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国枪手不是华人 中国放下忧虑



  中国提到嗓子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因为制造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惨案的凶手不是华人。本来,枪手是否华人,无关紧要,这一类的刑事案件,与种族无关。就算凶手是中国人,也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中国为何要担忧呢? 

  惨案发生不久,死亡枪手面部模糊难辨,身份不明的时候,《芝加哥太阳报》就已经开始宣称,这位穷凶极恶的枪手是中国人,是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飞机从上海出发,在加州三藩市登陆美国,持学生签证入境。言之凿凿,有根有据,引发国际舆论一阵狂炒。但是,最终的事实打了《芝加哥太阳报》一个耳光。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刘建超昨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枪击惨案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件。美个别媒体在事实未经查明之前发表不负责任的报导,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是十分错误的做法。我们已要求有关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 

  从刘建超的答问中。可以得知中国十分生气。可以想到,中国外交部肯定紧张了一阵子,甚至可能成立了紧急处理小组。因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弗吉尼亚办公室的官员仅仅根据媒体的报导,立刻就表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官员将与中国公安部和上海警方、护照颁发机构取得联系,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弄清枪手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家庭的相关背景。美国当局的草率态度,由此可见。 

  中国高层对美国这一校园灾难高度重视,这从胡锦涛的态度可以体察到。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美国总统布什致慰问电:「惊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惨案。值此悲痛时刻,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名义,向阁下、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向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祝愿负伤者早日痊愈。」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得到中美关系中民意的脆弱之处。之所以强调民意,因为大家都清楚,这样的惨案制造者就算是华人,也絶对不可能全面影响中美政治、经济、战略关系大格局。但是,民意则不同,容易受到冲击。 

  第一,中美关系中,最脆弱的民意还是在美国。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偏见,随时可能发作。偶然的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引爆美国民众的情绪。《芝加哥太阳报》凭凶手的亚洲人的长相,就断定是中国人,这是一种对华偏见的潜意识在急剧发作。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立即将案件矛头对准中国,这是对中国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 

  第二,中美关系中,中国民意对美国的不信任也充分表现出来了。尽管也有理性的声音出现,美国不会因此采取对中国留学生赴美的紧缩手段,但是,中国民众普遍担忧,认为对中国人赴美会有较大影响。台湾联合报报导,日前大陆各大媒体引述美国媒体错误的消息后,引发大陆各大学BBS一股讨论热潮,尤其是凶嫌被指称来自上海的多所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同济大学等校的网站都涌入大量贴文,相互查证凶嫌到底来自哪里,大家担心会波及日后的留学申请,复旦大学还一度关闭网站,冷却一下学生们的踊跃发言。 

  第三,中美关系中,在美华侨华人近来饱受美国舆论的攻击抹黑,引起中国的不良感受,这也是民意脆弱之处。美国侨报报导,纽约市立大学校董陈作舟对惨案表示愤怒和关切。陈作舟说,华人在美国已经受歧视,如芥蓝鼠事件、遭电台主持人歧视嘲弄等,华人都被刻意描黑。所以,如果枪手是华人,我们的处境会更加难堪,华裔将更受排挤。 

  做一个假设,如果枪手真的是中国人,会怎样呢?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呢?一,美国大小媒体狂炒华人的阴暗面,把中国人描绘得冷酷无情?二,歧视华人、甚至排挤华人的大小事件接踵而至?三,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势头发生停滞?也许上面的问题一起爆发出来,也许逐渐平复,不会发生大的问题。但是,较深的裂痕会不会留在美国民众的意识中呢?不过,我们完全相信,美国是一个成熟的社会,絶对不可能因此发生什么排华事件。 

  犯下滔天罪行的枪手赵承辉,1984年1月18日出生于南韩,1992年8岁时随父母移民来美。由此可知,赵承辉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在美国长大成人,在美国完成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也即将结束。所以,无论赵承辉是韩国族裔,或其他国家的人,都改变不了他首先是一个在美国教育成长的公民的事实,他的成功或失败,不应该全部归于族裔,而相当一部分要归于美国社会。把这样的一个在美国社会制度下,因为种种错失,而发生的惨案,归罪于哪一个民族,都是极大的错误。美国要反省的,是自己的制度,自己的法律,自己的管理以及自己的疏忽。

  

  2007年4月1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