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的发现与弘扬——《良溪:后珠玑巷》前言



  2006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教授,到江门的蓬江区考察侨乡文化,发现在该区良溪村有座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罗氏宗祠堂,是该村罗姓村民为纪念南宋时从粤北南雄珠玑巷人南迁的首领罗贵而建的。祠中有付长联,记述了罗贵南迁至此发祥的历史:“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家,历险际间尝独任;开基塱底,分居广、肇、惠、韶、朝各群万千世,支流北派尽同源”。这付长联,与史料记载南宋时罗贵率领从中原进入粤北南雄珠玑巷多姓民众南下开发的历史相契合,清楚地列举出这批民众到良溪(古名塱底)村后,又进一步扩展至广州、肇庆、惠州、韶州、潮州等地开发的走向和历史。而且,在该村至今仍存罗贵之墓,墓碑记是清干隆年间重修。由此,专家们认为:这是南宋时期以罗贵为代表的中原人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又进而迁移珠江三角洲乃至海外的中转站或中转地。所以,可称之为“后珠玑巷”。

  这个发现和文化定位,是很有新意和深意的。因为自秦汉以来,有多次中原人南迁岭南的移民潮,发生在宋元时期的珠玑巷移民潮,是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铺盖面最广最远的一次,仅宋元之交的百年间即有三批百万以上移民南下,从唐宋至明清的千年岁月,自北南下移民源源不絶,从珠玑巷迁至岭南各地,其中不少后裔又于明清后迁往海外南洋、欧美各国定居,成为海外华人华侨。显然,在这长达千年、延及世界的大移民潮中,理当是有带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折点的;而对这转折点的找寻和定位,也理当是以这移民潮首领人物或群体的移民路线及其行踪实证为依据的。从现有资料上看,虽然南下移民姓氏甚多而分布很广,但有遗存材料者甚少,唯罗贵及其所领三十六家(姓)南迁族系资料较多较全;而罗贵又是这移民潮的首领人物。所以,专家们以罗氏宗祠和罗贵坟墓所在地的实证为依据,对良溪村作出“后珠玑巷”的定位,是有理有据的新发现。

  以珠玑巷为标志的移民潮,是中国古代移民和姓氏变迁的一部悲壮史诗,是体现民族传统精神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中华移民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典型体现,可谓之珠玑巷文化。其主要精神是:“异性一家,同舟共济,勤劳勇敢,务实包容,开拓进取。”(见电视片《千年珠玑》主题词,并见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会长黎子流的贺词)。以良溪为标志、并以罗贵等三十六姓后裔为代表的“后珠玑巷”人,在珠江三角洲和向海外的开拓,则是这种精神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具有更大的“海纳百川,开拓进取”的内涵和境界。所以,“良溪——后珠玑巷”概念的提出和探讨,是对珠玑巷文化的进一步发掘,是对珠玑巷精神的更大更新的弘扬。

  正是本着这些目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江门市委宣传部和江门市蓬江区委宣传部,于2007年10月在广州和江门联合举办了“良溪——后珠玑巷”学术论坛,来自北京、上海、武汉、香港、澳门,以及本省的学者、记者,共50余人莅会。会上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入探讨,求同存异,学术气氛浓烈。本书是提交论坛的论文、发言及中外媒体相关报导的汇编。

  本次论坛结束不久,在良溪村新发现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白沙)为《罗氏族谱》所写的序言。这一发现,为良溪村的定位提供了更有力的实证,特编入本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是早期研究珠玑巷文化的学者,他领衔著述的《珠玑巷人迁移路线研究》一书中,有《珠玑巷宋代居民罗贵南迁事件》专章,为罗贵到良溪开拓及其后裔到海外的发展,作出了翔实论证;曾祥委、曾汉祥两教授在前些年主编的《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有《珠玑巷移民后裔的海外拓殖》专章,也为后珠玑巷移民的海外开拓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江门侨乡调研报告:《打造侨乡文化  使历史更辉煌》,以及谭元亨教授提交的省政府参事建议:分别提供了发现“良溪——后珠玑巷”的缘起和今后努力目标,都是与本次论坛密切相关的重要文献,所以一并编入本书。

  谨向为举办本次论坛和编辑出版本书作出贡献的所有参与者、支持者、赞助者,致以衷心的谢意和敬意!

           (2007年12月2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