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韩能,两岸为何不能?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潘锡堂日前在中国评论新闻网发表评论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韩国与朝鲜能,两岸为何不能? 

  潘锡堂教授之所以有此慨叹,乃因5月17日朝鲜和韩国同时举行连接朝鲜半岛南北方的京义线铁路和东海线铁路试运行仪式,来自朝鲜和韩国的列车分别从朝鲜金刚山站和韩国汶山站出发,这是56年来首次跨越朝韩军事分界线的运行。中华日报因此指出:火车相通被视为具有韩国与朝鲜迈向和解的高度意涵,反衬海峡两岸和解之路走得比两韩更迟缓。 

  的确如此,台海两岸与两韩有相似之处:一,同样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后来发生分裂。二,同样是处于敌对状态,长期分隔、武力对峙。三,同样是面临艰难的统一过程。 

  但是,两岸与两韩又完全不同。早在2000年4月11日,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就说,朝鲜和韩国举行首脑会晤与台海两岸关系的改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中国大陆对陈水扁仍要「听其言、观其行」。他强调,台湾新领道人「不能只做些姿态,还要有行动」,才能「取信于人」。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改善问题上强调「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2001年7月21日,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也表示,在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朝鲜之后,南北关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韩国内部对于未来、统一的意见越来越多;他无法推定南北统一时间,「或许是遥遥无期」。但谈到两岸关系时,金泳三就保守许多,仅简单表示,两岸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等同于韩国和朝鲜,两岸间的互动也不能等同于南北韩的往来。 

  说到底,两岸与两韩究竟有何不同?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呢?大约有五个方面: 

  一,两韩双方彼此正式承认对方,为结束对立、对抗,实现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两岸至今未有承认对方,未能缓和对立与紧张关系,未能构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所以,两韩与两岸的关系性质是有区别的。 

  二,两韩强调了统一问题上的民族自主意识。双方一致认为,朝鲜半岛事务与北南关系的改善及统一问题,均应由当事者自行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这表明瞭朝韩主宰自己命运的意志。两岸当前的矛盾焦点是统一与独立的严峻斗争,互不相容。 

  三,两韩将交流与合作从民间层次提升到政府层次,南北政府间高层对话机制已经开启。两岸政府至今没有正式接触,遑论对话。当然,两岸民间往来是密切的,但是,民间往来是基础,真正要从政策层面解决问题,尚需要政府的层次。 

  四,两韩采取措施增进军事上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加强对话与交流,努力缓和紧张气氛,为半岛的和平与和解提供了保障。两岸军事对峙情况非常严重,火药味浓,两岸军备竞赛在进行中。 

  五,两韩双方签署了北南媒体联合协定,表示北南新闻媒体将避免对抗,停止有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诽谤」、「诋毁」报导;在新闻领域进行合作,通过接触、互访和交流加深瞭解,增进信任。两岸之间,敌对的舆论宣传从未停止,尤其是极端的诋毁性的台独言论,极大地刺激和恶化两岸关系。 

  上述五个方面说明,两岸与两韩的最大差别是:两岸为独所困扰,两韩为合做准备。 

  有意思的是,两岸与两韩在2000年都遇到了历史转折关头,两岸走进了狭路,两韩走上了大道。 

  2000年4月10日,当南北双方同时宣布金正日与金大中将举行首脑会谈时,全世界无不为之震惊,朝鲜半岛立即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翻开当时的报导可知,2000年6月13日至15日,金正日与金大中在平壤举行了朝鲜半岛分裂以来的首次南北首脑会谈,并签署了《共同宣言》,从此拉开了朝韩和解与合作迈向更高层次的序幕,朝鲜半岛形势峰回路转。之后双方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宣言,冷战的阴霾正在逐渐消散,敌对与对抗正在为和解与合作所代替,朝韩关系跨入了全面接触、增进信任、加强和解、扩大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历史时期。目前这种良好的态势正在向深入而又广泛的领域拓展。 

  2000年3月20日台湾的大选,带来什么结果呢?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上台执政,给两岸关系带来瞭高度的不确定性。大陆对陈水扁提出了「听其言、观其行」的政策。陈水扁、民进党在执政后,加大力度制造台独麻烦,肆意冲击两岸关系,台湾社会动荡不安,两岸关系动荡不已。其间大陆不断释放善意,台湾当局也有回应,但是,缺乏深度,更缺乏诚意。两岸在对抗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两岸关系跌入不接触、不增进信任、不加强和解、不扩大交流与合作的困路。 

  正如潘锡堂教授所批评的:两岸因「九二共识」分歧,迟迟无法促成高峰会,即使最能缔造互惠交流的举措,诸如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实现客货运包机常态化,两岸也高来高去,甚至互批对方之不是,对比两韩以「火车对开」体现经济上的合作,益显两岸和平机制之不可求。 

  但是,两韩的发展对两岸是具有启发意义甚至是借鉴意义的。潘锡堂教授认为:长期以来,两韩从敌对状态,到启动「总理层级」会晤,2000年更提升为「两金高峰会」,消弭敌意与对峙,共建互信追求双赢,颇值两岸当局参考;何况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台商登陆投资及双方人民往来频繁,远甚于两韩互动何止千百倍。 

  也就是说,两岸比两韩更具有求得和平发展的条件。一,两岸文化交流融合的密切程度,远胜于两韩。二,两岸经济的互利互惠、同根共生状态远胜于两韩。三,两岸民众往来频密、互为一体的大条件,远胜于两韩。 

  可惜,纵然有如此之优势,两岸却落后于两韩,令人痛心疾首。乃至于提出两韩能、两岸为何不能的质疑来,实在无奈。 

  潘锡堂呼吁:两岸应逥避主权争议,立足人民利益、便利、权益的双赢考虑,体现最大的包容,方能在协商上取得进展。审诸两岸关系固与两韩大不相同,加上陈水扁对两岸议题之操作,尤甚于善意之释放;特别时值大选年,又见祭出两手策略,一边进行促谈喊话,一边肆行法理台独,图为民进党选情加分,早已被大陆看破手脚,是以在陈水扁任内,势将形成两韩能、两岸不能之局。 

  我们今天已经完全不相信陈水扁在短短的任期内会做什么对两岸有大利的动作来,就算陈水扁口头上有,也不可能获得大陆的立刻回应和认同。2000年以来,两韩关系也有不少的摩擦和起起伏伏,但是路走对了。而两岸在2000年以来,两岸就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岁月蹉跎,是谁一再躭误两岸的和解之路、和平之途?

  2007年5月2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