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以《广东新语》为引子梳理发展历程



  2000年前后,我先后应邀参加赴西欧五国(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文化考察团和到美国讲学,又率领中山大学学术代表团到台湾与高雄中山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这些活动,都需要我事先准备好学术报告。作什么课题的报告呢?我考虑还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而宣扬珠江文化为宜。便决定以《论珠江文化创新特质的源流及其发展》为题,着意探究珠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历史地位。这个选题,也是在我们基本完成珠江文化概念、特质、源流、成份、特性研究之后,向学术的深度进展的必然要求。在进行书案研究中,我从最早的粤学学者、明末清初的大儒屈大均的代表作《广东新语》受到启发。他在此书《文语》一章中说:“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这段话明确指出在广东境内的珠江文化,形成或始发于汉代,兴旺于唐宋,到明代即影响四方。以此为引子去研究珠江文化发展历史的实际,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这些时期,既在纵向上逐次步步提高发展,又在横向上在影响范围和深度上逐渐扩大加深,从而使得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加重加大,其自身的发展也自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壮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任嚣、赵佗先后治理岭南,为中原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交融做了许多工作,也为岭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但真正结出硕果的是在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统一岭南以后。这时在广信(今广东封开与广西梧州之间)设管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使广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南来的桥头堡,是其与岭南文化的主要交汇地。所以,作为代表广府文化的语种粤语(是中原古汉语与岭南百越语混交而成之语种)在此发源,中原和海外的文化教育最早最快在此传播,使生长在此的文化人得风气之先,捷步登上全国文化舞台,并形成为带学派型的学术领袖或家族,产生广泛影响。如: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的陈钦、陈元父子,为《左氏春秋》立为官学奋斗了三代,被称为“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广信太守士燮和他的三个弟弟(士壹、士黄、士武)都是经学家,被称为陈氏学派之继承,在当时京师学者关于古文《尚书》的论争中名噪遐迩,他们与陈氏父子都是广信人;另一位东汉人牟子在广信撰写出中国佛教的首部理论著作《理惑论》;东汉著名道教领袖和理论家葛洪,在广东罗浮山著述影响深远的《抱朴子·内篇》。这些都是在当时和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人名著,分别是汉代的儒、佛、道三家学术界主要代表。所以,这些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堪称为汉代珠江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成就和影响标志着珠江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即屈大均所说的“然”),体现了珠江文化从汉代起就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此谓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屈大均所说“炽”(即兴旺)的唐代宋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也是珠江文化发展史上的盛世。在这年代,广东经济空前繁荣,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已从粤西转向粤东,对外交通和贸易特别发达,岭南与中原交通要道之一的梅岭(即大庾岭)古道,在张九龄主持下修建开通,促进了南北交流。这些因素造就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珠江文化的兴旺发达,涌现了文才辈出、泰斗层生的盛况:堪称珠江诗圣的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官至宰相,贤明有为,主修梅关古道,功在当代,造福千秋,可谓大儒,其诗清淡幽雅,代表岭南诗风,又被誉在唐诗中开创清淡诗派。明代学者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大雅之源,张子寿(九龄)首刨清淡之派”,说明张九龄在诗坛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同在唐代的佛家禅宗六祖惠能,是广东新州(今新兴县)人,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造顿悟成佛说,使佛教平民化、中国化,被视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又是禅学思想的领袖和代表,堪称珠江文化哲圣,在全国全世界都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宋代岭南文坛泰斗也大有人在,如广东曲江人余靖,既做过高级外交官和武将,又是著名学者、诗人:特别是有不少著名文人墨客因种种原因在岭南久住或暂住,写下或留下甚多弘扬珠江文化的名篇或业迹,也作为珠江文化的一份历史财富名垂青史,如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就有一半(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在岭南留下千古絶唱,唐代诗人刘禹锡、宋代诗人杨万里、书画家米芾、著名清官包拯和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都为珠江文化作出贡献。

  第三时期是屈大均所说“照于四方”的明代,特别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明代中期。在这年代,广东经济很繁荣,对外交通和贸易尤其发达,海外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多从广东沿海涌进,使得广东接受了特多的海洋文化,同时与内地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密切了,更多地介入全国性的文化潮流了,自身的文化结构和形态更成熟更明显了,对全国和世界的影响更大了(即“照于四方”)。最能体现这种盛况的,是三个代表人物:一是此时从澳门进入广东、后又先后到南京、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此人在广东先后在肇庆和曲江达十多年之久,穿佛教的衣服宣传天主教,既传教又传西方科学技术,做了许多将海洋文化融入珠江文化的工作,然后又使具有江海一体内涵的珠江文化北上,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交流,可谓是一位珠江文化化的文化交流使者。二是明代著名哲学家陈白沙,又名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明代理学大儒,是后来形成的王阳明与代表的心学体系的开山祖,又是著名的心学诗人,在哲学和诗学上都体现珠江文化特色,在全国和海外有广泛影响。明末学者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晚年出家,以和尚身份掩护进行抗清斗争,写出巨著《广东新语》,是一部广东的“百科全书”,可谓广东首部地方学专著。他在此书《自序》中说:“是书则广东之外志也”,“不出乎广东之内,而有以见乎广东之外,虽广东之外忘,而广东精微,可以范围天下而不过”。这段写书宗旨,清楚地表明此书详写广东不仅局于广东,而是从世界看广东、以广东看世界。这种视角,说明作者写这地方著作,不是为地方而地方,是从世界大视野确立之地方学,是世界性的地方学专著。以此高度眼光而写出的首部岭南文化学专著的出现,不正是包含岭南文化在内的珠江文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么?

  第四时期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末代皇朝——清朝在这年代已极其腐朽,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鸦片战争的英帝大炮在珠江口虎门,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岭南人最早“冷眼向洋看世界”,在最先受到欺凌的同时,也最先吸收接受西方文化,使得在这时期涌现许多珠江文化的代表人物,大都是救国救民的领袖人物,又是具有海洋文化意识的饱学之士,既是政治家、学者,又是文人、诗人,他们共同打造的精英文化,鲜明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开放性、争先性,显出了珠江文化前所末有的英姿,在历史上三次卷起了珠江文化之风向北方中原地带劲吹的旋风:一是洪秀全领道的太平天国起义,二是康有为、梁启超领道的戉戌变法,三是孙中山领道的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这些旋风主要是政治革命,也是文化革命,意味着珠江文化北移,也标志着珠江文化在海洋文化的推动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

  第五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时期,由于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要广东“先走一步”,在睦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办经济特区,造就了西方经济文化直接进入之通道,使广东成为海洋经济文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成为得世界风气之先而又领全国之先的风水宝地,也由此造成珠江文化跨上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从迄今20多年历程来看,这时期以广东为代表的珠江文化与过去各时期最大不同处,是尚未涌现一批受到公认的权威性代表人物及其文化群体,主要是以产生出许多席卷全国、有的还吹向海外的文化旋风为特点的,如:流行歌曲、武侠小说和电视、服装文化、家具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另一方面,是对自身的文化研究和学术建设空前重视,建树甚多,如:大型学术系列专著《岭南文库》、《珠江文化丛书》等的连续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和珠江文化的研究开发,岭南画派、粤剧和广东音乐的新发展及研究等,使珠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倍受瞩目,在海内外具有强烈影响。

  我将这些研究结果,先后在西欧五国学者中交流和在美国讲学作报告的时候,在学者、尤其在华人中受到热烈欢迎,美国《世界日报》作了题为《海上丝路源远,珠江文化流长》的报导;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学术交流时,为避免麻烦,删去珠江文化发展的第五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部分,该校教授在评论中提出应补回的意见,该校校长和文科院长也认为如此认真研究本地域文化的学风是值得学习的。这些反响,也说明瞭我们对珠江文化的研究是获得肯定、受到欢迎的。

  (2006年6月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