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回归十年是否已经内地化?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日前一篇谈香港问题的文章,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回归初期香港面临重大困惑:香港会不会沦为内地化城市,从而失去国际化的竞争力? 

  这篇发表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文章非常尖刻地指出:香港已经意识到自己正在逐渐滑向与中国大陆的城市类别,可以说,香港官方如此迷恋与中国大陆的联系,香港会因此逐渐削减自己的国际都市特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老吹捧香港是「亚洲的世界都市」。其实不用政府吹捧,世界已经知道它已经沦落成「亚洲都市」了。据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从1973年起就住在香港的英裔香港人。 

  常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个在香港长期生活的英裔,对香港与内地关系的紧密变化当然十分敏感,超出一般人。香港的内地化倾向是在加强,而且不可更改。但是,内地化与国际化是否完全冲突、你死我活,成为替代性的矛盾?在香港则未必见得!作者断言香港已经沦落成「亚洲都市」了,则未免过于主观盲断。 

  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香港的内地化与国际化是良性互补的关系,具有取长补短、互相相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特殊作用。并不是想像中的取代关系。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一,回归之后的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因而具有内地化与国际化融合的双重功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香港应成为内地经济国际化的桥梁——香港经济应努力成为内地、亚太乃至世界的优秀服务中心。香港的服务优势应成为更高层次的中国内地与世界交流的桥梁。香港保留独立的法律制度、关税区、金融货币制度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意义上,香港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香港既是一个离岸的经济体,同时又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香港的内地化有助于其国际化,是国际化的推动力。经济学家胡祖六指出:香港已经是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几百家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都在香港,香港的法律很多借鉴了欧洲法律条文,香港的人才也是国际化的。现在香港更需要加强与内地经济的一体化。所谓的「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但现在香港和内地之间仍然有许多有形的边界,这些障碍需要扫除。香港发展的是现代化服务产业,如贸易、金融、法律、管理谘询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客户与市场,香港地方很小,市场有限,它一定要有内地市场做支撑。香港要成为东方的曼哈顿,就要有像美国大陆那样大的腹地。这与香港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并不排斥,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影响香港国际化都市的定位。 

  三,中国内地加速走向国际化,需要香港的帮助。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叶国华说:内地是在很多方面借鉴香港的经验,但香港也在中国化。因为香港某些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比内地高,有不少值得内地学习的地方;同时,香港也不断向内地学很多东西,使香港更加中国化。这个文明范式的转移,香港大多数人还是以中华文化作为生存的价值观,但是又非常国际化。中国人的价值怎样跟国际核心价值结合,香港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一个试验作用。 

  事实说明,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内地化与国际化都不可以偏废,两者结合起来,双赢,香港是最大的得益者。不只是香港,世界各个大国,谁不想与中国打交道?香港岂能放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遇?岂能不做好内地与世界结合的桥梁? 

  当然,香港要走向更高水平的国际化,问题仍然很多,需要加以克服。《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文章指出的问题要重视:「对香港的国际形象伤害更大的,是香港人的英语水平的下降,体制更加内向,种族沙文主义抬头,特别是对亚裔棕色人中的偏见,其中包括对亚裔棕色香港人的偏见。没能融入世界政治体制的官僚主义官员不利于香港政治经济发展,而由于大陆的关系,香港与东南亚和日本的良好关系也受到重大影响。」这些问题如果存在,对香港的国际化当然是致命的。 

  但是,事态不可能像作者说得这么糟糕,不过要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如英文水平切不可降低,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应该打破民族局限,公务员要更具有国际经济眼光,在与东南亚及日本打交道的时候,要弥补内地的不足。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007年6月24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