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关系:机遇与挑战——中国评论二○○五年第七次思想者论坛



  赵建民:两岸关系非常曲折,不过看起来也有在曲折中前进的趋势。回顾十年来的两岸关系,与十年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最近正好双方各自有一些政治上的意见的表达,而且在持续的发展当中。今天很高兴能够请大家坐到一起来举行这个讨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请来自香港的《中国评论》的朋友,谈谈如何看待“反分裂法”的制订及最近两岸关系的变化。

  大陆领导人形成对台新思维

  周建闽:其实《中国评论》月刊今年第四期访问余克礼的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这个《反分裂国家法》的起草准备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从二○○三年的年底开始,当时也是岛内大选进入火热阶段,这个法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台北执政当局一系列的言语、举动,虽然执政当局事后说是竞选语言,但是大陆这边不是这么认为的,并不认为那仅仅是竞选语言,因为有些事情事实上已经推到了底线,包括公投,甚至突破了美国对台湾的约束。

  这一切,逼使大陆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对国际社会、对台湾岛内、对两岸民众讲清楚什么是底线?什么地方到了底线?我去年底在台湾开会的时候,国民党的发言人也讲过:我们一直告诉台湾人民,台独是一个险滩,前面有礁石,大陆的反台独就是礁石;我们一直告诉台湾掌舵的人要避开这片礁石,但是很奇怪,船一直往前开却一直没有碰到礁石。其实,这不是礁石没有了,或者往后退了。礁石还在那里,台湾这条船距离礁石已经是越来越近了。

  其实《反分裂国家法》对台湾是一件好事情,等于是立了一个灯塔在那里,很明确、很清晰地告诉你,这个地方就是礁石,你不要再往这边走了。台湾不向这个方向走了,不但对台湾,对两岸都是好的事情。不然,到了船毁人亡的时候,对大家都不好。

  胡锦涛、贾庆林的讲话体现融合思维此次我们到台北,感到各方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后续动作都很关注。在我看来,现在应该更关注胡锦涛主席三月四号的讲话。这个讲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讲话,体现了中国第四代领导核心对于台湾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共识,也就是说,建立了一套新的思维。与过去相比,是一个比较明显不一样的东西。

  而贾庆林一月份关于“江八点”十周年的讲话,和胡锦涛三月四号的讲话,是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的解读就是,这里面体现了一种融合性思维。他们不约而同地讲到,两岸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用尊严、共议统一。这么多“共”字,这是过去最高领导人没有讲到的。这是一个比较显着的变化,就是融合性的思维在对台问题上体现出来了。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反分裂国家法》基本上对两岸关系来说是主张“维持现状”,反对台独。实际上,反独就是维持现状。但是不把促统作为主要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往台独方向走的话,大家维持现状、共同发展,这对两岸都是很有利的事情,为两岸开辟了很大的新的空间。这样一来,我们抛开两岸以往的吵吵闹闹,你祇要不是往独的方向发展,我们就可以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我的要求,与我们有某种的默契,大家来共同发展。这对两岸关系来讲,当然是有正面意义的。

  第三点,就是在两岸交流交往方面更加开放,充分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也就是所谓“四个有利于”。该做的就要去做,该给的就要去给。以前所疑虑的,比如民进党执政、大陆要不要让利给台湾人民?给了之后会不会给民进党加分?这些旧思维都打破了。并不是给所谓哪一个党,而是寄希望于全体台湾人民,给的也是台湾人民。不管是哪一个党执政,祇要他是真正为台湾人民谋求福祉,真正愿意发展两岸关系,大陆都愿意与之往来。寄希望于所有台湾人民从“胡四点”和贾庆林的讲话里,可以看出第四代领导核心,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台湾出现政党轮替以来的一种新思维。所以我的观察,对于两岸关系来讲,可以说是有一个比较好的、能够预期的未来。

  最近岛内这边对大陆高规格接待江丙坤先生有些异议,其实主要还是你们内部的问题。从大陆方面来讲,不管是谁,祇要他愿意发展两岸关系,愿意来,当然都是热情接待的。大陆并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哪一党、哪一派,而是寄希望于所有台湾人民。

  民进党陷入某种战略性困惑

  个人的观察,民进党这边目前陷入了某种战略性的困惑。因为现在“独”的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阿扁自己也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条路走不通了,还有什么路走呢?当然发展两岸关系是解决台湾内部问题以及外部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目前又碰上了这样一种情况:本来“扁宋会”应该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一个思路,要走出一条新路来,而现在被国民党抢了风头,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或者因为大陆给予国民党很高的礼遇,因而生气要做政策的急剧转弯。我认为这都属于一种政策选择的迷失,或者陷入某种战略性困惑。台北这边应该想清楚,未来这三年究竟应该怎么做?其实,如果民进党做得好,长期执政也不是没有可能。关键在于,你究竟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当然,如果是一时性的因应某种情势而做一些收缩,也可以理解。但是这个东西不能持续地做,因为确实时间很紧迫。坦白讲,我们是知道选举有着种种压力,到了选举的时候又有种种压力要求你这样那样,但是这个路和方向是摆在那里的。我觉得,对于这一点,应该不要再有什么太多的动摇或者说迷惑。往这个方向走,我相信也是国际社会所期待的。

  虽然目前国际上有些右翼势力会来煽风点火,但是那些人都是靠不住的。不管美国还是日本,毕竟都是以他们的利益为依归的,不会以台湾的利益为依归,不会以中国的利益为依归,当你真的触犯到他们的利益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抛开你。所以我觉得,外人的话是不可以听的,两岸的问题还是要两岸自己来解决。

  

  维持现状是最大公约数

  高辉:这一段时间以来,首先是大家对于什么是现状,价值观开始比较成形。以前大家都说现状、现状,但都是各自解读。比如此次反分裂法出来以后也是如此,台湾官方说你这是破坏现状,大陆说我这是为了维持现状。

  对于现状的问题,不管意见如何的不同,但是对于什么是现状,这个价值观提升了。较之过去那种非统即独、非独即统的二分法的价值观,现在不是那么强烈了,大家现在比较认同现状很重要。以前就是非统即独,对于现状这个比较模糊的空间,比较没那么重视。对于现状的重视,是“现状”变成一个蛮高的价值观。这个观念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冲击,更加的凸显。

  这个凸显以后,带来一个附带的思维,就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四维”空间的考虑,就是加上了“时间”的因素。以前大家讨论两岸关系的时候,好像都是讨论当下的、眼前的,比较没有时间的深度。

  我们现在考虑两岸关系的时候,开始有一些时间的概念。以我的观察,陈总统清楚地讲,他的任内“不会有、也不可能做得到”,这就有了时间的概念了。在他的任内还是坚守他的“四不一没有”,这就有了时间概念在里面。

  我观察中国大陆现阶段的做法(刚才解释得很透彻),在我看来,他们也在过二○○八年这一关。就是○八年大陆要确保奥运会能顺利进行,而在此之前,是确保现代化建设的路线能够安稳地进行,框住(台独)这个东西而不要让台湾问题变成主要矛盾。当大陆被逼着处理台湾问题的时候,那这个东西就很伤感情了,这对大陆内部所有的计画,会发生很大的干扰。所以,大陆要先把这个问题给框住,确保○八年这个问题能够顺利解决。

  台湾○八年有大选,而大陆虽然目前看来政治稳定,但是也有一个换届的问题。换届的时候,领导阶层也要面临考验。所以在换届的过程当中,势必要考虑到,不要让台湾问题变成他的一个麻烦。所以我相信,最起码对什么是“现状”,对于维持现状及起码在○八年这个阶段之前的现状,不要有太脱轨的行为,不要有太出格的行为,这个共识应该是隐约存在了。

  这个,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的题目,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机遇。我所谓的机遇,是我们要维持和平的机遇。应该说这是《反分裂国家法》出来以后,一个大的情况。

  台独基本敎义派落入相对低潮

  对台湾内部来说,“现状”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一些什么现象呢?就是台独的基本敎义派落入相对的低潮,最明显的代表作就是“许文龙事件”。对“许文龙事件”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假如我们很实在地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的话,你可以看到一两条大家不是太注意的消息,其实是透露出许文龙对台独暂时没有办法实现的那种失落和失望,这个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比如台南县发了一个新闻,许文龙的一个很交心的老朋友透露说,许文龙觉得台独没有希望了。以他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来讲,他可能觉得还是要为企业着想,不再去坚持这个东西了。这里有一点点“时不我予”的感慨,转而去为企业的发展来着想。

  但是他的“退休感言”这个动作,大家还是很怀疑的。因为支持“统”的人,都怀疑许文龙这个人是这样的吗?而支持“独”的人,不太愿意承认许文龙就这样转过去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他是“无奈地接受现状”。也就是我讲的现状价值观上升的一个结果,造成台独一个暂时的心理上的挫折。

  会否再踩红线视民进党需要

  国民党大陆政策转守为攻这样下来相对带动的是什么呢?带动的是两个大政党的政党生态的变化。

  对于民进党,会影响到未来的一个路线的走法。过往为了选举而踩红线的做法,让大陆高度警觉。那么,这种踩红线的情况在而后的大选中还会不会出现?我认为,这个会不会出现,是要取决于对民进党的选情是正面还是负面;假如说他非要踩了红线才能当选的话,我告诉各位,他还会这样做。假如说这样做对他的当选不是保证、不见得有帮助的话,那么谁也不会做。因为选举的策略,是高度理性的计算。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现在几个热门的民进党候选人苏贞昌、谢长廷等,他们对这些事情仅限于表态。在《反分裂国家法》出来以后,他们的一些讲法,仔细去看,他们不是冲在第一线,祇是在表态、在交待而已。对扁来说,他现在不能提早跛脚,所以要维持他们之间的平衡,他必须要顶住,但是顶住,也要考虑现实,就是“现状价值”的上升。但是目前这个处境对他来说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对此他可以维持几个山头之间的平衡。祇要山头之间能平衡,他还是不会跛掉。

  对国民党来讲,从一系列的动作来看,我个人认为,上次大选,它是放弃了大陆政策和两岸关系这一部分的战场,是被追着打。因为它的话讲不明白,讲不明白的结果,使得国民党在这个方面处于挨打的地位。曾经有人描写说,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好像迷宫一样,自己走在里面都会迷路,话讲不清楚。

  这个部分,就这一点来讲,现在看起来,连先生希望将之明朗化。因为处处守势的结果,得不到什么利益,还不如干脆与民进党切割清楚。

  现在大家是来争夺中间的所谓认同现状的这部分力量,这一部分的民意。现在很清楚,连战现在是干脆将之明朗化,就是要走在前面。这个时候不走,以后更没有机会走。

  就我个人对连战的观察来讲,他是决定要退役的,准备当大老。并不是他完全不过问俗事,以后他就退隐为一个大老。大老是平常不管事,但是真要有事情的时候,他讲话是有份量的。

  为什么说看得出呢?对于党主席之争,连战真是采取一个等距离的态度,就是要维持其大老地位,不去偏向哪一个。

  连战看到的是○八年后的两岸关系

  连战决定到大陆,并不意外。因为原来他如果能顺利当选的话,他也是要去的,此次大陆之行祇是时间延后一年而已。可能祇是他个人的价值取舍,以及整个台湾内部民意的流动与两岸关系的一种转变。

  因此从时间观念来讲,他所看到的可能不止是○八年前的两岸关系,他所看到的是○八年后的两岸关系。

  所以我刚才讲,假如我们加入时间的观念来看两岸关系的话,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因为国民党现在不是执政党,实际上能做的是很有限的,祇能在创造气氛、引导时势、引导民意上面,能够有些作用。但是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寄望○八年以后,而且是把两岸关系的潮流和方向,做一个调整的工作。

  他发表过一篇大家不是太注意的文章,所谓“不武不独”的文章。“不武不独”,所谓“中程协议”的概念,就是时间的概念。三年、四年的保证,与能不能争取一代、两代人的和平,这个历史地位是不同的。应该说,祇有为台湾带出更宽广的未来,然后你这个政党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要给阿扁迂回空间

  大陆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时候,现在对于扁,是不是也把他逼到了墙脚?让他一点迂回的空间都没有?他们这些搞政治的人,较之我们这些混敎书的人来讲,我们的性格是没有那么强的。“铤而走险”是不好听的成语,你把他逼到墙脚,你怎么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情?

  所以同样的,虽然我是国民党的,对于一个还是受到相当程度相信的台湾领导人,也不要让他一点迂回的空间都没有。如果大家都有路走,事情反而容易。我的最大价值观是维持现状,能够创造一个时代的和平。假如说这是我们的最高价值的话,我倒愿意说,大家应该就这个方面集思广益。

  民进党不是输祇是未赢

  颜建发:立委选举之前,我刚好也在这里开了一个会,当时我就猜国民党会输。因为二○○四年大选之后,我就发现国民党出的招数都很不合常理,气势不是很好,所以我猜国

  民党会输,而高辉敎授认为会赢。结果他赢了,人家毕竟是市场派的。

  不过有个地方可能要做一个小小的修正。我们看选举的票数,实际上整个色的票数并没有输。无党籍我们不谈了,好像无党籍此次空间增大。绿色从一百席增加到一百零一席,整个泛蓝是减少一席;但是橘(亲民党)往国民党这边跑,这是事实。所以实际上整体感觉并没有变化太大,也就是说,选民还是那个样子。

  这里有两点。民进党在大选之后,应该乘那个势,应该再捞一点票,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仅仅多捞了一票,这里面很可能是选举策略有问题。另外会不会在选举过程里面,与台联有一些重迭,包括所讲的比较辛辣一点的,所以没办法拓展开来。另外也可以看出,泛蓝虽然两次大选都落败,但是其基本盘还是蛮稳的,抗跌性很强。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我们可以说,其实泛并没有输,祇是并没有赢,仅仅增加了一席。基本格局还是这样。

  可是你可以看到,整个民进党在看这个问题,高层看这个问题,都是挫败。那就是说,每个人设定的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祇是纯从两个选举看,民进党应该说没有输。

  泛蓝玩中国牌让泛绿心头不是滋味

  现在泛蓝在玩中国牌,我想这对泛绿来讲,问题在于他们心头不是滋味。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三角关系,因为本来民进党与共产党就没有互信基础,你现在手伸进来,而且拉我的人到那边去谈,我觉得那一种影响,不是我们在这里,理智范围能讨论出来的。不管你在里头讲了哪些话,至少我觉得你出这一招,后面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理性地去谈。

  其实你可以倒过来看,当时国民党执政的时候,如果对方找民进党或者台独基本敎义派去谈,那国民党也会觉得受不了。像我当兵的时候,台独和共产党都是敌人嘛。为什么这样?因为对政权来讲,他是这样子去解读的。

  所以就这一点来讲,会让很多情感问题更恶化。虽然表面上提出许多共议统一的话题,但是他也知道,那个东西不大可靠。并不是说“共议统一”这四个字是讲假话,而是说你没有基础,而且你做的手法还是这个样子,他怎么能够相信你?

  大陆缺乏与民进党沟通的管道

  没有基础,就是平常没有政府交流嘛。像苏贞昌或其他人想要到大陆去访问,大陆说,除非把那个台独条款拿掉,否则我就不让你去。那样,根本连沟通的管道都没有,没有不就是要退回来吗?

  因为,很多问题一定是要一种管道沟通的,没办法通过空中放话互相瞭解。像我们现在这样的沟通,像我们跟辉哥这样的沟通,再过十年、二十年,如果我们还有幸在这个领域,我想我们的情况会比上一代好一点。为什么?因为平常有这样的沟通嘛。有些话,你没有当面沟通,是很难去掌握的,而且没有“情”的因素在里面。

  我觉得,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两岸的人来讲,这个因素是很重要的。我是说,北京在搞市场方面很灵活,是什么制都可以纳进来,祇要对改革开放有利益。可是在处理政治方面,它却有一些框框,受很多限制。他说,你要先拿掉台独条款,我才跟你谈。问题是还没有谈,怎么让他把台独条款拿掉?这又是一个回圈嘛。

  所以你会发现,因为北京设了很多限制,使很多东西恶性循环,就是大陆常讲的“怪圈”,就在这里绕不出来,而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其他东西怎么去建构?尤其是,这种沟通还必须是上层的。

  比如说我们这一层的谈一谈,我们再与上面沟通。是我们与上面沟通,而不是对岸的与这边的上层沟通。中间经过了几层转化之后,很多的话都失真了,甚至还有更多的误解。

  所以,我是觉得北京这一层没有打开的话,我觉得不用说现在,就是再过个二十年,我们大概谈的都是这些东西。因为,真正掌握权力的,没有面对、没有互动嘛。你说赖斯、布希与胡锦涛见面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了。因为很多事情经过沟通以后,效果会出来。而现在独独是两岸的领导人,没办法谈。

  选举需要稳定,○八年悲观中有乐观

  现在又出现一个状况,你祇跟那个人谈,不跟这个人谈,那这样的话,我们认为祇会让台湾内部距离拉大。距离拉大绝对不是北京获益,祇能让事情更复杂。因为你的手是想伸进来,但是并不一定能完全伸进来,还有一个海峡。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日本因素你怎么看?今天的事,绝对不是祇有两岸的事,而是整套。你用切割的方法处理,切了以后你要怎么处理?美国、日本因素你们怎么看?

  我是觉得,情况是蛮复杂的。但是我觉得以目前来看,以二○○八年来看,悲观中还有一点乐观。就是说,两边都面临换届的问题,换届是需要稳定的,台湾的选举也是一样。

  二○○八年陈水扁不可能选了嘛,那么想要选的人绝对不愿意看到混乱的台湾嘛!面对混乱的台湾,怎么选?每个人都有他自私的考虑,所以想要选的人也希望现状能够维持。所以这个时候,一股稳定的力量会出现。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党派都在整理他的市场。如果民进党是求稳定、求中间,那台联的机会在哪里?他如果跟你一样稳定,他就被你吃掉了嘛。所以他一定会再往另外一端推,包括台联党的主席访问日本。

  两岸基础的问题在于两岸定位

  北京方面是在想,我弄个《反分裂国家法》,就可以安心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也不必然啦。你要用个笼子框住,问题它不是一个固体的东西,它是一个流体的东西。这个动作,让很多人根本不想让你框住,或者更反感,所以效果反而更糟。有些东西是说不清楚的,对说不清楚的东西,你用清楚方法去解决,可能会更混乱。

  事实上两岸基础的问题,就在于两岸定位,就是台湾的定位问题。台湾到底是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在台湾是有争议的,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台湾内部有些人对此是有不同的看法,美国也有美国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把他摆开,就像你盖这个楼房,地基不把它清乾浄,就算盖了一百层以后,接下来还是要把楼弄倒,重新再来。这也是大陆所谓怪圈的问题。有这个回圈。

  所以我觉得,有些部分,北京还是要识时务地去处理问题。

  像反分裂法,其实反分裂法已经把中华民国给腰斩掉了。因为前面的解释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而不是依中华民国的宪法,中华民国其实是没有了。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来处理台湾问题,那把中华民国摆在哪里?你都没有去解决。

  因为“现状”中至少中华民国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我相信至少百分之七十应该没问题。可是你现在如果无法面对它,认为用时间来拖,就可以拖到大家不去理论了,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台湾这些对政治有兴趣的选民,精得很呐。你很多问题没有处理,他一定要把你拉回来讲清楚。

  内部需求为主,两岸关系为用

  张五岳:我讲几点粗浅的看法。第一,从一九八七年以来,将近十七年多的两岸关系,彼此在台湾的大陆政策,和大陆的对台政策方面,当然影响的因素有非常多,但是如果我们归根结底来看待,大部分都是以自己内部的需求为主,两岸关系为用的。

  大部分学者都说两岸关系应当如此如此,但是决策者从来都是就内部的权力、社会因素考量来看待两岸关系。我相信大陆方面是如此,台湾方面亦如此。如果双方没有很设身处地地理解到双方内在的政经、社会逻辑的制约,要用一些比较理性的观点来评述,大概会比较难。

  要研究“胡四点”与反分裂法有何互动

  作为学术界的人会很注意,反分裂法与“胡四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当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反分裂法从去年十二月二十九号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决议之后,这个大约是停不了了,不可避免了。但是“胡四点”的主要说法,大概是总结今年开春以来,到三月四号这一段时间的最新政策。

  但是我们又注意到,李维一在距离“胡四点”最近的一次谈话,第一个他不谈反分裂法,而是首先谈“胡四点”是什么。我们也看到,不管许文龙的退休感言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但是大家会想,许文龙是曾几何时知道什么叫“胡四点”的?因此在看待北京当前对台政策,除了反分裂法外,“胡四点”更是一个很重要的解读。

  这些内涵,我们学者可以理解到,但是我们是很难说服那些不管是决策的人员,还是广大的民众。也就是说,对台政策究竟是松是紧,双方在认知上是有差距的。

  未来两年是关键期

  观察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短期而言,我认为反分裂法通过后的三个月时间(一季),也就是到六月中旬(大约端午节时间),两岸关系在历经波折沉淀后,应该是一个新的互动起点,而今年的六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两岸关系可能发展的机遇期(过了十月台湾就进到选战热潮)。就中期而言我同意几位所讲的,未来两年之内,两岸关系大概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这个关键的时期,是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

  我们不能说没有挑战,不能说反分裂法通过之后,两岸就如同大陆所讲的那样会一帆风顺。当然不是,还是充满各式各样的挑战嘛。重点挑战不在于反分裂法能发挥多大的功用,重点在大陆如何看待台湾内部政治的转型、内部的变化,这会给大陆方面不同的认识。

  大陆方面也同样有内部的考量,但是也充满了机遇。这个机遇是说,如果大家能够做一些比较好的冷静的思考和沉淀,其实它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

  为什么是两年呢?不管是从大陆的十七大以及○八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还是台湾方面二○○六年的宪改,乃至于○八年的大选,所以未来两年,确确实实是两岸关系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部分是大家可以比较务实地来思考的。

  两岸如何正确解读对方

  下一步如何走?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方面,大陆究竟怎么来对台湾的情况做解读和研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在现行的交流过程中,台湾方面给大陆理解的部分,事实上是不够的,或者说,大陆方面选择的部分,主观意志和客观现实是有落差的。

  同样,台湾在解读大陆方面,哪些部分我们本身还有不足的地方?关键地、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避免郭社长所讲的“避免误判”。避免误判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确地解读对方吧。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对一些团体活动的所有解读,与台湾的主流社会要不要一致?如果对台政策真的像大陆所讲的,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要入岛入心,那显然这个部分是有落差的。

  看两岸交流,从一九八七年至今,已经有超过三千七百万人次的民众到大陆去,现在每一年有将近三百七十万人次。但是交流的结果是什么?台湾还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去过大陆。可能很多人去过很多次,但是一半以上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很多人在两岸关系的交流当中,已经得到了利益,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管是主观意识也好,客观现实也好,他觉得他在两岸关系中是受伤害的。

  这里,如果大陆对台政策想比以前有更大的贴近性,就必须要考虑这个部分的问题,除非祇是做一个策略性的考量。

  台湾北京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我觉得几个部分,大家可以一起来努力。台湾方面既然也进行朝野政党的合作,陈总统也不断就着各种场合一再表达对既定政策的宣示,包括像“四不一没有”这样的政策,应当还是持续信守的。如果北京无意对台进一步采取武力的,或者非和平的手段和威慑行为,我看“四不一没有”还是美国、北京、台湾等方面少数具有一致性的看法。

  我觉得下一步,北京方面也有一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第一,北京方面对“一个中国”的表述,确确实实在不同阶段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从传统的“一中三段论”,到十六大“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到今年不管是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十周年的讲话,还是胡锦涛的最新表述:“海峡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是有所不同的。下面最关键的一步,中华民国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基本交集,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歧见。中华民国当然是台湾最大的公约数,因此“一个中国”如果是两岸关系互动的基础也好、条件也好、前提也罢,我们倒觉得大陆方面真的可以进一步来思考,究竟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基础上或前提下,如何适度地来处理中华民国的

  问题,如何正视中华民国的客观存在?

  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达到一个结构性问题的程度。这个问题不务实处理,我也不认为两岸之间会在这个问题上有太大的进展。

  因为大陆要很清楚,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台湾如果对“一中”问题会跟大陆方面有任何历史取代的联系或者交集点,就是中华民国。除此之外,我们不相信大陆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字眼,在“一中”问题上会让两岸有共识、有交集。我觉得,面对这种情况,大陆可能必须要务实地来思考。

  政党可交流但无权定协议

  第二个部分是政党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我的看法与执政党并不完全相同。我基本上认为,政党是可以交流的,因为一个民主体制就是靠两个嘛,一个靠法律,第二个是政党是靠选民来做最后的决定嘛。

  但是大陆方面可能要清楚,国民党也很清楚,政党祇能做交流,政党是绝不可能协商,绝不可能谈判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按照两岸现行的法律规范,谁可以谈判?祇有几个:一个是政府,第二个是政府所授权的海基会,第三个是海基会再度授权的“复委托”,第四个是政府直接授权的民间单位。但是民间单位要有很重要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公益性的法人,一个是专业性的团体。政党从来都不是公益性的法人,也不是专业性的团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是绝无可能,包括执政党都是不能接受政府授权与对岸进行谈判的。政党虽然不能代表政府进行谈判,但政党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那是可以的。这个分别其实是很清楚的。

  对于江丙坤副主席与陈云林主任的“十点”,我仔细看了一下,并非国民党一党之力所能获致。

  “十点”如何落实?祇有三个落实的机会。第一个叫做公权力操之在大陆的部分,大陆愿意借国民党这个楼梯,愿意借国民党展现善意,对此我们应该不持异议;第二个是台湾政府怎么样落实的问题;第三个是两岸政府要不要进行沟通或者授权团体来进行沟通。

  其实,后续性的效应,如果不能透过上述三种方式为之,十点共识其实意义不大。有人主张国民党唯一的可能是透过立法院的决议,但是偏偏这一点,国民党不会做。因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里面,大部分都是属于行政机关裁量权的部分,以及属于许可办法的部分。严格讲,这连立法院都监督不到,更不要想做决议了,除非你去修法。而立法院能为此修法吗?当然不可能了。

  但是大家为什么会争得这么厉害呢?因为还是内部的问题。我认为,大陆应该非常清楚,当台湾内部有分歧,究竟对两岸关系的进展是比较积极的、正面的发展,还是可能走向负面的发展。按照以前的逻辑,台湾朝野越是对立、越是分歧,两岸关系是越走向负面。为什么?因为执政者主要是根据内部的考量。

  我认为,台湾目前会做一些自己内部的调整。第一,大陆真的应该考虑考虑,如果“一中”真的是这么重要,那么如何在“一中”原则、前提架构之下,对“中华民国”这个问题做一个比较适度的处理。第二,如果“一中”问题无法处理,还有问题,甚至两岸还在于怎么协商,当然首先面临到的是“九二共识”这个问题嘛。我认为,大陆方面也可以特别地来注意,台湾对“九二共识”朝野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摆在台湾面前的问题是,“九二共识”这四个字,在台湾内部现在已经不是“九二共识”的内涵、精神、内容是什么,它已经彻彻底底变成了一种政治符号与政治性的术语。如果我们不是“以词害意”来看待,而且“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也确确实实为两岸关系奠定了基础也罢,但是也可能是协商的主要障碍。

  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表述分几个阶段,一个叫做“九二精神”,第二叫“九二香港会谈”,而最新的标准说法是“以九二香港会谈所获致的成果作为基础”。新的说法表明,第一是有香港会谈的;第二这个会谈是有成果的;第三这个成果是可以作为基础的。

  我不晓得,如果台湾方面的执政者在表述“九二香港会谈”问题上,也用一个最精准的,或者说是民进党所能够调整自己的身段到最灵活的程度的说法。那么,“以九二香港会谈所获致的成果作为基础”,这究竟与大陆所讲的“九二共识”,歧见究竟在哪里?如果还有差距,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继续找。如果一时还是找不到交集,无法开启海基海协两会协商,还有办法,那就是透过两岸官方所认可的民间机构,以民间机构的名义进行协商(但主谈人员仍以双方官员为主)。目前有○二年台港航权谈判模式,与○五年澳门春节包机协商模式。这两种民间名义的协商模式,虽然与谈判议题复杂程度有关(前者是谈航权,后者是谈包机),但问题在于台湾海陆两会人员能否以适当名义上谈判桌主谈(特别是涉及到跨部会的复杂事项)。

  就以开放大陆人民来台观光为例,就是双方政府都宣布开放后,才能进一步进行协商。大陆要不要开放大陆人民来台湾观光旅游是操之在己,到去年大陆已经开放大陆公民到八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出境旅游,也开放约五十个国家地区允许中国公民自费组团旅游,但是对台湾并没有开放。同样,台湾对大陆公民的开放限于第二和第三类别的,对第一类别也没有开放。现在两岸政府对此都是互推责任,因为双方都说协商,不开放哪来协商?要不要开放大陆民众到台湾旅游,这是操之在大陆的。但是台湾要不要开放第一类别,操之在台湾。需要两边都开放之后,才有所谓下一步的协商。

  我的意思是说,像这种事情是非常非常的多。严格讲,就是由于两岸互信之高度不足,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比较有效地验证的标的,大家仍然从最负面的角度去想它,那么,两岸关系就很难进展。

  两岸要学会和解、对话

  最后一个,我是觉得不能让两岸的人民,有任何的仇恨。就两岸关系来说,两岸人民不但不应当有仇恨,而且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加强交流的。

  我倒是觉得说,两岸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比如第一是需要学会和解与对话。台湾政党确实是要学会和解,学会对话;两岸要学会和解,要学会对话。和解和对话的目的在哪里?我希望两岸建构一个比较政治和平的、经济上互惠互利的两岸关系。

  我常常讲,我倒是不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南辕北辙,而且这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问题是,手段上能不能找到一致性。如果手段能够找到一致性,政治目标上南辕北辙又有何妨?因为最后体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的,一定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意志,大家都由实力和竞争力来决定胜负嘛,事物的存在往往不会以领导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毕竟唯有人民才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与主体。

  问题如何解决

  赵建民:对于反分裂法,大陆都是比较乐观的。我最近到大陆转了一圈,对此深有所感。

  大陆对反分裂法的看法,与台湾有很大区别。大陆一般强调其交流性,看的是六、七条,而台湾看的是第八条。大陆对其前途比较乐观,认为是用一个框框来框住台独。等等。

  刚才颜建发敎授就问,假如未来框不住台独的势头,下一步要该怎么办?因为也没有到采取非和平手段的那一步,祇是继续搞正名、修宪,不一定真是搞出什么大名堂。刚才讲把台独框起来,其实那三个条件还是很模糊。所以究竟怎么框?框得住框不住?会不会非但不是变得更稳定,反而变得更不稳定呢?

  另外,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之下,有没有可能对“中华民国”有进一步的说法、理解。现在台湾执政党也在讲“九二会谈所获得的成果”,这与“九二共识”,祇要不追究表述,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当时进行九二会谈的时候,也没有用“九二共识”这个词,也就是会谈的成果。那么,既然台湾执政党已经讲得这么清楚,假如双方不要往细节继续看,不揭开这个帷幕一定要追究你究竟讲的是什么的话,包不包括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的话,其实也就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那么,北京有没有可能接受“九二会谈所获得的成果”?如果不接受的话,究竟问题在哪里?

   胡四点是宣布和解期的开始

  郭伟峰:我觉得有一个方向是可以思考的。因为两岸执政当局之间,还是处于“四无”状态,无一点互信的基础,这是很大的问题。小的“无”是无沟通的管道,无研判的标准,无合作的机制。两岸就是处在“四无”阶段。

  现在回过头来,如果要将两岸的发展分个阶段的话,从二○○○年到现在,也就是个僵持期。这个阶段,恐怕才刚刚进入尾声,和谐期还没有到来,互动期更没有到来。所以,在

  这个时候,如果不想误判,可能从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未必是那么轻松的事情。我们去年十二月来台北,同台湾各界朋友开会沟通,当时比较乐观。但是此次来发觉,我们去年底今年初那种构想,要实现不容易啦。其实这也不奇怪,在“四无”的基础上,在这个特殊时期,历史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怎么可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呢?

  大陆的执政党很巧妙地借助了国民党的江丙坤、连战访问大陆几个机会,已经在宣布结束僵持期。对此,我们一定要看到。不管台湾接受不接受,大陆已经做了。

  我认为,江丙坤、连战率团访问大陆的效果就在这里。大陆很快地通过江丙坤、连战宣布结束二○○○年至今两岸僵持的格局。

  胡四点是宣布一个和解期的开始,如果台湾方面对这个意义悟不出来,我就很耽心了。

  问题在于如何进入和解期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来进入这个和解期。如果不进入和解期,共产党和民进党,再怎么沟通,再怎么有权力的人,再怎么聪明的人,都很难使两岸关系有进一步发展,就是说,历史的发展和个人的作为有没有接上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是慢慢就接上了。

  但是如果说仅仅是民进党和共产党两个执政党、两岸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就能够把两岸这么长时期的包袱甩掉,迅速地进入和解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大陆是很巧妙地利用国民党,把长达五六年的冷局,给结束掉了。什么是标准,“胡四点”。“胡四点”的意思,还有可能作出很重大的后续发展。如果说大陆不明白与台湾的国民党等在野党沟通,是不可能将具体达成的专案落实下来,那是不可能的。大陆那么多聪明人,可以说非常明白。

  从政治自信转为全面自信,大陆全面调整对台政策

  比如春节双向包机模式,得到了大陆民众的大比例的支持,认为这样很好。大陆民众其实不是特别地要对台湾怎么样,主要是大陆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自信心发生了变化。我们长期跟踪大陆对台湾的决策过程,觉得以前大陆是拥有政治上的自信,现在是全面的自信。

  我相信,按照目前的这种速度发展,大陆再过几年,方方面面都上来之后,应该说不管面对台湾哪个党执政,大陆的自信心还会增加很多很多。

  现在台湾冷静下来,回过头来琢磨琢磨,会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反过头来,大陆结束僵持期,硬是把所有的政策加以调整,愿意把利益输送给台湾。想想五年前,不要说开放大陆民众到台湾,连有一点点这样的表示,都会受到批评——你怎么能支持这么一个台独的政党呢?现在不是国民党执政了,如果是国民党执政,可以什么都给呀。但是民进党执政,给一点利益,是不是民进党得分呢?

  所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陆也很难摆脱这个僵持期。我们《中国评论》在此期间发表了很多文章,有日本朋友对我们讲,当时以为我们是非主流的,因为怎么可能会摆脱僵持呢?结果才发现,我们是主流的。其实,是因为两岸的主流民意是这样走的。

  从事务性方面寻求突破

  国民党对两岸关系的举措,对民进党来说,会感觉冲击很大。但是对中共来说,是可以宣告一个时期的结束,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互信基础,要建立沟通管道,要树立新的研判标准。

  对这种互信基础的建立,在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是不需要的。很多台湾学者到大陆开会,也是吵得一塌糊涂呀,也拍桌子呀。但是大家互相能够争论,而且觉得对方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其实是因为有互信的基础。因为无论怎么吵,至少台湾还是维持一个“国统纲领”。“国统纲领”出来以后,大家什么都可以谈。但是现在这种互信没有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事务性的方面寻求突破,是中国人的很聪明的办法,两岸人民很聪明的办法。但是问题在于,两岸当局之间什么互信基础都不存在。

  需要重新建立沟通对话机制

  至于对两岸关系能不能框得住,这是大陆一直耽心的。因为他们觉得,对于目前的两岸关系,台湾已经框不住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框。以前还有一个“国统纲领”,自己就把自己框住了。现在你台湾没有东西框,那么我就帮你框。以前对此是不需要的呀。

  时间还是很重要的,恐怕还要框一下,还要重新建立一套对话的机制。事后我们看,当年李登辉与大陆领导人沟通的那种模式,恐怕现在也不行了,所以我们在大陆也一直讲,应该多让能够代表民进党的,或者是能够与民进党沟通的专家学者与大陆方面沟通。

  《中国评论》这七年多,发表了一些民进党人的理性的文章,也专访过很多民进党的人。我们认为,要把民进党的真实想法告诉对岸。

  可以说,民进党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够瞭解大陆的思维方式的,可能不多;反过来说,大陆方面能够瞭解民进党的思维方式的专家学者,恐怕更少。以前到台湾的大陆学者比较多一些,但是现在也没有几个呀,现在谁真的瞭解民进党呢?

  以前我们经常采访有关两岸关系的各种研讨会,沟通非常好,很多台湾专家学者提出的观点,大陆都接受了。但是现在,国民党执政时期两岸专家学者交流的盛况,已经不在了、没有了。所以,将来两岸想要结束僵持期、想要进入和解期,务必交流思想。

  共同创造机会推动两岸交流

  赵建民:我不久前在上海与东亚研究所章念驰所长见面,我们以前不断地邀请章所长来台湾,但是他不来。这一次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他格外地兴奋,跟你刚才的心情是一

  样的。倒不是第八条,那个没有什么好兴奋的,而是第六条、第七条。就是我刚才说的两岸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差异,我发觉这太重要了。他说,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交流,这是我多年的主张,现在终于获得中央的认可,我可以退休了。

  他甚至愿意退休,他今年祇不过才六十四岁。我们再邀请他,他说今年就可以再来台湾。这就表示两岸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差异性,这就不是假的喽。从台湾的官员的角度来讲,看六、七条是不太踏实的,觉得这是不是为了第八条所做的一个幌子。这个话在章念驰所长讲来,我觉得这就不会是一个虚招,他确实是真的觉得这是推动两岸交流的有利的方向。

  社长对推动两岸交流所做的努力,让我很受感动。未来我们基金会假如可以与《中国评论》再做什么合作的话,我觉得可以把两岸杰出的学者或者官学界带到一起,再做交流,我想我们基金会都愿意。假如我们都有这个心,回去我们都再来共同创造机会。

  (原载《中国评论》二○○五年七月号,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为中国评论月刊)

  附:评论员简介:

  赵建民:中华欧亚基金会副执行长,政大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专任敎授,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谘询委员;美国南伊利诺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学术专长为中共政治、中共宪法、东亚政经发展、两岸政治制度比较;专书有《当代中共政治分析》、《两岸互动与外交竞逐》等。

  郭伟峰:中国评论月刊社长。

  高辉: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敎授兼所长,政大东亚研究所法学博士,专书有《转型中的中共社会主义》等。

  张五岳: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副敎授,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博士。一九六○年生于台湾南投,研究专长和领域涉及大陆对台政策、两岸政经关系、分裂国家统一政策之比较、香港问题等。

  周建闽: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

  颜建发:台湾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副主委、民进党原中国事务部主任,青云技术学院副敎授、博士。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