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艺地方化的一面旗帜——评郭福平的文艺创作



  正值金夏丰收季节,在粤北文化古都——韶关市,韶关学院和韶关市文联等单位举办郭福平作品研讨会,是件很有意义的文坛盛事,谨致热烈祝贺!

  郭福平是一位有成就、有特色、有影响的中年作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他的作品几乎年年获奬,获奬作品的数量和次数之多是不多见的,他所获奬项的层次和种类也是相当齐全而多种多样的,从市、省评奬到全国评奬,从业余创作评奬到专业创作评奬,从报刊评奬到政府评奬,从小说、小品、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到戏剧、电视、戏曲,以至保险征文、献礼征文和“五个一工程奬”。所以,完全可以称他是作家中的一位获奬大户,或者称之为“奬运”亨通的作家!

  为什么郭福平能“奬运”亨通呢?固然在于他的天赋和艰苦努力,但我认为重要的是他长期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坚持实践一种创作思想和精神,这就是:写本地方的新人物和新世界、将世界和全国最新最好的文艺创作经验和方法,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素养,以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作品,为本地方和群众的需要服务。他的创作目的和对象明确,创作的内容和艺术适合自己风格,作品顺应时势、为地方需要并受群众欢迎,自然机遇频至、“奬运”亨通。

  为本地方和群众需要服务的思想和精神,我想是可以用文艺地方化的概念称谓的;当今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强县”等号召的实质,是文化地方化、地方文化化。文艺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或一部分,文艺地方化的提法也即是这些号召的一种体现或一个部分,其内涵和实质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当前尤其应当强调的一个方面。因为近些年来,文艺界较多强调走向世界,强调拿出世界性、全国性的高、大、尖作品;这些强调无疑是必要的,但忽视地方和群众的现实需要,则失之片面。近些年来,我们的确存在对文艺普及和地方群众需要注意不够的问题,在创作上也较少注重地方的生活现实与世俗风情的反映,致使文艺创作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地方群众的倾向日益明显。所以,我认为提出文艺地方化的口号很有必要。

  鲁迅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古至今,在世界和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大都是鲜明深刻表现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之作。实现创作具有世界或全国水平作品的目标与文艺地方化,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认为郭福平的创作成就和特色也能证实这个道理。

  首先从他全部作品的题材和立意上看,他的创作全都是取材于他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反映本地方现实生活的新气象和新问题,但却又是站在全国和时代的高度去把握本地方的新气象和新问题的。例如荣获广东省文艺最高奬项——鲁迅文艺奬的大型现代采茶戏《青山水东流》,写的是粤北山区农村石溪管理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事,全戏围遶着因修公路经过本区而得五个农业人口转与非农业人口(农转非)指标给谁的问题,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在干部和干部之间是先公后已还是假公济私、是秉公办事还是走后门的对比和较量,写得淋漓尽致,甚有山区农村特点,而又是当时带全国普遍性的问题。显然,作者既站在全国和时代的高度、又扎根于粤北农村的生活实际,以活灵活现的粤北山区生活情态,将这普遍性的新气象新问题成功地表现出来的。著名戏剧家红线女称赞这出戏“是反映现实的佳作,是一朵散发着阵阵清香的山花”,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郭福平的作品大都如此。

  郭福平是一位很有职业责任感、又很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创作大都是为本地方服务的,又都是为当今时代服务的,是为推动现实发展而写、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实际效应的。他长期在韶关市文化部门工作,从专业创作者到担任行政领道的职业,都具有进行创作或组织创作的责任;地方文化需要较多戏剧演出,而地方剧本的创作往往“吃力不讨好”。郭福平明知个中滋味,仍任劳任怨地坚持下来,即使在主要精力担负行政领道职务之后也不推卸创作。他的作品大都是在这高度责任感的主道下完成的,也是以此为动力而取得成功的。如:2001年,他创作的大型采茶戏《霜雪山梅红》,就是为本地方、也是为时代进行“三个代表”教育的需要而写的。但郭福平并不因是宣传品而马虎从事,而是极其认真地以自己最大艺术本领进行创作,精益求精,成为优秀作品,深受欢迎。当年,韶关市党政部门发出《关于组织观看采茶戏[霜雪红梅]的通知》,并先后荣获广东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奬”、中国戏剧文学第二届铜奬等省级、国家级的奬项,可见为地方服务的创作,也是可以取得高级水平和全省、全国影响的。

  郭福平是位多产作家,又是创作的多面手,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小说、小小说、小品、故事、歌謡、儿童话剧、戏剧、戏曲等艺术门类,他都能操作,都写出获奬的精品。他的作品数量多、艺术门类多、创作题材多、典型人物多、艺术手法多,但大都是写本地方现实生活的人和事,写本地方的世态风情,用本地方群众熟悉或传统的艺术门类或形式创作,从而写出的是充满本地方现实生活气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为本地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又是受到全省、全国好评的精品。如:他的小说《冬冬》,小品《送礼》写的儿童故事,都是很有地方特点和生活气息的,又都是获得全省、全国儿童文学奬的作品;他的报告文学《兴许还有更多内容》、《能人当支书》和《“寒极”春光》,写的都是本地方的人和事,也都分别获省市重要奬项;特别值得赞许的是:郭福平开始是创作儿童文学著名,出版有儿童文学集《冬冬和田田》,后来以写小说、小品、报告文学亨有声誉,出版有小说集《局长家的猫》,但他不以此为满足,也不以自己的所长和兴趣为写作前提,而是以本地方和群众的需要为重,近些年将精力主要转向创作自己陌生的采茶戏。这种戏是仅在粤北通行的小剧种,有地方局限,艺术程式也有限。郭福平不因此而嫌弃这种地方艺术,而是勇敢地去把握它,继承这剧种的艺术传统,又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段去改造和丰富它。如他写的《555变奏曲》和《梨树湾近事》,是“无场次现代采茶戏”:他写的《青山水东流》、《霜雪山梅红》,也都是冠以“大型现代采茶戏”之称谓,明确其与传统有所不同,可见他是既继承又改造的。他这种不厌弃采茶戏艺术地方性和观众面窄、而是充分利用其为本地方服务、并予以改造发展的精神和做法,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他的这些作品在本地方受到热烈欢迎的同时,又获得了全省或全国性的奬励:《青山水东流》获全国电视戏曲片评选二等奬,《霜雪山梅红》获中国戏剧文学铜奬,也体现了越是地方的也越是全国的这个道理。

  尤其可贵的是:郭福平从创作启步到现在,是一贯地、坚定不移地坚持这种文艺地方化的思想和精神的。我有幸在20世纪70年代初结识郭福平,此后一直关注他的创作。他当时才16岁,是我在粤北主持的首期文艺创作学习班年纪最小的学员,他当时是在农村劳动的业余作者,后来做民办教师,他开始的作品是写本地的儿童故事,逐步写小说;新时期之初考上大学,在粤北读书,毕业后留在粤北工作至今,也是一直从事为写粤北的文艺创作至今,三十余年如一日,既不以为地方群众写作而自卑低人一等,也不因连连得奬而趾高气扬,始终刻苦耕耘,不骄不躁,坚持不懈。这样的创作道路,也从纵的走向上体现和证实了他这种创作思想和精神是由来已久的,是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他之所以能一直坚持走这样的路,任劳任怨,无憾无悔,显然在于他内心有一股深厚的家乡故土的文化情结,有一种以文艺创作为天帜的作家勇气和责任心,有一颗为地方、为时代、为群众做实事的赤诚之心!

  所以,无论从创作实际、创作特点、创作成就,或者从创作思想和精神、创作道路、创作影响上说,郭福平当之无愧是我省文艺地方化的一面旗帜,我们应以他为榜样,倡道文艺地方化。

  (2004年6月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