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族瑰宝之乡——高要



  多年以来,我填个人履历表中“籍贯”一栏,都是填写“祖籍广东高要”。因为我的祖家所在的广利镇罗园村,自古都属高要县,只是在前些年才划归肇庆市新成立的鼎湖区管辖。因为我出生并成长在广西贺州,对祖家是陌生的。最近,我初到高要考察历史文化,奇怪得很,处处都有返回故乡寻根问祖的感觉。细想起来,直接的原因兴许是主人是祖家同乡而又盛情接待的缘故;深层的原因,则是在考察过程中,逐一发现了许多堪称民族瑰宝的历史遗存,不仅是稀世之宝,而且都具有“祖根”的性质和意义。从而也就更感到这次考察,是寻根问祖之行了。

  首先,在高要金利镇茅岗山的山脚下的鱼塘中,看到迄今所见的岭南最古的水上建筑遗址。1978年10月,广东考古学家在其中112平方米探方内,出土了大量古遗物,经专家鉴定,是广东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构建筑遗址。这个遗址的遗物,证实了这是岭南最早土著百越族的栖生地,证实了百越族多在水上聚居的习俗,证实了古代称之为“疍家”的水上族群的起源。宋代学者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延蛮》中说:“浮生江海者,疍也。钦之蛋有三:一为鱼蛋,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蛋,善没水取蚝;三为木蛋,善山取材”。茅岗遗址原居民应是其说之鱼蛋和蚝蛋,即主要于水上生活、同时又擅编织的族群。十多年来,我考察广东古文化,几乎走遍全省;遍找最早土著百越族的资料或遗存,虽有所发现,但证实为其遗址者,唯此一处,可见此乃岭南土著之祖根也;历来学界对水上居族疍家的渊源,众说纷纭,更缺其最古遗址之证,此遗址出土,即为权威之证。再者,学界历称百越族为善水族群,亦欠实址之证,今可解决。而当今世界通行的水文化理论,认为水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说法,亦可以这遗址为其论的实址注脚。可见这遗址实乃不同凡响的民族魂宝。

  另一稀世珍宝,是出生于高要的唐代高僧陈希迁及其文化遗产与遗体肉身。当年他在佛界被尊称为“石头和尚”,被皇帝封为“无际禅师”,是六祖惠能之后的禅宗五叶(派)中的三叶(派)之开山祖师,倡道“回互禅法”,指万殊诸法虽互不相犯但又相涉相入,被佛门称为禅宗八祖,是惠能之后最有影响的中国佛教禅学领袖,着有《参同契》《草庵歌》等经典,在湘、赣、江、浙、闽,以及朝鲜、日本甚有影响。他90岁时,自知不久于人世,在南岳收集草药数百种,制成奇香汤剂,每日痛饮。一个月后即面如红枣,双目炯炯有神,镇坐如钟。一日,在念经中圆寂,无疾而终。死后肉身停放月余不腐,门下弟子与地方豪绅特筹建寺庙供奉,千余年来香火不断,肉身如生。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一位日本牙医将其偷运赴日本,藏于东京郊外一个地下仓库,秘而不宣,牙医死后,从其日记才发现此事。日本政府派人打开仓库取出,肉身双目仍炯炯有神,与活人无异。为何能保存如此,真是千年之谜!可见石头和尚陈希迁不仅留下佛教、禅宗、禅学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他的肉身更是举世无双、价值无比的科学珍宝,对生命学、药物学、防腐学等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肉体现在日本,中日双方正在进行归还的交涉中。陈希迁的文化遗产和科学珍宝,是我国引以为荣的民族瑰宝,其根其祖都在高要(据传肇庆市著名景点阅江楼,古时曾是石头和尚主寺),不管怎样,都是理所当然地应分享其殊荣的。

  2006年5月,我为与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主持人王鲁湘对话的需要,考察了肇庆市古村落群。发现其中最稀罕的八卦村,都在高要,包括:蚬岗村、黎槎村、槎塘村。蚬岗村位于一座呈蚬状的山岗上,四面环水,活似一个巨蚬浮于水中;全村建筑按《易经》理念布局,呈八卦形;全村建筑依岗而上,每进一圈,约20圈;岗顶为八卦中心,原种八株古榕树,暗含干坤八卦象;全村有16个祠堂,分座不同方向,分属不同姓氏,故称八卦十六祠,体现了以道家为主体并结合儒家的思想。黎槎村位于一片大池塘中间的山岗上,像个水中乌龟;全村的巷道也是按八卦理偏念布局的,从山脚到山顶,每巷道为一环,按梯级层层而上;全村从地形到整体建筑,都呈圆体,体现“天圆”的传统理念。与其相距不远的槎塘村,是其氏族分衍出来的,在建筑理念上也有分衍和对称之意,即:前者八卦形,后者棋盘形,前者是圆体,后者是方体,具有“天圆”对“地方”之寓意;同样,两村都具有以道家结合儒家的理念。如此完整体现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古村落建筑群,而且都集中在一个县境之内,在我省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尤有意味的是,在高要境内有两座擎天柱似的高塔,也都是按民族传统理念而建的:位于南岸镇塘岗、新兴江口西岸的文明塔,是明代为振文风的建筑,塔形是七级浮屠,体现儒释结合思想;位于南岸乌榕岗、新兴江口东岸的巽峰塔,则全是按《易经》理念构建的明代建筑。《易经》称东南方为巽、为木、为风,引伸为顺畅、生生不息之意;首层的八面门楣上,用砖砌出各自相应的八卦符号,全塔八边角柱均用八卦形砖砌筑,是全省唯一按《易经》堪舆术去选址、定名、构建的古塔。这两塔在新兴江口相对,好似守护高要门户,而又与几个八卦村落遥相呼应,共同体现出高要文化的标志性古建筑,都是民族传统理念的产物,是儒、道、释等民族思想精神体现的魂宝。这也可说是称高要为民族瑰宝之乡的一条依据。

  高要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初年(1102年),后改名学宫,历代重修,故这千年建筑至今幸存。这是岭南最古学宫之一,是遍布粤西城乡的文庙、学宫、书院、书舍、学馆之魁和典型代表。它是粤西唯一集县学与府学于一体的学宫,也即是最高学府;它是古代学宫建筑的精华,是至今为数不多的保存有稀世“御制”、“敬一箴”碑刻的地方。自古以来,高要人才大都经此熏育,是人才孵生地,是儒学的传承地,也即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培植地与弘扬地。此外,自古高要涌现许多堪称中华民族瑰宝的杰出人物,如:唐代“石头和尚”陈希迁、清代耿直刚烈的清官苏连魁、晚清文化名人彭泰来、民国文才武将余汉谋、民国政坛才子梁寒操、中国“物理之父”吴大猷、新中国大海之子邓兆祥、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等等,都是光照千秋的巨星,从而称他们的故乡——高要为民族瑰宝之乡,不是持之有据、名正言顺么! 

  (2006年7月3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