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应在韶关举办海陆丝路国际论坛着力打造韶关三个“文化之都”品牌



  2005年12月27日至29日,我同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及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几位多学科专家、教授,冒雨到韶关市的南雄、乳源考察古道文化,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构想,特提交建议如下。

  一、 三项新的发现

  这次考察,是在我于2005年11月9日提交《关于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立项的建议》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新华社发布国家文物局将联手相关国家考察丝绸之路并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后,为寻找并查证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存,冀求借此机会为我省填补世界文化遗产空白而进行的,所以是按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去进行古道考察的。由此,我们有了三项新的发现:

  一是南雄梅岭古道。这条著名古道,我曾三次到过,也曾以张九龄的《开凿大庾岭路序》为依据,提出这条古道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观点,被认为是填补学术空白之说。但这古道现在是否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原始、原件,不能再生产的文化遗产要求呢?这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次考察中,我发现这古道有些路段,路面石块与路边岩层的石质与石纹一致,由此可证实这古道是从组成这座山的岩石中用人工开凿出来的,也因此我才理解到为何张九龄所写路序之题用“开凿”二字的真谛:炸药是宋代发明,唐代尚无,可见它是人工开凿的;现在开凿痕迹尚在,不正是原件之证么?所以,这一新发现是很有利于为其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其次,从路面的宽度看来,大都有五六米,唐代每辆马车宽度约两米(在西安秦兵马俑展馆有展出),可见当时是主要交通工具马车的两车道或三车道。古人有诗称其相连的珠玑巷的交通景象是“摩肩道上马交驰”,亦可证这条古道的繁忙和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最近到南雄视察时,称赞梅岭古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是十分确切而卓有见地的。

  二是南雄乌径古道。这是新发现的古道。它位于南雄东北部,是北江主干流之一浈江的源头,与江西边界水陆联运的南北通道,也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界而又是水陆联运的地方。在梅岭古道开通之前,它是中原与岭南重要通道之一,是唐代以前的一条南北交通要道,是汉至唐代的“珠玑巷”。当今世界著名的南雄珠玑巷,是梅关古道开通后的一条南北交通主干道,是唐代至清代(尤其是在粤汉铁路通车之前)的主要移民之路,也是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流之路,经查实:自古有150多姓氏中原人经此南迁珠江三角洲以至海外各国,珠玑巷人后裔遍布天下,是理所当然的海陆丝绸之路古道遗存。而乌径古道,则可说是新发现的又一条“珠玑巷”。因为它有汉至唐代许多吴楚人南迁而来的历史,至今仍有60多姓氏宗族的后裔,仍保留有古代的祠堂、书院、牌楼、民居、语言、习俗,尤其是保持着宗亲聚会的习俗,是全国以至世界罕见的保持有宗亲节的地方。而乌径之地名,本身就具有古道(径即路)之意。由此可以说它是唐代以前的“珠玑巷”。

  三是乳源西京古道。这也可以说是一条新发现的古道。据清康熙《乳源县志》、《韶州府志》等史料记载,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桂阳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从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临武而至当时京都长安之路,以便向朝廷进贡岭南特产龙眼、荔枝,故称西京古道。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朝廷准免进贡,作为南北交往商道更显突出,故于唐、明、清三代,均有重修记载。至今在乳源境内,原路保持比较完整,尚有古石凉亭、古石块路、古石拱桥、古碑刻、古民居、古书院、古圩场,可说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古道西风瘦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古道风韵。陆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长安,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岭南的徐闻、合浦,这条乳源西京古道则始于东汉,是在海陆丝路开通后开辟的,又延续于唐、明、清三代重修,可见一直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从道名到实在的历史作用,都表明这是名正言顺的连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

  这三条古道,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把内地的丝绸、陶瓷、茶叶源源不断运到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国,同时,也把从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欧美、亚非的货物运到内地,使中外文化(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经此汇集交流,显然是具有重要的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的历史作用和文化遗产价值的。

  二、 应在韶关举办海陆丝绸之路国际论坛

  以上三项新发现仅仅是初步的,还可能有更多古道末被发现,但已足以说明:韶关的古道文化遗存,是丰富的、宝贵的、重要的,是具有海陆丝路文化性质的,而且是基本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要求的。

  从我们十多年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有关文化遗存的考察情况看,已有定论的海上或陆上丝绸之路遗存,如:广州的南海神庙、光塔及光塔寺、阳江的南海Ⅰ号沉船文物等,在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考察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的争议可能不大,但作为对接海陆丝路的古道能否列入这项文化遗产的遗产点,则可能有较大争议,因为在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之间的通道是否仍属丝绸之路,是否仍属丝绸之路性质或相关的文化遗存?这是一个学术空白。如能解决这个问题,填补这个学术空白,我们则有可能在这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列入更多的遗产点。可见这是关系重大的事。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2005年10月18日表示:“中国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尽早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幷且认为:“除丝绸之路外,我国还有很多文化线路类的文化遗产亟须纳入保护范围,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也是当今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国家文物局的官员还指出:“在中国境内,凡是能证明与丝绸之路有着重要关系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可以被列入到这一项目之中”。显然海陆丝路之间的对接通道,起码也属国家文物局所称的这类“文化线路”或“有着重要关系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如果这类古道也能被认同为丝绸之路范畴,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可能性则大得多,顺当得多。由此我认为:应当而必须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来解决此事,请我国以至世界各国研究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著名专家学者、国家文物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参加论坛,将考察与论证结合起来,发表世界性的《韶关宣言》,争取一步到位地将这种古道列入这项世界文化遗产,从实际到理论填补这个学术空白。如能办成,必使我省、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增多,文化和学术地位提高。显然这是增光国家民族的世界性、历史性、学术性的大好事。

  这个国际论坛,我认为在韶关市举办较适宜,因为这里的古道文化比较典型,种类和数量较多,年代较齐,从汉代到清代都有,保存较好,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基础和学术队伍。同时,韶关处于南北交汇枢纽的位置,自古有海外与内陆交汇的文化与商贸传统,而且市领道极其重视,副市长丘隆基与我们同行考察,市委副书记郑振涛代表市委、市政府当即表示要承办论坛,并要长期办下去,是很可贵的。

  三、 韶关应当着力打造三个“文化之都”品牌

  1. 海陆文化交汇之都

  如果这个国际论坛成功,势必使韶关的几条古道被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是以对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为特色的海陆丝绸之路,是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对接和交汇之路。这样,就完全可以冠之为海陆文化交汇之都,以此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即使最终未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也不会改变这文化特质,仍当以此打造这种特质的品牌文化。

  2. 古道文化之都

  海陆丝绸之路都是古道,都属古道文化。但有些古道则不属丝绸之路,所以古道文化是比海陆丝绸之路更大、更广泛的概念,也即是国家文物局长所说的“文化线路”。中国以至世界的古道甚多,古代交通遍布有人烟的地方,古道文化深广无垠。可是,至今尚无人提出古道文化的名称和概念,更无人以此作为一个文化领域或学术领域去研究开发,这是很遗憾的。韶关有如此悠久和多种的古道遗存,有如此深厚的古道文化传统和底藴,称之为古道文化之都是当之无愧的。这个文化品牌,可与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海陆文化交汇之都的品牌,同时或分先后打造,或者举办国际论坛将两者并称,或者在举办第二次论坛时以古道文化研讨为题,均可达到打造这个文化品牌的效果。

  3. 禅学文化之都

  韶关南华禅寺是六祖惠能所创造的佛教禅宗和禅学的发祥地,是具有1500年历史的佛教禅宗祖庭,在当今世界2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其分庭,无论是在佛教禅宗教派的影响上,或是作为一种思想哲学和文化体系的禅学的影响上,它都具有中心的地位,堪称禅宗之都、禅学文化之都。可惜历来宗教界、文化界、学术界只重其宗教中心的地位,忽视其作为思想哲学的禅学的发祥地和中心的地位,对于惠能在《坛经》中创造“中国化”、“平民化”(毛泽东语)的中国佛教的同时,又创造了被世界公认的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列的禅学缺乏研究和认识,忽视惠能是与黄河文化哲圣孔子、长江文化哲圣老子并列的珠江文化哲圣,以至当今宗教、文化、学术界都未能明确肯定其应有地位和贡献。我们应当而可以在重视南华禅寺和神宗教派影响的同时,加大研究宣传惠能禅学哲学与文化的力度,以南华禅寺为基地,将韶关打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禅学文化之都。以此为品牌,利用南华禅寺现有的国际影响和关系,举办第三次国际论坛,则有可能起到促进南华禅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起码可以借此扩大韶关和我省在全国以至世界的宗教、哲学、文化界的影响力和文化力。

  四、 此项工作的具体做法之建议

  1. 论坛举办的时间。网上报导中国国家文物局透露:中国政府目前正通过世界遗产中心与日本和中亚各国进行磋商。丝绸之路最快有望于2007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因此,如我省决定举办国际论坛,务必于2006年底、最迟于2007年初举行,否则会错过时机。现在已时间紧逼,必须立即着手筹备。

  2. 这个国际论坛,以国家、省、市三级共同举办为好,即:中央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领衔,省由文化厅、省参事室(文史馆)、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市由韶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各派代表组成筹备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由韶关市为主体进行具体操作,立即行动。

  3. 可与兄弟省市联手举办。鉴于丝绸之路和古道均与邻省区或相关市密切相连,如:肇庆、云浮、湛江、清远、河源等巿,广西的贺州、梧州、桂林、玉林、北海等市,湖南的郴州、永州等市,江西的赣州市等,都有相类古道,均有申报积极性,可以携手进行举办论坛。

  4. 我省应即组织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门负责申报工作;并组织省丝绸之路学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国际论坛的论文组稿工作及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5. 立即组成广东省丝绸之路与古道文化研究开发组,组织学术界、文化界、文艺界、影视界的力量,进行关于丝绸之路与古道文化的研究专著、历史地图、报告文学、影视片等系列的写作出版,力争在论坛开幕前完成,以便在论坛进行时发挥宣传推介作用,增大论坛的力度和效果。

  6. 应在深圳每年举办的中国文化博览会设立丝绸之路文化专馆,以此为平台,同世界所有丝绸之路相关国家或地区,与我国所有相关省市建立直接的友好关系,使历史关系与现代对接,使文化与经济对接并相互转化,将韶关国际论坛的成果进一步扩大、深化。

  7. 韶关市进行三“都”文化打造,可以采取分步进行、有分有合、一体多用、连锁打造的策略。这三“都”的说法和打造,其实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的。因为就具体文化遗存而言,是三“都”文化都具有的。例如南华禅寺,既是禅宗和禅学文化发祥地,又是丝绸之路和古道文化的遗存(因其是东晋时印度和尚智药三藏经海上丝绸之路到曲江所建);梅关古道既是丝绸之路和古道文化遗存,又是禅宗和禅学文化的圣地(惠能经此北上黄梅求佛,又从黄梅接五祖衣钵经此南下;神会南来经此求佛六祖,又经此北上滑台大会使《坛经》弘扬天下),可见这些重要文化遗产是具有一体多性的文化底藴的,从而又是可以一体多用的,所以在打造上应当而可以就其多项性能有分有合地连锁运用或强调。

  8. 成立有关研究团体,推进研究工作。在进行这三“都”打造的成熟时机,请省有关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社科联)支持在韶关先后成立省一级的海陆文化交汇学会、古道文化学会、惠能禅学文化学会,由韶关市委实际管理和运作。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可在韶关设立海陆文化交汇研究中心、古道文化研究中心和惠能禅学文化研究中心,还可协助韶关策划打造这三“都”文化,编辑出版其著作系列。

  (2006年1月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