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当今若干地域和领域文化的开拓与定位



  2006年下半年,珠江文化研究开发工作,主要放在对当今一些地域或领域文化,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开发,首先是发现其价值和意义,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文化性质作出定位,对其文化特色作出理论概括,对其文化开发提出策划建议。其中主要是:

  一、高要民族瑰宝文化。在肇庆市所属县市中,唯高要无旅游点并缺文化定位。8月间特前往考察,撰写散文《民族瑰宝之乡》为其作出文化定位;提交参事建议:《应特别重视石头和尚文化遗产》,受到省市领道和宗教部门的重视;从高要金利镇茅岗村的先秦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提出这是疍家文化发源地的说法,《西江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香港《大公报》先后作了报导,引起国内外关注。

  二、广竹文化。广宁县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是广东唯一竹乡,有悠久种竹历史和竹文化,但欠文化定位与开拓。8月前往考察,撰写散文《广竹之乡》为其作出文化定位,并提交参事建议:《打造南竹文化,擦亮南竹品牌》,甚受重视,在该县首届竹文化节上,被聘任为广宁县四位经济顾问之一。

  三、龙母文化。1997年为德庆龙母庙作出文化定位的题辞:“悦城龙母,西江神源”,被新刻于庙内石碑上,9月应邀前往揭幕式,并接受该县龙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兼顾问聘书。此前不久,新撰为该县作文化定位的散文:《盘龙之乡》在《南方日报》发表。

  四、监狱文化。应佛山监狱党委书记黎赵雄邀请,5月前往考察之后,提交参事建议:《开拓监狱文化,建设文化监狱》,受到各级重视。广东省政法委员会批示称此建议“极具创新性、开拓性”。《佛山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导。

  五、侨乡文化。10月率专家团到江门市考察侨乡文化。在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发现从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来此遗迹,有罗氏大宗祠,祠中有楹联:“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人,历险际间尝独佐;开基塱底,分居广肇惠韶各郡万千世,支济百派尽同源”,并有罗贵南下首领罗贵墓。据此为其定位“后珠玑巷”。《江门日报》《广州日报》作了报导,反响甚大。在台山市发现“侨圩”遗址多处并提出打造,在开平提出碉楼文化乃海洋文化遗存新视角。作出侨乡调研报告,提交参事建议:《打造侨乡文化,使历史更辉煌》。又应约为《开平碉楼文化丛书》撰写总序:《凝现海洋文化的一串明珠》。

  六、广信文化。自1996年在封开发现古广信并提出“岭南文化古都”后,该县一直利用这文化资源发展经济、文化和旅游。11月18日,该县就广信塔落成,举办首届广信节,并与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珠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广信文化论坛”,担任论坛主持,并提交论文:《广信文化是岭南汉代的文化形态》。文中提出:从汉武帝平定岭南(公元前111年),建交趾部首府于广信开始,至东汉末年(即三国吴时分治广州、交州,即公元264年),持续375年时间,岭南地区一直是以广信为首府的管治。在这将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社会发展必会形成一定文化形态的,其特征是:以汉化为主道的多元融合,以汉化在本土中除旧,以融合在汉化中创新。《西江日报》、香港《大公报》作了专版报导。

  七、茂名特色文化。应约为“茂名特色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南江——鉴江文化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引起重视和强烈反响。12月上旬,应邀率团再赴茂名考察,有新发现,并有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和遗迹值得追踪,提出开拓茂油文化,共识今后合作。

  八、校园文化。12中旬,应广州市荔湾区政府邀请,前往考察校园文化。实地考察了西关实验小学、康有为纪念小学、詹天佑小学、真光中学、市四中和十一中学,概括出六种自找资源打造校园文化的摸式,写出调研报告,提交参事建议:《挖掘自身资源,打造校园文化》。年底,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对该校以岭南务实文化办学的做法和经验作出调研报告,提出《高校体制应按社会人才需要作战略调整》的省政府参事建议。

  在这一年里,还同时进行文化论著和文艺批评方面的工作,除主持洪三泰长篇小说《女海盗》论坛外,尚发表一些专论、评论和谈话。其中有:为林雄主编的“肇庆人文丛书”之一《东学西儒》撰写引论:《论利玛窦及其现象》,为周义论著《先声广东》写序:《献言献策,参事主事》,对朱崇山“深港澳小说系列”的评论:《民族振兴的文学碑记》,评论梁凤莲、韦名、郭福平等的新作,为黄洁峰、陈昭庆、韩春华、周作学、李俊航等的新著写序。12月16日在《广州日报》发表关于铁凝当选中国作协主席标志中国文坛“四大突破”(“权威时代”、“男性时代”、“传统时代”、“老人时代”)的谈话,传遍海内外媒体。

  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网站,从本年3月开始单列“珠江文化”专栏,经常地及时地报导珠江文化活动,使影响日益扩大。著名日本通讯社——《朝日新闻社》广州支局记者铃木昭彦特来专访,并于2006年9月5日发表专访报导:《再走海上丝绸之路》;9月8日《南方日报》发表记者郑照魁专版报导:《学者走出书斋“拥抱”珠江——珠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动力》;以及10月9日《广州日报》发表记者卜松竹专访:《珠江文明是后工业文明代表》等大型报导,更使影响扩大。此外,在本年内分别应邀为:省委组织部和省军区、省档案馆和档案学会、省参事室文史馆、省轻工学院、华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等举办的讲座,作了六场关于《文化时代、珠江文化、岭南文化》的学术报告,听者达千人以上。12月3日,部分广州学生于贺吾71寿辰时,成立“珠江文化联谊会”志庆,并志珠江文化事业后继有人。

  (2007年5月1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