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敏感·贴切·独到——序叶丹蓉论文集《羊城采英》



  叶丹蓉女士是《广东艺术》的资深编辑。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一直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坚持撰写并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化艺术评论文章,累积已有数十万字之多。如此关切现实,勤奋写作,持之不懈,硕果累累,实乃可钦可敬!

  现在,她将这些文章精选,汇编为《花城采英》,嘱我代读一过,并予奉序。由于在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和70年代后半期,也即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和之后共约20余年时间,我分别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和《作品》月刊,做过文艺评论编辑,也同样是在从事编辑工作之余,一直坚持撰写文艺评论,故称得上是丹蓉女士的早年同道。所以,读她这部书稿特感亲切,对其中所付出劳动的艰辛尤能体会,对其中的精华和功力所在尤能领悟,并有“过来人”对后起之秀的期待感,从而,我也就感到为其写序是义不容辞的事了。

  正因为这样的历史与现实的对应解读,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她在这部书稿中所体现她的艺术评论,不仅是填补了过去评坛的某些不足,而且在当今评坛也是独辟蹊径、自成一格的。其主要特色是:敏感、贴切、独到。

  报刊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对现实状况和发展动向特别敏感,尤其是对自身刊物所属专业领域的现实和走向,更应敏感过人,编发或撰写出对现实有影响的文章,使刊物受到关注和欢迎。丹蓉女士首先就较好地具有这种敏感素质。例如,2002年政府启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之初,她即发表《“幸福”》一文,指出:应当注意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区别,不可千篇一律,不搞浮夸风。在《何谓“自主创新”》一文中,及时针砭了一些“不切实际,忽视环境区别、区域区别、传统审美意识区别”的现象,提出应采取“较比”(即:在同类项目较比,在自己开展的活动中将过去与现在较比)方法,才能显示出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所在,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如果说她这些敏感实例是属职业性敏感的话,那么,她还有些敏感则是颇有地方色彩的,如:她将文集取名为“花城采英”,而且每个部分的标题分别冠上“流花湖畔”、“越秀远眺”、“白云深处”等带地方色彩的词语,每篇文章也都是写本省艺坛的事。由此而使得这部文集,既有时代性、专业性,又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想当年,我做文艺评论编辑的时候,撰写和组织艺术(包括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评论稿件,比文学评论稿件困难得多。因为这些是较抽象的艺术,而且创造形象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同,只懂艺术理论而欠缺创作实践的人,大都难说清楚,即使写出文章也往往是隔靴搔痒,不着其里,不到其位;而有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则往往是重创作、轻理论,或者是不太善长写文章用文字表达。我想,这些恐怕是造成我省有影响的艺术评论家较少、艺术评论长期落后于艺术创作状况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现在读到这部书稿使我很兴奋,因为我从中看到艺坛正在冒出一位既有创作实践又有理论素养的评论家,填补了戏剧舞蹈表演艺术评论的欠缺。当我读完《红线女与她的“念白”艺术》等篇章时,情不自禁地为其精到、贴切的艺术分析所折服,当即看出这必是具有舞台表演艺术经验而又是受过高等艺术理论教育的人写出的文章。果然不出所料,查看有关资料才瞭解到:上世纪70年代,她在艺术学校表演系毕业后,曾在广东琼剧院做过演员,扮演过现代和古代各类人物,在剧坛小有名气;其后,她还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了道演专业。这些从艺经历和实践经验,使她特能看出其他表演艺术家的精华和功夫所在,并对其作出理论的剖析和升华。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这篇文章中,她很有层次地具体分析红线女的特点:首先,在总体上指出红线女全面“精通中国戏曲艺术‘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之精髓。因而她不但唱得‘真’,唱得‘深’,唱得‘美’,而且唱得‘细’,是一个很会唱又很会演的演员”;接着指出,在众所推崇的“红腔”中,红线女“独具匠心、娴熟自如的戏曲念白所展现出来的光泽,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憾事,并内行地指出:在戏曲艺术中,念白具有“四两唱,千斤白”的分量;接着,又分析出红线女运用念白特别讲究“符合所扮演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幷且“充分利用自己独特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讲究韵律和充满内涵的对白中,努力寻找创造人物个性化的表现支点”;紧接着,更具体地以红线女在《关汉卿》中演名妓朱帘秀的念白分析为例:第一次出场,不是采用常见的先声夺人“内唱”,而是在人物款款出场后,以一段自白定场诗介绍自己卑微的身世和处境。此段念白,“先是用比较低沉的音调作了叙述性的处理,为后面语调的扬起和变化做铺垫”,当念到“琵琶弹断几多弦”中的“几多”二字和“湿透红毡枉自怜”的“毡”字时,却有意地停顿了半拍,然后加重语气用一个高八度对比甩腔把“弦”和“枉自怜”念出来,使这段念白在节奏处理上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最后以马师曾、红线女合演《蝶双飞》一曲的“唱中插白”分析,进而将红线女的念白艺术的经典性点现出来。如此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从规律到个别、从平和到起伏、从低呤到高调的唱白分析,不是用认真、细致之类赞词可说清楚的,因为这种识辨艺术精华及其功力所在的本领,以及对其进行分析的功力,非得具有切身的实践体验和较高的理论功力不可。正因为丹蓉女士具有这样的体验和功力,所以她的艺术评论,从实践到理论都极其到位而深入,尤其具有点出要津、论析贴切的特色和优势。

  照我看来,文艺评论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功底较深,以概括分析的理论功力见长,这类人多在高校或科研机关做学问;另一类是实践经验多,以对现实和实际的艺术感应力特强为优势,这类人多在报刊或文艺社团工作。文艺研究和理论批评的职责,就是论析文艺现象和艺术形象。前类人着重理论,较擅长论析文艺现象;后类人重实际,对艺术形象的感应力和论析力特强;能并具两类优势的评论家为数甚少。丹蓉女士当列于后一类评论家行列。从这部书稿可以看到,她不仅对她有过切身经验的表演艺术的评论,有不少贴切过人的论析,对于其他文化现象,尤其是对音乐、演唱、舞蹈、美术、化妆、民间艺术、南派武功等等的艺术形象都很熟悉,感应力特强,有关这些艺术的评论文章,都有自己的发现和论析,有自己的声音和观点,从命题到论析都很现实、很实际,尤其是具有特别鲜明的独到特点。

  例如,她在《红氍毹上的郑培英》一文中,对这位擅长演悲剧人物、从而被誉称为“催泪弹”的演员,在《秦香莲》中扮演秦香莲的表演中,如何以各种戏曲艺术手段层层深入地催人泪下的精湛表演,作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论析:在《掌声和鲜花中的唐彪》一文中,写到这位著名歌唱家在东北演出时,接家中告知父亲病危消息,因路远不能赶回,仍照登台演唱,当他唱到“让我拥抱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时,父亲的面孔和歌词交织在一起,强忍的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他年轻的脸庞。这段描写,也是丹蓉女士才有的独到理解。在《我看粤北采茶戏“人生路”》一文中,对戏的道演在“迎亲”一场的处理,点出:“新娘揭下了盖着的红头巾,一瞬间,高加林、刘巧珍和新郎马山3人都惊呆了。道演在这里用了‘停顿’的手段处理”,像影视片中的“定格”镜头那样。这也是丹蓉女士对艺术形象感应力特强而具有独到特点的典型体现。

  当然,作为一位艺术评论家,丹蓉女士尚有仍须努力之处。但总的来说,能具有上述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已属很不客易。前途似锦,来日方长,想必不久的将来,她必定更加成熟,更有成就。

  (2007年1月14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