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理论的扩展深化与形象的定位系列



  2003年春,广东省领道发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对珠江文化研究开发也进入学术定位阶段,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这个团队组织力量编着的五部都分别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学术著作也应运而生,这就是陆续出版的:《珠江文化论》(黄伟宗着)、《珠江文化与史地研究》(司徒尚纪着)、《广东海上丝调之路史》(黄启臣主编)、《广府寻根》(谭元亨着),以及《海上丝路文化新里程——珠江文化工程十年巡礼》(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等编)等。《珠江文化论》是首部关于珠江文化的系统论著,主要从文化学为珠江文化定位,全面概论了珠江文化的概念、形态、源流、发展、特质、特性、系统,并以系列的开发建议、文化散文和文化批评而多视角、多方式地扩展深化开发研究,从而对珠江文化不仅作出历史文化上的定性定位,而且对其在现实文化及其发展的作用、地位和前景也作出论析,是一部寓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于一体的文化学术论著。《珠江文化与史地研究》,是首部从历史地理学对珠江文化学术定位的理论专著,它在观念、概念、城市、区域、学术等文化层面上,论述了珠江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依托的地理环境与变迁提供了它们在各断代的历史地理剖面,总结了它们的发展规律,是一部以地理学为主对珠江文化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论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上的首部巨型专著,也是首部从数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事实和历史科学的论证为珠江文化学术定位的专著,它以丰富的中外历史文献资料,阐述了自西汉由徐闻、合浦港出海,魏晋南北朝时从广州港起航,历隋、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时期2000年经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记述了同时广东对外贸易的国际航线、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地域、管理体制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外移民、中外文化交流和广东经济的变迁状况,有力地论证了珠江文化特质(尤其是海洋性、重商性、开放性、包容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与内在依据。《广府寻根》是谭元亨为珠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府文化确立文化系统的理论专著,是广府文化研究中首部大型学术专著,是他前些年完成的《客家圣典》之姐妹篇,为珠江文化的成分和结构作出了奠基性的理论建设。《海上丝路文化新里程——珠江文化工程十年巡礼》,是首部对包括研究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内的珠江文化工程进行全面总结和全方位论证的学术论著,它一方面以选编有代表性文章的方式,将历时十多年学术进程中的重大学术活动和成果缩影出来,另方面又将在《岭南文史》、香港《中国评论》、美国《世界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或报导选编,借此将这工程取得成果的质量和社会反响展现出来,起到全方位论证的学术作用和实证效果。这五部著作的完成,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方面是珠江文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另方面还在于这标志着珠江文化学术定位的明确,从而显出了学术系统之端倪。

  自从开始对珠江文化研究以来,我在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发的同时,一直注意以塑造文化形象而作出文化定位的方式去进行,十多年来可以说是塑造了珠江文化的系列形象:一种是在各县市考察时结合对当地人文研究和观察地理风光的感受而写的散文,如:《澳门之门》《香港之风》《深圳之窗》《珠海之珠》《高州三树》《河源四源》《肇庆五气》《南珠之都——湛江》《岭南燕都——怀集》等等,既是旅游抒情散文,又是为每地文化定位之作,以系列形象为珠江文化作形象定位。另一种是从珠江水系及其水域的人文地理形态和文化特质,从总体上为其塑造形象:我依据珠江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水网等在广州交汇的走势和形态,将其称为多龙争珠的形象;又以此形态及其包容性开放性、幅射性、网络性的文化特质,将其称为蜘蛛网似的珍珠光芒向四方迸射的形象,这样的总体形象定位,是可与黄河以龙、长江以凤的形象定位并列而媲美的。此外,我还以我国三条大江河的文化神韵,用有代表性的诗句体现出来,以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点现黄河文化之神圣;以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称道长江文化之气派;以“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显现珠江文化的宽宏、平和、共时的气度和风度。这些形象的塑造及其系列性、总体性,既是以形象定位的方式和效果推进和显示了珠江文化研究开发的深化,又是以形象定位的系列显示了珠江文化以及对其研究的体系之形成。

  (2006年8月14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