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南古文化立交桥的历史形象读本



  ——梁健、何露编着《韶关印象:历史与文化》序

  粤北韶关,可谓我的第二故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从广州《羊城晚报》社被无罪流放到这里,前期在黄陂五七干校劳动,后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共约8年之久;改革开放后,我被聘任为省政府参事,负责政府文化谘询工作,迄今已达15年,在全省各地考察文化,其中考察最多的地方,首数韶关。所以,韶关是我人生历程中具有仅次于故乡位置的地方。

  我之所以对韶关情有独钟,除了这是自己患难地的原因之外,还在于这里有极其丰厚的古文化遗存,尤其是在我率领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教授对其多次考察中,不断地对其文化内藴有新的发现,并作出了层层深入地发掘。如:开始我们发现南雄梅关珠玑巷是中原人南迁的中转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地,是岭南以至海外姓氏文化的发祥地和祖根地,由此提出在此开发寻根旅游和组织后裔联谊的建议;不久又发现这是海上与陆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后来,又先后在乳源发现西京古道、在南雄发现乌径古道:2002年为纪念南华禅寺建寺1500周年,提出举办六祖文化国际论坛创议,并为惠能大师作出荣称珠江文化哲圣的定位;2006年初,在对韶关古文化再次全面考察之后,提出了在韶关举办海陆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并着力打造为三个“文化之都”(即:海陆文化交汇之都、古道文化之都、禅学文化之都)的建议,并在《南方日报》“广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导专版上,为韶关作出文化定位:“岭南古文化的立体交叉桥”。……可见我还是尽力为弘扬韶关文化做了一些实事的。

  然而,我所做这些事,还是零碎的、不够全面的。多年以来,我一直期待有一部全面介绍韶关历史文化的著作问世。现在读到梁健、何露编着的《韶关印象:历史与文化》书稿,真有喜出望外之感。因为这部著作,不仅实现了我的期待,而且是一部很有特点、很有价值的书。其特点主要是:

  一、以线点结合的结构,缩影韶关数千年历史文化。书中将韶关从远古至民国的历史,理出了一条“雄强振动的历史脉搏”红线,并在这条历史红线的每个时期(每个章节),突出韶关特有的亮点,如:旧石器时代的“马坝人”,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夏商周时代的“小器”,秦末汉初的粤北“三关”与设置曲江县,两汉六朝的始兴郡,以及陈朝的侯安都,隋唐五代的张九龄和大庾岭新道,元明清的陈磷援朝抗倭和三大关税征榷,民国时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等等,都是以线带点、以点亮线、线点结合的。由此,此书既写出了中华民族史中的韶关史,又在地地道道的韶关史中映现出民族史,而不是孤立的韶关史或一般的民族史。

  二、以録、记互彰的方法,使全书具有史实、史论、史象合为一体的特色。书中的记述,多録用古籍中的史实,又多録用具有重大史实价值的图片。如此做法,可谓之“録”。全书的每个章节,都有着者所撰的“读史札记”,以画龙点睛笔法,点出其史实、史象内涵,亦即史论,可谓之“记”。此“记”既是从所録之史实、史象升华的议论,而“记”中也録有更简赅的史録,从而更显翔实有据;而所“録”之史实、史象,因有“记”之点拨,内涵更显、意义更高。例如:《陈磷抗倭援朝》一节的“读史札记”:“公元1644年,明亡。陈磷之孙陈泳素不愿事清而为清朝所不容,不得已乘船东渡黄海到达朝鲜,找到其祖陈磷在古今岛为纪念抗倭胜利而建的关公庙。陈泳素止不住为其祖的赫赫战功和自己国破家亡仰天长叹。之后他即蛰居在今韩国全罗道海南郡皇朝里(今称德松里)。陈氏后裔之所以能在这里安然无患,躲过清朝的迫害,是因为朝鲜感念陈磷的功德,因而受到了朝鲜李氏朝廷和当地人民的保护,最终他们也融入韩民族的肌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陈磷后裔在韩国繁衍十数代,近300户”。这札记显然有交代“后事”的作用,但其録记结合、相互显彰的作用也是极其明显而成功的。

  三、以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风格,使该书成为既是文化学术著作,又是文化普及读物。书中所述的史实、史论、史象,都具有学术性和史料牲,又具有普及性和可读性,表现在书中的録记文字,都较浅白,有文采,并带故事性;所録图片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欣赏价值、道游价值。例如,《历代对韶文化的阐释与弘扬》一节,开篇讲清楚“舜帝未必到过韶石,又未必在韶石奏了韶乐”,但历代文人为了“以实是州之名”,还是千方百计地使韶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百善之地”、“虞舜之邦”、“古虞名郡”,将虐韶文化精神化、形象化。接着列举了隋唐以降历代文人,包括韩愈、张蒙、余靖、苏轼、杨万里等到过或撰写有关诗词的故事,并有精美耐看的照片或配图,使人读之明白而饶有气韵,有情节,有诗意,将本来只是传说、而且明知是“未必”的史实精神化、形象化,从而使得韶石山、皇冈山,以至韶乐、韶音、韶亭、熏风楼等均赋有神圣而丰厚的文化内藴,也就具有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风格了。

  正因为本书有这些特点和价值,所以,我乐意接受编着者之邀约,写下这篇以“岭南古文化立交桥的历史形象读本”为题的序,以表推介之意。

  (2008年9月18日于广州康乐园寓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