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应以新思维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张五岳

  两岸关系半年来频密起伏

  自今年开春以来迄今,两岸关系历经起起伏伏可谓前所未见。首先有孙亚夫副主任与李亚飞秘书长来台吊唁辜振甫董事长;继之以春节包机开启两岸阔别五十六年来首次民航机“双向、对飞、不中停”;再则,因为《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促使两岸关系陷入低迷。然而,伴随着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访问中国大陆,促使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相继到大陆进行“和平之旅”与“搭桥之旅”,不仅在台湾掀起新一轮的大陆热,也在大陆掀起一波前所未见的台湾热。在连、宋返台之后,台湾也立即举行了任务型国大的选举,此次的选举虽然创下百分之二十三低投票率,但由于是首次选党不选人,因此也被外界视为各政党观察人气的指标,至少是各政党死忠基本盘的指标。在任务型国大选后,一方面因为台湾内部政党的合纵联盟出现新的变数,另一方面也因为台湾第九次参与WHA观察员挫败,再度使两岸关系热潮趋于沉淀。究竟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当前与未来的两岸关系,进而建构起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呢?

  胡锦涛化危为机的能力非同寻常

  台湾方面不少人认为,因为《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北京为了去除国际与台湾观感不佳的负面形象,与进一步分化台湾内部团结,故乃积极邀访台湾各政党前往中国大陆进行参访交流,希望藉此对外展现《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对台海和平所形塑的正面印象。吾人认为持这种看法恐怕是低估了北京领导人的主政能力,也错估当前北京的对台政策。

  相较于江泽民,胡锦涛主政与处理危机的能力确如陈水扁所说的是个厉害角色。个人兹举两例说明,其一,为胡锦涛自二○○二年九月接任总书记,二○○三年三月接任国家主席,随即碰到SARS风暴的考验,胡锦涛以透明(要求疫情透明)、负责(卫生官员负责下台)、法制(立法规范)、亲民(亲赴广东)作风,化危机为契机,SARS挑战反而初步奠定权力基础。

  其二,为胡锦涛到去年九月才接任中央军委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面对台湾问题的挑战,自然必须一肩挑起。由于去年年底立委选战投票前夕,泛蓝不被看好,加上政府高层疾呼正名、新宪。台湾立委选后,胡锦涛抛出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不仅成功转嫁了台湾问题对其权力基础的挑战,如今更藉由连、宋到大陆参访与会谈,成功建立起共同反对台独与重新开展两岸关系。

  中国大陆民众大都认为江泽民主政十余年,两岸关系渐行渐远,台独势力高涨。胡锦涛一出手,台湾问题对胡不但不是挑战,反而是进一步强化权力的基础。面对北京这样的领导人,台北还能用旧思维看待北京新的领导人吗?

  制定《反分裂法》——大陆对台政策的分水岭与里程碑

  吾人认为,自从《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不论台湾方面如何看待,就北京而言,确实将其视为对台政策的分水岭与新的里程碑。北京在《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已经启动新一轮的和平攻势,这一波的对台政策攻势与当年一九七九年中共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共对台一系列主动出击可谓相仿。是以如何精准解读《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当前中共对台政策战略与策略调整殊属重要。北京对台政策在相较于以往更是强调:主动出击、区隔对待、软硬兼施、入岛入心。

  北京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

  就主动出击而言,长期以来北京在对台政策上,在内部经常被诟病为过于消极被动,总是等待台湾出牌后再加以被动因应。因此自胡掌握党政军大权后,对台政策则改以强调主动出击与制敌机先。从“五一七声明”(赶在五二○之前),到《反分裂国家法》制定通过,邀请国、亲两党主席到大陆进行党际交流举行会谈……在在都体现出北京对台政策,已化被动为主动,意欲取得两岸议题设定的主导权。从今年三月四日到今年五月十二日以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胡锦涛三度就两岸关系与对台政策发表“胡四点”,检诸以往领导人对台政策谈话,频率可谓前所未见。

  北京的区别对待政策见效

  就强调区别对待而观,毛泽东说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共产党一贯将“统战”视为三大法宝。为了进一步落实对台政策,必然要强调区别对待。是以将民进党政府与台湾人民区隔;将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的顽固台独分子区别;将广大民进党中下阶层与高层区隔;将李登辉与陈水扁区别(自从今年元月江八点十周年起大陆就甚少在公开场合点名批判陈水扁);将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与其他政党、团体区别……凡此都强调区别对待的重要性。区别对待的确成功地让北京在台湾内部建立起共同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湾独立”的统一战线。

  胡锦涛的手段更加细腻灵活

  就刚柔并济软硬兼施而观,过去中共对台政策经常被批评为文不足以收台湾人民之心,武不足以夺台独分子之志。相较于江泽民主政时期也曾实施“文攻、武吓”,胡锦涛则在手段上更加细腻灵活。在硬的一手祭出了《反分裂国家法》,体现北京不惜反独的决心;软的一手则积极与台湾各政党各团体接触,又是达成共识,又是主动释放若干善意,如赠送大熊猫、开放台湾农产品销大陆、准备开放大陆人民来台观光……等等,希望让台湾民众看得到、吃得到以体现新的对台政策。

  北京邀请连宋访问的成效

  就入岛入心而言,吾人认为,不论是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连主席或是亲民党宋主席举行会谈,所达成“五点共识”或是“六点共识”的具体内涵为何,应该不是北京所重视,因为北京深知这些党际会谈的共识是建立在共同接受“九二共识”与反对“台湾独立”的基础上,要落实这些共识也必须仰赖双方公权力正式授权协商,民进党政府会接受这样的基础与前提吗?北京会对这些共识内涵据以厚望吗?如果我们没有错估中共对台政策,那么对台政策入岛入心,可谓这次中共接待连宋访问最为主要之目的。长期以来北京总认为对台政策被台北妖魔化,因此透过这次连、宋的邀访精心策划两场对台工作新剧本。综观此次北京以前所未有高规格接待,与媒体聚焦报导连宋访中,每一个场景、每一次谈话,在在体现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统一,才有两岸的和平与发展。不论是主人基于待客之道精致细腻的安排,或是客人基于作客之道对中共一切盛赞之词(毫无忠言逆耳批评之语)。北京的确成功地把她想让台湾民众知道的“立场”与“善意”,毫无阻碍地完整地传递到台湾民众的眼前,这可能才是北京对连宋邀访的最大的目的与收获。

  民进党面临的挑战

  面对北京积极与在野政党达成共识,在台湾有人认为,其主要欲形成“以民逼官”、“以野围朝”,因此台北政府不宜轻率接手,以免使公权力边缘化。但台北也应知道,就中共对台策略而言,面对与国亲两党所获若干共识或是北京藉由国亲访问时所释放善意,若是台北政府不愿接手,又欠缺有效规划与可资服人的理由,相信亦是北京所乐见。因为,此适足以凸显民进党政府基于一党之私与意识形态治国,无视于人民的福祉,正可使民进党政府大陆政策崩盘。

  两岸都要有新思维

  因此面对北京对台的新思维与新策略,吾人相信在陈水扁剩余的三年任期内,配合着单一选区两票制等修宪案的通过,两岸关系应当是陈水扁可以进一步开创的主要议题;是以台北政府除了要因势利导藉力使力外,恐怕也应有新思维。虽然,在五一四任务型国代选后,台湾政局不免有若干波折;暨五一六台湾参与WHA仍然因北京主张必须先经两岸协商,让台北无法入会,而让两岸关系暂时趋于沉淀。面对两岸关系的起起伏伏,一方面,台湾内部朝野应该抓住连宋返台后两岸和解氛围与机遇,积极展开政党和解与对话,尽快将研议中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成立,藉此重新凝聚台湾内部共识,恐是台湾朝野亟需面对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北京也应考量到台湾内部政党的高度竞争格局,无论是面对民进党或是台北政府也应体现新思维,北京应知一个充满着朝野对立的台湾,是不可能建构起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的。

  两岸复谈的关键

  众所皆知两岸至今何以无法恢复对话,主要在于双方对于两岸对话需不需要有前提条件或是基础存在重大分歧。事实上,不论北京方面如何表述一个中国,台北当局始终认为,除非北京愿意先正视中华民国客观存在的事实,否则任何表述都不改其并吞矮化之图谋。至于“九二共识”,众所皆知,这四个字如今在台湾内部与两岸都已经成为高度政治符号标签之辞汇。

  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的确对于一中都做了各自表述,如何处理此一问题,极为关键。

  台湾希望两岸复谈

  当台北方面,陈水扁在今年三月一日对欧盟视讯会议时公开表示:“我们建议,希望能以‘九二香港会谈’所获致的成果作为基础,来推动两岸的协商、对话”。事实上,台北方面从当年的“九二精神”,到“九二香港会谈”,到如今“以九二香港会谈所获致的成果作为基础”,这种既承认有九二香港会谈,也强调会谈有获致成果,更强调以所获致的成果作为基础来推动两岸的协商与对话,可谓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与诚意想推动两岸的复谈。

  一般认为,除非北京坚持“九二共识”另有其他考量,否则对于台北的表述北京自然应该积极看待务实回应,同样的台北也应注意北京近期来对“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的若干提法。双方本诸求同存异精神,以免使两岸协商对话沦为空谈。两岸关系的开展重点,是一方面既要重视以往两会互动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正视历史发展潮流,客观反映人民期待,以全新的思维,透过和解、对话共同建立两岸的和平与发展。

  (原载《中国评论》二○○五年六月号,作者系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敎授,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