墙上张贴一张红纸榜文,将领道此次醮会活动的总理、理事和所请的师爷、八音等其他一些醮会人员的名单和具体的负责事项一一列上,同时还宣传将于哪一天开始吃斋,哪一天的什么时辰开始进醮场及什么时候结束散醮等,让参加的群众有所准备。为了郑重其事和表示对五榖神的虔诚,主要的醮会人员如总理、理事、师爷、神童等一般要事先吃上三至七天斋,其他的参加群众则随意。但一旦开始进入醮棚后,则参加的人必须在醮会期间进行斋戒,否则如被人发现便不让参加打醮活动,以免因触犯了五榖神而招来惩罚。

  打醮前先要经过“请神”的仪式,即邀请五榖庙附近地方的其他一些有关系的神来参加。传说五榖神有五兄弟:老大是龙岗管理区鸥山白庙的“动土爷”;老二是马坝镇老街王爷庙的“法青爷”(张法青);老三是现在韶关冶炼厂马坝分厂附近博王庙的“三王爷”;老四是龙岗管理区塔下村文武庙的“关武爷”;五榖神排行最小。现在除了五榖庙、博王庙尚存香火外,其他三座庙已残毁或消失。关于这五位神的传说亦不见闻。据冯荣财老人说,这五座庙过去都有打醮,一般在打一些简单而小规模的醮(如过生日、驱牛瘟等)时,可以不用去请其他神来参加;但打中等或大型醮时,则要去请其他神,且必须同时请齐五位神,以免得罪某一神。请神时,师爷要随同前去,有“八音”跟着,派人用五榖庙里的神轿将各庙里供放的神牌恭迎上轿抬回。回到五榖庙后再将神位供在醮会谷在五榖庙里的主神坛上。至于各庙里的神童,因为他们在未经“落童”以前还是凡夫俗子,所以此时他们是随着众人跟在神轿后面走到五榖庙的。

  醮会的主神坛设在五榖庙内,神坛中间供着五位神的牌位。在两旁各点上一盏长明灯,灯在打醮期间必须一直燃着,并有专人每天负责为灯添油。打醮时奉神的食物一律为素食。

  到了事先预定好的打醮时辰(一般以下午近傍晚的时辰为多),全体醮会人员包括总理、理事、师爷、神童等经过一番斋戒和沐浴后,穿着洁净的礼服或道袍开始进场各司其职。首先是请来的“八音”先开唱,只见鼓声、锣声、唢呐声齐响,众人静肃一旁。然后总理和师爷向神坛恭敬地上香叩拜,并由总理(如总理不识得字则另请他人代替)照着事先写好的祭文(榜文)念上一大段。其内容主要为歌颂五榖神等诸神的法力无边、功德无量,现在四方民众为了答谢诸神的恩庇佑护,特举行此次醮会活动,希望以此获得神灵的继续降恩保佑,使得四境平安、风调雨顺、五榖丰登等等,并有一定的格式,多由村中有文化并懂得此一类仪式的先生代拟。宣读完榜文后,便将它用火焚烧于神坛前,然后鸣放礼炮,鼓声齐响,表示醮会开坛仪式的完成。接着众位醮会主要人员又依次向神坛叩拜上香,然后才是“八音”奏乐配合师爷的开坛祀神演法。师爷此时身穿灰蓝色道袍,头上戴有道冠,向神坛进上三柱香后,便拿出几道黄纸神符,上下挥动几下,口念咒语,请各方神明到场显灵和请本派的祖师爷前来助法,保佑开坛的顺利。在五榖庙醮会中,师爷主要是负责一些较为重要的常规法事活动,间或也参加一些表演以显示自己的法术高深,他们属于那些懂得法术的人。神童则作为神的化身,在醮会活动中代表着神,他们一般不做法事,而依靠显示奇迹来证明自己的非同建党,即有神灵的附体,这便是师爷与神童在醮会中的扮演不同角色的地方。然而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神童往往也担任着斩妖驱魔和施符的角色。打醮活动中,师爷和神童都要先后进行“过刀山”、“过火炼”等表演,为了显出自己法力的高强,他们通常都很努力去表演。

  五榖庙醮会的前半部分活动是抬神出游,亦叫出巡。其目的是借此来达到驱除所经过地区的不洁和凶邪之物,保佑四境平安吉利。在整个出巡的过程中,由五榖庙的神童扮演主要角色,进村驱邪的仪式便由他主持。神童首先要在五榖庙里举行落童仪式。神童穿着蓝色道袍,头上扎着一条红布头贴,在向神坛上的神位上香跪拜后,神童便靠着神坛前面的方形供桌坐下,头朝下地将双手趴在桌上开始落童。突然间只见他猛地一拍台案,便表示已经神灵附体,落童过程便告完成。紧接着神童抓起一把平时挂在五榖庙内墙上的宝剑挥舞起来,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用宝剑将自己的舌头割破弄出血来,将血喷到事先放在神台上的两张黄色神符上面,再在符上加盖上五榖庙的朱砂神印,这样这二张符便具有某种神力。将它们分别贴到二位头扎红布条、身穿白衣黑裤的“将军”背上,(“将军”是由神童挑选出来帮助他驱邪赶鬼的得力助手,通常由年轻力壮的男人担任)两位“将军”便因此而被赋予了神力,可以到游行所至的村里去驱邪了。

  出巡时走到队伍最前面的是扛旗和打大鼓的。旗和鼓俱为五榖庙的神物,平时放在庙里。紧接着的是雇请来的“八音”,后面则是抬着供放有五榖神牌位的神轿。神童作为五榖庙的肉身,亦要坐在一特制的“刀轿”上面紧跟神轿之后。此时神童头上扎着红头贴,赤裸着上身,下身仅着一条大黑短裤,赤着双脚安然坐在遍扎利刃的“刀轿”(亦叫“刀床”)上由四个年青力壮者抬着进行。“刀轿”乃是用“显轿”(一种类似靠背椅附加上两条抬杆的无遮拦的轿子)改装而成的,在轿椅的靠背、扶手、座垫和脚踏等部位,都分别绑扎着数把锋利的钢刀,刀口一律对着人体一面,坐上去时刀刃与人的四肢肉体相接触。神童坐在刀轿上安然轻松地由人抬着到处出巡;以显示自己的法力高强。跟在神童“刀轿”后面的则是总理、理事等一些醮会工作人员。师爷此时不用跟随众人抬神出游,而是另有其责:他要负责打醮期间五榖庙主神坛的每日请神上香仪式和每日的法事活动。至于打醮前请来的其他庙里的神童,因为在出巡时没有抬上其他庙里的神位牌,所以其神童亦不用跟着大家一起出巡,他们一般允许留在五榖庙里休息。在出巡的庞大队伍中,走在最后的是那些赶来参加醮会活动的来自不同村子和不同地方的群众,亦不乏城里的生意人、居民和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对这次醮会活动的诚心参与,来获得神明的保佑和降福,让自己万事顺利、逢凶化吉。因而大家都非常虔诚,每日吃斋沐浴的系絶大多数,并将平时会客访友或过节日时才穿的新衣裳、新礼服换上,成年男性多年戴着礼帽。一些较大的村里还会组成锣鼓队,一路出游一路不停敲打,为游行壮声色。

  五榖庙醮会每次出巡所走的路线并不固定。一般事先根据那些为醮会捐钱较多的村子或向醮会“理事会”提出进村要求的村落的位置来安排每次出巡的具体线路,并尽量走那些道路较为宽畅平坦的大道。出巡的地域范围一般不超出五座庙所属的范围,但也有例外。据下伙老人张泽民讲,有一年的求雨出游,队伍一直游到三十里外的白土、笼归等地。出巡时队伍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声传数里。游行队伍中途经过的人家,大都会在家门前摆设上一张香案,供上香烛果品进行参拜五榖神,以乞保家宅安宁、人丁兴旺。

  每当到了一个需要驱邪赶鬼的村子时,出巡的队伍并不进村,而是在村前的祠堂门前停下来。这时神童便从“刀轿”上站起来,从身边拔出宝剑,在头顶上挥舞几下,并大声呐喊,意思是派身旁的两位“将军”进村驱邪。“将军”此时手上持着一束由湿茅、桃枝(带叶)和四片青竹片捆扎而成的驱邪棍,一边用手挥舞着一边大声呐喊着朝村里冲去,开始了赶邪,直吓得村中鸡飞狗叫。此时村人亦知道“将军”的到来,便将房门打开以让“将军”进屋驱邪,并事先将一碗米和一个里面封有利是的红纸包置放于灶头上,然后全家人尤其是小孩要逥避而不允许偷看。“将军”的驱邪赶鬼一般要从厨房开始赶起,然后是房间和庙堂,最后将屋内的邪气从大门赶出去。紧跟在“将军”身后的有两位年青人,一位肩挑着一付箩,箩的一头装着五榖庙里的杏黄色神符和桃木椿,另一头箩则专门用来盛放从各家灶上所收得的米和红包;另一位帮手则专门负责在“将军”驱完邪后,将所带来的神符贴于各家的门楣上和将一小块桃木椿钉在门角上以示驱邪大吉。直到每个人家都依次赶完了,才算是完成了这个村的驱邪任务。队伍于是又继续上路,到其他村子去驱邪,直到天色快要黑下来时,出巡的队伍这才赶回五榖庙去吃夜斋。吃过夜斋后,家在附近的人们便回家休息,醮会工作人员则住在庙里或竹棚里。次日清晨大家早早赶回庙里,吃过早饭后又继续昨日的出巡。一般要花上三、四天的时间方能全部游完那些要求驱邪的村子。完成醮会的出巡任务后才回到庙里,开始进行另外的一些活动。

  请来的师爷在醮会出游期间,仍留在五榖庙负责主持每日的法事活动,即在早上和下午各做一场法事,叫做早课和晚课。每天的法事内容都略有所不同,首先照例是向神坛上香敬神,烧一张神符召请诸方天兵天神到坛和延请祖师爷护持坐镇,然后在醮棚里开坛施法。有时是持剑舞来舞去地作法驱邪,舞时按一定的八卦步法行走;有时则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手持着一些身边法宝如小鼓、小铜钹和一种名叫“叮冬”的由两小块铜片串成的器物,照着一定的音律节奏一边敲打一边照着摊开在桌上的经书唱本,以唱调或哼调的形式演唱经文。声音抑扬顿挫,吸引着不少群众围观。

  如果此次打的是一场求雨醮,那在归来后,还要在五榖庙举行一场求雨的法事。主持求雨法事的有时是师爷,有时是神童。但当地人认为神童有五榖神的佑护,求雨往往较为灵验,因而多让神童来主持求雨法事。首先要在五榖庙里设好一个求雨坛,坛上置有香炉、香烛、三张神符、一方墨砚和一块黑条。到了规定的时辰,便由五榖庙神童开坛求雨。这时神童身穿蓝灰色道袍,头上扎着一条红头贴,在向神坛恭敬地上过香后,神童便双手趴靠在神坛边开始“落童”。约过了一、二分钟后,只见神童用手“叭”的一声拍在台面上,然后抬起头来问众人:“你们想干什么?”表示已经神灵附体了。这时众人便跪下说请求菩萨显灵降一场好雨以救济苍生。为了显示求雨的诚心,他们要一直跪到法事结束后才得起身。

  求雨法事开始后,神童便举起宝剑上下左右舞将起来,同时口中不停地喃喃念咒,接着用剑割破自己的舌头,将血喷到坛上放着的三张黄符上面,再加盖上五榖庙的五榖神印,然后用剑尖将神符挑起放到烛火上焚烧,再念上一通咒语。接下来的便是神童拿起坛上的墨条醮着自己舌头上面的血水,在墨砚上使劲地研磨起来。他一边磨一边问村民想要一场什么样的雨,是想求“上马雨”还是求“下马雨”。所谓的“上马雨”指的是下得又快又急,求雨的人还未来得及回去便开始下的大雨;“下马雨”则指的是下得较慢较小的雨,接着神童又问是想要“盆满”还是想要“钵满”。前者指下雨时间长、降雨量大的雨;后者则相反。据村中老人说,有一年天旱得十分严重,村中的年轻人在求雨时都说要“上马雨”,  而且要下得不但“盆满”而且还要“锅头满”。结果那次求来的雨下得又大又猛,一连几天也下个不停,地里由旱转涝还淹了一些庄稼。只见天上的云渐渐地随着墨盘上墨汁的逐渐变浓变黑而相应地积厚和渐黑起来,最后是乌云密布,下雨在即了。直到这时神童方才停止磨墨,将手中的墨砚持至五榖庙门口,并将墨汁朝门外一泼,求雨的法事至此便宣告圆满结束。过了不多片刻,可能天上便真的降下雨来。

  五榖庙附近一带的农村,每当遇上耕牛或家畜、家禽因感染上瘟疫而时常发病死去的时候,便认为这是因惹上了瘟神所致,便前往五榖庙,请五榖神显灵出来降服瘟神,为此而要专门地打上一场“驱瘟醮”。打醮的时间和规模视疫病灾情的严重程度而定,一般为二、三天时间不等,  时间则为晚上或傍晚以后。驱瘟神的醮会如果工程大的则去请法师(师爷)来主持法事,工程小的则由五榖庙神童主持。与平常每三年一科的醮会不同的是,驱瘟醮是不用请其他神参加的,且主要在夜间进行,进村驱瘟时一般群众要逥避。在组会、募款、搭棚、置物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安排就绪后,便开始了驱瘟法事。

  首先是请五榖神。神童在五榖神神坛前进香跪拜后,便开始“落童”,请五榖神显灵附身。只有进入“落童”状态后才有神力去驱赶瘟神。神童做法后用宝剑割开自己的舌头,将血喷到二张黄色神符上,再盖上五榖神印。将神符贴到两位头扎红布条、身白衣黑裤的“将军”背上,“将军”便具备了驱邪的神力,可以代替神童去驱邪赶牛瘟了。神童事先已经准备好许多的桃木桩和神符。桃木桩乃是将一段长约二十厘米、粗四、五、厘米的桃木从中一剖为二,一端削成尖锋,在乎的一面上用朱砂笔画上一些神符文;神符则在符文上加盖五榖庙印。桃木桩和神符是将来驱邪镇瘟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傍晚时分,神童坐在刀轿上,跟在五榖神的神轿后面。到了闹牛瘟的村口,神童在刀轿上将手中宝剑挥上几下,旁边的“将军”一位一只手牵着或抱着一条黑色的小狗仔,一手拿一束桃叶枝;另一位“将军”一手提着一只未经阉过的公鸡和一只公鸭(人们认为公鸡能治邪,而“鸭”与“压”同音,能压住瘟邪之气)另一只手抓着一把竹扫帚,一起前后相继地冲进村子里,并大声吼着叫着,四处乱打乱扫着。又有数人紧锣密鼓地跟在“将军”后面,为其助威。两位将军将各家的牛栏打开,进去后从牛栏的右边角上的位置开始赶起,按从内到外的大致秩序一直将瘟邪赶到门外。然后关上牛栏门,将一支桃木桩钉在牛栏门口的地上,并将一张纸符贴在桃木桩上,以示赶走瘟神。

  二位“将军”最后将全村的瘟疫邪气赶到村外的一条河边。河所在的位置和河水的大小不限,但必须是流动着的,如果附近没有河流,那么小溪也可以。在河边,将由神童主持一个斩妖驱瘟疫的法事。二位“将军”将手上抓着的公鸡、公鸭和小黑狗递给神童,神童便用手中的宝剑将这三只动物的头斩下来,用三支长一些(约四十厘米)的桃木桩分别从它们的嘴里插入,连头一块钉在地上,意味着斩妖除魔,从此不能再来害人害畜了。桃椿上同样贴上一张黄纸神符,旁边插上几支香和一对烛。由神童做法事念咒符,最后烧上一些纸钱和鞭炮,驱瘟醮的仪式便宣告完成了。

  五榖庙醮会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出巡回来后在庙前空地上由神童、师爷表演的“上刀山”、“过火炼”、“咬犁头“捞油锅”等惊险刺激的节目。一般来说,在打大醮时表演“上刀山”,在打小醮时则表演“过刀桥”,二者必择其一。“刀山”高约五米,呈等腰三角形,形同两张梯子相搭靠在一起。为了保证稳固可靠,在“刀山”的顶端还用四条麻绳分别系位四位方向,另一头绑在深深扎进地下的四个木头桩子上:“刀山”的架子由碗口粗的已经剥去外屑树皮的杉木构成,在两边的架子上各绑扎着数十把磨得雪光银亮的钢刀,每一把刀都要求绑扎得非常的牢固.不能有丝毫的松动,  否则到时可以会造成事故的发生。“刀山”两面坡上所架的刀并不一样:在“上山”的一面上架着的是长把钢刀,刀长约四十厘米、宽六至七厘米;在“下山”的一面架着的则是“茅镰”。所以有人又把“刀山”称作“茅镰山”的。“刀桥”高约二米,长六、七米,  中间平直,两端为斜坡装,呈等腰梯形,因其形似一座拱桥而得名。刀桥上面所架设的钢刀数目有一定的要求,  以一脚踩上去能够同时踏上三把钢刀为准,相对而言要比“刀山”上面所扎的刀子要密得多。这大概是因为上刀山时尚可以依靠用双手的扶持来帮助减轻身子的重量,而过刀桥时则双手无处可以借力,全身重量俱压于脚下的缘故。“刀山”和“刀桥”所用的钢刀平时由附近村子里的村民代为妥善保管,一户人家只能代为保管一把刀,并由庙里用一本册子登记起来。待到准备打醮的前几天,便由五榖庙拿出三斤大米来请那些负责保管刀的人家将刀磨快后交上来。一般附近村民都会争着要求保管这些打醮时所用的“神刀”,并不是为了贪求那三斤大米,而是因为这些钢刀经由神童、师爷的多次施法,具有一定的神力,放在家中据说可以帮助避邪斩魔,保佑百病不侵、家宅平安。

  五榖庙里的神童和其他庙的神童在庙里经过“落童”后,便可以无所畏惧地表演“上刀山”、“过火炼”等节目了。在神童表演“上刀山”和“过火炼”后,原来主持法事的师爷也要跟着进行表演。但师爷依靠着的并不是神灵的附体,而是自己的法术和本派祖师爷的保护。“上刀山”时,神童头上扎着红头巾,赤着脊背和双脚,下身穿着一条黑裤,背后斜插着一把宝剑,慢慢地踏着锋利的钢刀逐级攀附而上。同时伸出两手抓紧面前或头顶部位的刀刃帮助攀登。当最后终于登上刀山的最高处时,便会坐起来,做出各种动作亮相:如金鸡独立、仙猴献瑞等,以博得下面围观群众的叫好和鼓掌。然后伸手从背上拔出剑来,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地舞弄起来。再用剑将自己的舌头割破,将带血的唾沫向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向各吐一口,然后再从容地从刀山的另一面爬下来。其他庙的神童此时一个繁接一个地从刀山上爬上爬下,逐个表演一番,但不用作法,  只是纯粹的表演而已.神童们表演完好便轮到师爷的表演。师爷上到“刀山”最高处时也坐下来,从袖里拿出一件由两小块铜片连在一起的叫做“叮呼”的法器,一面有节奏地敲击起来,一面用极重的鼻音哼着道家的经咒。其大意不外乎为众人乡里祈福消灾,保佑年成丰收、人丁兴旺、风调雨顺。

  “过火炼”又叫“过火海”。它的做法是先用大块的松木铺叠成高近半米、宽两米、长约十米的柴垛子,在上面浇上油将它焚烧,约过三、四个时辰后松木燃尽后便形成了一条由炽热的火炭所构成的“火炼”。只见神童赤着双脚,  口中念经文,然后深吸一口气,猛一跺脚,从容地从炽热火炭上面走过,脚底却并未因此而受到损伤。师爷也跟着走过火炼。在打醮所进行的大多数表演活动中,一般都是让神童先行表演,然后才轮到师爷表演。当神童、师爷表演完后,据说只要心诚信神并吃了斋素的人,也可以无碍地跟在他们后面上刀山和过火炼,并能够因此而受到神的降福,能够为他消灾挡祸、百病不侵。因而也有一些胆大心诚的群众大着胆子上前一试,但却很少有爬到“刀山”顶上或走完“火炼”的。有的人据说因为心不够诚或偷吃了荤食而受到神的惩罚弄伤了手脚,并受到众人的耻笑。

  “抹铁链”是将一条二、三米长,食指般粗的铁链放在火上烧红,然后徒手在烧红的铁链上来回地抹擦。只听得蒸汽声在“哧哧”地作响,而表演者的双手却依然完好无恙,令围观者叹为奇迹。“咬犁头”则是先将原来放在五榖庙里的铁犁头(较一般使用的犁头小)架于火上烧红以后,神童用一道符放到犁头上,很快便燃烧起来,接着伸出自己的舌头去舔这犁头,听得见滋滋作响的声音。然后神童又将自己的舌头展示给人们看,竟然完好无损。最后是用牙齿咬住犁头的一端,绕着五榖庙走三圈,并将犁头丢进庙前的那条梅花河里。据说通过表演“抹铁链”、“咬犁头”等项目,可以驱邪镇恶,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榖丰登。这两个节目一般由师爷表演一项。

  “捞油锅”又叫“炸鬼仔”,是表演活动的最后一项。首先是神童派遣两位“将军”到醮场附近去巡视一回,抓些“鬼仔”回来。两位“将军”便将路上偶然撞见的一些小物件,诸如小动物、石头、瓦片、树枝等捡回来,将它们当作“鬼仔”投进一口已烧得沸腾的油锅里,  同时也投进几枚铜钱去镇邪。神童施法后便徒手伸进油锅中,将沸油中的“鬼仔”逐一打捞上来,交给两位“将军”,将它们投入河里让流水冲走。这样便意味着将附近地域内的鬼怪凶邪都一网打尽或吓跑了,从此四境安宁。

  结束了上述的表演后,五榖庙醮会已接近尾声了。这时再由主祭者和师爷向主神坛上香,进行最后一次祭神。拜过神后,便鸣放鞭炮以示庆祝,同时将神坛上的四位神牌一一请下来,用五榖庙的神轿将它们逐一送回所属的庙里,一路上有八音吹乐伴奏,亦是热闹得很。由于考虑到经费等问题,五榖庙醮会一般不请戏班来开台唱戏。

  五榖庙醮会期间,  由庙里向前来参加的众人免费提供一些斋食,有炒斋粉、炒斋面、豆腐乾炒金针菜、咸煎饼、白稀粥等素食。当然,这只有那些有身份或捐过较多钱的人才有资格留在庙里吃饭,其他人一般都回家中吃饭,醮会工作人员自然例外。

  由于在五榖庙醮会期间,庙前常常聚满了来自四方来看热闹的城乡群众,一些精明的生意人便不失时机地在醮场周围搭起一些临时的摊挡小商店,向众人出售一些香烟、糖果、水果、香烛、鞭炮、茶水之类的货物。所有属于荤性的食物如酒、肉、肉包等一律不许在此摆设出卖。另外,亦有一些人设赌。

  醮会活动结束后,前来参加醮会的神童、师爷、八音各得到一个红包(聘金除外),然后陆续回去。然后全体负责这次醮会活动的工作人员开斋聚餐,庆贺此次醮会的成功结束。并在五榖庙门口贴上一张红纸告榜,将此次打醮活动中所用的一切大小开支和收入作一详细的公布。如果尚有结余,则交由庙里保管,待下次打醮或举行活动时再用;如不敷出,则所欠缺的超支部分钱款将由总理和理事们承担,而尤以总理所出最多。

  五榖庙除了在打醮期间较为热闹外,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五这一天为“五榖诞”,相传是五榖神的生日。由附近村人自行发动组织,通过筹得一些钱来置办一些所需的香烛纸炮和供奉果品,到五榖庙进行庆贺活动。一般由庙里神童主持,年成好时搞的规模就相对热闹一些。此外,农村习俗在大年三十晚、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半鬼节、中秋节等节日里,都会到五榖庙里烧香拜神,这些都显示出五榖神在当地村民心目中的地位。

  主要报告人:

  山车村:高远田(73岁) 高凌新(42岁)

  大杨屋:杨端祥(62岁) 杨 坚(72岁) 杨荣祥(66岁)

  甘 屋:甘蓬方(66岁) 甘树财(70岁)

  陈子园:冯荣财(73岁) 陈天养(68岁)

  下伙张:张泽民(65岁)

  麻地岗:[ZK(]罗谷安(93岁) 赖石安(62岁) 韦永堂(76岁)

  甘志雄(4l岁) 饶记安(7l岁) 

  罗 屋:罗福亭(70岁)

  

   (原载《韶关的宗教、社会与经济》下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