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市从化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评价



  刘金山 范永久(刘金山、范永久,广州市地质调查院。)

  【中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广州市从化天堂顶地质遗迹区1092km2范围内的地质遗迹特征及美学价值。通过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评价以及国内外对比及国家指标赋分,总得分91分,得分高,完全符合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发现,该地质公园是以地貌景观的感性美和具中国特色的华夏型地洼成矿建造的理性美为其双重特色的。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uangzhou City Conghua paradise top geological relics 1092 km2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geoheritage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s. Through national geoparks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Contras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National indicators scores, Scoring 91 points, High scores, Can build national geoparks. Study found that, The geopark is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ceptual and the rational that a aesthetic feeling of the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 and metallogenic formation of Cathysian-type Diwa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本文是“广州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成果之一:《广州市从化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特征及其评价报告》的部分内容。该《报告》已于2007年12月29日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权威专家组进行了会议评审,认为“是一份优秀的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报告所取得的成果是一项重大的地质成果,为今后当地政府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科学依据。”地质成果能够为国家所利用,这是我们的工作目的,也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一、概 述

  1.1 自然地理状况

  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是在2006年“广州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项目初步设计”时的野外踏勘中发现的。它位于祖国的南疆,广东省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13°35′27″~113°59′57″,北纬23°26′28″~23°49′43″。东以广州市与惠州市界线以及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东缘为边界,西以广州市与清远市界线为边界,北缘以吕田镇为界,南缘紧靠北回归线,并根据自然地理及生态结构圈定了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的边缘界线。总面积1092km2。这里有1河9湖18潭,36幽谷,49瀑布,81奇峰,99奇泉,构成了“雄伟”“神奇”“幽静”“秀丽”“新鲜”“五絶齐美”的美学意境,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风景明珠”。

  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本文简称“本区”),地处苍莽的九连山与青云山向南伸展的余脉结合部位,由于受地质构造制约,山脉总体走向为北东方向,局部走向有北西方向和近东西方向。地貌属中、低山地及丘陵,地势为北东高,南西低,流溪河贯穿于中偏西部。最高峰为本区东部之天堂顶海拔1210m,最低处为本区南部从化城北郊流溪河面海拔36.7m,最大高差1173.3m,可谓地势险峻雄奇,地貌变化多端。山体多为中生代花岗岩构成,少数为晚古生代砂岩、页岩或碳酸盐岩构成,山岳单体多圆锥形,群体见指状或锯齿状,“有壑皆垂练,无岩不生烟”,是其生动写照。

  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高湿重,雨量充沛是其主要气候特征。但是,由于本区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森林茂密,湖泊众多,诸多因素互相调节,因此具有极为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据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多年来观测资料,平均气温20.3℃,极端最高气温39.2℃(1980年7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6.8℃(1960年1月12日)。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1.5℃,7月最热,月平均27.4℃。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7~2.0℃。平均年降水量2104.7mm,年降水日数155.4d。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79%。年平均风速0.9~2.0m/s。年日照时数1447.8h。年平均气温比广州城区低1.5℃。本区内的风景名山五指山比著名皇家避暑山庄承德市6、7、8月平均气温低0.8~2.6℃,比北京同期低0.1~1.9℃,7、8月比避暑胜地庐山低0.3~0.8℃。因此气候极适宜旅游和避暑。

  本区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83%。北部有黄龙湖森林公园和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部有大封门林场和大岭山林场等林区,东部有南昆山自然保护区,西部有天湖林场及亚髻山林场,中部有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处处青山緑水,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本区内森林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緑阔叶林,群落终年常緑,结构复杂,植被类型及其区系以热带性质较强,植物种群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计有种子植物166科,2500种以上。孑遗成分较多,木本常緑植物占优势,被称为南亚热带森林物种的基因库。在一些低海拔沟谷保留有完美的常緑阔叶沟谷雨林,构成南国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本区内动物种类丰富。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根据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和南昆山自然保护区过去的调查资料,本区境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4目61科158种,其中两栖纲2目6科18种,爬行纲2目10科33种,鸟纲13目29科69种,哺乳纲7目16科38种。其特点是珍稀动物种类多,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属国家Ⅰ级、Ⅱ级保护的有白颈长尾雉、蟒蛇、金钱豹等20种。据林场职工讲述,2005年在本区黄牛山一带还发现过华南虎的身影和踪迹。

  1.2 经济社会状况

  根据本次在本区内的吕田镇狮象岩洞穴发现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及各种叶脉纹粗陶片、墨玉环佩和古哺乳动物化石证明: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史前人类居住,他们打制各种石器,以原始狩猎为生,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文明;大约在7000~10000年前这里原有的史前人类发展到磨制石器阶段,他们以渔猎为生,创造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大约到了3500~7000年前,这里的史前居民经济文化大发展,开始制造粗陶器,英雄母亲或首领佩戴着墨玉环饰,社会开始进入到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百越开始振兴。当地土著山民开始耕种稻谷,建筑土屋,发展了南越土著文化,土著先民进入到封建社会。此地属南越国番禺管辖。后又经历了三国、隋唐更替,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南海县,改番禺为番州,此地属番州管辖。唐贞观十年(公元627年)改番州为广州,从此以后此地一直属广州管辖。后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兴衰变化,土著山民守着“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理念自然生存着。据当地史载,干隆廿四年(1700年)在本园内的古田开采铁矿;至嘉庆八年(1779年)复又在古田开采铁矿。故至今这一带遗留许多古代采矿老窿和冶矿遗址。这是外来技术和文化影响当地土著文明进步的标志。据史料记载,到了清光绪22年(1896年)在本区内的大岭山受外来影响创办了“民福股份有限公司”,在这块古老的红土地上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时岭南特色文化开始形成。民福股份有限公司以种茶为主,生产的“银针茶”着称一时。光绪29年(1903年)民福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银山厂”。民国25年(1936年)该银山厂倒闭,茶园荒置。1954年从化县人民政府在大岭山开办“大岭山茶场”。1956年国家在流溪河建立了中型水电站,为了保护水库于1959年10月19日根据前中南局书记陶铸指示又建立了“国营流溪河林场”,属广东省林业厅直接管辖。196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又在大岭山建立了“广东省国营大岭山林场”,在南昆山建立了“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于1993年、1994年由林业部批准分别建立了“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12900公顷),和“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831公顷,管理人员1121人)。1995年林业部又批准在大岭山林场这个华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原始次森林建立“广州市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面积2636公顷,管理人员108人)。这三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达24367公顷,占天堂顶国家地质遗迹区总面积的22.3%。

  据《从化年鉴》(2005年卷),全市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91.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1万元,全年接待游客347.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0.45亿元。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广州市政府特别重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长期不断投资达十多亿元人民币用于修路改造旅游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林业,提出把这一方山水建设成为广州市的“后花园”!

  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从化市的温泉镇全部、良口镇全部、吕田镇南部、江埔街道办事处北东部、城郊街道办事处东部小块、黄龙湖森林公园大部分、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全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全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部、增城市派潭镇西北大部分等10个行政区,总面积1092.05km2,总人口约12万人。南越民族在这片古老的红土地上随着历史的风波演绎着生儿育女的故事,最难能可贵的是保留了古老的南越土著文化,古檏古雅的“从化古民居”、原汁原味的土著舞狮、舞麒麟、舞貔貅、舞凤、舞鲤鱼、舞红鸡、唱八音、唱山歌等遗风遗俗,展现了古老的南越国风土风情画。

  由于本区区位有利,交通特别方便。不仅在本区内各个行政区和各个风景区均有水泥路连通内外,而且105国道从本区中心穿过,沿此国道向北通至全国各地,向南50km通至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再向南20km至广州城区——祖国南大门,海陆空通向全世界!

  目前本区内建有五星级高档别墅1栋、四星级高档商务大酒店2座、三星级宾馆6家、二星级度假村10家、高级别墅50栋、温泉疗养院5座、各色酒店10多座、国际国内旅行社11家,以及邮电所、农业银行、商店、招待所、医院、救护中心等等,设施一应俱全。“驾车上从化温泉森林公园度周末”已成为广州城区当代人的时尚。每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地质遗迹区内各宾馆酒店游客爆满,座无虚席。当地旅游业越来越旺,正以“温泉之都,山水从化”的响亮品牌闻名于世。

  二、地质背景

  2.1 地层

  本区地层由老至新有:中元古界云开岩群(PtY)、晚元古界震旦系(Z)、古生代泥盆系(D)、石炭系(C)、中生代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新生代第四系(Q)。现分述如下:

  中元古界云开岩群(PtY)只在本区最南部增城市派潭西的拖罗至从化市江埔东的大沙塘一带小面积出露,面积约20km2。岩性主要由变质石英砂岩及粉砂岩、石英岩、石英云母片岩、堇青石黑云母石英片岩、深灰色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岩石类型构成。该地层变质变形复杂,加上长时间以来受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作用的影响,因此顶底界限不清。

  晚元古界震旦系(Z),出露不全,仅出露于本区最南部从化市与增城市交界之大金坳—大金岭一带,面积约5km2。只见下统活道组(Z1h),岩性由石英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凝灰岩、钙质砂岩夹炭质页岩等岩石构成。含微古植物。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其厚度>123m。与上下地层均为断层接触关系。

  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在本区内未见出露。

  泥盆系(D)只出露下统(D3),分布范围较广,在吕田东南部、天堂顶—新塘—桃源一线,以及本园区南部的从化市江埔镇东白石山凤凰湖——增城市派潭镇北西之汉湖、黄沙一带均有分布。出露面积约100km2。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组:春湾组(D3c),主要由灰白色粉砂岩夹白色石英细砂岩及灰白色粉砂质页岩组成。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地层中含双殻类和鱼类化石,厚度>261m。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天子岭组(D3t),主要由厚—中厚层块状石灰岩组成。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地层中含腕足类化石,厚度23~4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帽子峰组(D3m)主要由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页岩、含铁质砂岩及钙质页岩薄层构成,出露在新塘下、何大塘、吕田南等地。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长多组(D3cl),主要由石灰岩、泥质灰岩、钙质页岩夹粉砂岩组成。仅见吕田斜坑、耕富岭东,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石炭系(C),出露下统石磴子组(C1s)和测水组(C1c)两套地层。石磴子组(C1s)分布于本区西部,小面积零星出露,面积不足5km2。主要由含白云质灰岩、纯灰岩、粉砂质泥质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含腕足类化石。厚度﹥156m。测水组(C1c)地表分布于本区南部的石岭、灌村西、何大塘等局部地区,以小面积零星出露,面积不足10km2。主要由粉砂质页岩与砂岩互层或夹砂砾岩、以及含砾砂岩、铁质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组成。含植物化石及腕足类等,厚145~237m。与下伏地层及上覆地层均为断层接触关系。

  二叠系(P)在本区未见出露。

  三叠系(T),只出露上统红卫坑组(T3hw),在本区北部吕田以南之水口、温塘肚、黄茶园、三角山——良口东之溪头一带有大面积出露,在中部长山铺北西、派潭镇何大塘西北部也见小面积出露。该组下部为砂砾岩、粉砂岩夹黑色页岩互层、泥岩夹石煤层,中上部为粉砂岩、黑色炭质泥岩夹石煤层组成。厚度813~961m。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侏罗系(J),见中统吉岭湾组(J2jl)和上统热水洞组(J3r)两套地层。均分布于本区的中部和南西部地区,在地质图上这两个组有时被合二为一,原因是陆相堆积其地层界限难以划分。吉岭湾组(J2jl)下部为英安质凝灰岩、沉角砾集块岩、沉角砾凝灰岩、沉凝灰岩、粉砂岩,上部为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及安山质集块岩、英安质凝灰角砾岩和英安质凝灰岩,主要出露在东洞、大岭山、石灶、鸡笼岗等地;热水洞组(J3r)主要为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角砾岩,出露在桃源、黄鹿嶂、鸡笼岗、大尖山、石人岭等地。

  白垩系(K),在本区只见北东角一小点出露,地层归为下统伞洞组(K1s),面积不足1km2。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岩和含凝灰质的粉砂质页岩。含介形虫。白垩系红色岩层以高角度覆盖于泥盆系灰白色砂岩地层之上。

  第三系在本区未见出露。

  第四系(Q),主要由砂砾、粉砂、砂质粘土、粘土、淤泥层组成。主要出露在吕田圩、镇安、米埗至水口围、新塘下、鸡笼岗、灌村、上塘、灵山等山间盆地及沟谷中。

  2.2 岩浆岩

  本区内有大面积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

  早二叠世侵入岩(P1ηγ),出露在本区最南端之增城拖罗至派潭镇以南一带,属腊圃岩体,主要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含斑晶,过渡为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花岗结构,局部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次为斜长石。岩体侵入形成于中泥盆世之后,晚侏罗世之前,据区域地质资料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为273 106a,故确定为早二叠世海西期构造运动之产物。

  晚三叠世侵入岩分布于本区北西角,主要为细粒石英闪长岩(T3δ)、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T3γδ)及黑云二长花岗岩。

  侏罗纪侵入岩分布最广泛。主要是中侏罗世与晚侏罗世侵入岩。中侏罗世侵入岩(J2ηγ)主要出露在本区西南边缘的江埔街以东地区,面积约20km2,岩性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体与泥盆纪和石炭纪地层呈侵入接触,并使之发生角岩化和硅卡岩化。侵入体多为不规则长条状的小岩株、小岩基状,呈北东向展布。属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晚侏罗世侵入岩(J3ηγ)广泛而大面积的出露于本区内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主要岩性为粗、中粗、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它们属佛冈杂岩体,规模巨大,占本区面积约70%。灰白色,斑晶分布不均匀,局部见定向排列。钾长石斑晶多为微斜微纹长石,基质中钾长石为他形,格子双晶明显,斜长石半自形晶,具环带构造,黑云母叶片状,石英粒状。据区域地质资料获得Pb-Sr等时线年龄、U-Pb年龄、K-Ar年龄值均在(146.28~159.44)106a之间,为燕山运动中期即地洼激烈期之构造岩浆剧烈活动产物。据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侵入岩具有成矿专属性,在与晚古生代地层接触带附近常有铜、铅、锌、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床产出,远离接触带则有风化殻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岩浆期后有水晶、萤石、黄玉宝石等生成。从而显示出在世界范围与众不同的华夏型地洼成矿建造的独特性。这一时期的岩浆侵入活动还具有创造奇迹的特点,人们发现在本区西部边缘的亚髻山有全省独一无二、国内外罕见的霞石正长岩体(J3ε),该岩体在本区出露面积为7.29km2,近东西向展布,可划分为3个矿物相带:(1)黑云母角闪霞石带;(2)黑云母角闪方沸石带;(3)黑云母角闪石带。认为是地球深部物质沿着近东西向断裂通道上侵形成的碱性岩浆岩株,与加拿大Blue Mountain和巴西Canaan大矿床属同一类型。该岩体其典型性和独特性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特点。

  早白垩世侵入岩(K1ηγ):分布于本区的东部和北部边缘,在西部和中部也有零星分布,单个岩体出露面积大小悬殊,1~150km2面积均可见到,它们多侵入于晚侏罗世岩体中,展布方向多为东西向或北东向。岩性主要为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白垩世侵入岩(K2ηγ)主要分布于本区的东部和南部,星点状出露,单个岩体出露面积不足1km2,个别2—3km2大小。主要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石英含量高、黑云母含量低为特征。为超酸性花岗岩。侵入体多呈小岩株、岩墙、岩脉状产出,轴向近东西或北东向,多侵入于早白垩世侵入岩体中,也见侵入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为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火山岩:主要为中—晚侏罗世的火山岩,在本区中偏南部大面积分布,总面积可达70—100km2。可见5种火山岩相:爆发相、喷溢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爆发相岩性为安山质或英安质-安山质角砾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喷溢相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流纹质凝灰岩等;喷发-沉积相为沉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等;火山通道相和潜火山相均为花岗斑岩、流纹斑岩、正长斑岩等。根据火山构造五级分类方案,本区属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带(Ⅰ级),浙闽粤中新生代火山带(Ⅱ级),从化中生代火山喷发区(Ⅲ级),再细分黄鹿嶂和大尖山两个火山-构造洼地(Ⅳ级),火山机构作为基本单元(Ⅴ级)。本区可以识别的火山机构有2种类型:层状火山(黄鹿嶂)和穹状火山(大尖山)。这一时期的火山岩性由中(酸)性→酸性→偏碱性都有发现,类型齐全,厚度大,分布广,岩相变化复杂,反映陆相火山活动强烈、持续时间长,属中-晚侏罗世地洼激烈期火山活动的产物。

  2.3 构造

  本区的构造主要以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为表现形式。

  ①褶皱构造,在本区主要有吕田向斜和从化背斜。

  吕田向斜:位于吕田以南的桂峰—夏屋—水口—温塘肚一带,在本区内长约20㎞,属于对称的宽展型箱状向斜,核部为三叠纪红卫坑组上段黑色砂页岩,两翼为红卫坑组下段砂页岩夹砂砾岩以及泥盆纪长多组(D3cl)地层。轴向走向80~90°,东端翘起,西端倾伏。北翼岩层倾向160~180°,倾角30~60°,南翼岩层倾向320~360°,倾角25~50°。西端为燕山期花岗岩吞没,东端不整合于上泥盆统砂页岩及下石炭统灰岩之上。两翼均被花岗岩侵入而出露不全。南翼又被水口断裂切割而破坏。

  从化背斜:轴向近东西向,位于从化城区以北的城郊—凤院—向东至枫树塱—凤凰湖—增城市派潭镇汉湖一带,属对称的开阔型背斜,它发育于泥盆纪地层中,核部为泥盆纪春湾组砂页岩,两翼为天子岭组灰岩及帽子峰组砂页岩。北翼岩层倾向为340~5°,局部40°,倾角20~30°;南翼岩层倾向160~180°,倾角20~30°。枢纽向东倾伏,向西翘起并撒开成弧形弯曲。

  ②断裂构造,主要由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方向的断裂组成。

  东西向断裂在本区发育中等程度,现择其主要详叙如下:水口正断层,位于吕田水口,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5~70°,长约20km2,在断裂西段耕富岭处,于三叠纪红卫坑组地层中可见宽约10m的构造角砾岩,根据上盘伴生褶皱,指示上盘下移,属张性正断层;黄竹田断层,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75~80°,断面垂直擦痕发育,且光滑,判断上盘下滑,也属张性正断层;汉田平移断层,在本区南部出现,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30~85°,后期转为逆断层;还有位于温泉镇一带的狮形山断裂,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58~70°,断面舒缓波状,断裂角砾岩定向排列,并见硅化和緑泥石化,片理发育,性质为逆断层。还有经过流溪湖的巨大隐伏断裂,据区域调查其重力和航磁资料表明有极为明显的东西向带状异常存在。

  北东向断裂在本区最发育,主要表现为雁型排列的广从断裂带,在区域上属恩平—新丰区域大断裂带中段的局部形迹,总体走向30~50°,倾向北西,倾角35~62°,区域延伸几百公里,在本区内断断续续贯通全境,波及宽度15—20km,主断面在温泉镇—良口镇—流溪河一线,由于断裂带宽,又常常被东西向断裂错移而在平面上表现为断断续续之雁列型。在良口镇至流溪河黄竹塱一带,断层崖陡峻、断层面高50—100m,使得特别引人注目而形成构造遗迹景观。在良口圩一带的细粒花岗岩中见宽度大于45m的断层破碎带,破碎带内由硅化蚀变压碎岩及硅化碎裂岩组成。该断裂在区域上,东侧出露大片前震旦纪变质岩及中生代花岗岩,西侧的广花盆地分布有石炭、二叠、侏罗系及下第三系红层,它控制了龙归盆地的展布,复又切割了龙归盆地。在挽近时期断裂活动也较明显,断层陡坎、断层夷平面均较发育,沿断裂带分布有一系列热泉,例如著名的温泉镇温热矿泉,最高水温达71℃,据研究地下热水是从该断裂通道上升到地表的。因此认为这组断裂产生时代早,至少在古生代,也许在震旦纪就已产生,长期以来一直活动,早期为逆断层,晚期为平移正断层。

  北西向断裂在本区不甚发育,主要有何大塘断裂,走向290~315°,倾向北东,倾角60~75°,局部见水平擦痕切割垂直擦痕,垂直断面发育。坳头断裂走向290~325°,倾向北东,倾角35~80°,破碎带一般宽10m。两断裂其前期皆为逆断层,后期过渡到平移断层。

  上述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其主要形迹是在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中定形的,并迁就了早期构造形迹,是在南北挤压,东西拉伸的统一应力场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构造格局。

  2.4 地殻演化历史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按照陈国达地洼学说划分,本区位于东南地洼区南部之浙粤地穹系之南端中部。

  本区地殻演化历史自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志留纪均为地槽演化阶段,地殻性质较为活动,特别是在云开运动的影响下,地殻产生强烈挤压,断裂作用十分明显,并由构造运动引起岩浆大量侵入,使得侵入岩浆与先形成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混合生成混合杂岩或片麻杂岩。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如本区南部拖罗一带前震旦纪云开岩群的石英岩、石英片岩、角岩、千枚岩、二长片麻岩及震旦纪的变粒岩、硅质板岩、砂质页岩、凝灰质粉砂岩等组成的复理石建造。地殻性质在很长时间上保持着优地槽的强烈活动的性质。在本区南部边缘可见大面积中元古代片麻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的大量侵入是其事实,直至志留纪末的加里东(广西)运动才使地殻抬升隆起,地槽全面回返。

  晚古生代早泥盆世至中生代中三叠世,本区为地台演化阶段。早泥盆世为地台初定期,中泥盆世至早二叠世末为地台和缓期,本区构造运动趋于宁静,地殻性质趋于稳定。地貌上表现为河流滨海、滨海湖沼、滨海沙滩、浅海湾等。本区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岩石中的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及泥炭质互层等陆缘台地海陆交互相沉积物特征便是沉积盆地稳定性标志物。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本区转为地台余定期,保存在中三叠世地层中的浅海相泥灰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便是盆地余定期的产物。

  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影响极大。自晚三叠世至今2.1亿年以来,本区进入地洼发展阶段。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为地洼初动期,地貌反差较大,堆积了一套厚度、岩相变化均较大的陆源碎屑物。中—晚侏罗世本区地殻演化进入地洼激烈期,产生了大量的岩浆侵入活动。在本区北部、中部、西部及南部等地形成了各种粒度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本区几乎90%以上的岩浆岩都是在地洼激烈期侵入的。同时伴有强烈的火山作用,在地洼山间盆地中堆积了厚达万米的陆相火山杂岩建造。这一时期,断裂构造活动和近南北向挤压形成的褶皱作用也特别强烈,由此造成的各种构造形迹至今仍很清晰,可以说现在所看到的本区的这幅构造图像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至白垩纪末,本区岩浆活动才逐渐减弱。这期间燕山造山运动各个幕次表现明显,均无遗漏的保留在中生代的地层岩石中,或记録在地层间不整合面上。从第三纪起的喜玛拉雅运动使本区进入地洼余动期,地殻运动逐步走向和缓,本区处于隆升剥蚀状态。第四纪更新世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差异块断升降运动。本区主要为风化剥蚀作用占主导,在河谷地带才堆积有砂砾及泥质冲积层。纵贯本区一直以来断续活动的广从断裂也时有活动,由此在这一带产生小地震和热矿泉,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造福人类。

  三、地质遗迹特征

  3.1 地质遗迹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

  本次地质遗迹分类严格按照《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讨论稿)提出的分类方案而分类的,主要以造成遗迹的动力因素、主体物质组成及成因为依据。该《要求》将地球上所有的地质遗迹划分为11类。本次工作在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内共发现和鉴别了10类(表1),仅仅是地层类未被发现出来。这10类又细分为18亚类,均各有其代表或实例可证。

  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内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明显的。据研究,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是受地质条件控制的。例如,地貌遗迹类多分布于中部、东部和北部。花岗岩地貌亚类均分布于北部花岗岩分布地区,如鸡枕山花岗岩奇峰地貌地质遗迹、五指山花岗岩奇峰地貌地质遗迹等;砂岩地貌亚类局限于中部泥盆纪砂岩分布地区,如天堂顶砂岩奇峰地貌地质遗迹,神龟峰砂岩奇峰地貌地质遗迹。构造遗迹类则受断裂构造控制,分布的方向性强,如黄竹塱断裂构造地质遗迹和良口断裂构造地质遗迹均受广(州)从(化)断裂控制,二者连线方向就是该断裂构造方向。地质作用类遗迹多分布于中偏南部的火山岩分布地区,具有大面积成团聚集特点,如大尖山、石人岭、黄鹿嶂、鸡笼岗等地的古火山作用地质遗迹都以一定距离聚集在一起。水体类地质遗迹则受地质构造控制,如温泉亚类受深大断裂控制于断裂带上,瀑布亚类往往出现在断层崖上,河流和湖泊亚类水体遗存的分布以及自身的形态均受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或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矿物遗迹类和矿床遗迹类则大多数分布于南部和中南部,少数分布于北部,这是因为那里构造最发育,又都是岩浆岩与沉积岩的侵入接触部位,易形成岩浆接触交代式矿床,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构造与地层联合控制的层控型矿床或多因素复成矿床等等。地质灾害类遗迹则分布于古断裂带上。史前人类和化石类遗迹则局限于石炭纪碳酸盐岩形成的古洞穴内。

  3.2 地质遗迹各类自然属性及可保护属性特征

  地貌类:地貌遗迹类一共18个重要地质遗迹。这类遗迹的自然性、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均很好,单个面积大,美学价值极高。它们往往都是天然名胜,单个遗迹就能构成一个风景区,如五指山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鸡枕山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天堂顶石英砂岩地貌地质遗迹、三丫塘花岗岩幽谷地貌地质遗迹等,因此经济和社会价值也很高。

  构造类:构造遗迹类一共2处重要地质遗迹。这类遗迹都有典型的断层结构面,其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均极好,断面平整如削,高耸入云,规模也大,长达十余公里,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均极高。例如黄竹塱断层崖构造地质遗迹。它们是教学科考和地学普及的极好的天然课堂。

  地质作用类:地质作用遗迹类一共5处重要地质遗迹。其中有4处为古火山作用类,有1处为古冰川作用(或许为高密度颗粒冲击流水作用)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质作用力形成的性状极为典型而独特,其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均极好,分布面积大,往往成片分布,如大尖山和石人岭两地的陆相穹状古火山作用地质遗迹与黄鹿嶂和鸡笼岗两地的陆相层状古火山作用地质遗迹均完全能够连成一片,很有利于开展科考或科普形式的地学旅游活动而形成地学旅游区。因为这类遗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均极好。

  水体遗存类:水体遗存类的重要地质遗迹一共有11处。这类地质遗迹的共同特点是美学价值极高。它们全部为天然名胜,无论是湖泊和河流还是瀑布和温泉,均已全部开发为旅游胜地。如流溪湖水体遗存类地质遗迹,有诗评价:“神掌抚闺秀,玉容赛王妃”。再如白水寨瀑布水体遗存类地质遗迹,瀑布落差420m,人称南亚落差最大的瀑布,有诗赞曰:“一列雄山地下排,百丈瀑布天上来”。但由于人工参与蓄水的原因,而使得自然属性较为一般。

  地质灾害类:这类的重要地质遗迹只1处,即高滩古滑坡地质灾害地质遗迹。其特征是古滑坡面、滑坡体、多期滑移层次界线均可一目了然,可见其典型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均极好。可保护属性也很好,科学价值高,是研究古滑坡和开展生动的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因而社会价值也高。

  史前人类:只1处。即狮象岩洞穴史前人类遗迹。其特征是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高,科学价值极高。设想经过系统发掘后建立一个原生态史前人类博物馆可供参观学习和研究,因而社会价值极高。由于这处遗迹的发现把广州市人类编年历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了3000~5000年!

  化石类:只1处,即狮象岩洞穴古哺乳动物化石遗迹。由于正处于发现阶段,有些属性具有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科学价值很高,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古动物群落埋藏地。

  岩石类:只1处,即亚髻山霞石正长岩地质遗迹。岩石的典型性,矿相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露状态的自然性以及环境的优美性,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而鲜明!分布面积大,可保护属性极高,科学价值极高,国内外罕见,具有国际上可对比性特点。

  矿物类:矿物遗迹类只1处,即猫仔坪黄玉宝石矿物地质遗迹。其特点是宝石矿物晶体大、一般5~8cm直径,最大者达10cm,稀有性极高,国内外罕见。科学价值极高,对矿物学及宝石学有重要研究意义。社会价值极高,可开展新奇而神秘的地质探宝科学旅游项目。

  矿床类:这类重要地质遗迹有26处。各种内生矿床的典型性、成矿母岩的成矿专属性、成矿系列的完整性以及地洼型成矿建造的独特性等一切自然属性极为鲜明!由于都埋藏于地下深处,使得它们可保护属性极好。它们又都是一些中小型矿床,人类目前开采还很不划算,因此作为地质遗迹可永久性保存而留给子孙后代。

  3.3 地质遗迹组成的具有最突出的九大特点

  (1)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在大地构造区位上位于典型的华夏型地洼——东南地洼区的中部,是国内外地殻构造运动演化阶段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从中元古代前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志留纪末的地槽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泥盆纪初至中生代中三叠世的地台演化阶段→中生代晚三叠世初至新生代以来的地洼演化阶段,并由这三个地殻演化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地殻三层结构均完美无缺的记録在1092km2内的地层岩石中,特别是地洼构造层的典型性和完美性在世界罕见,具有国际对比意义,可与北土耳其至小高加索的厄尔布地洼区对比,其地殻演化阶段具有相似性特点。

  (2)地层发育齐全在国内外地质公园中堪称罕见。在本区内,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时代地层都有发育,可称“四代同堂”。这在全国各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或世界级地质公园中是少有的。例如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只发育有晚古生代地层,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只发育有中生代地层。经查阅我国13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地层时代,只有嵩山和云台山等三五个国家级或世界级地质公园是“四代同堂”的,可见其稀有性突出。

  (3)完整而系统地记録了燕山运动的全过程。燕山运动自晚三叠世开始经历了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一共分7个幕次,都记録在6次岩浆岩和1次火山喷发的岩石中。第一幕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T3δ、T3γδ、T3ηγ;第二幕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J1ηγ、J1γ;第三幕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J2ηγ;第四幕火山活动产生了中侏罗世吉岭湾期至热水洞期的陆相火山岩;第五幕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J3γδ、J3ηγ、J3y、J3ξοπ、J3ξ;第六幕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K1ηy、K1yx;第七幕岩浆侵入活动产生了K2ηy、K2y、K2yx。这7个幕次及其岩石都可作为全国性或全球性对比例证。燕山运动不仅是中国地史上而且也是世界地史上极为重要意义的伟大的造山运动。

  (4)岩石类型丰富多彩在国内外地质公园中堪称稀有。不仅出露有三大岩类: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而且各大类岩石中的亚类均特别丰富多彩。特别是陆相磨拉石建造、火山建造等地洼型建造极为典型和具有特色。还有广东省独一无二、国内外稀少的碱性霞石正长岩,可与世界上著名的加拿大Blue Mountain和巴西的Canaan大矿床具有对比意义。

  (5)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彩,世所罕见。在这里有地貌遗迹类、构造遗迹类、水体遗存类、地质作用遗迹类、史前人类遗迹类、化石遗迹类、岩石遗迹类、矿床遗迹类、矿物遗迹类、地质灾害遗迹类等10类。在《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划分的地质遗迹分类方案中除缺“地层遗迹类”1类外,其他类型都有,这在国内外国家地质公园中是极少见的。

  (6)是环太平洋成矿区中最著名成矿带之一的南岭成矿带内带的内生金属矿床组合最完美、最典型、最丰富的区域,是以地洼型成矿建造为其特点的。不仅内生金属矿床密度大,数量多,而且矿种丰富多彩,计有铜、银、金、铁、钴、钨、锡、钼、铋、铷、铅、锌、锑、铌、钽、稀土等十多种贵金属、有色金属及稀有稀土金属矿种。矿床成因类型也丰富多彩,既有岩浆热液形成的W、Mo、Sn、Bi、Na、Nb矿床,又有区域变质作用多次热液叠加形成的金银贵金属矿床;既有接触交代式的硅卡岩型的Cu、Fe及稀有矿床,又有风化殻型稀土矿床及风化淋滤型的硫化物铜镍矿床;更有典型的层控型铅锌矿床和多因复成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这是因为地洼期后成构造单元可继承地槽期和地台期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成矿叠加;出现愈晚的构造单元,继承前身的矿产愈多,地洼区是出现最晚的构造单元,故成矿叠加现象最为普遍,矿种、矿床类型最为丰富;地槽阶段和地台阶段先成矿床可受后来地洼阶段成矿作用的叠加、改造、富化、富集,形成以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为特色的多因复成矿体。因此,是极为典型的地洼成矿理论模式的范例。

  (7)有国内罕见的狮象岩洞穴多时代文化幷存的史前人类遗迹。洞穴内不仅有35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如各种粗砂白陶和红陶片、砺石、磨石、磨棒、磨槽、石锛、石核、网坠等等,还有﹥7000~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如打砸器、打砸石片等,它把广州市人类编年历史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3000~5000年!还有新发现的更新世早期或中期的距今二百万年前的古哺乳动物化石,显示出很可能会是一个新的古动物群落埋藏地!很可能这个新的古动物群体骨骼埋藏与古人类(猿人)狩猎生活有关,而成为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8)有国内外稀有的黄玉宝石矿物地质遗迹。黄玉呈黄~黄褐色,个别无色透明,大部分为不透明至微透明,玻璃光泽,晶体巨大,一般直径5~8cm,最大直径达10cm。黄玉硬度8,比重3.53,正方晶系,深部可能有透明晶体,是一种名贵宝石。产于高温热液矿床中,属伟晶岩型,与云英岩化、硅卡岩化、钠长石化、角岩化有关,对矿物学和宝石学之研究具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可开展新奇而神秘的地学探宝旅游活动,因此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别突出的社会价值。

  (9)有国内不可多见的产生时代古老,一直以来还在活动的深大断裂,并由它导出的含氡温热矿泉也世所稀有。广(州)从(化)断裂产生于古生代,在古生代以来长期活动,因此又控制着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分布与分区,中生代剧烈活动并参与了造山活动,很大程度地影响地貌演化进程与发展,在新生代不断活动,并从深部带来医疗价值高的含氡温热矿泉,还不时发生小地震,引起了人类密切关注。因此对这一地质遗迹的研究具有广泛而突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3.4 地质遗迹所处的生态环境及珍稀物种特征

  在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内分布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即流溪湖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门国家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即南昆山自然保护区)、4个林场(即黄龙湖水库林场、大封门林场和天湖风景区林场及广东蓄能库区林场),它们为珍稀物种准备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被称为南亚热带物种之基因库。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緑阔叶林地带,群落终年常緑,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据林业部门资料综合,有种子植物166科,2500多种。裸子植物有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和买麻藤科等等。被子植物有木兰科、殻斗科、樟科、八角科、五味子科、连香树科、番荔枝科、肉荳蔻科、毛莨科、志远科、千屈菜科、瑞香科、山龙眼科、海桐花科、茶科、桃金娘科、杜英科、梧桐科、木棉科、锦葵科、大戟科、蔷薇科、蜡梅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桑科、冬青科、芸香科、楝科、无患子科、山榄科、木樨科、夹竹桃科、茜草科、棕榈科、兰科、禾本科等等。

  孑遗植物、濒危植物、珍稀观赏植物有红花荷、观光木、红豆、含笑、毛桃木莲、桫椤、银杏、苏铁、南洋杉、银杉、湿地松、华南五针松、金钱松、水杉、水松、台湾杉、罗汉松、白豆杉、鹅掌楸、天目木兰、荷花玉兰、凹叶厚朴、红花木莲、红花八角……数不胜数。

  据最新报导,在大岭山、大封门、三角山等林场又发现新的珍稀野生植物,被专家命名为“广州木莲”、“广州堇菜”、“伯乐树”(见2007年10月31日《广州日报·A5》)。

  这里的森林随海拔高度可分出几个景观带,各个景观带的林相物种均有区别。

  在海拔500~600米及其以下的低山,林木分层次感强。上层乔木高大,树高20米左右,常见有红楠、白锥、红鳞蒲桃、八角枫等;中层乔木有光叶红豆、藜蒴、鸭脚木等;下层有九节木、大叶紫珠、山苍子、三丫苦、黄毛榕等;地被植物以狗脊、乌毛蕨、华南毛蕨、耳草等。层间植物丰富,常见杖省藤、圆叶木通藤、鸡血藤、买麻藤、扁担藤、广东蛇葡萄等。林相茂密,有些树种具板状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海拔600~950米的山地,乔木常见米锥、罗浮锥、黄樟、毛叶木莲、荷木、小叶蒲桃、猴欢喜、罗浮柿、詹氏榕、尾叶山茶、石斑木等。林相整齐,终年常緑,树冠浑圆,树干通直。

  在海拔950~1000m以上的神龟峰、天堂顶、天王峰、五指山等山地,因气候影响,林木矮小,平均高不足2米,树冠齐平,枝条弯曲,主要有厚皮香、陈氏灰木、尾叶山茶、短序润楠、乌饭树、杜鹃、吊钟等。

  在这里还随季节而呈现出不同色彩的林木景观。在每年的12月下旬至次年春4月,红花荷开放争艳。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里有广东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红花荷树林,花期长,色艳丽,鲜美似红荷,别具特色。3月至4月又是禾雀花花期,在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莲花湖森林休闲区,有一大片禾雀树林,这时禾雀花翘首怒放,其两花瓣会卷拢成翅状,远看如千万只禾雀归巢,聚立枝头,为万物共荣而高歌,其情景十分动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一絶!每到秋季,在白芒潭或小漓江两岸,红枫醉秋,格外妖娆。在冬天,又有“流溪香雪”和“石门香雪”之美景。即在这时大面积白梅开放,如皑皑白雪一片,对于冬季无雪的南国则是十分难得的“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景象了。

  本区内的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属东洋界。由于本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种类繁多,给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活动空间。因此本园内野生动物十分丰富,据林业部门调查发现有陆生脊椎动物24目61科158种,其中两栖纲2目6科18种,爬行纲2目10科33种,鸟纲13目29科69种,哺乳纲7目16科38种。尤其珍稀动物种类多,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白颈长尾雉、蟒蛇、金钱豹3种,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有虎纹蛙、大壁虎、雀鹰、赤腹鹰、燕隼、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斑头鸺、领鸺、领角鸺鹠、穿山甲、水獭、小灵猫、花面狸、斑灵猫、苏门羚等17种。

  在流溪湖、玉溪湖、上下天池、天湖等地常栖息有成千上万只白鹭群,它们飞翔于湖面上空,给湖光山色增添了鲜活的灵气。水面翻跟斗的鸳鸯、野鸭和雁群又给湖面增添了欢乐气氛。还有那猕猴、孔雀、梅花鹿等逗人的生灵更令人流连忘返。

  3.5 地质遗迹美学特征

  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的美学特征可以用“雄伟、幽静、神奇、秀丽、新鲜”——“五絶齐美”来概括。

  “雄伟”的美学意境主要是指本区内天堂顶、天王峰、神龟峰(新命名)、仙人桌峰(新命名)、莲花峰(新命名)、鸡枕山、五指山、黄牛山、插旗顶、大尖山、黄鹿嶂、石人岭、牛牯嶂等处大小81峰的雄伟挺峭、高耸巍峨。如登上天堂顶这个广州市第一高峰,立于海拔1210米的至高絶顶,人人都得出几身热汗才能雄立山顶,但当登临絶顶那种山高人为峰的感受连同四周美景一起升华为一种雄壮的美学意境时,人的一切惊叹都是不由自主的。有诗为证:

  热汗淋淋立峰雄,

  冷风阵阵压耳聋。

  絶顶一览众山小,

  长空万里孤日红。            (刘金山诗《登天堂顶》作于2007.5.16)

  当你登上五指山,感受云潮雾海或碧湖蓝天时,那种雄伟浩然之美学意境又会油然而生。有诗赞曰:

  久欲凌云登此山,

  今日一览果不凡。

  黄金镶玉湖中岛,

  白银嵌宝云上天。

  远山含笑任雾锁,

  近水柔情绕山转。

  岭南佳景三千处,

  五絶齐美在此间。       (刘金山诗《五指山东坡观景》作于2007.4.25)

  “幽静”的美学意境主要是指林木藴翳而深幽的“V”字型或“U”字型峡谷美景。如石门幽谷、石壁幽谷、横坑幽谷、十字水幽谷、丹枫寨幽谷、三丫塘幽谷等36幽谷,处处幽静至美,具有桃源仙境般的审美意境。例如当你步入三丫塘幽谷,巧石玉泉,步步奇观,人不觉静心遐思而动情也。有诗赞曰:

  幽径步步见奇观,

  巧石处处画图间。

  雄狮采青玉泉沟,〔1〕

  金象戏水碧水潭。

  减肥好过瘦身石,

  成仙直上通天岩。

  玉液洗心人不老,

  游罢幽谷少年还。          (刘金山诗《游三丫塘幽谷》作于2007.7.27)

  游石门幽谷给人之印象如同步入桃源仙境。但见石门中开,青松挺拔,沟谷翠微撩人也!林幽、石奇、泉清,均处处有林泉之趣。有诗赞曰:

  石门万古今始开,

  满谷翡翠引客来。

  立山奇石虎卧岗,

  缠树怪藤龙探海。

  瑞流击岸洒珠宝,

  清泉落潭荡玉环。

  平生愿作幽谷主,

  不学三仙飞天外。〔2〕   (刘金山诗《游石门幽谷》,作于2007.6.22)

  “神奇”的美学意境主要是指温泉飞瀑、山岚云烟景观,给人“有壑皆垂练,无岩不生烟”的审美效果。例如有白水寨瀑布、天湖瀑布、南山瀑布、跌死龟瀑布、卢汤瀑布、百丈瀑布、三叠瀑布、温塘肚玉绢瀑布以及碧水湾温泉等等大小99泉49瀑,无不充满神奇奥妙也!远看那雾绕莲峰绢飘百丈之玉绢瀑布,变幻莫测,若仙境般神奇也!有诗赞曰:

  雾蒸三石莲花开,

  绢飘百丈谁手裁?

  飞流穿云化玉巾,

  疑是织女下凡来。        (刘金山诗《题温塘肚莲花峰及玉绢瀑布》作于2007.4.24)

  观白水寨这个落差420余米,号称南亚最大落差之瀑布,给人之神奇意境真是难以言表!有诗赞曰:

  一列雄山地下排,

  百丈飞瀑天上来。

  恒古长流源何处?

  玉池筑在白云台。         (刘金山诗《咏白水寨瀑布》作于2006.10.14)

  “秀丽”的美学意境主要是指湖泊、江河、潭池景观给人的审美效果。

  例如那秀丽多姿的流溪湖、玉溪湖、莲花湖、月湖、天湖、上天池、下天池、白茫潭、碧玉潭、小漓江等等大小1江9湖18潭,无不玉秀清丽,光彩照人也!

  特别是那流溪湖,碧緑如玉,千岛竞翠,湖光山色,令人无不流连忘返也!有诗赞曰:

  流溪好山水,游者忘返归。

  冬寒凝香雪,春暖开紫薇。

  夏风松枝翠,秋光枫叶绯。

  滴泉奏弘乐,落瀑生虹辉。

  彩霞晚晴起,烟波晨雨霏。

  瘦猴攀岛崖,肥鹿奔山隈。

  水面红鲤跳,云中白鹭飞。

  星夜闻渔歌,白昼观网围。

  月升牛山静,日出鸡岭晖。

  一湖纯碧玉,千岛竞翠微。

  水在天上动,天在水下逶。

  神掌抚闺秀,玉容赛皇妃。      (刘金山诗《游流溪湖》作于2007.9.16)

  “新鲜”的美学意境主要是指这里的新鲜空气,负离子含量1000~40000个/cm3,高出广州城区(110个/cm3)十倍百倍!而这个紧靠北回归线上的南亚热带气温年平均20.3℃,最热的6、7、8月气温竟然比远在千里之北方的昔日皇家避暑山庄承德的同期还低0.8~2.6℃!比北京同期低0.1~1.9℃,真乃新鲜事也!还有那终年常緑而鲜艳的植被,那充满新鲜景致的热带沟谷雨林,那国内稀少鲜见的天然红花荷、禾雀花、金合欢以及南国稀罕而新鲜的梅林香雪和奇树异木如鸡蛋果、人心果、蝴蝶树、见血封喉、断肠草、还魂草,那稀有而新奇的飞禽走兽如白鹇、鸺鹠、虎纹蛙、蟒蛇、金钱豹,还有那埋藏在地下深处的黄玉宝石,更有那几千年来仍保持着土著越人的古风古俗、那依山傍水、荔枝蕉叶掩映下的典籍上着称的“从化古民居”群落……总之这里的一切景物无不新鲜明丽也!

  四、 国家地质公园评价

  4.1 自然属性评价(60分)

  4.1.1典型性(15分)

  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以下简称《国标》)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本区保存的典型的华夏型地洼的“槽、台、洼”地殻演化历史(可与北土耳其至小高加索的厄尔布地洼区对比)、岩石类(碱性霞石正长岩可与世界上著名的加拿大Blue Mountain和巴西Canaan大矿床对比)和矿床类(有16种内生金属矿床组合,具有极典型的地洼成矿理论模式,可与世界上许多地洼区成矿模式对比)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均具有国际对比意义,其余遗迹均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再者,具国际对比意义的遗迹有多种遗迹共生组合,从而可提高评价级别,因此本区典型性评价符合A,得满分15分。

  4.1.2稀有性(17分)

  按《国标》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17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2分);C.属国内少有的遗迹(6分)。本园区保存的地层为“四代同堂”、霞石正长岩岩石类、黄玉宝石矿物类和十多种内生金属矿床共生组合遗迹均属世界上少有;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多彩,发现和评价了10类几乎包括了目前人类发现地球上所有地质遗迹类型的90%还多,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在目前国内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中是唯一的,而且为多类地质遗迹共生组合可提高评价级别,因此本区稀有性评价符合B,得12分。

  4.1.3自然性(8分)

  按《国标》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8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6分)。本区主要属于山区,森林公园和林场的保护得力,民众保护环境意识高,所有10类遗迹均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因此本区自然性评价应得满分8分。

  4.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

  按《国标》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现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现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本区遗迹有10类18亚类66处重要的地质遗迹,种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而且在形成过程中和表现现象均保存得特别系统而完整。例如在十几亿年以来地殻演化的槽、台、洼三个阶段所形成的三大构造层现象至今保存得非常清楚而完美,由燕山造山运动造成的完整的7个幕次以及构造格局、岩浆岩侵入顺序期次、火山作用的完整机构、地洼型成矿建造的规律性和母岩成矿的专属性以及地理、气候、生态的相关性等均保存得特别系统而完整。因此应符合A,得满分10分。

  4.1.5优美性(10分)

  按《国标》A.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10分);B.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7分);C.具有一般的美学价值(4分)。本区自然风景优美,如诗如画,为多个旅游名胜集合地,被誉为是广州的后花园,具“雄伟、幽静、神奇、秀丽、新鲜”“五絶齐美”的美学意境,有诗曰“岭南佳景三千处,五絶齐美在此间”。不仅在地貌景观表现的外在感性美(艺术美)方面,而且还在华夏型地洼成矿理论表述的内在理性美(科学美)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应得满分10分。

  4.2 可保护属性评价(20分)

  4.2.1面积适宜性(6分)

  按《国标》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6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4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本区总面积1092.05km2,是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面积(290km2)的3.77倍,属于特大型,因此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符合A,得满分6分。

  4.2.2科学价值(8分)

  按《国标》A.在地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地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4分);C.在地学和生态学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本区不仅所发现的10类遗迹均具有极高的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宝石学、人类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地学价值,而且在生态学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本区内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和1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群落丰富多样,被认为是“南亚热带森林物种的基因库”,孑遗物种很多,属国家Ⅰ、Ⅱ级保护的陆生脊椎动物就有20种。因此符合A,在地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应得满分8分。

  4.2.3经济和社会价值(6分)

  按《国标》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6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3分)。本区靠近祖国南大门广州,国内外流动人口大,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每到黄金周或旅游季节游人如潮,还是中大、广医大、华南农大等高校地学、生物学、药学的教育基地。地方政府正在积极保护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和科普教育,因此符合A,得满分6分。

  4.3 保护管理基础评价

  4.3.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

  按《国标》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与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本区各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各个风景旅游区,均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似乎符合A。但是,未配备有地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对保护地质遗迹或制定保护地质遗迹措施和方法上,以及今后地学普及教育方面和地学科考旅游路线设计与规划等方面造成很大问题。因此降到B,得3分。

  4.3.2 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3分)

  按《国标》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权属证(3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权属证(2分);C. 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本区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权属证,符合B,得2分。

  4.3.3 基础工作(6分)

  按《国标》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本区开展过1﹕25万国家分幅地质调查等诸多科学考察,编制完成多部科学报告;在生态方面也在不同时期做过多次考察工作,编制完成多部科学报告,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因此符合A与B之间,得5分。

  4.3.4管理条件(7分)

  按《国标》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7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本区国家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于基础工程,道路等级高,房屋、宾馆、科研基地、办公设施均为高等级,通讯及保护措施完备且先进,民众意识好,而且还在朝着现代化先进方向发展,因此表面上符合A,但在民众宣传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各风景区、各管理部门的整体观念不强,所以扣1分,得6分。

  以上经过《国标》12项指标评分,总分得91分。得分高,完全符合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宜定名为“天堂顶国家地质公园”,由于面积达1092km2(大于500km2),在国家规模评定中属特大型国家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是以地貌景观感性美和具中国特色的华夏型地洼成矿理论的理性美为其双重特色的。

  五、地质遗迹保护分级区划及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规划

  5.1 地质遗迹保护分级区划

  根据国家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区具体保护对象,特别注意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诸多方面的关系,尽可能达到相互有机的联结和共同和谐发展的局面。因此将天堂顶国家级地质公园按重要性分为特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等4个级别的保护类型。

  特级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和保护规定:依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以特别重要的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保护核心区作为保护对象和内容,其外围有良好的缓冲条件。严禁人类进入,严禁建立任何工程建筑设施。为保障野生动物的足够活动空间,本报告特别提出要将良口镇通向南昆山镇的公路,在通过特级保护区的这一段路径改为地下隧道通道。黑龙江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一条公路从保护区内穿过,分割了野生动物活动空间,使东北虎数量急剧减少至三、四只,后来改地面公路为地下隧道之后东北虎的数量增加到六、七只。这是一个极好的实例,如果大家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本园中的Ⅰ级保护濒危动物金钱豹一定能够增加数量,华南虎也可能会再次出现。

  一级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和保护规定:依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以重要的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保护核心区的外围作为保护对象和内容,以重要地质遗迹景观的视域范围作为主要划分依据。严禁建设与景观无关的设施,但可以安置必需的步行游览道路和相关设施;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此区,不得安排旅宿床位。

  二级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和保护规定:依自然地形地物为分界线,以一般的和特殊的地质遗迹以及一级保护区的外围的自然生态作为保护对象和内容,以地质游览区域作为主要划分依据。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此区,可以安排少量旅宿设施,但必须限制与地质景观游览无关的建设设施。

  三级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和保护规定:依自然地形地物或公路两旁一定距离为分界线,一、二级保护区之外的地区为三级保护区,它可能是休、疗养区,也可能是游乐区或生产经营区、或发展控制区、或旅游接待服务区、或行政管理区和居民生活区。在三级保护区内,应有序控制各项建设与设施,并应与风景环境相协调。

  5.2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规划

  本区旅游开发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全面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游览与生产和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为目的;从地质公园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地质公园各种功能需要;在充分分析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游览区为中心或作重点,科学合理地组织各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总体的协调性,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考虑到长远发展,为今后留有余地。因此根据地质公园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置如下不同功能区:

  生态保护区:本次划分有4个区域,在级别上为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它们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及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地质公园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地区。它们的面积之和为207.67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19.02%。

  特别景观区:本次划分有4个区域,在级别上均为一级保护区。它们具有独特的或重要的地质景观和自然、人文景观(从化古民居)的地区。它们为游览的主要区域。它们的面积之和为227.18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20.80%。

  史迹保存区:本次划分出2个区域,在级别上为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它们是被作为地质遗迹与历史遗迹需要特别突出保护的地区。面积之和为43.98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4.03%。

  地质游览区:本次划分出6个区域,在级别上为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它们被作为游客游览观光和科学考察、地学教育和科普的区域,在不降低景观质量的前提下,为方便游客可根据需要适当设置一定规模的饮食、购物、照相等服务项目。面积之和为220.10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20.15%。

  野营区:本次划分出2个区域,在级别上均属二级保护区,位于本区的南部。作为开展野营、露宿、野炊、地学夏令营和模拟野外地质科考活动区域。面积之和为57.18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5.24%。

  休、疗养区:本次划分出3个区域,在保护级别上均为三级保护区。被作为利用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一种特殊区域,为游客提供较长时间的休憩疗养、增进身心健康的地域空间。它们居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又都在105国道旁,交通也特别有利。面积之和为33.96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3.11%。

  游乐区:本次划分出2个区域,均属三级保护区。为了吸引游客,在条件成熟时可建设大型或超大型游乐与体育活动项目。面积之和为46.17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4.23%。

  接待服务区:本次划分有4个区域,分别位于流溪湖、良口镇、温泉镇和派潭镇附近,在这些地方相对集中建设宾馆、饭店、购物娱乐、银行、电信、医疗救治等接待服务项目及配套设施。面积之和为38.27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3.50%。

  生产经营区:本次与现有的生产经营区相结合规划出5个区域,主要用于果、茶、菜的种植经营,鱼和禽的养殖经营等农渔副业生产龢民间竹艺、木艺、广秀等旅游商品经营等配合地质旅游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地区。从而引导淘汰型产业如开矿拓石等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面积之和为81.80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7.49%。

  行政管理区:本次划出3个区域,均为三级保护区。主要为行政管理建设用地,建设项目有办公楼、仓库、车库、停车场等。面积之和为5.00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0.46%。

  居民生活区:本次将原有的居民点修编整合为6个居民区,为本区内居民集体建设住宅及配套设施的区域。在科学合理的建立居民点的系统中,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地质公园内的总人口数不得超过12万人。面积之和为56.44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5.17%。

  发展余留区:本次规划了3个区域,主要是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在这些区域内可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有节制的生产经营并严格控制其规模,为将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保障。面积之和为74.30km2,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6.80%。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利用的更具体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和规划,要在旅游地学专家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特别是旅游路线(科考路线)的规划一定要力求科学合理性,不能愚昧地急于求成,要符合科学发展观。

  六、结论

  1)论述了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区所处的地理地质背景,总结了自元古代至志留纪末的地槽→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地台→晚三叠世以来的地洼这一完美的地殻演化历史,阐述了区内地层“四代同堂”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稀有性。

  2)在本区内发现并论述了10类18亚类66处地质遗迹,探讨了各类遗迹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揭示了它们的自然属性及保护属性特征以及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3)归纳和阐明瞭本区内地质遗迹最突出的九大特点,认为本区完整而系统地记録了燕山运动的全过程,燕山运动的7个幕次全部记録在6次岩浆侵入和1次火山喷发的岩石中,可作为全国性或全球性对比例证。还揭示了本区内丰富的内生Cu、Ag、Au、Fe、Co、Ni、W、Sn、Mo、Bi、Pb、Zn、Rb、Nb、Ta、Th等10多种金属矿床组合所代表的环太平洋成矿区南岭成矿带的典型性、普遍性、系统性和完美性。指出本区是以地洼型成矿建造为其特点的,认为是极好的地洼成矿理论模式的典范。阐明瞭亚髻山霞石正长岩及猫仔坪黄玉宝石矿的国内外稀有性和可对比性的科学价值等等。

  4)本次新发现狮象岩洞穴中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幷存,从而把广州市人类编年史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3000—5000年﹗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这个洞穴中首次发现了古哺乳动物化石,显示出经系统发掘后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古哺乳动物群落埋藏地!这很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新发现!时代为中更新世,距今约几十万年前。

  5)总结了本区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美性和独特性。不仅有国内稀有的大片野生的红花荷、禾雀花、梅林香雪以及热带沟谷雨林景观林木,而且还有属国家Ⅰ、Ⅱ级保护的濒危动物20种,如白颈长尾雉、蟒蛇、金钱豹等。共有陆生脊椎动物24目61科158种;有种子植物166科,2500多种,被认为是南亚热带森林物种的基因库。

  6)揭示了本区内“雄伟”、“幽静”、“神奇”、“秀丽”、“新鲜”的“五絶齐美”的美学特征,运用地质美学论述了地质结构体的科学美(理性美和内部结构美)以及由地质特质所凝结出的美学意境。指出本区是以地貌景观感性美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夏型地洼成矿理论的理性美为其双重特色的。这对发展旅游地学理论和地质旅游资源美学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所采取的“传统地质学+旅游地学+地质美学三结合的工作方法”具有创新意义。

  7)从全局出发按国家“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结合本区具体实际情况,初步对天堂顶这个特大型国家级地质公园进行了地质遗迹保护分级区划及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利用规划,对12大功能区44个功能小区的性状、特点和用途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符合实事求是原则。

  8)本次严格遵照《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试行)进行评价以及12项指标赋分,得分为91分,完全符合国家级地质公园申报条件,为广州市下一步申报天堂顶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广州市实现“后花园”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区域国际化旅游中心城市”的美好战略目标贡献了地质成果。

  

  注释:

  〔1〕“雄狮采青”“玉泉沟”“金象戏水”“碧水潭”“瘦身石”“通天岩”均为景点名。

  〔2〕三仙:相传古有三位仙人常来此幽谷论道,现存三棵松遗址,称“三仙论道”景点。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讨论稿),2003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试行)》,2000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2000年。

  (4)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广州市幅》(1︰25万),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年11月。

  (5) 陈国达着:《亚洲陆海殻体大地构造》,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 吴章文,陈序泽主编:《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林业出版社,1996年。

  (7) 刘金山着:《张家界探奇》,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

  (8) 刘金山着:《猛洞河》,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9) 刘金山着:《吉首风景风情集》,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

  (10) 刘金山着:《古城凤凰》,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11) 刘金山,刘千红着:《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2) 刘金山:《湖南及邻省早震旦世浊流沉积和锰矿成矿模式》,《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年。

  (13) 刘金山:《武陵源自然景观资源特征及成因分析》,《旅游学刊》,旅游地学专辑,P59-63,1988年。

  (14) 刘金山:《张家界自然景观资源分类与特征及其成因》,《湖南地质》,第7卷,1988年第1期。

  (15) 刘金山、任凯:《广州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特征及国家地质公园评价》,《广东地质》,2007年第1期。

  (16) 刘金山、段育祥:《广州光塔路新发现恐龙蛋化石的记述》,《广东地质》,2007年工程地质专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