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文明的实证 海上丝路的辉煌——《海上敦煌在阳江》前言



  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看来,具有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的国家,才是具有工业文明的现代先进国家,而位于世界东方、倚在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东岸、具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则只是内陆文化、农耕文明的国度,是注定落后的,不能进入海洋大国之列。持这种观点人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权威学者,是19世纪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中国“并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令人费解的是,直到20世纪后期已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有些年青人还认同并大力推广这种观点。也许,随着改革开放取得成就日益增大,中国在世界的声望日益提高,持这种观点的人会有所减少或改变,但还不能说是所剩无几或完全改变的。

  事实胜于雄辩。如果说,明朝时郑和下西洋这件当时震惊世界的海洋文明大事,发生的时间还不够早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海Ⅰ号沉船,其确切年代是南宋,比郑和下西洋还早2百年,距今800余年,应该是够早的海洋文明实证了吧?

  何以说南海Ⅰ号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实证呢?从现在对这沉船的科学考察,起码有几点是足以证实其海洋文明产物的:一是已确定其为远航海船,说明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的先进;二是船上载有大量瓷器商品,证实是运货商船,说明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与文化已是世界性的;三是这些瓷器货物因其特有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而受海外欢迎,成畅销货或收藏品,体现了当时中国产品和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这也就是海洋文化实力;四是这船的构造和技术,当时能飘洋过海,而沉船后又能近千年不散不腐,体现了当时航海造船技术已是世界前列;五是80年代后期,对这沉船从水下发现、勘探、取证,到将其装厢、起吊、运进室内,以至让其“安家”的“水晶宫”设计、建造与保存环境,都运用和创造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海洋技术与文化,等等。所以,完全可以说,南海Ⅰ号是中国从南宋至今800余年都具有世界最先进海洋文明的有力实证,同时,也是对那些至今仍持有“中国非海洋大国”偏见者的实例开道。

  南海Ⅰ号沉船,是考古界、尤其是水下考古界的巨大收获。它是迄今水下考古发现中的三个“最”(即:最大的沉船实体、年代最早、文物数量最多,约5万到8万件)的历史文物,无论是其文物的规摸和价值,或是对其进行考古的技术和水平,在考古、尤其是在水下考古史上,都是一个新的座标。但更深层次地说,其文化价值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意义。因为它是海上的通商沉船,是古代海外交通史的遗物。古代海外交通之路,也就是外国人最早起名的“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线,即当今世界通称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通商、移民、交往、友谊之路,其遗存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所以,这条沉船及其所藏遗物,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的陆上交通线,即通称的陆上丝绸之路(又称西域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今西安),其文化标志是甘肃省内的敦煌,因该处是丝绸之路文物的集粹地,量多(5万余件)值高,是标志性的圣地。故敦煌之称,既是地名,也有文化积淀深厚而辉煌之意。在海上丝绸之路来说,虽然开始研究的时间较迟,起步晚,但现在学者已弄清楚其发端时间同样在汉武帝年代,从《汉书·地理志》查到最早的历史记载的西汉始发港是在雷州半岛的徐闻,而其最有标志性的文物集粹地也尚是空白。南海Ⅰ号出现,立即以其三个“最”的优势和海上丝路的性质而受到举世瞩目。以黄伟宗教授为首的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和广东省海上丝路研究开发项目组,在发现徐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之后,紧接着又为南海Ⅰ号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幷且挥笔作了“海上敦煌在阳江”题辞,确切地表述了这船文物以其量最多、值最高而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的标志地位,并以此而与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标志的甘肃敦煌相辉映,形象地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辉煌,同时也高度地概括了这船文物所体现的自南宋以降800余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南海Ⅰ号满载一船珍贵的宋代文物,同时也载着800余年的中华海洋文明史和海上丝绸之路史。饶有意味的是:南海Ⅰ号从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年底被打捞出水“进宫”,正好20年。这也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丰富的辉煌的历史。就考古界来说,对南海Ⅰ号的发现、勘探、打捞、出水、进宫、保存,都是水下考古的新课题,可以说是启开中国水下考古的历史;又由于运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去进行,所以又可以说由此开始了现代科技参与考古的历史。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的研究上说,南海Ⅰ号是在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在2000年发现徐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从而受省政府批准正式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初期开始勘探的,同时又是在这项目进程中,将其作为广东、以至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出“海上敦煌”定位的,幷且与此同时或稍后,在沿海各地陆续发现了历代海上丝路古港,尤其是在南雄梅关等地发现了填补学术空白的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显然这些古港与通道,都与南海Ⅰ号有密切关系,都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链条上的珍珠。作为“海上教煌”的南海Ⅰ号,当之无愧是其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珍珠了。所以,也可以说南海Ⅰ号的研究开发,也体现了广东启开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幷且是广东、乃至中国和世界当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最大亮点。由此也可见在阳江市美丽的海陵岛港湾,特建一座“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其“安家”,真可谓“量身定做”、名至实归的。

  自2007年夏天到年底,即南海Ⅰ号从准备打捞到正式出水“进宫”的时候,随着由考古、打捞、科技、航海等专家和工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开进现场,开始打捞大会战的同时,国内外200多家媒体记者也云集阳江,对南海Ⅰ号进行聚焦报导,启开了考古史上为数不多的新闻大会战,发稿量和信息传播面均突破考古新闻的历史纪録;作家们也纷纷以敏捷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的精品参战,摄影、绘画、影视、小说等艺术门类的里手也争先登场,又将这考古盛事演化为文坛大合唱。这些大会战和大合唱,真可谓合奏着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欢送南海Ⅰ号进入它的现代新居“水晶宫”,同时也结束了它丰富多彩而又神秘迷离的历史,进入了科学解剖和启发人们穿越历史的新阶段。

  我们编印这本书,是通过南海Ⅰ号从发现到“进宫”的20年间(尤其是2007年),从《阳江日报》和各种媒体发表的大量有关文件、新闻报导、报告文学中,精选出有代表性、阶段性意义的篇章,体现出南海Ⅰ号所内藴的文化内涵,它的文物和文化价值,它所负有的海洋文化史和海上丝绸之路史、以及在广东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是一部历史记録,又是一部文献汇编;是一部新闻性的学术史料,又是一部介绍性的普及读物。

  谨向为南海Ⅰ号作出贡献的各界领道、学者、记者、工人们致敬!向编入本书文章的作者和编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2008年4月2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