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曲江曹角湾古村落文化考察



  何 露(何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文摘要】曹角湾村是始创于清初的邓姓客家古村落,至今较完整地保存着村落的古檏风貌。邓姓家族民风淳檏,耕读传家,代有人材,至今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保存的部分牌匾可为佐证。

  Abstract:Caojiaowan Village is an ancient Hakka village with the surname of Deng, which originated from early Qiang Dynasty. The primitive landscape of the village has been completely preserved up to now. Members of the Deng family are unsophisticated and they rely on cultivations and readings to develop the family. Therefore, the talents have emerged in every generation in the village, which could be proved by the folk cultures that the villagers inherited, as well as by some of the inscription boards they preserved.

  
曹角湾村是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的一个自然村,座落于一个三面环山的小盆地,这里层峦叠嶂,山林茂密,土肥水美,气候宜人。村落总占地面积约10亩,现住人口约400人,有一条约1公里的水泥铺成的村路与小(坑)司(前)公路相接,村口修有入村牌坊。

  一、村落环境与地方物产

  小坑镇位于曲江区东部,其东临始兴县,南连翁源县,地处113°45′20″~113°57′20″和北纬24°37′10″~24°45′55″,镇政府设在小坑街,距曲江城区公路里程37公里,距韶关市区约47公里。

  小坑因地形狭窄,又有许多小坑(小溪流)而得名。其地在清末始设小坑墟,民国设小坑乡,至民国末期裁撤建制,建国后属大塘区(公社)辖地,1974年又与大塘分开、由上洞伐木场和大田林场合并成立小坑林场,后又将临近的枫湾、大塘、沙溪三个公社边缘、靠近小坑的上洞、下坪、黄洞三个大队划入小坑林木场,1983年11月又在小坑设区公所,1986年12月撤区建镇。

  小坑地势东高西低,处于大庾岭支脉。其四面高山环抱,山高林密,树木参天,保藏有省内著名的原始森林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5%,森木蓄积量约74万立方米,占曲江全区14%,是广东重点林区之一。

  小坑属珠江支流北江的浈江水系,年径流水量丰富。主要河流为小坑河,建有一个面积达400多公顷的小坑水库,其泄水经由枫湾河等在韶关市区东郊腊石坝汇入浈江。

  小坑镇共辖有5个村委44个自然村,其中上洞村委辖有曹角湾、围背、岭排、中粉坪等12个自然村、2000余人口。

  曹角湾村距小坑镇(墟)约10公里。现居村民60-70户约400人,主要是邓姓家族。建国后的集体化时期曹家湾实际又按房支区分为曹上(原2、3队)、曹下(原4队)两个村民小组。村落座落于山脚台地上,略呈弧形偏西南向分布,其村后倚靠之山岭当地称为背夫山,山势和缓,连绵逶迤;村前面对之山当地称河背岭,其山形偶有奔腾之状。河背岭下(村前)即是一条小河,小河发源于小坑镇与始兴县交界处的龙头山,经横坑口进入小坑境内,在曹角湾的水口庙处急转弯向西南流入小坑水库,除雨季外,这条小河平时水量可能不大,但很清澈。小河在曹角湾这段又有诸多叫法,有叫牛角斜的、有叫乌龟岩的或庙门口、龙沟潭、灰湖角等等,这是曹角湾村民按照小河沿岸地形地貌一段一段区分,再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如庙门口一段的叫法就是因为此处建有水口庙。

  曹角湾地多人少,物产丰富。其所处小盆地地势平缓,又有小河山溪灌溉之便,故多水田,所种水稻,建国前以中造为主,现一般两造,两造亩产约600公斤;粮食作物除水稻外还有旱作如玉米、番薯、黄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茶叶等,其中在建国前当地有名的“上洞茶”即主要出产于曹角湾,上世纪90年代以前曹角湾还大量种植苎麻、棉花等,并用以纺线织成“热布”(当地土织布)和腰带。

  山林是建国前曹角湾村民赖以系命、创造财富的另一生活支柱,伐木砍竹,放排过府(今韶关),在珠三角上岸卖得好价钱是以前曹角湾邓姓家族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其经济林木主要有松、杉、枫、樟、竹、油茶等。

  二、宗族源流与迁徙历史

  历史上,曹角湾村居住人口主要为邓姓。按2007年8月印行的《邓族联谱》,曹角湾村的这支邓姓为祖居河洛地区邓族48世震公支系(堂口为南阳堂),元末时期其91世道清公由江西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姑乡定居。道清生三子,为祖贤、祖守、祖端,祖贤、祖端又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由上杭入粤分居于始兴、南雄,即祖贤支下多分居始兴独峰、澄江各村、水大坪等,祖端一支居南雄三洲、五渡、富村坪。祖贤长子大一郎生七子,三子吉光又移居南雄羊角岭、溪田寺,其裔孙(96世)道传公时又徙居韶州府城河西(即今韶关市区西河,武江区辖地),100世德贵公再由韶州府城河西迁居大塘苏村(今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辖)。德贵公生一子子相,子相生应会、应元、应朝,应会迁曲江马坝许家山,应朝迁韶州府城南长乐头村,应元则迁曲江枫湾牛角湾。应元公生二子友和、友山,再迁曲江小坑空洞子铜锣湾,又再传三代至万通公又由铜锣湾迁至曹角湾村开基,繁衍至今。  曹角湾村邓姓以德贵公为始祖。按邓如高撰稿、2002年印行的《曲江县曹角湾村邓氏家族谱(精华版)》(以下简称《精华谱》)所引“祖宗历代流传世系簿”材料,曹角湾邓姓十二世(祖)扳吉(茂吉)、庚灵(国养)、载灵(国栋)等曾于清干隆47年(公元1782年)“拆大厅小祖祠堂,从新创大祠堂”一事以及现存其十三世邓天荣(万盛)于嘉庆丁丑年(公元1817年)所立“熙朝拔萃”匾的年代、按照人口学通行的25年为一代人测算法则上溯推算,曹角湾村邓姓始祖德贵公迁居大塘苏村的时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其三世祖应元公迁枫湾牛角湾的时间约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其七世祖万通公迁曹角湾村开基的时间约为清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

  因无随族流传的原始谱牒可供参证,我们对曹角湾邓姓先祖在短短百余年中如此频繁地在方圆不足百里范围内来回举家迁徙的具体原因,实为无从查考。

  曹角湾村距离韶州府城约50公里,在当时的山区交通条件下,除偶尔有小股山匪到来骚扰外,无疑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避难所和安乐园,邓姓族人一代一代在这过着丰足而又悠游的生活。

  曹角湾邓姓以耕读传家,又兼有尚武之风。自清初康熙年间开基以来,其间文人武将代有所出,见诸于《精华谱》、《曲江县志》[1]及遗留有牌匾佐证比较有名气的有嘉庆22年贡生候选登仕佐郎邓天荣、道光5年举人官至教谕加知州衔的邓尚义、同治6年举人邓抡英(尚义子)、同治7年廪贡花县训道邓炳彪、光绪16年加振威将军邓荣成等。

  三、村落格局与建筑特色

  曹角湾村座落于山脚台地上,整村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各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的村道、巷道连接,村前即为水田。

  据邓姓《精华谱》,在曹角湾村开基后至干隆47年(公元1782年)前可能为村落的草创时期,故邓姓祖祠规模小,建筑从简。干隆47年(公元1782年)族人邓扳祖(茂吉)、庚灵(国养)、载灵(国栋)、子文等发起“拆大厅小祖祠堂,从新创大祠堂”,请来有名风水先生刘文明规划形势、韶州城有名泥瓦匠黄有瑞主工,“复造祠堂一连四栋,上栋福堂虎座柱龙身花朵,中栋禄堂中栏扇前附并海棠花朵,三栋考堂大游廊……”,此即今存“老祠堂”;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子德公花七年时间请人“拾河石”,于嘉庆七年建成“石(围)楼”,道光3年(公元1823年)建好下书房;同治6年(公元1867年)天荣公建上书房;同治9年(公元1870年)邓炳馨再建新(围)楼……如此经历近百年的规划营建,村落布局底定、颇具规模。

  村落以老祠堂为中轴往左右两边依地势规则分布。老祠堂建筑群平面整体呈“回”字形布局,由外围、祠堂、左右住房组成,外围大门扭向东南10°开在中线,门为两扇实板大门,门楣上悬有清光绪12年的“荷天驰赠”匾,骑门梁雕成龙凤呈祥图案;门枕石雕凿成鼎状、鼎足间雕饰有云雷纹饰。进入祠堂大门后应即为《精华谱》所说的“福堂”,有桶扇阻挡,其槅扇绦环板透雕成凤凰图样;出福堂,过天街,又跨一通花橘扇门进入所谓“中栋禄堂”,再隔天井过左右廊又进一槅扇门与“三栋考堂”相通,这就是邓姓族人祭拜祖先的“老祠堂”,平面为三进院落式,考堂置神台,有罩。关于老祠堂外围大门扭向问题,邓氏族人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讲,老祠堂重创以后,有两兄弟中的老大总是欺负二弟,族人亲戚都看不过去,恰好老二的外父(岳父)懂风水,就想在祠堂做点文章以借祖宗之力改变兄弟俩不和睦的情况。于是老二的外父专程来女婿家做客,拿着罗盘煞有介事地在曹角湾转悠了半天后,对两兄弟讲,你家祠堂还缺点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只要将祠堂大门稍微改变方向,保证你们的子孙后代能出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将。兄弟俩连忙受教,于是合力建了祠堂外围,并特意将外围大门扭向所谓大吉大利的方向。

  石(围)楼位于村落西部,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开始动工,至嘉庆七年(公元1803年)竣工,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再增建一层半(半层为走马道)。据《精华谱》载邓如高所撰《石楼记》,当时建石楼“费金万两,花时七载,墙厚公尺有余”,建楼的大小河卵石,是邓氏十一世子德公化了七年时间,请人在村前小河捡拾回来的。现石楼楼高四层半,石砌外墙,楼内原是走马廊式砖木结构,有房52间,为邓姓屯储粮食、紧急避难之所,后因楼内失火,又历经战乱,渐至颓败,解放初虽经简单维修加固,终于1980年代将木构部分拆除,现仅余石构楼筒子。

  与石(围)楼相邻的有新(围)楼、下书房。新(围)楼建于同治9年(公元1870年),楼高三层,砖石混合结构,木构楼板及廊道,卵石铺地;围有正、后门,正门做成门楼,门前有门栅。此围楼面积不大,但坚固实用。下书房创建于嘉庆年间,面积约300平方米,骑门梁及柁墩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正中间又雕成古代书简的样式,上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十字,梁下一边又浮雕有铜钱串等;门廊两边檐下设4层雕花六铺作斗拱辅助承重,其工艺精致。

  上书房位于村西角,为同治6年创建,合院式二进布局,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民国时期其中仍开有私塾,教养邓姓子弟。书房整体结构现保存完好。

  综合考察曹角湾村落古建筑,其具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保存完整、特色颇具的特点,这在韶关地区并不多见。

  1. 布局合理:村落依地势面南展开,空间上高低错落有致,采光通风极佳;居住区与家畜区分开,使得村落环境整洁,有利于村民健康。

  2. 功能完备:村落里各种建筑各有其功能,从而以村落为空间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以祖祠为中轴和核心、以围楼为防御建筑、以书房为课蒙建筑等。曹角湾村是一个总占地面积约10亩,常住人口约400人的山区小村落,竟然拥有两座“书房”(学堂),而且书房建筑格局仍然保持完整,这在韶关境内同类村落中比较罕见,但这正是这个村落历史上人物辈出的根本原因。

  3. 保存完整:整个村落较完整保存有清干隆以来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约20余栋(座),建筑类别多样、建筑之间的石砌巷道相对完整,少有拆建、迁建的现象,以致我们今天流连其中,仍能看到整个村落的历史原貌,犹如一幅历经岁月侵蚀的古老画卷,浓馥地让人品味着悠长的历史韵味。

  4. 颇具特色:整个村落建筑具有粤北客家地区建筑特色,一是村落选址上坚持了粤北客家地区“靠山、近水、向阳”基本原则,故其村落因形就势,山环水绕,山水交融,环境宜人:二是沿袭了粤北客家地区村落多以祖祠为中心(轴)对称布局;三是祠堂建筑竭全族财力物力,用材讲究,装饰精美;四是传承客家人“耕读为本”的文化传统,课教建筑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生活传统与生产活动

  曹角湾邓姓氏族自邓万通公由铜锣湾迁至曹角湾村开基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大量置地买山,当地邓姓族人称,现上洞村委辖地有80%的田地原本是属曹角湾邓姓家族所有,而且除村落周边山林外,现空洞子林场(小坑林场)有2万余亩的山林原来也都是属曹角湾邓姓家族所有的,可见曹角湾邓氏家族产业之广大、厚实。这么大的产业,却是有相当部分是“公尝田”和“公尝山(林)”,即属家族公有,再租佃给族人或外人耕植,其所得收入用于修祠、祭祖、济困、教读、育人,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要求族人澹薄物欲,克求上进,从而达到敬宗收族、家族和睦团结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据说以前公尝收入的银两、铜元都是用箩筐装着放在祠堂里也没有族人私自去拿用。除“公尝田”和“公尝山(林)”外,曹角湾邓氏还在韶州(关)府城开店设铺做生意,并在今韶关市区上后街一带建有“邓家馆”,据说面积不小,带有花园,主要是用于解决邓姓子弟在府学、县学求学、赶考的吃住问题,当然也接待来府、县办事的邓姓族人。

  曹角湾邓姓有耕读传家的生活传统,重视教养子弟,以期能“学而优则仕”。这个小村落建有两座课教建筑——邓氏族人称之谓“书房”,并用公尝收入高酬聘请县内较有名的先生课教子弟(家底厚实的子弟仍需缴一定学费,大概相当于一至三箩谷子,贫困子弟则全由公尝收入供读)。据不完全统计,邓氏家族自十三世邓万盛(天荣)、万兴(天毓)、万隆(天培)兄弟开始,考有功名或捐有功名的大约有40多人,大小官职在身的大约有20余人,其中不乏一家数人或几代都有功名或官职,真可谓“书香门第”。至今还在族人之中口耳相传着一段“七子六秀才”的佳话,说,万兴支下的邓琼华(字梅村、号正华,捐有九品“文林郎”名衔)生有七子(有“神童”之誉、后官广州府花县训道的邓炳彪是其三子),一同在下书房读书,都是聪颖有加,学有所成,六子先后考上秀才,加上其父邓正华,一门八个男丁七个有功名,这不,这年最小的邓怀翰又要赶考秀才,而且以他的学问,中榜是肯定没问题,这在其他人家高兴得烧高香都来不及呢,可在这个家可是出现问题了,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有功名的人是不可以干体力活的,不说下田劳动,就是挑担祭祖家里也要个男丁去做呀!一家人思来想去,只有硬生生的不让这个小儿子去赶考,留下一个白丁专管挑担祭祖!

  “出将入相”、“光宗耀祖”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客家氏族重视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读书出仕蔚然成风的同时,曹角湾邓姓还有浓厚的尚武之风,其中确也涌现了文武双全的人物,如光绪元年《曲江县志》传载,道光5年举人官至教谕加知州衔的曹角湾人氏邓尚义性刚劲不循俗,功书善画,精乐律、厘宫订商……无事时常弹铗引杯,作投笔想。时邓尚义与(广东)提督昆寿为莫逆之交,曾对昆寿“指陈緑营利病,悉中机宜”,咸丰年间太平军、拈军围攻韶州、乐昌,邓尚义“后先执干戈以卫郡邑,不图仕进而志切同仇”,昆寿为之题匾日“豪杰之士”。据不完全统计,曹角湾邓氏清中晚期以来有武庠生、武秀才一类功名的有6人,光绪16年六品武职的邓荣成(寿坤)更是升官晋级至振威将军等。作为尚武之风的见证,曹角湾邓氏老祠堂仍留存有一只练功石(就如今天的哑铃一类)。

  由于长期受耕读传家传统以及生活丰足没有谋生压力的影响,除主要从事种地种田、伐木砍竹等生产活动外,曹角湾手艺人不多,所见惟有织布、榨油、行医算是技术活儿。织布,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种的苎麻、棉花纺织成线再织成“热布”或编织成腰带,几乎家家都织,现在曹角湾新楼仍存有织布机。但到民国后除穿用“热布”外,外地来的“客布”如湖南、江西等地的毛蓝布,湖北白布、毛乌布、士林蓝布、靛青布等也比较喜欢用。榨油,是力气加技巧的活儿,现年70多岁邓兆源兄弟从父辈手中传下这个手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洞周边甚至枫湾的一些地方将山上所产的油茶籽挑运到这里,由邓兆源兄弟挥汗如雨地操控着清末宣统年间的原木油榨榨出茶籽油,据讲,大约100斤油茶籽在这里可榨出30斤茶籽油,比其他地方出油略多,所以其名气、生意都很不错。行医在曹角湾邓氏也算是传统技艺,前述邓尚义除文武皆有所成外,还因“治方书、续筋换骨”而名传四方,据说邓氏每代都有草药师,主要是利用本地山上的草药多治跌打损伤和伤风感冒等,直到今天仍有传承。

  至于服饰方面,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风气传统的长期影响,据说直到解放后,仍有不少邓氏族人长衫马褂不肯下田地劳作。不过没有功名在身的邓氏男子的穿戴服饰与曲江其他地方也基本一样,普遍着“唐装衫”,即对开企领布扣衫,下穿“大旗裤”,即宽脚裤;妇女则有所不同。曲江古有“三水”之分,浈江以东的大塘、枫湾、周田、黄坑(后两地现由仁化县辖)等乡镇,称为“东水”;今韶关市区以下包括龙归(现由武江区辖)、江湾等地称为“南水”;武江两岸包括桂头(现属乳源县)等称为“西水”。“三水”中客家妇女的服饰是各有不同的。曹角湾地域上属“东水”,其服饰穿戴的特点是头束黑色绉纱带,身穿黑色大衿衫,领口有条高约一公分的花边,领口两端饰五彩丝线短穗,腰束粉红色绉纱带,晴天这里的妇女喜戴凉帽,帽用麦秆编织而成,无顶,中留一圆孔,帽沿围上一周约15公分宽的白色布帘,戴时用一根筷子或小木棍横扣于发间,走路时风动帘飘,别具一格。

  五、神灵信仰与祭祖习俗

  曹角湾旧有“三庵一庙”。庙即水口庙,实际为客家村落典型的因应风水需要镇压水口的风水建筑。水口庙在80年代重建,位于临河峭壁上,庙右侧有一条古道可通往枫湾。水口庙面积约9平方米左右,其庙内陈设比较简陋,有神台,神台有联“庙宇立江滨灵扶社稷神宫登水口威震干坤”,在神案上摆放一神牌,神牌上书:本坊福主盘祖大仙三圣公侯杏公八郎神农大帝金花合庙诸神位。这实际是一个偷懒的作法,一股脑将诸位神灵拉在一起供奉,方便又谁也不得罪。从神牌上列诸神,曹角湾邓氏大约信奉这几位神灵:本坊福主、盘祖大仙、三圣公侯、杏公八郎、神农大帝、金花小姐。本坊福主即掌管这一方的土地或社公,盘祖大仙和神农大帝也是韶关客家民间常奉的神灵,但三圣公侯、杏公八郎、金花小姐就不知道是哪一路神仙。我们在曹角湾考察时,大约正值太平世界,庙内诸神香火不太旺,但庙内墙壁上贴有不少拜神符,或求神灵护佑子孙、或求财求福,显现出水口庙所奉诸神对这一方子民的护庇的痕迹,其中一拜神符是这样的:“公元二○○七年恩信邓□□合家□□现将邓□□卖给本坊福主合庙灵神护养长大成人,有功之日不敢忘恩酬谢二○○七年四月十八日吉时”。

  现只存残垣断壁的太平庵是“三庵”中的一庵,始建于明代(邓氏迁曹角湾前即有),原有主持僧,可以想见此庵应有一定规制,其所奉何路菩萨神灵现在邓氏族人谁也说不清,惟其所遗一方清干隆时期的《复兴碑记》告诉我们这里还曾发生一桩邓氏与杨、张二姓争讼谁是施主的公案,最后由曲江县知县梁钦(干隆21年一23年任)立此碑结案。为窥此次争讼的来龙去脉,此将《复兴碑记》全文钞録:韶州府曲江县正堂梁为审明示禁以垂永久窃照县属小坑上洞太平庵口所建口前明,十方檀越捐金鸠施田租壹拾捌石贰斗,历传无异。干隆二十一年间,有杨宗琮、张辛龙、邓庚保等嫌互控,批准讯审。当即饬集二比讯明,判谳存案。口有所追出顶手及搬抢谷石口文,分别给还各主收领,其余口口为刊刻该庵碑石之用,合就给发印稿饬匠照断镌碑于太平庵内。凡庵口名瑶埂里长讲排庵门前左右前后等处共载租谷十八石二斗,其粮米口口升已经饬令册房另立价口口口口听僧自纳,嗣后不许各姓冒称施主需索顶手批头并索备斋饭,无端攻逐。如有前弊,察出严提法究。俾佛灯长明,庵租永存,功垂不朽,是所望也。须碑。干隆贰拾壹年拾贰月拾陆日  奉督镌石  张连给立主持僧。

  曹角湾邓氏曾于1982年联合韶关长乐头村、马坝许家山邓屋村共同重修始祖德贵公墓、又于1990年重修曹角湾开基祖万通公墓,两墓重修竣工时均有大型祭祖活动,据《精华谱》邓如高记载,当时“老少次第参观拜祭,烛影红光,香烟缭绕,炮声冲云霄,炮纸红满墓地,人山人海,山鸣谷应”。近年来曹角湾没有举行大的祭祖活动,只不过每逢春节、清明,全族各房支聚在老祠堂,采取抓阄的办法确定这次该谁代表族人去祭扫始祖德贵墓、谁又代表族人去祭扫开基祖万通墓,其余各房支先祖墓祭扫事宜则由各自决定。祠祭活动以春节隆重。每年大年初一,各家盛装在自己家的神龛前供祭祖先后,再聚集到老祠堂,依房支顺序祭拜,拜时点香,跪着默诵祷词,然后站起来拿起小木棒敲神台上放着的小铁钟三下后走开,再由下一位重复仪式。邓氏在老祠堂还有一种“上水盅”的祭祖习俗:水盅圆形瓷质,装满洁净的水,放在祠堂神台祖宗牌位旁,据说是期望祖宗神灵保佑族人财旺丁盛。水盅里的水差不多干时,要举行上水仪式,由有功名或做过官的、科举制废除后又该由长寿德重子孙旺的老者在夜晚选择吉时吉向端起水盅,在族中男女老少的簇拥下,在鼓乐、地铳、炮竹声中走出祠堂大门朝着村前小河往大吉大利的方向走去装水。取水的队伍十分壮观,老者扶手杖,儿童提灯笼,大人打火把,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到了地头后,老者将水盅洗拭乾净之后满满地盛上清澈的河水,再吹吹打打返回祠堂,将水盅放回牌位旁,上水仪式到此也就结束了,等到水盅快干重新上水时,再重复这套仪式。此外,邓氏在祠堂还有新添丁口(解放后生有女孩也可以举行)“安名告祖”、“盈月告祖”仪式,都要备上拜神(祖)符,仪式结束后将符贴在考堂左右墙壁上,如一符是这样的:“盈月安名邓思鋭思气耀祖德鋭势报宗功”。

  六、节日娱乐与祈神活动

  与曲江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春节期间(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是曹角湾最为热闹隆重的日子。这期间,请戏班、舞春牛纸马、对狮头好不热闹。所请戏班多为外江戏班,也有本地大茶戏,一般在老祠堂前坪搭台唱戏。但最受欢迎的是唱春牛纸马和对狮头。

  唱春牛纸马也称舞春牛、舞纸马,是流行于粤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舞春牛”一般在春节间举行,“舞纸马”多在元宵节。

  每年开春,小坑周边四乡的人们就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材料扎成牛的形状,并绘上图形,命为“春牛”。正月初一,春牛队舞着春牛挨村游访拜年,并用客家方言唱着“十二月花歌”,叙述十二个月的农事生产知识,教道人们如何耕种,并为人们送上美好祝愿。“春牛”表演时由一人装扮成牧牛郎(妹),二人装扮成憨牛,分别舞牛头和牛身,一人牛后犁田,一人唱春牛歌,一人拉二胡,一人吹笛,四人打锣鼓,另有四人替补。春牛到了农家,首先低下牛头对东道主拜两拜,以示尊敬,再进入厅堂(或在门口)表演。在激昂铿锵的锣鼓声中,春牛转一圈拜厅堂中神台和先人,再在歌手唱的“春牛歌”引道下转一圈拜东道主,歌手再唱一遍,春牛再转一圈拜东道主的子女,一般转三圈,出来时要倒着退出门。不同的人家,“春牛歌”歌词有所不同,歌手是进啥门说啥话,歌词多以尊敬、祝贺和感谢为主。春牛所到之处,人们载歌载舞鞭炮声声,硝烟弥漫,场面欢腾热闹。

  纸马的制作,是用竹篾、铁线先扎成骨架,然后糊上彩纸绘形。表演时,由7至9位习弹唱、善歌舞的人组成表演队伍。其中以四人身穿彩衣装扮,二人骑纸马,一人坐纸轿,一人推车,或扮作一旦一丑,配合弦管锣鼓出游。每到一地,选择一处较为宽阔的禾坪等圈地作台载歌载舞。其表现的内容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折子,也有民间民俗生活中的轶闻、趣事。表演队基本动作有按马徐行、遛马圆场、扬鞭赛马、伸腿跳涧以及原地旋转等套路,以民间小调为唱腔,伴以如《一条龙》、《一枝花》、《踩跷曲》、《花边锣鼓》等曲子。曲江“舞纸马”,则分为唱灯子和舞推车(车代表马),由一对花灯一具彩车形成,表演者有生、旦、丑角。每年年初一至十五元宵节是纸马上村表演时间,正月十六解散队伍。

  后来,民间表演将“春牛”“纸马”舞合二为一,统称其为舞“春牛纸马”。表演或游演时,牛前马后,生、旦、丑各有精彩,动作诙谐有趣,所用客家方言通俗易懂,融歌舞、词白于一炉,载歌载舞,插科打诨,场面特别喜庆热闹,特别是丑角的即兴表演,更是受群众欢迎。粤北采茶戏即是由“春牛纸马”舞发展演变而来。

  “舞狮头”即舞狮,是粤北节日庆典中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有瑞狮和醒狮两大类,分别代表温文、威武两种艺术风格。一般由2人合作操舞狮头狮尾,1-2人扮演“佛面”,以扇子或彩球逗引狮子。表演多以攀高“采青”为高潮。

  无论唱春牛纸马还是舞狮头(曹角湾称之谓对狮头或对花红,即与舞狮头的对口说),进了曹角湾都得和邓氏派出的代表对歌或对对子(联),春牛队或舞狮队对歌或对对联对赢了才能进村和进祠堂,所以春牛队或舞狮队要进曹角湾必定要在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才去勇闯曹角湾。现年近80岁的邓如辉就是对歌和对对联的好手,是个唱春牛纸马和舞狮头的头疼的人物,后来他本人也加入了一个春牛队。

  曹角湾另一隆重的节日(如果称为节日的话)是六月六洗菩萨节,也叫“扛阿公”,大约要一天的时间。仪式大约从上午8时开始,由族中男性长者带领一对男性青壮年,带上“花红”(炮竹、线香、纸钱等)以及鸡、酒、茶、饭,摆在水口庙神像前神台上,然后全体人员跪下求拜“请神”,由长者说明请神原因和祈求的事宜等之类的话,然后放一阵炮竹,族人们各司其职,擎旗的擎旗、打伞的打伞,打鼓的打鼓,扛神的扛神,又放一阵炮仗,扛阿公的队伍正式出发。据曹角湾老人回忆,水口庙以前供奉有本坊、五谷、小姐等七八个神像,扛阿公时统统扛出。队伍由五人组成的锣鼓队开道,一人擎一面长方形的黄色刺绣旗,四人各擎一面三角三色旗,七八人各擎一把罗伞负责为神像遮阳挡日以显庄严,其余二人为一组负责扛抬神像,其他闲杂人员若干,整支队伍五十人左右。神像抬出来后,先到庙前小河将神像洗乾净,然后隆重出发,在村里巡游的过程中,有一些跑与追的比较讲究的动作。在绕村巡游完后,整支队伍依序向小坑墟进发,到了小坑后,与聚集到小坑的其他村的“阿公”互相“拆(赶)阿公”,一旦一村的“阿公”被围在中心,那么这个村就算输了。这个过程,需要领头的长者善于调度和指挥,也需要整支队伍配合默契。“拆阿公”结束后各回各村。曹角湾扛阿公队伍回村后,将神像再在水口庙前小河洗一遍,抬回庙里披挂红布安置好,然后全体人员跪拜,由长者说些感谢诸神除灾招福的话,再放一串炮竹,“扛阿公”活动至此结束。

  七、牌匾考证与人物传说

  在封建社会,那些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政绩显着者,多被赏以匾额,称“扁表”。 《后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里说:“乡置有秩、三老、游檄……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2]。获得官府或百姓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曹角湾村现存有近20块清中期以来各个时期的各类木质牌匾,这些牌匾多数为“褒奬匾”、也有官仪堂牌和神明牌(匾),或记载着村落历史的荣耀,或承载着村落民俗文化的堂奥。为较全面地考察和理解曹角湾村的历史与文化,下面选择部分牌匾作一些必要的考辨。

  1. 主文:“荷天驰赠”,上款:“钦命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岑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李为”,下款“光绪十二年季冬月邓赞襄立”。此匾行书,由当时的云贵地区军政首脑联名为邓赞襄赠立,匾主文即意谓感谢赠助。据《清代职官年表》[3],光绪12年时任云贵总督是岑毓英、与匾署姓氏相符,匾上所署巡抚“林”应即为林肇元,但此人已在光绪九年免职,由四川布政使张凯嵩接任,匾上所署布政使“李”应即李用清,于光绪12年当年调任陕西布政使;邓赞襄名陈尧、字弼臣、号赞襄,为曹角湾邓氏十六世,有九品(登仕郎)名衔,又因这次捐助获朝廷诰封。此匾现悬挂于祠堂正门。至于邓赞襄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形式和什么途径为当时的贵州省作出了贡献,目前材料所限,不得而知。

  2. 主文:“文魁”,上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瑞麟监临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额哲尔克巴图鲁世袭骑都尉蒋金澧代办监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广东全省学政加一级纪録七次杜联为”,下款:“同治六年丁卯科乡试中式第二百零六名举人邓抡英立”。匾中两广总督瑞麟于同治4年(公元1865年)由广东将军署任两广总督,同治9年又兼任广东巡抚;匾中广东巡抚蒋金澧应为“蒋益澧”,匾署广东学政杜联于同治5年以詹事府少詹临时接替因病去职的广东学政刘熙载,但杜联于当年十月初二日即升迁内阁学士,再由胡瑞澜接任,故同治6年广东学政应为胡瑞澜;同治6年丁卯科乡试的主考官则为铭安、马恩溥。此匾是为邓抡英中举而立。匾主文“文魁”,是指当地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的人。

  清光绪元年《曲江县志》卷二·表三·选举载:邓抡英“同治六年举人,保举州同衔”。“州同衔”即“直隶州同知衔”即州副职,从六品。由于邓抡英文才学识出众,曾与欧棠华一起总校同治十二年《韶州府志》、与欧樾华等分纂光绪元年版《曲江县志》。邓抡英祖孙三代皆有功名和文名,其祖天柏,国学生出身,以公直见称于乡党,曾倡建韶州相江书院,倡修韶州府文庙(即府学宫);其父尚义,字方溪,幼承父训,鋭志攻书,于道光5年拔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授职教谕(正八品),后又加知州衔(从五品或正六品)。光绪元年《曲江县志》传载,邓尚义性刚劲不循俗,功书善画,精乐律、厘宫订商,治方书、续筋换骨,以及百家技艺各擅其长。无事时常弹铗引杯,作投笔想。时邓尚义与(广东)提督昆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由南韶连总兵任升迁,任至同治四年)为莫逆之交,曾对昆寿“指陈緑营利病,悉中机宜”,咸丰甲寅、乙卯、已未(四年、五年、九年,即公元1854、1855、1859年),太平军、拈军围攻韶州、乐昌,邓尚义“后先执干戈以卫郡邑,不图仕进而志切同仇”,昆寿为之题匾“豪杰之士”。

  3. 主文:“熙朝拔萃”,上款:“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广东等处兼理粮饷阮源为”,下款:“嘉庆丁丑岁仲冬月恩拔候选登仕郎邓天荣立”。匾中总督应为“阮元”,嘉庆丁丑年即公元18仃年,阮元由湖广总督改任两广总督,在任期间曾主持修纂《广东通志》,俗称“阮通志”;“恩拔”即“恩贡”,明清科举制中逢国家庆典进贡(生)的生员称为“恩贡”;“登仕郎”,清代袭用宋元明以来的阶官(一称散官)制度以定品位,“登仕郎”属文阶,为正九品。匾中主文“熙”字,解为和乐声(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广哉熙熙乎”)[4],“熙朝拔萃”意谓沐国家喜庆恩拔出类,与匾下款“恩拔”意合。

  4. 主文:“奉旨诰封三代正二品授振威将军记名简放总镇都督府着勇巴图鲁”,上款:“光绪十六年仲春月立(印章)”,下款:“臣邓高魁恭承”。据《精华谱》,此为邓荣成(寿坤)的诰封匾,邓高魁为邓荣成子。但按照此匾的下款,邓高魁似应为直接承封人,也就是说,是授邓高魁为振威将军等官职名号。因此,是否邓高魁就是邓荣成,存疑。退一步来说,如邓高魁实是邓荣成之子,子代父承旨的情况只有在其父已死的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如此也就不存在《精华谱》中所载二品大员邓荣成荣归故里的事情了。由于没有确切的史志及族谱材料参证,本文暂且按照邓姓《精华谱》和邓姓族人口耳流传的说法。

  按清代阶官制度,武阶中的“振威将军”应为从一品,但清代总兵(又称“总镇”)官阶正二品,故邓荣成虽官阶“振威将军”,但其实授职为总兵,其品级从“总兵”。“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五体清文鉴》[5]译为“勇”,《清文汇书》[6]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但作为赐号之巴图鲁,乃为勇将,能干之意,也可转译为“英雄”。清朝时曾把“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赐封将士。清代作为对作战官员的称号,称为勇员,有两种:一种只称巴图鲁;另一种在巴图鲁上尚加有字样,分为清字勇号如达桑巴图鲁、汉字勇号如劲勇巴图鲁两种。清初,赐巴图鲁名号并不多,而且赐号者多同时赐谥,但到同治朝以后,赐巴图鲁名号已经比较冒滥。

  邓荣成的生平事迹史志缺乏记载,据《精华谱》,邓荣成是由于在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有功”而获得封赐。查中国历史,在清末中法战争前台湾是作为一个道隶属于福建省。经过中法战争,台湾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闽浙总督左宗棠认为:“今日之时势,以海防为要图,而闽省之筹防,以台湾为重地”盯’。军机大臣们在讨论复议左宗棠奏折时,一致同意台湾建省:“若以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以专责成,似应相宜,恭候钦定”[8]。光绪11年(公元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传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福建巡抚事宜由闽浙总督兼管,并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驻扎台湾。刘铭传是中法战争中为保卫台湾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将领,战争结束后,他留驻台湾。光绪13年(公元1887年)11月,刘铭传与闽浙总督左宗棠联名向清廷提出新的台湾行政区划分方案:在台中彰化地区,建立省城:增设台东直隶州;将基隆、澎湖、埔里社各海防重地,设置为厅,以重事权。官吏设置与大陆同。原设各级地方机构,多则裁,少则增,未设者设。方案获得批准实施后,台湾省政区由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三府(台中、台南、台北)、一州(台东直隶州)、五厅(埔里社、澎湖、基隆、卑南、花莲)、十一县(台湾、云林、苗栗、彰化、安平、嘉义、凤山、恒春、淡水、新竹、宜兰)。这样,台湾全岛联成一气。

  由此,邓荣成可能先是随刘铭传参加了中法战争中的台湾保卫战,后又随刘铭传驻防台湾省。史载,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公元1883年至1885年),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称为“中法战争”。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光绪10年(公元1884年)8月5日,法舰轰击台湾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扺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遂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扺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后,也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经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法军统帅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之一有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0月12日清政府即下旨将台湾由道的建制升格为行省,故而实际上是中法战争促成了台湾省的建立。

  邓氏族人传说邓荣成曾衣锦还乡过一次。讲,邓荣成回来时簇拥着大队人马,有牵马迎旗的,有抬轿抬炮的,有护卫的,有担东西的,全都身穿“勇”或“令”或“兵”字戎衣。走在最前面的二人鸣锣开道,随后二人打二枝三角旗,五十名勇士随后,再就是十匹战马,邓荣成骑马披甲走在护卫他的武官中间,随后四人抬着披红布的大炮和一支长火药枪、一把重180斤的大刀。陪同的韶州府官员皆坐轿,最后是杀气腾腾的身背大刀的100名勇士。这支队伍让夹道欢迎的族人目不暇接,喧闹非凡。

  5. “广州府(楷体横书)花县儒学(楷体直书)”(一对)、“奉旨特简(楷体直书)”(一对)。据《精华谱》,此为邓炳彪的官仪堂牌。光绪元年《曲江县志》卷二·表三·选举载:邓炳彪,同治七年入廪贡,授花县训道(从八品或正九品)。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生员当了贡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清代贡生分拔贡(每3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以上“五贡”为科举正途出身,清代还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贡生功名的叫做“廪贡”,邓炳彪即是“廪贡”出身。清代贡生大多出任地方学校的正副教官,正副教官各有2人,正者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副者统称训道。他们的职责是“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

  堂牌主人邓炳彪本名怀本、字啸岩、号炳彪,自小有神童之称。传说他四岁开蒙,六岁能写诗文,十岁考取生员(秀才)。十一岁时离开曹角湾骑马去韶州府学上学,一路上十分好奇,问这问那,到了韶州府城在上后街邓家馆住下后,有族人故意为难他,问他,经过小坑扁山石桥的时候你看过桥边的一块石碑,你还记得石碑上所有捐钱人的名字吗?经过韶州府城南门街,你还记得街左右两边前十间店铺名吗?邓炳彪稍一思索,便提笔将扁山石桥石碑上的捐款芳名和南门街店铺名写了出来,当时许多人不信,连夜派人去扁山石桥对照,结果一个不拉、一字不错。又传说,邓炳彪十二岁时在韶州府上后街邓家馆住,一次到书铺买书,店主拿尽新进的书籍,邓炳彪都说已经看过了,店主不信,随手拿起一本书翻到一页,起个头,结果邓炳彪跟着就全页背了出来,“神童之名”于是在韶州府城也不胫而走。 

  八、结语

  曹角湾村趸韶关地区有相对年代可考、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古村落。其环境层峦叠幛、山林茂密、风景宜人,颇为引人入胜;其建筑类别较全、装饰较精、保存较好,颇具地方特色;其文化积淀深厚、传承有据、实证较多,颇有研究价值。

  鸣谢:小坑镇委、镇政府,特别鸣谢镇委郭长青书记、梁瑞满党委委员以及曹角湾受访人邓如辉、邓兆株、邓兆源、邓占钢等。

  

  (原载《曲江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注释:

  [1]清.张希京、邱培瑸、欧樾华等修纂:曲江县志[Z],光绪元年刻本。

  [2]后汉书[Z],志第二十八.百官五[Z],北京,中华书局,2001。

  [3]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z],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编着:春秋左传注[M],襄公二十九年[z],北京,中华书局,1990。

  [5]五体清文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6]清.午格撰:清文汇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M],卷五四,奏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8]朱朋寿:《光绪朝东华録》[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