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竹之乡——广宁



  丙戌仲夏,烈日炎炎,进入“竹乡”广宁,在几位本地研竹专家道引下,漫游这里特有的竹海、竹山、竹园、竹河、竹路,一路赏竹、问竹,步步享受广竹之乡的美好风光,层层领悟广竹文化的内藴奥秘,陶醉于竹天竹地之中,无论心境或学识,都有似登上人间天上般的广竹境界。

  位于县城附近的“竹海大观”风景区,可谓名正言顺的竹海。它沿着宽阔的绥江两岸河堤与群山而设,总长十里开外,宽至两岸山巅。步入竹林大道,宛若进入浓竹覆盖的长大竹洞之中,竹行整齐密集,竹阴层层浓密;一段路程之后,竹行稍稀,竹阴稍疏,阳光穿竹而过,竹影摇曳,有似群竹起舞,夹道相迎。换乘竹排飘流绥江河上,江中緑水,两岸緑竹,竹倒水影,江岸皆緑,映照蓝天,天也变緑,活现天、地、山、水,共緑一色的境界,游人与竹排似荡漾于无边无际的竹海中,令人緑醉緑痴,心旷神怡。正在沉醉美丽无比的竹海之际,同游告诉我:其实广宁整个县都是竹海。因为竹林面积达108万亩,占全县面积百分之八十,每个乡缜都有竹林,都是片连片、林连林,简直是无边无际。

  当我们转到城郊宝锭山度假山庄时,所见则是另有一番景象的竹山风光:在一座形似巨大宝锭的山上,丛丛片片的翠竹,依山层层生长,从山脚直至山顶,都是竹枝招展,竹叶飘摇,好似少女的柔发,顺风飘上云宵;而翠竹的颜色,却好像也有层次和群体似的,从青緑、淡緑、黄緑,到翠緑、深緑、墨緑,或层或片地緑攀而上,真可谓层林尽染,漫山緑透!我从中看出,如此多种緑,也当有多种竹。于是问同游:广宁在全国十大竹乡中以什么为特色?答曰:主要特色是盛产青皮竹。这是价值高、用途广的竹类,在南方尤其宜生长。广宁在全国竹乡中纬度最南,北回归线穿过,气候水土条件最适种竹,所以,世界竹类有四百余种,广宁占有185种,将近一半。听这介绍,我即提出:既然广宁有自身特色的代表竹种,有代表广东种竹的自然条件,何不称广宁竹为广竹、称广宁为广竹之乡?因为“广”字包含:广东的、广宁的、广泛的(种植和用途)、广大的(群众喜爱和发展前途)等“四广”意义,同行皆赞此议。

  边走边议,不觉步入这山庄的君子园。君子者,是对梅、兰、菊、竹之美誉,因这四种植物有高雅品格,是中国诗画主要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庄主在山下设置此园,虽然冠名培植这四君子,其实主要还是培育多种多样的竹。所以,漫步在这君子园中,迎面竹风阵阵,竹声唧唧,竹香扑鼻,竹气宜人,令人陶醉。尤其是园中竹类繁多,千姿百态,既有普通的本地的山竹、水竹、岸边竹,又有从外地、外国移植的进口竹,有极其罕见的实心竹,有价值极高的红宝石竹,有五颜六色的白竹、黑竹、赤竹、紫竹、橙竹、蓝竹,有方形竹、扁形竹、三角竹,有人间五味(甜、酸、苦、辣、咸)竹,有世界最大的形如水桶的巨龙竹,有世界最小的形小草的铺地竹,真是无奇不有,蔚蔚大观,堪称万花筒似的天下竹园。经庄主揭秘,才知道该园不仅用传统技术移植外地、外国竹种,而且用现代最新的试管育种法培育出新的竹种,致使现在广宁的竹种有185种之多,占世界现有竹种的一半。这说明广宁也是竹种的百花园,是繁殖竹种之乡。这个特色和优势,也是源自这里的典型广东自然条件。所以,这也是称其为广竹之乡的一条依据。

  广宁竹林,多在县的主河道——绥江两岸,其他小河道也多是两岸竹林,从而形成有河必有竹、河岸皆竹林的景象,可谓之独特的竹河景观。而广宁主要特产青皮竹,其生长特点和态势,也有似河流之神态,即:生长极其迅速,一日可增数尺,尤其在夜间,筒直可以听其像河流水似的呼呼生长之声;它的根笋在土中的繁植,也像河流似的不断在土中延伸;它的枝干挺拔峭直,无横枝、不弯曲,也令人有江河似的流畅感。这特色也使这种可称广竹之代表竹类,具有“广味”文化风格,即具有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的江海性、适应性、群体性、耿直性。同游告诉我:最能体现竹河景观的,是广宁所代表的悠久广竹文化源流。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中,咏竹的作品层出不穷,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郑板桥等唐宋名家都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构成了源源不断的竹文化长河。苏轼《记岭南竹》云:“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从中可见岭南竹的多种功能,岭南人对竹的全面运用,同时也透露了岭南人的竹文化意识和实用性的文化观念,透彻地揭示了南竹文化的特点。值得高兴的是,此行读到《广宁竹志》和《竹子文化论文集》,分别是我所见到的首部《竹志》和竹文化专论,现又在陆续出版《竹乡丛书》,可见竹文化长河,正在广宁长流,并正在发展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广竹文化精神,在岭南大地上像春笋般地处处生长、节节高。

  傍晚,我们到全省唯独广宁才有的竹博物馆和长荣竹木工艺制品公司参观,我又发现了这里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竹路,包括:竹的历史之路、竹的加工之路、竹的销售之路。在博物馆中,我亲眼看到了在广宁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竹刀,以及竹织六角眼图式盛器印迹,看到过去广宁竹以“正江竹篾”品牌,沿着海陆丝绸之路,远销国内西南、东北,以至海外欧美、东南亚的光辉历史;看到以竹子为原料而加工的途径和各式各样的产品,包括:造纸、家具、用具、工艺品、食品等等门类的产品,达数百种;仅长荣一家公司,近年就有130多种竹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东南亚、中东、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南竹的产路、销路,也都是条条通、路路通的。

  当游览结束时,主人特设竹宴招待,笑言:赏竹饱了眼福、问竹饱了脑福,当以品竹而饱食福了。道道以竹笋制作的菜肴,清香诱人,味鲜淡雅,新奇而不失粤菜风味。主食是一盘汤面,软滑爽细,有似竹丝,同游交口称絶。主人此时才揭秘,广东省委张德江书记来广宁时,也曾称赞这细面是“广东第一面”。我冒昧补充:可再取名为“竹丝面”。内藴是:以名显出广竹文味,又寓以丝绸之路之意。因为丝绸之路既是我国与海外通商之路,又是文化之路;广竹之丝路,不也是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么?!

        (2006年7月3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