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吓坏邻国吗 英媒旁观者不清



  英国《经济学人》日前刊载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耸动的命题:为什么中国之外很少人相信它自称的「和平崛起」?文中,把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描绘得一片漆黑,看不到光明。该文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可参阅的思维角度,从文中可以找得到西方为何对中国的发展如此担忧的蛛丝马迹。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在全球发行。《经济学人》的文章一般没有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杂志的写作风格十分有特色,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资讯。该杂志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的立场都是倾向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过度的介入。《经济学人》的文章也以妙语闻名,几乎每一篇的口吻都带嘲讽与幽默。一些人甚至说,只要作者知道如何开玩笑,无论其政治立场,他的文章都可以在《经济学人》上发表。

  因此,该篇描绘中国与邻国关系的文章,是否属于开玩笑类的,我们不得而知,还是当作严肃的话题来对待吧。该文有几个显着的代表着西方的思维特点。 

  首先,把中国崛起与西方列强崛起相提并论,这是牵强附会的思维特点。 

  文章把中国崛起与德国崛起、美国崛起放在同样的类别中,先入为主地为中国做出了定性:「如同德国在19世纪崛起,美国在20世纪崛起,中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引起了恐惧与羡慕。恐惧在它自己的周边国家中最为剧烈。」「内部改革不会改变一切:无论政治体系如何,一个大的、崛起的国家令较小的邻国感到害怕——问问美国后院那些国家就知道了。但中国在国内奉行开放和多元化之前,没有任何魅力攻势可以令邻国完全放心。」 

  这样一来,指责中国的立论就好办了,中国的发展与德国的侵略扩张行为、美国的霸权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立刻成了舆论的靶子。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主张,以及睦邻友好政策,都不重要了,都不存在了。作为中国人,恐怕絶对想不到,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这么快就与德国、美国挂上了钩。

  其次,无凭无据随意指控,甚至可以捏造事实,混淆是非,这是事实与结论脱节的思维特点。 

  文章承认「一个世纪以前,中国大部分边界有争议。几乎多数争议都已经解决」,也承认「多数亚洲国家享受着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但是文章却事实归事实,违心的结论归结论,指称「然而,在这片地区难以找到中国的坚定朋友。即使是中国主席胡锦涛握手的俄罗斯也是一个只可共安乐不可共患难的朋友。中国在亚洲地区大对手印度和日本都对中国抱猜疑甚至偏执狂的看法。密友名单就只剩下可数的几个落后的独裁国家,如缅甸和朝鲜。而甚至于它们的友谊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是旁观者清吗?应该不是。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感受完全不同。中国有史以来,现时是中国与周边邻国最和睦的时期,没有重大的政治冲突,没有严重的军事摩擦,没有无休止的经济纠纷。与中国交朋友,是当前周边国家的主流政策。西方媒体对这些重大的变化,经常是熟视无睹的。 

  第三,以西方意识形态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这是强权思维特点。 

  文章说:中国没有朋友的真正原因,「既然没有可吸引邻国的观念或价值,它就退回复活的民族主义来惊吓它们:我们是一个大国,始终是一个大国,看见我们就得闪开!」 

  把西方的观点与心态套进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是西方媒体讨论中国问题时的最大败笔,就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经济学人》这篇文章,同样脱离不了这样的巢臼。 

  与过往数十年比,当前是中国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最衰落的时期。中国自改革开放起,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已达30年。中国30年的脚步说明瞭什么?一,中国要与全世界修好,20多年无战事,和平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二,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支持与进入经济全球化已是中国坚定的国策。三,中国诚心诚意与周边国家修好,而且要达到富邻的更高目标。 

  对于中国空前的努力,西方看不到,如果看不到,还有什么客观公正可言?既然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又有什么结论可以触发中国人深思的?谩骂是无济于事的,西方媒体切记!

  

  2007年4月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