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美非敌非友 美国束手无策



  中美关系陷入在非敌非友的窘况中,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至今美国还无法在这样的窘况中拔出腿来。美国对华政策要做新的有重要意义的调整,走不出不能正确面对非敌非友的怪圈,就走不上新的路子。 

  所谓的非敌非友,是精准描绘当前中美关系的形容词。非敌:中美关系不是敌对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各自的利益互相契合。非友:中美关系又不是全面友好的关系,经常有摩擦、有冲突,互相之间甚至难免虎视眈眈,磨刀霍霍,两国离结盟还有千山万水之遥。 

  美国曾经在友与敌两端做选择,道路都走不通。1997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时,克林顿政府先提出在公报中写入「中美两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结果遭到了美国内部的激烈反对,胎死腹中。2001年,小布什在竞选中猛批克林顿的「战略伙伴关系」论,提出了「战略竞争对手论」,但事实表明,这样的定位取向亦难于成立。 

  中国的学者补了一句:亦敌亦友。这就使得整个句子生动起来了:非敌非友、亦敌亦友。非亦之间,把中美关系的胶着、密切以及互制、对立等特质形容得惟妙惟肖。中美关系中,敌的特色在逐步减退,但毕竟还存在。友的特色方面不断增长,但毕竟不是全部。 

  但是,跳出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格局来看中美关系,应当豁然开朗。这就是摆脱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后的快意。亦非之间,否定了两个极端,肯定了一个方面,那就是:中美关系已经摆脱了完全是敌的局限,正处在向友的方面发展的时期。 

  中美关系是从极其恶劣、全面敌对的层次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能走到非敌非友的地步,十分不容易。但是,这是令人鼓舞的,因为中美关系是向上的关系,不是沉沦的关系。如果中美关系开局是友,走到今天却成了非友、亦敌,则大事不妙了。 

  非敌非友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什么实质利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17日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说,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目标,这种内在本质使得两国的贸易联系强劲而充满活力。吴仪这个观点其实就是答案,不仅是贸易的,更是政治的。 

  非敌非友,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互利共赢的大好结果。政治上、经济上都达到互利共赢。 

  经济上怎么互利共赢? 

  吴仪的文章指出,到2006年,中美都已成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的统计,从1979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到2006年,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06倍,相当于每年增长18.9%。美方的统计显示,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44倍,相当于每年增长20.2%。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增速更是保持在第一位。同期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速是对其他国家出口增速的3.7倍。 

  政治上怎么互利共赢? 

  2006年4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后,原墨西哥国家总统兼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埃内斯托 ·塞迪略从收到的78个问题中挑选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提出,其中一条问题是,美国到底对中国是意味着什么?塞迪略问道,「在美国,中国对美国意味着什么我们是有广泛的讨论,但是没有一个一致的想法,美国有些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威胁,有些人认为中国是机遇,有些人认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而其他人又认为中国是美国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以我就想问您,在中国政府有没有同样的类似的讨论,美国到底对中国是意味着什么?」埃内斯托 ·塞迪略提出的就是非敌非友的问题。 

  胡锦涛回答说,他认为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中美两国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具有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我们两国既应该是利益有关方,更应该是建设性的合作者。」胡锦涛的回答明显地是在说,友应该大于敌、胜于敌。 

  由此可知,对非敌非友的中美关系,中国方面提出瞭如此珍贵的核心思维:一,双方都是利益有关方。二,双方都是建设性合作者。三,双方合作互利共赢。按照这样的思路,中美两国能够较快达到化敌为友的良境。 

  客观地说,美国也有越来越多人看清楚了中美关系中非敌非友的大方面。小时候在印尼生活过4年的奥巴马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工作组及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的工作经验,使他对禽流感、核不扩散、东盟和中国等区域问题获得深入的见解。报导说,这位45岁的伊利诺州参议员在最近的民主党辩论中说,北京「既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朋友」。「中国正在崛起,而且这种情况不会消失,」他说。「他们是竞争对手。但我们必须确保我们有足够的军事接触,同时与他们形成足够紧密的关系以便稳定这个地区。」 

  70岁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 ·麦凯恩参加过越战,还当过5年半的战俘。今年2月,他在西雅图发表的一篇讲话中表达了对中国的看法。他说,美国和世界已经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但是,北京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也提高了人们的期望,中国应该像一个「负责任的经济伙伴」那样行动。他说:「中国和美国并不是注定要成为对手。相反,我们应该采取一切措施经营双方的关系,寻找彼此利益重合的领域。」 

  奥巴马和约翰 ·麦凯恩对中美的敌与友关系方面,看到了可友非敌的客观因素:一,中国是竞争对手,但不是敌人。二,中国虽然不是朋友,但是美国从中国身上获益。三,如果不把中国当作敌手,就可以寻找到彼此利益重合的领域。 

  但是必须指出,奥巴马和约翰 ·麦凯恩这样的客观认识,至今尚未成为美国的主流思想。美国的主流社会仍然没有科学地对待非敌非友的中美关系,仍然偏执一端:一,继续视中国为敌人,为美国的重大威胁。二,美国虽然提出了遏制与接触的政策,但是遏制的政策思考要大于接触。三,经常采取敌视中国和破坏中美友好关系的小动作。 

  中国的主流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中美关系中非敌非友的内涵,美国的主流社会仍然不能摆脱中美关系是敌非友的思路,两者的不对称思维,影响了中美关系得到更好发展的速度和角度。说到底,问题出在美国。 

  当前,排斥中美关系中的非敌因素者,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狭窄政客。他们的理论基础构建在僵化的过去,看不到未来。他们固守在这样的以敌为主的冷战思维中:一,中国是威胁亚洲安全的力量。二,中国发展下去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敌人。三,美国不遏止中国,就会面临祸害。如此,非友是固然的,非敌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美关系实质的发展变化,并不以这些顽固派的理念为转移。非敌非友的关键转变力量,其实还是中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就能够主道中美关系中非敌因素的展现和壮大。 

  中美关系在变化、在发展,中国应对有方,美国则束手无策。美国在对待中国的策略上,摇摇摆摆,脚步混乱。一会儿谈交情,一会儿又喊打。不排除美国在施伎俩、耍手段、玩阴谋,但是,对中美关系实质的判断犹豫不定,进退失据,也是重要的原因。 

  有位中国学者论及中美关系时说:你不能把对方当成潜在的敌人。如果你把对方当成敌人,有一天就会应验。这是中国对美国的警告!

  

  2007年5月2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