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较有影响的文章



  从1958年至2008年的半个世纪期间,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的文章和谈话近千篇,共约500万字。仅将在各个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列下:

  一、《试论李清照的词》——1958年4月《中山大学学生科学研究》创刊号发表,是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年论文。发表不久,全国高校即在左倾思潮的大批判背景下,展开对所谓“厚古薄今”倾向的批判运动,被指派为学生批判小组和《批判集刊》负责人,应约为《光明日报》撰写:《论李清照》、《是现实主义文学史,还是艺术形式发展史》、《再谈评价李清词的几个问题》等文先后发表,均是极左思潮影响之作。

  二、《动人心魄的史诗》、《泥香喷喷的鲜花》——评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年10月27日、31日《羊城晚报》发表,与黄树森合作。这是首篇关于《三家巷》的评论,在当时颇受注目,被著名作家陈残云称为“文坛新秀”。1962年《苦斗》问世时也发表相关评论。前后评论都对以后影响甚大。

  三、《题材、讽刺、风趣——谈欧阳山的短篇小说》——1962年4月12日《羊城晚报》发表。当时正在极左思潮造成经济困难时期,欧阳山连续发表了《乡下奇人》《在软席卧车里》《金牛和笑女》等讽刺性小说。这是对这些作品的首篇全面性评论。1964年大批判中,欧阳山这些作品列为“毒草”,这篇评论也随之被列入。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欧阳山及其作品均受批判,从而这篇评论及之前发表的关于《三家巷》《苦斗》的评论也在批判之列,并由此而被列为《羊城晚报》社三号“黑秀才”之一。

  四、《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重读[三家巷][苦斗]》——1979年1月号《作品》发表。这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为被诬蔑作品平反的文章之一。此外,尚发表为周立波《韶山的节日》、欧阳山的《乡下奇人》、肖殷的《桃子又熟了……》等作品的平反文章。

  五、《“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艺主张吗?》——1979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发表后对促使对邵荃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著名文艺理论家)冤案的平反昭雪起到一定作用,并由此对“四人帮”的文艺理论起进行了系列批判,包括在此前后陆续发表的论文:《三突出是“四人帮”扼杀社会主义大棒》《反真人真事论的反动本质》《粉碎文艺黑线专政论》《论文艺作品的理想人物》《论文艺作品的主要人物》《打破塑造反面人物的清规戒律》等。

  六、《提倡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方法的多样化》《论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前者于1980年4月号《广州文艺》发表,同年7月号《新华月报》转载;后者于1980年4月号《湘江文艺》发表,同年10月《文学研究动态》摘要转载。当时美国和前苏联报刊均有报导,称其为中国现实主义的“新学派”代表之一,被列入1982年《中国文艺年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前者从创作方法多样化角度为批判性作品立论,后者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及以前被压制的批判性作品的特征,从创作方法概念上作出理论概括,称其共性特点是:“在揭露中表彰,在批判中歌颂,在思考中前进”。发表不久即在《广州文艺》《湘江文艺》上引起热烈讨论。在1983年的反自由化运动中,被列为广东“精神污染”三个代表理论之一而受批判。

  七、《艺术的节制——兼论意识流》——1981年10月号《广州文艺》发表。这是提交中国当代文学学会1981年庐山年会的论文。因此文而被人斥之为广东现代派的“理论代表”。

  八、《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1982年5月《当代文艺思潮》创刊号发表。这是应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金介甫教授的邀请,为该校在1982年7月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曾于会上宣读提要。《美国之音》电台、美国《北美时报》《中报》《华侨日报》《世界日报》《华语快报》,台湾《联合报》,香港《七十年代》等均作了报导。

  九、《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在冒出地平线——评外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当代文坛报》1987年11、12期和1988年1期连载。这是提交中山大学举办的“中外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作家协会因此文而在其研究部中开设研究专题,1988年4月9日《文艺报》在《文摘》栏中报导。

  十、《论[一代风流]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篇长达10万字的系列论文,1987年在《中山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新世纪》《特区文学》《当代文坛报》等报刊先后发表,其中在1987年4月6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代风流]前二卷与后三卷比较》提出了“多卷长篇小说后不如前”的观点,引起强烈共鸣。此后又于1991年2月30日《羊城晚报》发表就《天堂挣扎》致杨干华信:《再谈多卷长篇小说后不如前现象》一文,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十一、散文《情恋瑞云》——这是试写文化散文的开篇之作,先后在1990年12月16日香港《新晚报》、1990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1991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4月2日《广西日报》、1991年3月出版的《广西贺县中学校庆70周年特刊》发表。此后陆续撰写回忆性或地域性文化散文,在各地报刊发表,2001年11月汇编于散文集《浮生文旅》中。

  十二、《文学评论家的勇气和责任心——肖殷师七年祭》——1990年《花城》第6期发表,1990年8月29日至9月2日香港《大公报》连载。随后还发表《评[肖殷论]》、《肖殷和广东的当今的文艺批评》等文。在这些文章中首次提出要正确对待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评论家的失误问题,最早提出成立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的建议。

  十三、《论珠江文化及其典型代表——陈残云》——1991年《开放时代》杂志第6期发表。这是正式提出珠江文化概念并论其特征的首篇论文,也是从文学进入文化之启步。此文实乃1989年秋完稿。同时还写有《秦牧创作的民族文化意识特征》一文,提交1990年9月举办的庆贺秦牧创作50周年研讨会,以及《欧阳山与民族的大众的现实文学》(后获广东省期刊优秀论文奬)、《论民族文化的兼融性及其典型作家——杜埃》、《已经有个岭南文派》等文章,都是这个启步的一批初步成果。

  十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并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这是提交1992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编入大会论文集。1992年《当代文坛报》第2期、1992年《艺术世界》笫2期同时发表。

  十五、《多元化的文学格局在继续着逆反性变化——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文艺思潮演变》——这是1993年3月应香港作家联会、澳门写作学会邀请赴港澳的讲学报告,同月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和《香港作家》,以及《澳门日报》均有报导,1993年《广州文艺》第6期、1994年《澳门写作学刊》第4、5期先后全文发表,并获《广州文艺》优秀论文奬。

  十六、《穿越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是应邀参加1993年8月在海口举办的台湾诗人罗门、蓉子的文学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提交的论文,编入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的论文集:《罗门蓉子的文学世界》。

  十七、《论“打工文学”和[广州梦]》——1994牟5月21日《南方日报》发表,这是就谭伟文写的打工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而倡道这一文学新潮,随后又与研究生作了关于这种文学的对话:《一种正在走向泛化的文学现象》,被称为这种文化的倡道者之一。同时还与研究生对话探讨了:羊城晚报连载的接力小说《都市迷情》、“检查文学”、“新都市文学”、“特区军旅文学”等,为文学新潮鼓与呼,也为辅道学生开创新路。

  十八、《现代珠江(岭南)文化特征初探》——这是提交1994年12月广东首次举办的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编入会议论文集《南粤文化论丛》中,并被广东省参事室编的《广东改革开放反思録》一书编为其中一章。1974年《当代文坛报》第2期全文发表。

  十九、《关于开发岭南文化古都的建议》——1996年3月20日省政府参事建议,是在考察时发现封开(含梧州)是西汉时“广信”所在地而作的倡议报告。同年8月举行了专家论证会,认同了这个发现,具有将岭南文化史提前2万8千年的意义。同年《岭南文史》《同舟共进》《源流》《广州宣传》等杂志和《参事文萃》均全文发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香港《文汇报》、澳门《华侨报》、美国《世界日报》、菲律宾《新中原报》、泰国通讯社均作了报导。

  二十、《关于扶持本省文学创作的建议》——1996年9月4日省政府参事建议,公开批评了我省文学刊物和团体不注重扶持本地作者的现象。1997年4月27日《南方日报》全文发表。发表后引起热烈讨论,最后以发表《编辑素质与繁荣创作》一文(1997年11月16日)结束。

  二十一、《广州及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的新建、改建、扩建过程中应注意保留一定地段的传统街道风貌》——1997年4月3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这建议,是到西欧五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德国)之后,针对当时广州为建地铁而拆部分街道骑楼的情况提出来的。受到当时广州市领道批示,使北京路、上下九路街道原貌得以保留,此后才有步行街的盛况。后又将西欧五国考察过程写成文化散文:《咖啡緑洲——西欧纪行》,在翌年香港《商报》连载。

  二十二、《应当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2000年6月30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这是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刚成立时,率专家考察团到雷州半岛发现徐闻是西汉时海上丝路始发港而写的报告。这个发现,意味着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中国海丝史(最早在南宋)推前了1300多年,受到省领道重视,举世瞩目。《南方日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均作了报导。接着按省领道批示,成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率多学科专家先后到粤东和广西合浦、北海等地考察,发现南海沿岸遍布各个朝代的海丝古港。2001年11月在湛江举办了全国性的“海上丝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与会百多位专家认同了这项考察结果,国内外媒体均作了报导。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对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认识和深化研究开发的过程》,会后编入论文集,被编入《广东省志·丝绸志》。

  二十三、《关于支持南华禅寺筹办建寺1500周年庆典的建议》——2000年7月19日省政府参事建议。建议提出:韶关南华禅寺是六祖惠能禅宗发祥地,被誉为佛教禅宗祖庭,在世界20多个国家有分庭,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存,应准其在建寺1500周年之际,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活动,以及佛教群众性活动,并归还其在“文革”时被占土地。后获省政府先后批准,举办活动,并收回180亩土地。

  二十四、《关于开发南雄珠玑巷和中华姓氏文化的建议》——2000年8月11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这是1993年秋首次到南雄珠玑巷考察、并向当地提出发展寻根旅游和珠玑巷后裔文化、使该地获得特大发展而又受到要人非议的情况下,再次提出的重要建议,使其得以解除困境,得再发展。

  二十五、《珠江文化创新特质及其发展源流略论》——这是2000年11月13至23日,率中山大学中文系学术代表团赴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参加“两岸中山大学学术研论会”所作的学术报告,会后编入论文集《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四辑,台湾出版),《岭南文史》1998年第2期发表。并于2001年香港《中国评论》3月号发表《一位大陆学者在台湾的文化感受》,以及先后在《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发表散文《高雄印象》《台北纪行》,记下此行感受。

  二十六、《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珠江文化丛书]总序》——负责总编的《珠江文化丛书·海上丝路专辑》于2001年11月开始出版。这是该年元旦为其写的总序,多家网页转发。此专辑包括:《开海》(洪三泰等着)、《千年国门》(谭元亨等着)、《广府海韵》(谭元亨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陈永正选注),以及《中国学者论海上丝绸之路》《外国学者谈海上丝路与中国》(谭元享等编)。

  二十七、《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是2001年4月中下旬应美国华文文艺家协会黄运基会长的邀请,赴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地的讲学报告。美国《世界日报》、《金山时报》《侨报》及《星岛日报》均有报导。香港《中国评论》记者韦民也写了同题釆访记,在该刊2001年10月号发表,并被多家网站转发。回国后在香港《商报》连续发表访问记:《星条世界——美国纪行》。

  二十八、《关于研究开发海陆丝绸之路交接点——南雄梅关珠玑巷的建议》——2002年6月8日提交。《广州日报》2002年9月8日报导,称这是“填补学术空白”之论。此后陆续到封开、怀集、肇庆、广西梧州、贺州、玉林考察,发现在这些边界地区的古道、水道都有海陆丝路对接通道的历史遗存。多家媒体先后报导了这些发现。

  二十九、《珠江文化始祖——舜帝》——2002年《岭南文史》第1期发表,在网站上传播甚广甚大。这是使珠江文化能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列的关键立论,也是珠江文化构成系统的发端之论。随后陆续写出惠能、张九龄、容闳、黄遵宪、梁启超等珠江文化古代和近代圣贤专论,都是为确立思想发展系统的人物论。

  三十、《珠江文化哲圣——惠能》——这是提交2002年11月22日在韶关南华禅寺建寺1500周年之际举办的全国性“六祖惠能禅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会前在《肇庆学院学报》发表,会后编入大会论文集《曹溪: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此文在研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在南华寺同时举办的香港《中国评论》“思想者论坛”中,与北方宗教学者产生了激烈争论。详见《中国评论》2003年3月号《六祖禅宗的历史地位与中华文化》一文。

  三十一、《充分发挥珠江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大省》——2003年1月8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这是省领道发出建设文化大省号召时的最早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阅批,《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发表。此后又发表:《建设文化大省,要做五“大”文章》一文。

  三十二、《必须尽快开发南海Ⅰ号沉船的文化遗产工作》——2003年9月26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这是在率专家考察团赴阳江考察后提出的建议。考察时为其作了“海上敦煌在阳江”的定位并题字。阳江媒体即大作宣传,影响世界。2004年元旦,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前往阳江考察,认同这个定位;同年夏天,世界著名海洋学家吴京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教育部长、成功大学校长)也要求陪同前往考察,也认同这一定位,并认为“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写”。

  三十三、《包公文化论》——这是为2004年4月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包公兴端州》一书而写的“道言”。香港《亚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肇庆《炎黄大观》2004年第2期先后发表。

  三十四、《走出神教迷信误区,确立六祖惠能的文化地位,弘扬妈祖、龙母文化的精华》——2004年3月13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肇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云浮、梧州等地印发为内参。

  三十五、《泛珠三角:不仅是经济概念,也是个文化概念》——2004年4月12日《南方日报》发表对该报记者陈志红、方正的谈话,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一书收入。此前对《人民日报》华南新闻记者谈话:《泛珠三角经济圈需珠江文化支撑》,也被收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聚焦泛珠三角》一书中。

  三十六、《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2004年《学术研究》第7期,长达近万字,是珠江文化工程启动10余年来的总结性文字。原题是:《对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

  三十七、《为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2004年9月6日省政府参事建议,这是率专家考察团在云浮、罗定、郁南考察的发现。考察时《南方日报》以《粤西发现南江文化走廊》为题报导,在网上引起注目。香港《亚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同舟共进》杂志2005年第1期发表全文。《同舟共进》还接连于同年第2期发表《用多元文化观探究西江文化》(即2004于8月24日在广西梧州“西江文化研究会”上的发言)。2005年5月19日又提交《粤西四市南江文化带考察报告》,深化南江文化研究开发,并为策划“北江大堤文化园”建设,在考察佛山、南海、三水、清远、连州、阳山等地后,写出《北江文化刍论》、《东江文化大观》,从而构成珠江文化的江河系统。

  三十八、《金燕——美的象征,文化的载体》——这是2005年6月在怀集举办的“泛珠三角与燕都文化”论坛上的发言。源于2001年8月率团考察时为怀集作出“岭南燕都”的文化定位并题字,后又写出同题散文在《西江日报》《南方日报》发表,名声大振。该县领道就此请珠江文化研究会在燕岩设“金燕文化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与中国攀崖比赛同在招商会中进行,以文化带动经济,签约达35亿。同年7月提交的省政府参事建议:《在整合中挖掘,在开发中保护——关于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的报告》,亦于广东省社科院在怀集举办的研讨会上发表。

  三十九、《以珠江文化扩大岭南文化优势》——2005年9月6日《广州日报》理论版发表。这是提交广州市举办的岭南文化与广州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发表后,多家网页和清远《北江》杂志先后转发。

  四十、《系统、整合、升华、转化——[珠江文化系论]自序》——这是为2005年11月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的《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首部而自撰的序言,是为珠江文化系统的概述文字,多家网页转发。在这自序中,首次公开披露了同年初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呈交题为:《以自身特性和共通性文化为纽带,促进区域及对外经济合作,促使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转化》的信件、张德江同志于同年5月11日作出批示,以及蔡东士、朱小丹等省领道和省委宣传部也作出批示的详情。实际上,这封信所提出的战略性建议的思想,也体现在这自序中。

  四十一、关于文艺新现象的谈话——包括:1.关于铁凝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就此事于2006年11月16日对《广州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这意味着“作协主席走下神坛”,显示“四个突破”,即:“权威时代、男性时代、传统时代、老人时代”的结束。全国和世界许多网站转发了这则谈话。2.关于网上恐怖灵异小说。就此事于2007年3月1日对《广州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提出质问:“这是一种社会思潮,还是一种文学思潮?在恐怖灵异小说走红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支撑?哪些人在写?哪些人在看?中国文学是不是进入了‘装神弄鬼’的时代?”国内外多家网站转发了这谈话。3.关于反腐作家张平任山西省副省长。就此事于2008年1月25日对《广州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认为“过去有意见认为培养官员容易,培养作家不容易,所以作家与从政角色是天然矛盾的,但是现显然在起变化”。“做官员也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方式”。“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与从政道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不可能不关心政治”。海内外网站普遍发此消息。4.关于阿Q搬入文化公园。2008年1月8日《广州日报》发表广州陈家祠因阿Q形象不是岭南文化而要将其迁出,为此发表谈话认为:“不能将岭南文化狭隘地看成是岭南题材。这些铜像是岭南雕塑家的作品,本身就代表岭南文化。”多家网站转发此新闻。5.关于《万花之城》和《乱云飞渡》的讨论。前者是叶曙明创作的历史性散文著作,写的是广州2000年和30年的“史记”型作品,称其为写出了广州的“前世与今生”。后者是梁凤莲写的理论专著,以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三位广东近代精英的诗作和人生道路,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6.关于洪三泰的长诗《神州魂》。2008年6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的这部著作封底,印出我对此书的评价:“《神州魂》真实地纪録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历史事件,热烈地讴歌了在抗震救灾中震撼人心的中华民族大爱大勇的英雄精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气势恢宏,发人奋进,是这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的首部史诗性的英雄颂歌”。并参加了此书首发式,多家报刊作了报导。

  四十二、关于历史和现实文化现象的谈话——1.韶关南雄《乌径古道比珠玑巷早》,2006年3月14日广州日报。2.《海头港村挂起抗法旧址牌匾》,2006年4月25日羊城晚报。3.《疍家文化源自高要》,2006年7月26日广州日报。4.《学者走出书斋“拥抱”珠江》,2006年9月8日南方日报。5.《“珠江文化”是后工业文明的代表》,2006年10月9日广州日报。6.《江门良溪古村堪称“后珠玑巷”》,2006年11月7日南方日报。7.《广东封开谱写“广信文化”新篇章》,2006年12月3日香港大公报。8.《珠江文化,奏响时代的号角》,2006年12月27日华南师大历史学人。9.《西京古道,海陆丝路在此对接》,2007年5月31日广州日报。10.《云浮市腰古镇水东村是“岭南理学第一村”》,2007年12月3日南方日报。11.《打造“三古”文化品牌,促进贺州文化旅游发展》,2007年12月13日贺州日报。12.作为江门日报、西江日报、云浮日报、珠海特区报联合举办的“西江历史文化之旅”的总顾问接受记者采访,发表了《西江流域是重要的广府文化带》,2008年4月1日《江门日报》。13.2008年5月10日在《阳江日报》发表要从科技角度宣传南海Ⅰ号的谈话。14.2008年6日14日《江门日报》报导我提出:“台山可打造侨圩文化”。多家网站转发此条新闻。15.2008年6月17日在《阳江日报》发表谈话,认为该报发现的美国传教士的百年老照片是:“西学东渐”文化潮流在中国继续的剪影。16.2008年6日18日在《广东科技报》发表与张景中院士对话,公开提出“科技也是第一文化软实力”的观点。17.在珠海举办的“西江文化之旅”总结会上,提出“珠海要打好海洋文化这张牌”,为珠海定位为“中国近代海洋文化第一港”。2008年7月4日《珠海特区报》专版报导,多家网站转发此新闻。18. 2008年8月9日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广州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认为:以展开画长卷的构思,很有民族特色,传统而又新颖,容量大,内涵深,很有文化韵味。19. 2008年9月25日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文化论坛上发表演讲:《广东海洋文化应如何再创新辉煌》,《羊城晚报》10月4日报导。20. 2008年9月27、28日,在广东科学馆“科技与艺术沙龙”,分别主持了:中科院院士吴硕贤教授与画家卢小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与画家李喻军教授的对话。《广东科技报》报导。21. 2008年10月7日参加广州市文联主办的《改革开放与广州文学》论坛,作了《社会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提出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发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