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凝现海洋文化的一串明珠——《开平碉楼文化丛书》总序



  对于开平碉楼文化,我曾经两次到实地考察:一次是在2004年初,以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的身份,陪同以考阿丽丝女士为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团,前往考察海上丝路文化遗产;最近一次是2006年秋天,率领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专家团,前往考察侨乡文化。这两次考察,恰好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论证开平碉楼内含的文化性质,即:既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又是侨乡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的文化价值及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卓越,我想是其最近获得我国向联合国推荐评其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根由。

  获得如此殊荣,当然值得欢欣鼓舞,热烈祝贺!与此同时,我想更当继续深入研究与弘扬其内涵、精神、价值和意义,并对其进行更有效地保护、利用、开发,以使其更辉煌并持续发展。

  由此,我感到首先要充分认识开平碉楼及村落群被推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并应借此而大力宣传,廓清历来海内外文化界对我省、以至对我国的一些差误认识。例如,前些年文化界曾有广东是“南蛮”,是“文化沙漠”之类说法,又有“建设文化大省,却无世界文化遗产”之事实。这些认识差误,当会由开平碉楼及村落群,作为我省在世界文化遗产上实现零的突破开始,并随着更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被承认,尤其是更多更新文化成果的创造、涌现,这类认识差误也必会随之消除的。当然,仅从这消极面说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更多看到其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在研究、保护、开发文化遗产上带突破性的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我国自古即有的海洋文化性质的肯定与弘扬。因为以著名的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来认为:中国并没有“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见黑格尔《历史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有些少中国青年学者也跟着论说:中国“没有海洋文化,是注定落后的”。这些人应当看到:开平碉楼,是早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的华侨归国所建,是汲收西方文化并中西结合的建筑,是海洋文化早在中国生根落户的铁证;它又是中国侨乡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华侨(广东华侨占多数)遍世界,是引进西方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族群,因而在侨乡中的碉楼文化,更是储贮海洋文化的宝库。现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其为世界文化遗产,实则是由世界性文化机构确认其性质和价值,也即是具有肯定其体现中国自古有海洋文化的意义。这个肯定,对于我们广东及其所从属的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更是直接而具体的,因为开平碉楼文化,正就是广东和珠江文化海洋性的突出体现和典型代表之一。

  值得高兴的是,正当开平碉楼及村落通过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初审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开平碉楼文化丛书》出版了,这也是一件具有日月双辉意义的事:如果说,开平碉楼是以建筑实体而凝现其内涵海洋文化的物质载体,那么,这套丛书则是凝现海洋文化的一串艺术明珠。

  这套丛书,既是辉煌碉楼文化的艺术和文本再现,又是对碉楼文化内涵纵深开掘并持久弘扬的传世文史珍宝。因为这套丛书分别以不同视角、以不同文体去探究和表现碉楼的历史沦桑和文化内涵,既填补了碉楼建筑不能详现历史之不足,又具有碉楼建筑所无的文本和艺术再现并传世的功能与作用。《碉楼背后的故事》,以史话文体纵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开平出现的三次向海外的大移民潮,揭示了碉楼建筑内含的血泪史;《开平风物》以纪实文体,系统地介绍开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碉楼的社会环境及其所代表的侨乡特色;《故乡烟云》以散文文体,分别以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为视角,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功力而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并升华碉楼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庄园依旧》是一部长篇小说,以谢氏家族的一段风雨飘摇史,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侨乡风情画卷;《画家司徒奇》以著名华侨画家的传奇一生,既展现了以他为代表的著名华侨司徒家族的风采和奋斗史,也展现了华侨知识分子的奋斗道路。总体而言,这套丛书可说是分别从纵、从横、从面、从点、从实境、从人物等多视角、全方位、成系列地研究、保存、推介碉楼文化的力作。每部都在碉楼文化的展示中,体现了华侨和侨乡所传入和代表的海洋文化,而且也体现了华侨和侨乡人民,在海外和在侨乡也参与创造海洋文化,有力地说明瞭:我国不仅早是海洋文化大国,而且也与西方国家一样,同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我想,这是尤其可贵的。所以,我很乐意为这套丛书写此总序。

  ( 2006年12月2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