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方无需为英国治港的遗迹伤感



  随着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到来,西方媒体关于香港的新闻报导和评论越来越多,观点不一,见仁见智,很是正常。但是,日前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伤感文章,对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遗迹很是惆怅,这样的情绪,倒是值得一析的。 

  该报的署名文章题为「英国统治遗迹将要消失,无人哀悼」,文章说:皇后码头是一座简单的建筑,几条短短的柱子,低低的房顶,是在二战后为殖民地长官的到来或离开等官方活动设计和建造的。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今春把该码头归类为最高级别的历史建筑物,因为它是这个城市殖民史上重大活动的场地。但政府规划办公室和一个重要的立法委员会在5月23日商定,为了给海港边的高速路和购物中心腾出空间,应该拆除这座码头。 

  文章又说:随着香港筹备回归10周年,皇后码头已经成为英国影响力消失的几个象征之一。4月26日,皇后码头关闭,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一些香港官员在机场迎接大陆的两头大熊猫。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则在华中的一个会展上。在同一天,在几个街区之外,英国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发表演讲,表明英国和它的前殖民之间的距离。他表示,「殖民关系已经远离我们。虽然我们当然对香港有特殊的感情和兴趣,我认为(这些感情)至少有一些回报,但对我们而言,香港如今只是另一种外交关系,正如我们之于香港是另一个国家。」 

  作者Keith Bradsher的确是作文高手,寥寥几笔,写透了西方对香港变迁的无奈和伤感,意涵非常复杂,堪称百味杂陈。但是,站在非西方人的立场来看,岂会有如此一般的惆怅心态?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对皇后码头的拆建,并无港人关心是否涉及什么英国影响力的消失。其二,香港回归10年,全靠内地经济发展的推动,港人企盼与内地有更紧密的合作。其三,香港回归10年,自己当家作主,激发港人向往更好的未来。 

  香港回归1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殖民情怀,早已告别。要在回归10年的大庆日子,怀念过去的殖民岁月,那不是真正香港人的心态。 

  要指出的是,必须承认事实,不要一叶障目。皇后码头的拆建有它的实际作用,但是,更多更重要的历史遗迹纹丝未动。 

  早些日子,本评论员与家人到香港公园小游,特意参观了园内的旧三军司令官邸,知悉这座建筑物建于1846年,曾为英国驻港三军总司令的官邸,是目前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殖民地式建筑物。旧三军司令官邸现已改为茶具文物馆,收藏了多款精致而难得一见的茶具。从里到外,都可见到精心的维护。 

  至于什么立法会大楼、什么前香港总督的官邸、什么纪念英皇佐治五世的九龙佐治五世纪念公园,等等,都得到同样的认真保护。英国殖民遗迹,在香港基本上保存完好。絶对没有受到刻意破坏,不存在英国统治遗迹将要消失的问题。这是不可以视而不见的,不可以随意就作否定的。 

  Keith Bradsher是怎样描述西方人的怀念之情呢?他说:香港有很多东西让人想起英国156年的统治。但变化在整个城市荡起涟漪。香港曾每年放假庆祝女皇的生日,把最好的工作留给刚从英伦岛屿来的人,以遥远的君主为豪,名字古怪的公园里有君主的雕像。 

  把最好的工作留给刚从英伦岛屿来的人,以遥远的君主为豪。这样的殖民统治史,对香港人来说,是自豪的历史吗?是值得留恋的过去吗?显然不是,只能是痛苦的历史记忆。如果把这样的情绪寄托于今天的香港人,无异于缘木求鱼。 

  当然,谁也不是神仙,不可能永远是对的。西方对香港回归后前途的判断,过去曾是极度悲观的,今天看来,是错了。 

  最新出版的《时代》周刊,以25页的篇幅探讨回归10年香港的变化,并以「阳光灿烂中见阴霾(Sunshine with Clouds)」为点题。对于《财富》杂志当年惊世的《香港之死》报导,《时代》坦诚认错,承认姊妹杂志完全是「错误地」及「差劣地」作出推测。 

  《时代》周刊的尊重客观事实、勇于认错、坦诚认真态度,值得西方媒体学习! 

  其实,随着历史步伐的向前,西方人不必要为所谓的遗迹伤感,应该高兴的方面太多了。香港回归10年来,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所起到的经济贸易桥梁作用,不仅没有减弱,而且更加扩大,更加重要。西方的文化与东方的文化,在香港冲撞、汇合、交融,更加显示出生命力。是的,旧的建筑拆掉了几间,但是新的中西交融空间矗立的更高。所以,不必为形而下的东西过多的作不必要的伤感,应该为形而上的更加敞亮的香港高兴!

  

  2007年6月1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