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京珠高速公路曲江龙归路段古墓发掘报告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曲江县博物馆

  【中文摘要】这次在京珠高速公路曲江龙归路段发现了东汉墓一座,南朝墓和唐墓各6座,明墓一座。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不多,但时代特色明显,墓葬形制较为特殊,为瞭解粤北地区在明代时期的丧葬习俗和夫妻制度有一定意义。

  Abstract:The ancient tombs discovered in Qujiang County at Longgui Section of Beijing-Zhuhai Expressway include 1 tomb of Eastern Han Dynasty, 6 tombs of Southern Dynasties, 6 tombs of Tang Dynasty and 1 tomb of Ming Dynasty. A rescue excavation was conducted. The cultural relics unearthed are not great in number but significant in era characters. Shapes and Structures of these tombs are special. This discovery is significant in the explorations on the burial customs and the spouse system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Ming Dynasty.

  

  1995年5月初,京珠高速公路曲江县龙归镇所在路段,在平整路面的施工中发现古墓群。5月4~2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曲江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相继发掘出东汉、南朝、唐和明代墓葬共14座,其中东汉墓1座,南朝墓和唐墓各6座,明墓1座。现将该次考古发掘的各时期墓葬简要介绍如下。

  一、东汉墓

  东汉墓一座(M5)。该墓已遭到严重扰乱破坏,墓的形制大小及方向均不详;但从散乱残存的墓砖痕迹看,应为长方形的砖室券顶墓,墓大致呈东西向。墓砖呈黄灰色,烧制火候不高,侧面拍印有较疏的叶脉纹。其中长方形砖尺寸为35×17×5厘米;楔形砖尺寸为35×17×2.8厘米。

  随葬器物仅发现有2件方格纹陶罐,可分为二式。

  Ⅰ式罐:一件。口径1.7、底径9、高11.8厘米。敞口平沿,长领,圆肩,鼓腹,平底,肩腹部拍印有清晰的方格纹。青灰色胎,火候较高,叩之声音清脆(图一,1)。

  Ⅱ式罐:一件。口径15.3、底径16.8、高19.5厘米。直口尖唇,斜肩,深直腹,平底内凹,肩腹部拍印有方格纹。灰褐色胎(图一,2)。

  二、南朝墓

  (一)墓葬结构

  南朝墓一共发现6座,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其中双拱墓2座,单拱墓4座。墓的券顶在公路施工时因遭到破坏而坝塌。墓砖呈砖红色或青灰色,多数饰有叶脉纹。长方形砖尺寸为30×14.5×4.5或31×15×5.2厘米;楔形砖尺寸为30×14.5×2.5或31×15×2.8厘米。现分述如下:

  1.双室墓(M10和M14)

  平面呈长方形,其中M10长4.74、宽2.46、残高0.95米;M14长3.78、宽1.8、残高0.83。墓的侧壁、后壁及封口均系用长方形砖顺放错缝叠砌而成,在距墓底80~85厘米高处开始用楔形砖起券。墓的中间由一道双层砖砌成的隔墙将墓分成左右两个棺室,隔墙前后两端各砌有一个拱门以相通左右棺室,拱门间并装饰有一个小窗(不通);后壁正中亦各砌有一方形壁龛。墓底平铺一层或二层“人”字形砖。为加固墓室结构,在墓室的前后两端还加砌有一重承券,其宽度为1~2块砖。

  2.单室墓(M3、M7、M8、M9)

  平面呈长方形(图二),左右两侧壁及后壁用长方形墓砖顺放错缝平铺砌成。其中M7形制较为特殊,其侧壁及后壁均采用双层砖砌成,并在后壁正中高约60厘米处伸出半块砖来,可能是用作灯座。一般在距墓底75~80厘米处开始用楔形砖起券;墓底平铺一层“人”字形墓砖;封门采用2~3层平砌错缝叠砌而成。

  (二)随葬品

  有青瓷器、铁器、银器等共34件随葬品。四耳罐13件,可分三式。

  Ⅰ式:5件。侈口方唇,短颈,圆肩,上腹略鼓,平底,肩上有4个条形横耳,其中M3:3口径11、底径11、高16.5厘米(图三,1)。

  Ⅱ式:6件。直口双唇,圆肩,肩上有四横耳,大平底,釉大多剥落。其中M8:3,口径11.8,底径16、高18.2厘米(图三,2)。

  Ⅲ式:2件。微侈口圆唇,斜肩,肩上有四横耳,腹微鼓,平底,施黄緑色玻璃釉。其中M14:3,口径9.8、底径11、高18.8厘米(图三,3)。

  六耳罐1件(M14:1)。直口方唇,丰肩,肩上饰有4个桥形横耳和2个桥形竖耳,上腹鼓,往下渐内收,平底内凹。口径8、底径9.8、高15.5厘米(图三,4)。

  碗 6件。微敛口尖唇,圆曲腹,假圈足。其中M3:7口径14、底径5.4、高7.5厘米(图三,5)。

  盆 2件。直口斜沿,曲壁,深腹,假圈足,内底有一圈弦纹,施黄緑色釉。其中M8:6口径22.5、底径13.4、高9.3厘米(图三,6)。

  钵 1件(M7:1)。敛口斜唇,鼓腹,平底,黄緑釉。口径24,底径13.2、高10厘米(图三,7)。

  铁釜 1件(M8:5)。敞口方唇,高领,束颈,鼓腹,圈底,颈间饰有二道凸弦纹,上腹部亦饰有三道凸弦纹。口径20,高12.4厘米(图三,8)。

  瓷砚 1件(M9:4)。圆形浅盘状,侈口方唇,腹壁有一道折棱,底上凸,底下三足略呈兽蹄形。口径11.7、底径10.6、高2.7厘米(图三,9)。

  盘 5件。微敛口尖唇,浅腹,假圈足。其中M9:6 口径15.4、底径7.9、高3.4厘米(图三,10)。

  银钗 2件。柳叶形钗头,发钗的两段呈细圆条形,银灰色。通长7.8、宽5.4厘米(图三,11)。

  铁剪 1件(M8:15)。表面锈蚀而呈灰褐色,保存完整,乃采用一根钢材扭曲交股而成,剪把呈椭圆形,丸部扁平锋利。通长21.2、宽5.1厘米(图三,12)。

  铁镜 1件(M8:14)。圆形,镜面平直,镜背中间有一桥形钮,镜身锈蚀严重,呈赭褐色。镜径11.3、镜缘厚0.35厘米(图三,13)。

  三、唐墓

  共6座,均为长方形单室砖拱墓。规模要较南朝墓小,墓长度多在2.5~2.7米之间,宽度在0.8~1米之间。除M2外,墓的侧壁、后壁及封门均采用单层砖错缝砌成;墓底则用斜行砖或两横两竖砖相间平铺而成。墓砖较为宽薄,为呈青灰色,烧造火候不高,一侧饰叶脉纹。长方形砖尺寸为26×15×3.2厘米;楔形砖尺寸为26×15×1.8厘米(图四)。墓内随葬品极少。唯一例外的是唐墓M2,该墓虽然仅剩下墓的前半截,但仍可看出原来颇具一定规模。该墓残长1.35米,外宽2.2米,两侧壁及封门均采用双层砖错缝平铺砌成;墓底平铺一层“人”字形砖。墓砖制作精细,拍印有卷草纹和圆圈朵花图案。其年代应在唐代初期甚至隋代。这6座唐墓中共出有盘口壶、碗、四耳罐、盏、铜钱等16件器物。其中:

  
盘口壶 1件(M2:1)。盘口,束颈,遛肩,鼓腹,平底,颈肩处有一圆条的曲柄,另一端有一注嘴(已残),两侧有一对称的宽带横耳。施黄緑釉,底不施釉。口径12、底径18、高34.8厘米(图五,1)。

  四耳罐 2件。侈口圆唇,长颈,圆肩,鼓腹,肩部有两横耳,饼形底,灰緑色薄釉。其中M2:3 口径13.1、底15.1、高17.5厘米(图五,2)。

  碗 2件 分二式

  Ⅰ式:1件(M2:2)。敞口圆唇,曲腹,平底,内壁及外壁上半部施黄色薄釉。口径16、底径6、高5.7厘米(图五,3)。

  Ⅱ式:1件(M4:1)。敞口圆唇,斜曲腹,饼形小平底,黄色薄釉多已剥落。口径19.2、底径4、高5厘米(图五,4)。

  盏 3件,分二式。

  Ⅰ式:1件(M6:1)。敞口圆唇,斜腹,平底,内壁上有一道凹弦纹。口径12.6、高3.2厘米(图五,5)。

  Ⅱ式:2件。敞口圆唇,斜腹,底为凹,灰褐胎。其中M12:1 口径12.7、底径4.9、高4厘米(图五,6)。

  铜钱 7枚。均为唐代“开元通宝”铜钱,锈蚀严重,呈淡蓝色。钱径2.5厘米。

  四、明墓

  明墓一座(M1),为长方形的三棺室券顶墓,由左、中、右三个长方形墓室相连构成。墓室长2.45米,其中左室宽72、高80厘米;中室宽75、84厘米;右室宽75、高85厘米。墓的侧壁、隔墙和后壁均采用青砖错缝砌成,并用白灰抹缝及粉刷墓室内壁;墓底铺一层纵横相间的平砖(图六);封门均已不见。从该墓的中室和右室发现一件香炉和两件盏。其中:

  香炉 1件(M1:1)。为鬲形炉。侈口宽平沿,沿上立有两个对称长方形耳,束颈,腹略鼓,外底凹陷,底部有3个对称的空心乳状足。表面施酱黑色釉。口径11、高7.5厘米(图七,1)。

  盏 2件(M1:2,M1:3)。敞口斜唇,斜壁,浅平底。器表无釉,器内施酱黑色釉。口径9.5、高1.9厘米(图七,2)。

  五、结语

  该次发掘清理的14座古墓葬,时间跨度较大,上至东汉,下迄明代,主要以南朝和唐代墓葬为主。且分布较为集中,方向也有一致性,极有可能是一处家族墓地。就器物造型看,M5东汉墓所出土的方格纹罐与南雄、曲江、始兴、韶关等地以前出土的汉代陶罐基本一致,但略为矮胖而已,估计年代可能偏晚,约为东汉晚期。6座南朝墓中所出土的青瓷器物。与粤北地区、广东肇庆等地南朝器物存在很大相似性,部分墓葬的年代下限可能到陈隋之间。6座唐墓中,除M2形制特殊外,其余形制较简单,随葬器物极少或没有,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M2唐墓墓砖纹饰与常州南郊戚家村初唐时期墓砖上所饰花纹风格极相似(注: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南郊戚家村画像砖墓》、《文物》1979年3期);此外,M2:1盘口壶的出现,亦证明该墓应属初唐,因为唐墓极少有盘口壶出现。明墓M1应为一座夫妻及妾的三人合葬墓。这类三拱墓形制较为特殊,为粤北地区以前所未见,为瞭解明代的丧葬习俗和一夫多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参加发掘的有省考古所的李岩、张松、黎飞艳和曲江县博物馆唐维哲、吴孝斌、余万勤。其中摄影为黎飞艳,绘图及文字由吴孝斌负责。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