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半个世纪创新路——黄伟宗《珠江文踪》序



  洪三泰[洪三泰,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学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

  《珠江文踪》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化学家黄伟宗教授千万字著作中的一部新的很具特色和魅力的文论集。这部文论集,较集中地展现了作为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黄伟宗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在文学、文化学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生动地显示了黄伟宗教授坚持不懈地劳作,呕心沥血、不辞劳苦地笔耕的身影;是作者文旅文踪的详尽而细腻的记録;更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勇于创新,成果累累的见证。

  《珠江文踪》分为“里程篇”、“建言篇”、“立境篇”和“文评篇”等四大部分,并附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著作简介。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含义深刻。

  里程篇,程在何处?在他的人生和文学道路的历程,又在珠江流域的山水间。二十年来,珠江文化研究的里程,大致包含着山程和水程。

  山程:崎岖蜿蜒、山高路远。这,注定要黄伟宗教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登山梁,爬古道,寻峡谷,钻山洞,走泥丸。从珠玑巷到“后珠玑巷”,千山万水,他是时空中的跋涉者,从韶关南雄到蓬江良溪,到海外,寻觅了一百多个姓氏族群历代迁徙的足迹,多方考察,反复论证。之后,准确精辟地作出“后珠玑巷”的定位。这个历史性定位,再现了这段族群迁徙历史的真实,实现了数十万海内外百姓游子的寻根问祖的愿望。一句“广”在哪里的叩问,让黄伟宗教授多次来往于两广之间,实地考察,再对照浩瀚的史料,得出准确的结论,找到了“广”的确切地址。荆棘丛生的粤北秦汉古道上,黄伟宗教授带着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们攀高山穿密林,发现沉睡了千百年的古道,认定其走向和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点,接着又筹办古道文化国际论坛。正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敢蘸热血写古道。

  水程:烟波浩淼,浪翻波滚。黄伟宗教授率专家考察团数次过河渡海,到湛江徐闻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推前了1300年。观珠江出口的八大门,寻郑和下西洋的起航点,访江海交汇的南沙新港,上浪拍天庭的伶仃洋……五赴阳江,细研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定位“海上敦煌”,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许和广大民众的肯定。南江为何隐其名?黄伟宗教授带领跨学科专家、学者,前往粤西调研,追根溯源,终于把南江唤醒。南江文化从此应运而生,得到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城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尤其妙者,他还进一步将“山程”与“水程”结合,提出了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的理论,以大量的翔实依据,填补了一个重大学术空白。

  建言篇,言之必实。实,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地调查考察的结果。那些抢救文化遗产,开发古村落,打造各项文化品牌的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建言,那些对六祖惠能、天后圣娘、悦城龙毋、冼太夫人、雷州雷神等宗教文化中的杰出代表的富有创见的论述和生动准确的评价,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学者独特的激情和灵敏的文化触角,更充分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思想境界和智慧精神。黄伟宗教授和专家学者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定位,唤醒了沉睡的历史文化,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棈神,有利于当今的时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功在千秋。挖掘自然、地理、历史的存在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是神圣的历史使命。实地的考察和认知,让历史文化重现光芒,映照着伟大的时代精神,其价值无可限量。从历史文化出发的建言,利国、利民,还便于领道决策,意义极其深远。黄伟宗参事在这方面,历尽千辛万苦,作出了极有成效的努力。他的数十篇建言,只是巨著中的一小部分,已经并继续在发挥作用。这些珍贵优秀的建言,絶不是只呆在书斋里的产物,这充分说明黄伟宗教授十分重视实践,亲历亲为,在实地考察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立境篇,立者何境?境生于心,境立身外,境在大自然中。数十年来,黄伟宗教授一直身入和心入自然之境。寄之以意,注之以情,意随境深,情境交融。他很善于对客观之境作形象的思维和表达,所以他对每地的文化定位,都能使每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质灵动起来,更加丰富多彩。珠江有四条江,在作者的眼里,便是“四龙争珠”的意象,化成了《珠江文珠》之境。《金燕——美的象征,文化的载体》、《盘龙之乡——德庆》、《民族瑰宝之乡——高要》、《“双翼”文化之乡——鹤山》等等,都是情注境中,透过形象看到了本质。在作者另一部散文著作《浮生文旅》中,已有众多意象清晰的“立境”名篇。如:《情恋瑞云》、《澳门之门》、《香港之风》、《深圳之窗》、《深圳之龙》、《深圳之鹏》、《珠海之珠》、《仁化丹霞》、《清远飞霞》《高州三树》、《河源四源》、《肇庆五气》等等。立境,使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凸现了出来。这是同为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学家、教授的黄伟宗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文学方式。文化内涵、意象、理性三者相融合在一起,自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文评篇,评功何来?文学评论是黄伟宗教授的本行。他的文学评论文章,是在细读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之后的精心之作。黄伟宗教授所总结、归纳的“五论”,体现了他深厚而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这“五论”是:一是以《欧阳山创作论》为代表的对当代华南、以至全国作家的研究评论;二是以《创作方法论》为代表的创作方法理论;三是以《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文学论;四是以《文艺辨证学》为代表的文学、美学、哲学、文化的综合辩证论;五是以《珠江文化论》为代表的现代水文化学理论。“五论”如五座塔,基础深厚稳实,层层迭进,相互磨合,牢不可破。

  广泛阅读、详尽分析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的作品,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十分艰巨的劳动。黄伟宗教授不辞劳苦,五十年如一日地劳作耕耘。这是文学评论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文学理论专著和作家作品评论的结合,显示出黄伟宗教授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文艺理论深度。著名作家欧阳山高度肯定黄伟宗教授的成就。他早年在致黄伟宗的信中说:“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是做得比较好的。你一方面在文艺理论领域刻苦钻研,写出了几部学术专著;叧一方面,你并没有忘记现实的文学运动和创作实际,而及时地写出了大量有关当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广东文学创作)的有积极意义的评论文章……”“你有一种辛勤努力,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望今后继续发扬之。”著名作家陈残云1995年元旦给黄伟宗教授的专著《文化与文学》题辞为:“文艺教学、理论批评和硏究,要与文艺创作、社会实践相结合。”两位文学老前辈,都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恰恰是黄伟宗教授所一贯坚守的信念和始终如一的实践。

  在两位前辈作家先后去世以后,黄伟宗教授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他在文学研究的同时,花了很大精力研究珠江文化,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珠江文化系统的理论体系。近二十年来,他以实地考察珠江为基础,提出珠江文化始祖、珠江文化哲圣、珠江文化概念、珠江文化特质、珠江文化棈神等理论问题,并逐一加以论证;在珠江流域,他注重就其地理、历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佛教道教文化、古村落文化、古道文化等等,进行跨学科的实地考察;在全省各地和当地政府一起召开多种文化的专家论坛,论证了珠江文化的内涵、特质和精神;主办学术刊物《珠江文化》;主编、出版“珠江文化丛书”数十本,洋洋千万字;在古稀之年,他率各路专家编着二百多万字的首部《中国珠江文化史》。这个艰巨的文化工程即将完成,标志着珠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黄伟宗教授,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多元的文化,都是黄伟宗教授一项项研究并提出新的见解的,是他和各学科的专家们一起,一件件亲手去做的。所有成果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惠特曼说:“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自己的歌》,《草叶集》第100页)在半个世纪漫长的治学和做事的征程里,黄伟宗教授就是这样,十分执着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着。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怎么说。他所留的印痕,那么深沉,那么清晰,那么闪光。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应用知识;光有意志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见诸行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第58页)这些至理名言,在黄伟宗教授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得以印证。这与那些只讲不做,人家做了又说三道四,诸多忌妒指责的人,不可同日而语。而黄伟宗教授从来都保持着平常的心态。2001年他说:“双文化情写天涯,一心耕耘度浮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别人不用自己用。山重水复路何方?走得一程是一程。”八年以后的今天,他依然淡然自得地说:“做事人走做事路,步步留痕步步新。”我想,这话对我们都有一种警醒的作用: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呢,还是认真地去做事呢?做事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有创新呢?

  是为序。

              2008年7月1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