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何时才能进入和解期



  郭伟峰

  以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和缓期。现在两岸各方一直都在努力要进入和解期。两岸关系的和解期,何时才能到来?怎样才能到来?

  如果以二○○○年民进党执政为始,一直到二○○四年,两岸关系长期处在危险期,一度甚至徘徊在高度危险期。

  最危险的时期应该是在二○○四年,民进党的再度执政的合理与否,引发了岛内激烈的政党斗争乃至群众斗争,局势动荡。民进党在台独门槛前面的临门一脚,同时引发了两岸关系的激烈震动,以及大陆民众的强烈反弹。

  在危险期中,可以看见,民进党不具备全面驾驭台湾政治的力量,更没有稳妥驾驭两岸关系的能力,也没有带领台湾走出危险期的实力。强烈的独立思潮和分裂意识,容易使一个党失去判断能力,容易使一个党作出草率的政治决定,容易使一个党处在极度的危险中而浑然不自知。

  二○○四年,民进党把棋子下成了死局,不仅在岛内,也在两岸。两岸的紧张对峙,形势极其严峻。当时两岸关系之间,已经放不下一根稻草了。如同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一匹骆驼那样,一根稻草同样可以压垮最后的两岸关系。

  在千钧一发之际,连、宋代表国亲两党的大陆行,给两岸关系带来重大的转机。两岸忽然找到了缓和空间,跳出了两败俱伤的囿局,从此进入了四年多来未见过的两岸和缓期。和缓期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一,两岸人民的高度对峙情绪松弛下来了。两岸人民高度敌对,互相仇视,喊打喊杀,极端的民意如洪水般泛滥,执政者几乎被所谓的民意裹挟。这样的危险势头,终于化解开来了,终于稳定下来了。这就意味着两岸真正进入了和缓期。

  特征二,两岸政党的互动交流局面重新开辟了。国民党、亲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达成了诸多协议,都是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和缓两岸关系的,是积极有意义的。虽然国、亲两党不是执政党,但在台湾的特殊的政党政治中,其政治影响并不逊色于民进党,代表着巨大的民意;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对大陆,都有公信力。两岸政党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进入和缓期的主要推动力。

  特征三,两岸执政当局在寻找合作互动的空间。民进党应该也做了反省,也做了与大陆互动的心理准备。主要原因,形势比人强。当过去的政治目标已经碰上礁石,已经被人民放弃之后,还要硬着头皮上,恐怕最后的结果祇能是被选民抛弃。识时务者为俊杰,民进党必须遵从民意而动。大陆的空间也划得很大,也有等待的心态。两岸关系处在和缓期,是事实。

  但是,和缓期不等同于和解期。和缓期是严峻的局势得到缓和,但是矛盾依然,问题依然,危险依然,也就是说,问题的实质没有改变,危机的因素没有消除。祇要有风吹草动,危险依旧。而和解期呢?那就完全不同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危险也大致消除了,麻烦也大多不存在了。

  把和解期置于两岸关系之上,那么,两岸关系的和解期应该具有这些内涵:两岸之间已经打破僵局,两岸领导人已经见面,两岸政府已经开始或者正在开始建立良性互动平台,两岸的直接三通已经不存在障碍。当然,和解期不是和合期,和合期应该指的是两岸商谈统一的时期了,那是更远的事了。

  阻碍两岸关系进入和解期的因素很多,最基本的仍然是统与独的尖锐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中国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即使和缓了,仍然是僵局,和缓期祇不过是把武力对峙的僵局带到和平对峙的僵局而已。和平对峙的僵局不打破,武力对峙的僵局随时可能又来。和平与武力交错徘徊,两岸人民仍然没有安定、安心的感觉。

  所以说,两岸要进入和解期,在民进党执政期间,仍是难于上青天。民进党始终担心,如果与大陆共舞,步入和解期,自己凭依生存的政治理念可能化为乌有。既有如此之大的风险,民进党岂敢轻易实践之?如果真的是这样,两岸进入和解期的日子还要一段时间,说不定真的要等到二○○八年以后。

  两岸进入和解期,真正的动力不在台湾的政党中,应该在人民的心中。大陆必须有耐心,必须等待台湾人民的选择。当进入和解期是主流民意的选择时,试问又有谁能挡得住呢?又有哪个政党敢不遵从呢?

  (原载《中国评论》二○○五年九月号,作者系中国评论月刊社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