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与路径



  桑百川

  在国亲两主席连宋先后访问大陆时,不仅提出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的问题,而且在促进两岸经贸实质性交流方面提出许多可操作性措施,两岸经贸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长计议,很有必要讨论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条件、内容与路径。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构想的历史沿革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学术界就对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提出过许多设想。一九八八年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吕士开敎授提出,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东南亚经济区联合成一个“大中华共同市场”;台湾辅仁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林充邦敎授则提出了一个海峡两岸从经济入手,分四个阶段完成统一的方案及时间表;大陆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方生敎授一九九二年较系统地论述了建立“中国经济联合体”的设想;二○○一年,大陆资深官方经济学家马洪先生提出建立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两岸四方的“中华自由贸易区”,以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二○○二年,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梁伟洪先生提出建立一个包括广东、福建、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优势互补、互利互动共同需要基础上的“南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在福州举办的“海峡经济区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西、浙江、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一百多位元专家学者,就台海两岸抛开政治分歧,通过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共同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海峡经济区”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设想从建立“大中华共同市场”发展到建立“中华经济联合体”、“中华自由贸易区”,再到建立“南中国自由贸易区”、“海峡经济区”等,反映了学术界对于台湾在整个中国经济中定位的认识变化。从把台湾作为“中华”的一部分到中国的组成部分,再到更具体的与中国大陆某区域对等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学术界对于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设想从理想的高级层次即“共同市场”,一步步回归到次优层次的“经济联合体”、“自由贸易区”,及至最简单的“经济区”。这是一个逐步从充满激情的理想状态走向现实层面的认识回归过程。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内容与路径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大陆和台湾经济整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大设想。在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在两岸长期分离、政治障碍仍然作为两岸经济合作的巨大阻力的条件下,希望一步到位的经济一体化是不现实的,需要渐进的推进方式。事实上,能够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设想,也是经历了漫长的积累过程的。在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发展,经济贸易联系逐步加深,已经形成某些产业和市场的分工,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确立。特别是国亲两主席先后访问大陆,达成许多经济合作协定并着手付诸实施,已经为两岸进一步加深经济联系、推进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和实现经济一体化积累起基本的经济条件。

  今后,在巩固两岸已有的经济合作成果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下路径:

  第一步:实现两岸“三通”。

  直接、双向、全面“三通”既是两岸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的重要条件;没有“三通”,根本谈不上两岸自由贸易,更谈不上形成两岸共同市场。

  如果台湾和大陆能够由官方协商“三通”问题,会极大降低交易和谈判成本,提高谈判效率。但在官方无法有效直接协商的条件下,可以采取由两岸协商“三通”的办法。本着直接双向、互惠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就“三通”问题进行协商,双方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人员可以民间名义参与商谈,达成共识,经由两岸有关方面各自确认后,即可组织实施。

  第二步:建立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可以仿照大陆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做法,彼此取消贸易壁垒,但仍保持各自单独管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制度安排,海关检查人员负责管辖双方之间的边界,以便对通过台湾进入大陆、或通过大陆进入台湾的其他国家贸易者进行管理,防止这些贸易者利用两岸相互降低关税、消除壁垒的契机自由进入两地市场,逃避贸易管理。

  在大陆和台湾更紧密贸易关系安排中,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的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货物贸易零关税,即大陆对台湾产品、台湾对大陆产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行零关税,可以是大陆实行零关税的产品在先、台湾在后。在大陆对台湾水果进口实行零关税后,这一货物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可望加速。

  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双方之间所有歧视性措施,大陆在旅游、管理、谘询、会展、会计、法律、广告、医疗、物流、银行、证券、保险、劳务等领域对台湾进一步开放,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企业和居民的市场准入,台湾则相应开放其服务贸易。在两岸开放旅游业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可以加快。

  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包括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品质标准的协调与便利、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中小企业合作、产业合作等内容。

  第三步:建立两岸关税同盟。

  两岸完全消除关税或其他壁垒,将其各自的关税、海关检查人员撤销,合并成一个共同的关境。两岸的进出口商品均可以自由流通、自由竞争,商品的数量和金额都不受限制。在共同关税的外部则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共同的关税税则,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实行统一的贸易管制和征收同一的海关关税,实现关税的一体化。在建立两岸关税同盟时,可以把香港和澳门纳入其中。这是比现在已经实施的大陆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还高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第四步:建立两岸四地共同市场。

  除以关税同盟作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外,还要实现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消除彼此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市场,实现关税、贸易、市场的一体化。同时,对共同市场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共同的关税。

  第五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作为长期构想,在建立共同市场,实现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两岸之间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包括逐步实行共同的货币、财政、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强化共同的经济领导机构和权力,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政策,甚至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从而实现关税、贸易、市场和货币的全面经济一体化。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障碍和条件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是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的结果,也是最终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步骤,不能不考虑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条件。

  认同“一个中国”是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政治前提。

  有的学者或政治家认为:两岸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先不考虑“一个中国”问题,祇要两岸存在共同利益,就可以谈判,不必考虑政治分歧,存在政治分歧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建立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的先例比比皆是。两岸存在共同经济利益,又同属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理应相互减让关税、消除非关税措施,建立经贸合作机制,甚至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原则建立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就可以了。

  的确,商讨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经济问题,按理可以不涉及政治问题,但政治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台湾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以“单独关税区”名义存在的,并非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存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两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事实上也是“一个中国”下的共同市场。

  协商两岸经济合作、“三通”和建立“共同市场”时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但最终则无法不以一个中国得到确认为前提。如果不能确认“一个中国”,两岸“三通”和建立“共同市场”问题就容易被一些人纳入“一边一国”分裂主张的框架中去。

  找到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消除认识障碍,是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经济和思想前提。

  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将使两岸获得更充分的资讯、更便捷的运输、更畅通的资金流动和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各得其所,发挥潜能,大大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有利于两岸共同因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台湾会因此获得新的经济成长动力。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每增加一美元,可直接、间接诱发台湾相关产业增加产值二美元,台湾从两岸贸易中获得的高额顺差,对保持台湾外汇储备增长作出贡献;台湾的区位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投资环境将得到显着改善;台湾企业还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大陆的资源和市场发展壮大,使台湾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大陆企业也可以向台湾投资,必将为台湾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商机。同时,也会为大陆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台商投资为大陆带来更多资金、技术、企业管理及行销经验,可以扩大对外贸易,增加税收,促进大陆经济发展。

  台湾当局以两岸实现“三通”尤其是直接、双向通航将严重危及台湾的安全,作为阻挠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的最主要理由。台湾有关方面将安全问题分列为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主要是台湾在政治上被矮化)、经济安全(主要是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依赖度大幅提升、产业空洞化、失业率上升)、社会安全(主要是治安、疫病防治、社会福利与敎育负担)等。除了社会安全所针对的可能性问题,可以在“三通”问题协商中加以讨论、预作安排外,其余看法均缺乏事实依据。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会威胁台湾军事安全。相反,两岸经济合作和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可以营造台海地区和谐安定的气氛,使“台独”失去市场,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两岸经济联系越紧密,安全越有保障。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会使台湾在政治上“矮化”。两岸共同市场,解决市场开放、相关管理、经营权益安排等,必须遵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公平合理、互惠互利的原则精神,不存在谁在政治上被“矮化”的问题。

  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会威胁台湾经济安全。首先,两岸经济各具优势,互补性强,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不仅台湾经济对大陆市场依赖度上升,而且大陆经济对台湾的依赖度也会上升;这种经济依赖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两岸经济密切合作,将更有利于两岸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实现共同繁荣。

  其次,台湾产业移往大陆,有利于台湾企业合理调配和使用生产要素及资源,发挥台湾经济的优势,为产业结构上级腾出空间,并不会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台湾开放大陆旅游带动台湾的餐饮、酒店、交通运输、商业、旅游业等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注解。

  再次,台湾企业投资大陆不是导致岛内失业率上升的根源。台湾失业率上升主要是台湾的投资环境造成的企业投资欲望下降所致。由于台湾劳工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竞争优势,不得不寻找低成本的地区转移投资。表面看这会影响台湾就业,实质则是台湾产业竞争力变化导致的。这类企业在大陆投资经营,不仅自身重获竞争力,而且能够利用在大陆投资的收益增强在台湾的投资能力,支持台湾新兴产业的持续成长,这反而对扩大台湾就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三通”,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扩展台湾资源配置空间,扩大两岸经济贸易规模,正是台湾降低失业率的契机。

  (原载《中国评论》二○○五年八月号,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敎授、博导)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