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美不甩手 世界有希望



  在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土地,从此实现了中美「两国领道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中美关系携手前行的历程已经过了35年。由艰难的握手,到时紧时松的联手,中美两国始终没有甩手。 

  无需隐瞒,35年来,中美之间是对手。两国在战略利益方面不断交手,互有争夺,但是,分分合合之间,中美双方的手指没有分离过。常说,十指连心。手指的不分离,中美两国的心意就能相通。冷战初期的「对抗」,中美的双手是不交集的。大三角时的「和解」,中美的双手握在一起。冷战后时代的「磨合」,中美的双手格外活跃,有较劲、有交叉、有力度、有摇动。你拉我,我拽你。手的促进作用,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曾用了一个经济专有名词「利益攸关方」来定位中美关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后来进一步诠释:「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更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佐利克与胡锦涛其实论及了中美之手的妙用。 

  佐利克看到了中美的双手已经粘住在一起,松不开了,美国要获取任何利益,在伸手的同时,都无法放弃中国的手,或者说,要注意到中国的手。胡锦涛的看法则是,中美的双手不能松开,但是可以互相配合,你拿杯子我倒茶,两国利益由此得到高度契合。用这种比喻可能太通俗了,难于精准度量。但是,胡锦涛与佐利克的战略思考,高低立现。 

  为什么呢?佐利克是客观地描述了美中双手的关系,是被动的论述。胡锦涛是在客观的事实之中看到了中美之手的主观能动性,更具高度。如果只按照佐利克的描述,人们更多的注意到中美双手的交叉状态,看不到中美双手的互相配合,能为世界做更多的大事。所以,胡锦涛的建设性合作者论,堪称为中美两国利益关系的发展定下了最明亮的目标。 

  中美联手之后,很多的问题都被双方的手摘除了。两国之间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贸易问题、防止武器扩散问题等地缘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不断地凸显出来。但是,又不断地被中美两国联手压下去。中美关系几经跌宕起伏,总体上却在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经贸关系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美的手一直努力托着两国关系的底盘。

  中美两国的手是如何相联的呢?最重要的是两国领道人能够从中美国家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追求共同发展的目标,不搞对抗,坚持对话,善于妥协,争取双赢。 

  说实话,手与手的接触,麻烦也多多。不是指甲划破了,就是使劲过度了,甚至是手腕受伤了,握手不容易,联手更难。中美之间,因手而握,也有可能因手而怒,因手而祸。但是无论如何,中美两国没有甩手的权利与可能。 

  展望今后的35年,中美之间存在着更为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认为,中美两国应该开始全新的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共同反对毒品走私,共同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并在全球范围内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以解决因经济问题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由之引发的难以想像的其他问题。中国的专家则认为,中美关系之所以要好起来,除了这是两国经济、安全、战略等方面的共同利益需要之外,正如邓小平所说,还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从世界和平的角度来审视中美关系,这是更高的境界。 

  不必怀疑,未来的35年,世界上最有力的两双手,一双是美国的,一双是中国的。我们不知道美国的双手准备做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双手要做什么。中国要用双手去构建和平与发展。只要中美双手能继续握在一起,能继续联手合作,中美不甩手,那么,我们对世界的和平、和谐就能抱有高度的期望,就能具有足够的信心。 

  中美关系到了今天,要甩手很不容易,甚至是根本做不到的,既然做不到,中美两国为何不紧紧握住手呢?

  

  2007年2月2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