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曲江白土下乡宋窑发掘简报



  广东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曲江县白土下乡宋窑经过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宋时期风格的陶瓷器物和窑具,丰富了对当时粤北地区陶瓷制作业的认识,为研究当地宋窑的形制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是窑内出土的各式精美的浮雕莲瓣炉独具特色,为研究北宋时期粤北佛教的兴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辅证。

  Abstract:In the excavation of the Song Kiln at Baituxia Township in Qujiang County, there unearthed a batch of ceramic artifacts and kiln implements with the style of Song Dynasty, which provide important physical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es o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of the local Song kilns. There also unearthed various kinds of exquisite and unique incense burners with embossed lotus petals, which provide a rare evidence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prosperity of Buddhism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广东曲江白土下乡宋窑位于白土镇下乡新糖厂北面,其东面傍依着北江河道,北距白土镇旧糖厂100多米,处于一地势由西向东逐级递降的斜坡上(图一)。曲江县博物馆曾于1982年4月对窑址附近一带做过地面调查,并采集有一些陶瓷器物残片,部份残片上面还残留有酱黑或青黄色薄釉。1989年10月,工程部门修建一座横跨北江的公路大桥时发现了该窑。县博物馆闻讯后立即对该窑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窑的结构

  这是一座平面呈马蹄形的倒焰式馒头窑。窑室在清理前已倒塌,窑内的各种堆积厚达1.38米.窑门向东,窑长3.1、宽2.7、残高1.52米。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等几个部分组成。火膛前端有一宽约42厘米的窑门,作装窑、出窑及投放柴火之用,窑床高出火膛约50厘米,窑壁厚约38厘米,后壁平直,后壁底部中间间隔砌有3个直径约13厘米的方形烟道。清理时未发现有煤灰、煤碴等残物,证明当时烧窑所用的燃料乃以木柴为主(图二)。

  二、出土遗物

  遗物有瓷器和窑具两大类。瓷器有罐、壶、碗、碟、钵、盆、莲办炉、灯座、器盖等器物。窑具有垫柱、垫圈、垫饼、碾轮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瓷器

  四耳罐共16件,可分五式。

  Ⅰ式:10件。灰褐色胎,釉均已剥落。敛口,尖唇,束颈,斜肩,肩上有4个条形横耳呈不对称分布,鼓腹,平底内凹。高15、口径10、底径10.5厘米(图三,1)。

  Ⅱ式:2件。灰色胎,火候较高,釉均已剥落。敞口,圆唇,束颈,圆肩,肩上有4条形横耳,鼓腹,下腹渐收,饼形底足。高15.2、口径11、底径9厘米(图三,2:封二,1)。

  Ⅲ式:2件。灰色或浅黄色胎,酱黄色釉。敞口,圆唇,束颈,溜肩,肩上有4条形横耳,深直腹,平底内凹。高18.1、口径12、底径10.8厘米(图三,3)。

  Ⅳ式:1件。灰褐色胎,酱色釉。罐身呈六办棱形,敞口,圆唇,东颈,圆肩,肩上有4横耳,圆腹,平底略内凹。高12.8、口径10.6、底径10.5厘米(图三,4)。

  Ⅴ式:1件。褐色胎,火候极高,酱黑色釉,大部分剥落。敞口,斜唇,束颈,斜肩,肩上有4横耳,鼓腹,平底。高6.1、口径6.7、底径7.5厘米(图三,5)。

  六耳罐 1件。敞口,卷唇,溜肩、肩上有6个条形横耳,颈肩处饰有刻划弦纹二周,肩上刻划覆莲办纹一周,鼓腹,平底内凹。高22.8、口径11.7、底径9.8厘米(图三,6)。

  双耳罐 10件。浅黄色胎,酱黄或青黄色釉。均为敛口,尖唇,束颈,溜肩,肩上有对称双条形横耳,圆鼓腹,大平底。高00.2、口径7.7、底径8.6厘米(图三,7;封二,2)。

  无耳瓜棱罐2件,分二式。

  Ⅰ式:青灰色胎,酱色釉,火候较高。敞口,斜唇,束颈,斜肩,罐身呈六办瓜棱形,鼓腹,平底内凹。高9.6、口径9.7、底径9.8厘米(图三,8;封二,3)。

  Ⅱ式:橙黄色胎,质地较软,釉色剥落。敞口。圆唇,束颈,圆肩,罐身呈六办瓜棱形,鼓腹,平底内凹。高11.8、口径9.6、底径9.5厘米(图三,9)。

  执壶 2件,分二式

  Ⅰ式:浅黄色胎,青黄釉。敞口,方唇,高领,圆肩,深直腹,平底内凹。肩上有一朝上的曲嘴,对称一端有一带状执把,两侧各有一个竖系。通高17、口径9、底径9.2厘米(图三,10)。

  Ⅱ式:灰褐色胎,青黄色釉。敞口,圆唇,高领,圆肩,深直腹,饼形底足,肩上有一朝上的注嘴。另一端有残执把,两侧各有一对称施酱色釉的竖系。通高19.8、口径9.3、底径8厘米(图三,11)。

  灯座1件,顶端灯盏已残。黄褐色胎,釉色剥落。圆形灯柱,喇叭形灯座,座上端有一圆孔。残高7.2、底径10.5厘米(图三,12:封二5)。

  盆 7件,分三式

  Ⅰ式:3件。灰色胎。直口宽沿,斜直壁,平底。高11.3、口径26.5、底径16.5厘米(图四,1)。

  Ⅱ式:1件。灰黄色胎,较为厚重,内外施酱黑色釉,敞口,方沿,斜曲壁,平底微内凹,外壁上饰有双层的浮雕仰莲办纹,纹饰精美,立体感强。高6.7、口径18.3、底径12厘米(图四,2;封二,4)。

  Ⅲ式:3件。微敛口,斜曲壁,平底。高9、口径18.5、底径11厘米(图四,3)。

  钵7件,分四式。

  Ⅰ式:1件。灰色胎,质地坚硬,施酱色釉。敛口,方唇,上腹圆曲,往下渐收,假圈足,口沿外有一道凹弦纹。高12.5、口径15、底径13.3厘米(图四,4)。

  Ⅱ式:4件。褐色胎,火候较高,施酱黄色釉。敛口,子母口沿,斜壁,平底。高67、口径12.2、底径8.8厘米(图四,5)。

  Ⅲ式:1件。灰黄色胎。敛口,斜唇,斜壁,平底。高5.8、口径16.2、底径7.8厘米(图四,6)。

  Ⅳ式:1件。深褐色胎,火候极高。子母口,浅腹,斜曲壁,假圈足。高5.3、口径16.4、底径8厘米(图四,7)。

  器盖 10件,可分五式。

  Ⅰ式:2件。灰色胎。盖呈礼帽形,盖唇内敛。无钮,有折边,盖边与盖身交接处有两个相距1厘米的小孔。高3.2、宽9.3厘米、唇径4.3厘米(图四,8)。

  Ⅱ式:1件。灰色胎,青黄色釉。无钮,盖面呈弧状隆起,宽斜沿,沿上有两个相距约1.5厘米的小孔,盖唇内敛。高3.6、宽9.5、口唇径4.4厘米(图四,9)。

  Ⅲ式:5件。灰色胎。圆凹形盖钮,盖身呈半圆形,盖沿略朝上翘,浅唇。高5.2、宽14.8、口唇径11.4厘米(图四,10)。

  Ⅳ式:1件。灰色胎。盖呈斗笠形,圆凹形盖钮。高7.2、宽22.5厘米(图四,11)。

  Ⅴ式:1件。平顶钮,半圆形盖身,宽盖沿,口唇较直,盖沿上有两个相距约1厘米的小孔。高4.1、宽10.4、口沿7.6厘米(图四,12)。

  黑釉盏 4件,分二式。

  Ⅰ式:1件。灰褐色胎,为候极高,施黑釉,足部露胎。敞口,圆唇,曲壁,深腹,小圈足。高7、口径13.1、底径4.2厘米(图五,1)。

  Ⅱ式:3件。施黑釉,足部露胎。敞口,圆唇,口沿处有一道凹槽,斜壁,深腹,浅圈足底。高5.5、口径11.3、底径4厘米(图五,2)。

  小碟15件,分三式。

  Ⅰ式:12件。灰色或灰黄色胎。敞口,圆唇,浅底,曲壁,平底。高3.4、口径9.9、底径4.3厘米(图五,3)。

  Ⅱ式:2件。浅灰色胎。侈口,圆唇,斜壁,平底,高2。8、口径7.5、底径3.3厘米(图五,4)。

  Ⅲ式:1件。灰褐色胎。侈口,圆唇,曲壁,平底略内凹。高3.5、口径9.9、底径5.2厘米(图五,5)。

  碗20件,分四式。

  Ⅰ式:1件。黄灰色胎,施黄緑色釉,底部露胎。敞口,尖唇,斜壁,浅圈足。高3.4、口径11.2、底径4.4厘米(图五,6)。

  Ⅱ式:1件.灰色胎,施浅緑色釉,足部露胎。敞口,圆唇,曲壁,浅圈足底。高4.3、口径11.8、底径5.7厘米(图五,7)。

  Ⅲ式:2件。灰色胎。侈口,卷唇,斜直壁,浅圈足底。高9.5、口径18.3、底径8.7厘米(图五,8)。

  Ⅳ式:16件。灰色胎,施浅緑色釉。敞口,尖唇,斜直壁,浅圈足底。高3.8、口径13.9、底径7厘米(图五,9)。

  莲办炉 28件,分六式。

  Ⅰ式:2件,不见完整器物。青灰或青紫色胎,火候极高。表面施酱褐色薄釉,内壁及底部不施釉。炉身较为宽浅,底为厚重的喇叭状实心底,内底凹陷。腹壁上饰有一层四办的浮雕仰莲办纹。残高6、残宽10.3、底径5.1厘米(图六,1)。

  Ⅱ式:4件,不见完整器。浅青灰色胎,施黄釉,内壁及底露胎.器形矮阔,饼形足。腹壁上饰有一层四办的浮雕仰莲办纹。残高5.9、残宽12、底径5.3厘米(图六,2)。

  Ⅲ式:5件。灰褐色胎,施酱黄色釉,内面及底不施釉。侈口,圆唇,圈足底足并向外撇。口沿下有一凹弦纹,腹壁饰有一至三层的浮雕仰莲办纹。每层饰有四至五办不等仰莲办,高7、口径9.3、底径5.4厘米(图六,3)。

  Ⅳ式:5件,仅见残底。灰色胎,施酱黑色釉。内底凸起,喇叭形圈足底。底径6.8厘米(图六,4)。

  Ⅴ式:8件灰色或黄灰色胎,胎体较为厚重。双唇,平沿,深直壁,座式圈足底并向外撇。腹壁饰有二至四层不等的浮雕莲办纹,每层有四或五办莲纹,座上多饰以弦纹或起脊棱,亦有饰以镂孔的。高11.8、口径11.3、底径8.8厘米(图六,5、6)。

  Ⅵ式:4件。黄灰色胎,施酱黑色釉,内面及底部露胎。双唇,侈口,平沿,底作喇叭形高圈足,外壁饰有二层宽扁的浮雕仰莲办纹,每层俱为三办,高9.8、口径10.7、底径5.6厘米(图六,7)。

  2.窑具

  共10件,器类有垫柱、垫圈、垫盆、碾轮、垫饼等。

  垫柱5件,分三式。

  Ⅰ式:2件。黄灰色胎,厚壁,质地坚硬。平顶,深直腹,呈长筒状,底部敞口,内底呈尖锥状凸起,上壁有四个指窝以便于拿放。高11.8、直径9.3厘米(图七,1、6)。

  Ⅱ式:2件。灰褐色胎,质地坚硬。器身呈长筒形,顶部洞穿,深直腹,敞口,上腹壁有四至六个指窝凹陷。高11.4、径9厘米(图七,4、5)。

  Ⅲ式:2件。灰褐色胎,质地坚硬。顶部洞穿,深直腹,底部敞口,呈长筒形,上腹壁有四至六个指窝以便于拿放。高11.4、顶部直径6.9、底部直径9厘米(图七,4、5)。

  垫盆 2件,分二式。

  Ⅰ式:1件。青灰色胎,质地坚硬,器壁较为厚重。呈覆盆状,平顶,浅腹,底端敛口。高3.6、直径10厘米(图七,3)。

  Ⅱ式:1件。黄灰色胎,质地坚硬。呈覆盆状,顶部穿通,敞口,圆唇。高7.9、直径26.8厘米(图七,7)。

  垫圈1件。灰色胎。呈圈状,截面略呈梯形,垫面内缘有一圈齿纹,底平.高2.8、直径12.5厘米(图七,8)。

  碾轮1件。黄色胎。平面呈玉璧形,外缘尖。中心孔径2.4、外径11.6、厚2.1厘米(图七,9)。

  垫饼1件。橙黄色胎,制作粗糙。圆饼状。中心有孔。断面呈方形。直径4.1、厚1.4厘米(图七,10)。

  三、结语

  曲江县白土镇位于北江边,宋代这里交通繁忙,商业兴旺,成为南北水上交通的一个重要枢杻。白土镇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上可往韶州(今韶关)、雄州,下可通广州、英州(今英德)。白土镇在宋代以前便因境内盛产白泥(高岭土)而得名,加上当地盛产木材,可以提供优质的烧窑燃料,便利的原料、燃料和水运等条件,使之成为一处烧制瓷器的理想场所。在北江西岸的白土下乡糖厂南边一带山岗上,以前曾不时发现古窑址残余。此次通过对窑址的正式清理,获取了大量的遗物,同一种器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款式造型,表明当时的陶瓷业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格,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出土瓷器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瓷胎吸水性较大,制作欠精致,内底及足部多不上釉,釉色也多以酱色和青黄色为主,显示出落后于北方和南方其他窑的制作技术,产品档次较低。所出的碗、碟大部分胎体较厚重,敞口,平底实足:罐的器形较小,胎薄而轻,圆唇或卷唇,鼓腹,具有曲江地区宋代器物的风格[1]。执壶与岳阳鹿角窑出土的Ⅲ式壶相近,为宋时执壶常见的形制[2]。

  然而,与日常生活用器制作粗率相异的是,窑址同时还出土了一件制作精美的浮雕莲办盆和大量的莲办炉及其残片。它们制作工整,显然与当时的佛教盛行有关,因为后者是一种民间用作家庭烧香用的香炉。其装饰风格与广东潮州窑出土的莲办炉相似[3],亦与《中国陶瓷史》上所载的北宋时期南方的潮安窑和同安窑生产的炉相似[4],白土宋窑显然曾受到它们的影响。此外,该窑出土的莲办纹盆无论从形制大小还是装饰风格,均与福建漳浦县赤土古窑所出的相同[5]。

  这些莲办炉和莲办盆的发现,为见证宋时曲江地区佛教的兴盛提供了实物资料。距这里十五公里处,便是闻名遐迩、素有“禅宗祖庭”誉称的南华禅寺。据宋代尚书余靖《武溪集》卷九十九载:“(宋时)韶州生齿登黄籍者三万一千产,削发隶祠曹者三千七百名,建刹为精舍者四百余区.”而出土的这些精美的浮雕莲办炉,显然正是为了满足当时盛行的佛教信仰的需要而生产。

  目前广东已发现的宋窑遗址主要有潮州笔架山、惠州窑头山、梅县窑上、南海下庙岗、广州西村和韶关河东等为数不多的几处[6]。这次白土下乡宋窑的发现,为研究广东地区尤其是粤北地区宋窑的形制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注:参加此次发掘的人员有:黄志高、唐维哲、刘承德、禤细贤、梁国劲等,刘复兴绘图、执笔者:吴孝斌

  

   (原载《江汉考古》2003年4期)

  

  注释:

  [1]曲江县文物志编委会:《曲江县文物志》第六节“古窑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2]周世荣等:《湖南古窑址调查之青瓷》,《考古》1984年10期。

  [3]李辉柄:《广东潮州古瓷窑调查》,《考古》1979年5期。

  [4]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第271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5]王文径:《福建漳浦县赤土古窑址调查》,《考古》1993年3期。

  [6]广东省文化厅:《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8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