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专 着 类



  从1986年至2008年,出版个人专著13部,共约500万字。

  一、《创作方法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41万字。该书开拓性地将创作方法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开创性地将世界与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流派及其创作方法的发展及相互之间相承相拨的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全面地述评了每种创作方法的形成过程、理论和创作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家和理论家的体现与贡献。该书问世时有多家报刊发表评论或消息推介,称之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创作方法发展史研究的专著,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奬,并被列入《广东省社会科学志》、《广东省文艺志》和《中山大学年鉴》中。

  二、《创作方法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25万字。这是《创作方法史》的姐妹篇。该书开创性地将创作方法作为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系统性、传承性的领域,从论证创作方法的特性及其与诸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其确立理论系统,并以论述鲁迅关于创作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新理论与新实践,作为确立这理论系统的依据和分析实例。该书出版后学术界称其为“创作方法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填补学术空白”之作,被列入《二十世纪中国文艺论著》和《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録》中,曾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奬。

  三、《新时期文艺论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20万字。该书是作者从1978年至1988年发表的文章结集。这集文章,以一定的视角,从纵向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文坛的飞速发展变化,也从横向反映了这十年中每年的主要文学概况,因为其中有为提交国际学术会议而全面评述新时期文学状况的论文,有对代表作家或代表作品的评论,有对当时创作新现象、新潮流、新实践而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以及若干文坛大事的回忆。该书出版后,被学术界称为“在现实发展中迸发的理论火花”之作,获中国新文学学会“云冈杯”文学奬。

  四、《欧阳山创作论》——花城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25万字。该书的《内容简介》称:“欧阳山是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研究论述这位老作家创作的专著。作者通过对欧阳山的创作道路及其代表作《一代风流》的来龙去脉的论述,以及多年来发表的有关评论,对欧阳山的艺术道路、每个时期的创作特点、总体的艺术风格特征作出全面系统的独到剖析,并在典型创造、创作方法、形象结构、语言艺术等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对当今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都有参考意义”。该书问世后,学术界称其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新成果”,获广东文艺最高奬——鲁迅文学奬,被列入《广州市志》和《广东省文艺志》。

  五、《欧阳山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35万字。该书《内容简介》称:“本书是著名老作家欧阳山的首部评传。它以‘传’引‘评’,以‘评’带‘传’,从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的框架上去述评欧阳山的文学道路,透过对欧阳山人生每个阶段的传评管窥每个历史时期的整体文艺态势;从整体文艺创作看欧阳山的艺术风格、艺术经验及其作品价值,又以此探讨数十年来反复出现、迄今仍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尖鋭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问题”。该书被学术界称为“史论结合,褒贬公允”之作,被列入《广东省文艺志》。

  六、《文化与文学》——花城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33万字。该书《内容简介》称:“文化学的研究是当今时代的热点,对文化的文化观照和以文化观照文学更是新的课题。本书是作者近几年的论文选集,包括提交国际性、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的报告,对于老作家和新作家的系统研究,对于当今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的评论,尤其是对现代珠江文化特征的探究,都贯穿着文化观照的学术思想,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了作者自成一格的文学与文化观”。书中附有著名文坛大师欧阳山、陈残云、秦牧、杜埃对作者热情评价的信或题辞,以及作者在前些年引起争议的著名论文:《论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及相关资料。出版后被海外报刊称为“神州文化学研究新突破”之作。

  七、《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36万字。该书的副题是“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观照”。《内容简介》称:“本书是作者以自成一家的文化观和文艺观论析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当今文学新现象与珠江文化的系统专著”。该书出版后,被学术界称为“独具创见,自成体系”,“推动文化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新型论著”。该书校对不力,错字多,遗憾。

  八、《文艺辩证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36万字。该书《内容简介》称:本书“是作者在中山大学开设多年的专业课程,也是全国大学首家开设的课程。本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逐步积累、逐步撰写而完成的。它以唯物辩证法为指道,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全面探索文学艺术的特征和规律,以艺术辩证法重构文学艺术的理论系统,以中外古今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美学家、理论家的实践经验和论述,特别是以各种哲学观、美学观、文艺观的学派和流派的代表理论和创作实践,作为其依据和基础,具有:汇千家百派之说为一说,化传统与现代之论为一论,融哲学、美学与文艺学于一体,统文学艺术诸领域之理论与创作的纵横课题为一系的特点,是一部前沿性、交叉性、跨学科,而又有丰富知识性、资料性、实践性、实用性的、自成体系的新型学术论著”。该书被多家大学采用为教材或参考书,学术界称之为创立“文艺美学的理论架构”,并具有“体系性、综合性、实用性”之作,海外影响特大。

  九、《当代中国文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30万字。该书《内容简介》称:“本书概述了当代中国文学(从1949到1999年)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脉络,论析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论析在文艺发展中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创作发展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注重以作家的言论印证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特色,特别着意论析总体发展态势和新的文艺现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究发展规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简明性、知识性、理论性,并突出论析特征和发展走向的特点。本书是大专院校文科教材,亦可作自学考试和文艺爱好者的参考读物。另行出版有配套读物《当代中国文学名篇选读》,对教学者和学习者使用方便”。问世后被多家院校使用为教材,学术界称之为“把握当代文学的一种方法论”之代表作。

  十、散文集《浮生文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33万字。该书《内容简介》称:“本书是作者文学生涯四十余年的散文”结集,汇编了五类作品:‘足迹文照’是作者近年到西欧五国、美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各地旅行所写的文化散文;‘生涯情思’是作者对走过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的回忆和文化反思;‘风华稚笔’是作者在青年时代写的散文特写;‘艺海记札’是作者与著名文艺家的交往回忆和信件;‘笔耕苦旅’是作者为他先后出版的著作所写的序跋或体会文字”。该书出版后读者颇众,文学界称其为“文化观照的散文佳作”,是“另一种散文”。

  十一、《珠江文化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43万字。该书是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十多年来探索珠江文化的首部文章结集,分为五个部分:(一)珠江文化概论,(二)珠江文化建议,(三)珠江文化散文,(四)珠江文化批评,(五)增録。选録对作者研究成果的评论,展现了作者的艰辛探索历程和多角度、多方式、全方位为珠江文化立论的理论实践依据和社会效果。该书问世后,社会反响强烈,学术界称之为对珠江文化进行“立体研究”的“倡道、创新、求实”之作,兆示着“珠江文化学派”的兴起。

  十二、《珠江文化系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30万字。该书《内容简介》称:“本书是对珠江文化研究的系统论著。‘总体论’是对珠江文化概念、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系统论述;‘江河论’从珠江水系剖析珠江文化成分和结构;‘人物论’以对历代圣贤的评述梳理珠江文化发展体系;‘对接论’以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理论探究珠江文化海洋性及江海一体特质;‘建设论’从现实需要提出研究开发珠江文化的系列建议;‘形象论’以艺术形象凝现珠江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格并为各地作出文化定位”。

  十三、 《珠江文踪》——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这是作者继《珠江文化论》《珠江文化系论》之后的珠江文化研究链接著作,又是作者回忆録《浮生文旅》的续编。书中“里程篇”,记録了作者在探索珠江文化中察古论今、发现创新的历程;“建言篇”是作者建言献策、立说树论之集粹;“立境篇”是作者自创一格、双文立境的新型地域文化散文;“文评篇”是作者独具慧眼、微言大义的新文化批评和文艺批评文选。“著作简介”缩影了作者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成果和足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