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打造南竹文化 强大南竹品牌——“竹乡”广宁县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到著名“竹乡”广宁县进行了调研,看到这里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挥本地优势,着力发展传统的竹生产和竹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全国十大竹乡”之一的荣誉,现正在进行更大努力,创造新的辉煌。为此,我拟尽微薄之力,提交如下调研报告,旨在提出打造南竹文化、擦亮南竹品牌的建议。

  一、面临的挑战与特点、优势分析

  在调研中我瞭解到:广宁县的“全国十大竹乡”的称号,是前些年评出来的,明年将要再次评选。现在估计,如果明年再评的话,将可能再增加10个,即全国将会有20个国家级的“竹乡”。自然,现有的“竹乡”如在评选时优势下降或消失的话,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广宁的“全国竹乡”品牌能否继续保持,或者能否争得更前列名次,正面临挑战。

  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评选不是图虚名,而是要借此机会向竞争对手学习,虚心比较,取长补短,更好地利用自身特点,发挥自己优势,打出自己品牌。经过这次到现场考察、与当地专家交谈、查阅有关资料和史料之后,我感到广宁县的竹生产和竹文化是很有特点、很有优势的。具体表现在:

  1. 有本地独特的竹种。首先是青皮竹。这种竹是广宁特有品种,产量大,面积广,占全县竹林面积近百分之九十,是全省、全国最大青皮竹乡;而且,广宁青皮竹质量特好,用途广,除作建筑材料外,尚可加工息竹、各种竹器工艺品、造纸,畅销省内外、港澳、东南亚,有“正江竹篾”之声誉。此外,茶杆竹、撑篱竹、麻竹、毛竹、单竹、粉单竹、文笋竹等等,都是广宁特有而极其丰富的。

  2. 有独特的适宜种竹的自然条件。广宁地处北纬23°22′-23°69′,东经112°04′-112°44′,北回归线从南部穿过,属亚热带气候区,又兼有夏热冬寒、昼热夜凉、阳光充足、温差大等山区小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好,湿润疏松,绥江两岸为近代冲积层;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这些都是适宜种竹的自然条件。所以,这里不仅自古有本地多种竹种代代繁殖、层出不穷,而且新近从外地以至外国移入新的竹种,也都适宜生长,有似回归故土,生根安家,故有“竹子之乡”美誉。

  3. 竹类繁多,有主有次,呈众星拱月、多元一体势态。由于自然条件适宜竹类生长的原因,使得广宁是中国拥有竹类最多的竹乡。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已知竹类有400种,广宁则拥有185种,将近二分之一。广宁虽竹种多,但占多数和主要地位的是青皮竹,其次是茶杆竹等本地竹,再就是外来的新竹类;从生长地而言,以河边竹为多,还有山竹、水竹;从竹皮颜色而言,以青緑竹为主,还有赤、橙、黄、蓝、紫、白色的竹;从食味而言,有甜、酸、苦、辣、咸五味竹;从大小而言,有世界最大的巨龙竹,亦有世界最小的铺地竹;此外,尚有稀世珍贵的红宝石竹,有罕见的实心竹,还有四方竹、三角竹等等,真是竹类的万花园。

  4. 竹业生产管理开始现代化、科学化、园林化。当今广宁的竹生产、管理、经营,进入了生产、科研、旅游三结合的道路,迈开了现代化、科学化、园林化的步伐。首先表现在竹种的培植、移植和栽培上,由于政府的支持,经营者与科研单位密切合作,以现代的、科学的技术移植外地、以至外国珍奇品种,连续获得成功,尤其是运用试管育种、杂交配出新品种也获得成功,在全国是首创的、领先的;在生产和管理上,也采取了多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县,除各乡镇都普遍发展种竹和竹业生产之外,又在县城邻近地区创办大规模的以竹为主体的,集博览、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园林区,如宝锭山博览园、竹海大观园等即是标志。

  5. 纸业、竹业和竹业产品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纸业以“鼎丰”为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林浆生产,带动造纸企业聚集,延伸以纸浆牵头的产业链,打造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林浆、造纸、造纸化工、油墨、印刷的生产基地,成为一个支柱行业。全县竹林面积108万亩,竹业加工企业303家,产品主要有纸品、纸浆、家具、凉席、香骨、筷子、竹签、竹地板、土纸、工艺品、竹炭、竹笋食品等10多个品种系列,500多种产品。竹业经济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6. 竹业与竹业产品走向世界,与国际对接。广宁竹自古有销往港澳、海外的传统,在南洋颇有名气。近些年来,更加强了与海外的技术交流、招商引资,使得关系更加密切,从海外引进竹种增多,出口海外竹业产品更是年年增长,品种增多,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逐步增多。该县仅长荣竹木工艺制品公司一家,即有13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东南亚、中东、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广宁竹及其产品,已有国际声誉。

  二、打造南竹文化

  从以上分析来看,广宁的竹生产和竹经济是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而且,这些特点和优势是自成系统、配套成龙、具有不可取代的个性和优越性的,是有竞争力的。因此,在明年新的全国竹乡评选中,估计不至于名落孙山。但是,我们不应以此为满足,应当站在更高的、世界的、时代的高度上,更好地发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去创造新的辉煌。

  当今世界,是高科技和文化时代,要以高科技发展生产力,要以现代文化发展社会观念和人的意识与行为。国家、民族、地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以文化论输赢。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更要特别注重强化国家、民族、地域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出于这点考虑,我认为广宁不应当以被评为“国”字号竹乡而满足,还应当在这基础上打出具有自身特性的品牌,为这品牌取个具有地域性和文化底藴的名称和概念。我认为这个名称和概念,以“南竹”为好。理由是:在现有的全国十大竹乡中,广宁是处在北回归线上,是最南部方位(其他竹乡分别是在湖南、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另一方面,从广宁的主要竹种、自然条件、生产形态等因素上看,都较鲜明或完整地体现南方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所形成的南方文化特色,即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特色。

  从历史传统上看,1977年在广宁新搂铜鼓岗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晚期的墓葬群中清理出土铜器300多件,其中有青铜竹刀及竹织六纱角眼图式盛器的印迹。经专家鉴定,广宁种竹和用竹已达2000多年历史。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百越族到岭南生息时期,在广宁发现的这些用竹青铜器,应是百越人的遗物,也当是春秋岭南文化的遗物。所以,也可说是称广宁竹文化为南竹文化的一个最早的历史依据。 

  广宁主要竹种青皮竹,其生长特点与形态,是团族性和竞争性的,即:大都成批成行地齐齐成长,而又在相互竞争似的节节增高,尤其是增长速度快得惊人,几乎一个夜间长高数尺,简直可以听见其呼呼长高之声;其竹杆挺拔耿直,节疏而无横枝;如此等等特点,都很相似岭南人整体性、互助性、竞争性、领先性、敏感性、耿直性的文化性格,在气质和风韵上完全一致;而广宁适宜多竹生长的自然环境,也好似整个南方适应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的环境,也正似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珠江文化特质——宽阔性、包容性、共时性的体现。这些自然生态与文化气质一致与和谐的现象,说明由此而打造南竹文化,也是有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质的依据和基础的。

  我国自古以来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树大根深,关于竹的文、诗、书、画,不可胜数、层出不穷,古代的名诗人、名画家大都写过竹的诗画,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李贺等,都留下了他们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咏竹的诗篇,为中国的竹文化大厦添砖加瓦。耐人寻味的是,苏东坡在浙江临安的一个寺院写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于潜僧緑筠竹》全诗歌颂竹的清雅高洁,显示了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操。但苏东坡被贬来广东惠州时所写的《记岭南竹》,却别有一番风味:“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这番话,正面是批评岭南人的实用性,歌颂竹的多功能,几乎每日无处不为岭南人的衣食住行服务;而在其反面,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岭南人充分利用竹的聪明才智和实用性的文化特质,揭示了岭南的竹文化特色和底藴。如果将这番话与前引的诗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同是一个苏东坡,两诗都是咏竹,但前后不同:前者是颂竹的高雅,后者是颂竹的功能;同时,苏东坡都在无意中,于前者体现了江浙的一点文化风味,在后者寓现了岭南文化的一种特性。这个寓现,不也意味着在传统竹文化中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宝藏,同时也意味着提出和打造南竹文化的名称和概念,是持之有据、大有搞头的么?

  所以,我们应当而完全可以打造南竹文化。

  三、强大南竹品牌

  打造南竹文化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发展文化,同时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为此,我们就必须将南竹品牌做强做大,建议:

  1. 广宁县要抓住申报全国竹乡评比的时机,提高面对挑战的危机意识,加深强化地域特色的认识和观念,统一思想,进一步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发展竹业生产和南竹文化;同时,可在适当时候举办南竹文化节及相关的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交流和影响。

  2. 当前,我省只有广宁一个县被评选为“全国竹乡”,显然是太少了,应当争取出现更多国家级的竹乡。省领道和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尤其是山区)提倡竹业生产。因为竹生长期短,收效快,用途广,适应性强,我省自然环境很适宜繁殖发展。如果能够这样做,那就可以将南竹生产从广宁一个县扩大为全省性的生产,将南竹扩大为以广宁为龙头的全省性生产品牌,将其做强做大,持久长新。

  3. 应当将打造南竹文化列入建设文化大省的一个项目,将其作为珠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建议在省林业厅、肇庆市的支持下,在广宁设立南竹文化研究会或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南竹文化的研究工作,加强与全国其他竹乡及海外学术机构的联系,举办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南竹文化丛书,组织作家、艺术家写竹、书竹、画竹、影竹,创作出具有南竹风格的艺术作品,构筑在中国以至世界竹文化中有自己位置的南竹文化,以文化强大南竹品牌。

  (2006年7月2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