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 江 文 珠



  在宛若金鸡报晓形状的中国地图上,有许多标志江河的緑线,密密麻麻地纵横交叉着,遍布整幅地图,像是雄鸡的血脉,网贯全身。在这些緑线中,又有好些标志大江大河的特大緑线,从西到东或者从北至南穿连海边,突现了毛泽东诗词所写“茫茫九派流中国”的生动形象。

  在这些特大緑线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标志黄河的緑线,这也许是由于从童年时代起,即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又是在《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度过青年和中年的缘故,对它格外注目,联想甚多:我似乎飞到华夏族开始形成的年代,随着黄河文化的始祖轩辕黄帝在河南周口店漫游,认真领会他发明指南针的原理,辩认刚从结绳变为刻在甲骨片的初形文字;我又似乎飞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跟随黄河文化的哲圣孔子从山东曲阜走至渤海之滨,旁听他在给72弟子讲授“四书”、“五经”之余,着重讲出人类最早的文化学原理:“近山则诚,近水则灵”。我又似乎跟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军,从西北黄土高原启步,一直沿着黄河东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呵,这条进军路线与地图中的黄河何等一致,这不就是一条巨龙的形象么?也许,传说黄河是条龙,黄河的儿女是龙的传人,是由此而来的吧?

  我的视线自然转移到地图的中部,发现标志万里长江的粗大緑线,从青海巴颜格拉山发源,即向东南延伸,中段呈弧形状,末段翘高,有似凤头,汇入东海,整条长江图形,宛如凤鸟形象。龙和凤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黄河似龙与长江似凤,正是这两种图腾的自然寓现,即是两种文化的标志,也即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标志性区别所在。其原因在于各有不同的特性与风格,李白诗所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神圣、庄严,正是龙的风格;苏轼词所写:“大江(长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派、风流,正如凤之神韵,显然迥然有异,各有千秋。俗称龙凤吉祥,其文化内涵是对黄河与长江两系发祥文化结合的歌颂与祝福,如同以炎黄子孙统称中华儿女。所以,我们也不应忽略与黄帝几乎同时创造长江文化的始祖炎帝。也许是这种心情驱使,在眼前的地图上,正是如凤展趐的地方,我似乎看到这位又被尊称为神农氏的老翁,艰苦地行走在苍茫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带上,一步一口地遍尝百草,为人类寻找农耕和治病的五谷及草药;接着,我又似乎看到与孔子齐名的老子,也漫步在长江之滨,一手抱着他的精心之作《道德经》,一边踯躅吟诵他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位长江文化哲圣同稍后的庄子共创的老庄哲学,使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有历代尊崇的儒学,还有道学等等的多家文化,以多元多样的态势而显出灿烂辉煌!

  我的视线自然地移到地图的下端,即祖国的南方,顿然发现作为中国第三大河的珠江水系,与黄河、长江迥然不同:它好像是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南中国;它在祖国西南部发源的主干流西江,从云南、贵州、广西直下广东,分别从湖南、江西发源的主干流北江,自北向南贯串粤中南;发源于江西的东江,与发源于福建的韩江并行,流遍粤东大地;最近才发现的南江及其相邻水系,均各自南海边向北贯流,从粤西南涌向它的心脏——珠江三角洲(含广州)。如果说,这些分别来自西、北、东、南的珠江主干流像是四条巨龙,那么,珠江三角洲则似多龙争拥的龙珠(正如粤曲曲牌“赛龙夺锦”之形态);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像是光芒四射的宝珠,那么,珠江的东、南、西、北江,则是宝珠向四方喷射的巨大光芒。珠江这样的形象不是明显与黄河、长江的形象不同、同时又具有其龙其凤的神韵么?这些从水系态势而产生的联想,使我感到珠江文化的特质,也正如其态势所寓现的那样,是多元性、竞争性、迸射性的,同时又是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幷且是有自身系统和发展历史的。我发现:珠江文化的始祖是在黄帝、炎帝之后的舜帝,因为在开创华夏民族的“三皇五帝”中,唯舜帝“巡狩”南方,将南方纳入中国版图并开启中国之称谓,死后又“葬于苍梧之野”(见司马迁《史记》);幷且,珠江文化也有自己的哲圣,即创造禅学的佛释六祖惠能。这位被西方思想界称为与孔子、老子并列的“东方三圣人”之一,不仅因为他是珠江水哺肓成长的“中国佛教领袖”(毛泽东语),更主要他在《坛经》中创立的“下下人有上上智”的思想,道出了珠江文化之精髓和特质。我们还发现,珠江文化的发端,虽迟于黄河、长江文化,但也是原始人类马坝人、柳江人、封开人化石的先后发现,使珠江人的历史不断提前,与北京猿人开创黄河文化的历史时期步步接近。

  我从地图上发现:珠江不仅是多条江河总汇于珠江三角洲,而且有许多出海口(粤语通称之为“门”),仅珠江三角洲即有8个门,其余沿海河口更是多得难计其数。这是珠江与黄河、长江最大的地理区别之处。这个特点,使得珠江三角洲之自然环境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江海一体的。“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将这特点写透,将其海洋性、宽容性、共时性等特性及其风韵,写得象外有象,意境无穷。

  也许是品味张九龄诗受到启发,我发现地图上有两种蓝线在广东沿海边境特长、特密,即:一是海岸线,一是海外交通线。这说明海港多,与外国的交往多,海上贸易多,而且交往的活动面广、历史长。参照历史地图,我果真发现早在汉武帝平定南方的时候,即派他的黄门驿长从当时岭南首府广信(今封开和梧州)出发,由雷州半岛的徐闻出海,经北部湾的合浦至越南(当时称日南)到印度洋,首开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张骞通西域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的时间相距不远,匡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南宋之误;我还发现在南海沿岸,从东到西都遍布有自汉至清各个朝代先后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证实了我国的海上贸易不仅时间早,而且从未间断,历代不衰,不过是各个港口各有不同的枯荣期而已。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佐证了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宽容性、共时性特质的源远流长。

  珠江水系的地理态势及其自身的和海洋的历史,决定并佐证了珠江文化的形态和特质,也是多龙争珠或珠光四射型的,无论是多龙所争之珠,或者是光芒四射之珠,都是珠江文化精华的结晶集萃,是珠江文化之珠,即珠江文珠。珠江文珠的光芒,我既在眼前中国地图显示的珠江水网纵横的地理态势和贯通世界的交通网络看到了,又从珠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历代发出的巨大影响看到了:西汉的陈钦、陈元父子创立“古文经学派”;东汉牟子写出首部佛学论著《理惑篇》;晋代葛洪在罗浮山写出道家名著《抱朴子·内篇》;唐代贤相张九龄以《曲江集》开一代诗风;惠能以《六祖坛经》创中国佛教;唐宋韩愈、刘禹锡、包拯、苏轼等名人入粤增创文化辉煌;明代陈献章创“白沙学派”;清末民初,更是文星灿烂,首魁纷涌:林则徐治粤为“眼看世界第一人”,洪秀全是首位以洋教(海洋文化)主道农民起义的领袖,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第一人,梁启超是现代中国第一大儒,容闳是现代中国第一留美博士和留学倡道者,孙中山是中国第一大总统,……如此等等光芒四射的文珠,数不胜数,而清末民初以来开创中国近现代文化“第一”者特多,正是珠江文化的海洋性、现代性特强,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影响特大的体现。

  由此又使我看到:改革开放在广东“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沿海城巿办经济特区的文化根由,正在于珠江文化具有海洋性、现代性;同时,我更看到:改革开放之“天时、地利、人和”,使珠江文化更增添新的生命力,使广东和特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当上了全国的排头兵,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特别是,最近从被称之为“珠江之珠”的珠江三角洲合作,扩展为粤港澳携手的“大珠三角”合作,又扩大为“泛珠三角”(9+2省区)合作,更清晰地显现了多龙争珠或珠光四射的珠江文化神态,使珠江文珠的光芒更灿烂,更辉煌!

           (2005年春节)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