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敦煌”的争议与南海Ⅰ号出水



  2007年3月,阳江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开始打捞,一时成为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焦点。由于2003年夏天,我在率专家组考察时为此船文物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并于该市文化馆挥毫题辞:“海上敦煌在阳江”。(随后,同行的司徒尚纪教授作了“壮哉阳江,海上敦煌”)在《阳江日报》及时发表后,新闻网传播,在海内外影响很大,使在中山大学开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要求我陪同前往考察,世界著名海洋学家吴京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理》杂志总顾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教育部长、成功大学校长)慕名请我邀请他考察。专家们都在考察中评价很高,都认同我所作的文化定位。所以,在开始作重点报导的时候,各媒体都纷纷要求采访。先是广东电视台630节目,以“海上敦煌,盛世出水”为题,连续系列播出,广东卫视新闻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同时摘要转播。4月上旬,南方日报有一专版报导南海Ⅰ号,其中本有一段关于我所作“海上敦煌”定位的报导,被省文化厅景李虎副厅长审稿时删去,记者不服,提出要有学术争鸣。景副厅长同意。于是,4月18日南方日报A04版下半版,同时发表了景李虎和我两人的不同观点:景李虎以“应是水下考古新坐标”定位,我是主张“海上敦煌有助享誉国际”。这个争议使媒体报导更热,羊城晚报、新快报和《共鸣》杂表等广州报刊,新京报、《生活周刊》和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专栏,以及多家网站均作报导。有鉴于此,我们又以广东文化研究组和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名义,于6月27日至29日,再到阳江考察,向省政府提交题为:《擦亮“海上敦煌”品牌,将阳江打造成国际性的海洋文化中心》的调研报告。《阳江日报》及网站作了同步报导。

  12月下旬,南海Ⅰ号出水,专程到阳江,因要出海,不能到现场,只留在市内接受媒体采访。前来采访的中外媒体有180家,其中有20余家对我专访并作报导,外省有甘肃、湖北、辽宁、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西、江苏、福建、香港等地报刊,以及新华社、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唯《南方都市报》对“海上敦煌”提法有微词。

  (2008年2月2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