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热烈商讨 增进共识——广州“粤剧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综述



  崔瑞驹(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名誉会长。)

  关于“粤剧起源与形成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粤剧界人士曾发表过专著、文章和谈话,众说不一。这对于丰富人们的认识,开阔人们的视野,是十分有益的,为我们增进对这个问题的共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这次由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广东八和会馆、《粤剧大辞典》编辑部主办的粤剧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得到来自北京、大连、香港、佛山、肇庆、广州等地有关专家学者和粤剧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一批论文,还在2007年12月22、23日两天共聚广州大厦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增进共识。可以说,这是一次关于粤剧问题专题研讨规格较高、主题集中、商讨较深、共识较多的盛会。

  一、探究粤剧起源与形成颇具意义

  俗语云:英雄莫问出处,但人们总是希望得知英雄之出处。作为粤剧的观众、粤剧工作者也不一定要问粤剧的出处,但能知粤剧的身世对他们观赏粤剧、演好粤剧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至于研究粤剧的专家学者们则更望通过研讨正本清源,增进对这个问题的共识。尤其正在编纂《粤剧大辞典》,这是一个难以逥避的问题,更希望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探明粤剧起源与形成,其意义起码有三点:

  一是可知粤剧的身世,加深对粤剧的认知,有利于粤剧之普及与振兴。

  二是瞭解粤剧的艺术特色与传统,有利于粤剧的传承、保护、发展和创新。

  三是明确粤剧的产生历史,有利于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粤剧争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增进对粤剧起源与形成的共识

  从大家的发言和论文中,我们看到,明确如下几点有助于我们增进对粤剧起源与形成的共识:

  (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就是说,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三点:一是研究粤剧起源与形成要同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二是研究粤剧起源与形成要以史实为依据,并与相关剧种的历史相联系和比较,未经证实的传说只可作为参考;三是粤剧从起源到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去研究。

  粤剧起源与形成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粤剧的起源与形成不能不同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相联系。因此,不能仅就粤剧史述本身去孤立地研究。

  粤剧从起源到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运动发展过程,而且形成之后还继续运动发展着。在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经历着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若干阶段(或叫若干时期),大致可分为孕育阶段(时期)、诞生阶段(时期)、成熟阶段(时期)、发展创新阶段(时期)。不同阶段(时期)的粤剧,因其质的规定性不同而表现形态也不同。孕育时期还不具有粤剧的基本特征,还不能叫有粤剧,它只是积累着形成粤剧的一些基本元素。诞生时期的粤剧已具有粤剧的基本特征,但它还比较稚嫩,粤剧特征才初露端倪。只有发展到成熟时期的粤剧,其特征才比较全面地显露出来。诚然,一个剧种的孕育期、诞生期与成熟期与一个人的受孕怀胎、诞生出世、长大成熟那样可以比较精确地用年月来计算是不一样的。它需要以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推断。这是因为社会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生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不相同的。

  (二)明确剧种的首要区别是声腔。沿着对粤剧声腔特色追溯其源流,便能增进对粤剧起源与形成的共识。

  (三)明确剧种形成的一般标志。有的专家、学者谈到,我们要把一个地方戏曲史和一个剧种的发展史区别开来。一个地方的戏曲史应该从该地有戏曲活动的历史记起,而一个剧种的发展历史应该从它形成的时间算起。外来声腔衍变为本地剧种的形成有这样几个标志:1.有本地演员和本地科班;2.演唱的语言是本地通行的官话;3.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在新剧目的演出中,吸收了本地民间艺术,在表演上形成了地域风格。有的专家也有类似看法,认为剧种形成的标志主要有五方面:1.有与别的剧种不同的唱腔音乐;2.有自己特色的表演风格;3.有自己的新剧目;4.有本地戏班和演员;5.有一定的流行区域和群众基础。这些都可作为我们研究粤剧形成期标志的依据。

  (四)共识建筑在实是求是的基础之上。要明确,粤剧形成时期是早是迟都无损于粤剧的光辉,不是说它形成得越早就越辉煌,也不是说它形成得越迟越吃香。关键是还它一个历史的真实,有一个经得起史实检验的身世。

  三、关于粤剧起源的基本观点

  中华戏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具特色的地方剧有三百多种,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谈到粤剧起源,可说有远源与近源之分。就远源而论,粤剧既是中华戏剧大家庭中的一种,那它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以中华文化为底藴,以中华文化艺术为源。在粤剧众多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中,都可以看到它源于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谈到粤剧的近源,主要是寻找孕育它出生发展的直接因素,这是我们这次研讨命题中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其实大家共识最多,有差别的也分歧不大。以下我想概要地引述大家对此的基本观点:认为粤剧的主要源头是外来戏剧文化(先是外省的,后有外国的)传入广东,本地戏班吸收外来戏剧文化尤其外省的唱腔和表演艺术逐渐与本地戏剧音乐文化融合而成。外省戏班带给粤剧唱腔影响最大或较多的先后有弋阳腔、昆腔、梆子腔和二黄腔;由于粤剧的基本唱腔是梆黄腔,可以认定外省梆黄腔是今日粤剧的主要源头,但也不可忽视高腔、昆腔等外省声腔对粤剧的影响;若要追溯粤剧源头始于何时,就先要清楚梆子腔、二黄腔生于何时何地,何时传入两广;专家论及已知梆子腔是明末清初形成于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地带,二黄腔则是清初形成于安徽、湖北、江西一带,并于清初康熙干隆时期传入广东;弋阳腔、昆腔则更是明代传入广东;外省唱腔传入,尤其是梆黄腔的传入,被本地戏班吸纳、逐步衍变为粤剧粤曲的梆黄唱腔,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地方化过程,这个过程可看作粤剧的孕育时期;在这过程中,史料所载的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6),广州题扇桥一带出现“一唱众和,蛮音杂陈”的土优班演唱的“广腔”,可作为粤剧已进入孕育期的一个明显标志。由此可见,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外省唱腔入粤,经本地戏班学习、吸收、改造,并与本地粤乐和民间说唱相结合逐渐形成;粤剧的孕育期可追溯到三四百年前。

  四、关于粤剧形成的主要观点

  粤剧何时形成,是本次研讨会的研讨重点。从论文和发言来看,原先对粤剧的形成时期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粤剧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49),距今150—200年;一是认为粤剧形成于清中叶或清同治、光绪前期(1861—1884),距今约150年左右;一是认为粤剧形成于清末民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距今约80年左右。

  经过两天的热烈商讨,数十人次的争论发言,竞相摆事实、讲观点、分析比较,大家的共识大大增进,大都倾向于认为对粤剧的形成可细分为诞生期和成熟期,认为粤剧诞生于清中叶,距今150年左右。即诞生于清道光至光绪初期约50年左右期间;粤剧成熟期于清末民初,即20世纪20—30年代,距今80年左右。

  认定粤剧形成时期,可从社会背景和粤剧自身发展动因和轨迹的史实去论证。

  (一)先讲粤剧诞生期,定在清中叶。从其历史背景来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道光年间发生了鸦片战争,从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封建帝制的统治。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被帝国主义入侵所打破,西方文化开始传入,洋务运动的兴起、广东新学的创办,变革求存的思想逐步深入国人,世风渐变。与此同时,在清咸丰年间因在太平天国革命感召下,粤剧艺人李文茂率众起义,粤剧戏班被禁。粤剧艺人变革图存的思想更为强烈,加速了粤剧艺人与外江班的融洽,更多地吸纳外来唱腔和表演艺术,并因他们更多地深入四乡演出,不断吸纳广东民间音乐、说唱之精华,从而逐渐创造出有别于别的剧种的粤剧雏形,显示了粤剧的诞生。

  许多专家学者在论文和发言中,对粤剧在此段历史时期的诞生作了论证,主要有:清干隆四十年后,皮黄、梆子传入广东,逐渐被本地班所吸收,为本地人所接受。清道光年间徽班入粤,北方皮黄声腔先后成了本地班的音乐主腔和基本板式。声腔的转变,本地大戏找到了演变粤剧的基本调色。广东粤剧的声腔,可以说清同治年间开始,逐渐地被固定下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基本戏曲声腔的吸收融和才渐次完成,同治年间本地班提纲戏的兴起,由此催生了“开戏师爷”,即后来粤剧编剧家的诞生,有了这提纲戏阶段和开戏师爷出现,才能在艺人过去只靠口传身授的传戏方法,过渡到有笔手编新戏的文字剧本,本地特有的《大排场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等“文静戏”和武戏,《八大曲本》(实际是八大剧本唱本)和一批新戏才由此产生。还有谈到,现存的剧本和笔记史料显示,在两广地区演出的戏班局部地运用粤语,在地方上出版的写有少量粤语的剧本,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年间。并于戏班和演员在这个时期更如雨后春笋,本地大戏班大量涌现,形成不同风格的广府班和下四府班。与之相应的是粤剧行会的建立,从同治七年(1867)在广州建立吉庆公所,作为联络粤剧各戏班营业的机构,到光绪十五年(1889)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建成,都显示出粤剧业已诞生,并逐步主宰了粤方言地区的舞台。

  (二)关于粤剧的成熟期定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依据是: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辛亥革命(1911)前后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历史又一大变革时期,统治中国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压迫下,民族危机加深,高举反帝爱国义旗,以争民主、尚科学为口号的“五四”运动爆发,揭开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国人思想进入一个大解放时代。西方歌剧、话剧、电影、西洋音乐陆续传入。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对外开放窗口的广东广州等地,最早接触并接受外来思想文化影响。从变法维新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乃至“五四”运动走过来的一批文化人、粤剧界人士中的先知先觉者,看到外国戏剧鼓吹变革、催人奋进的作用,在剧作题材、编写剧本、表演技巧、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从而积极引进外来文化元素,对粤剧进行大胆的改良和变革,使之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成粤剧走进成熟期。

  从史实来看,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段时间粤剧进入成熟期的特征非常明显。

  粤剧“三喉”唱法和唱词“白话化”出于这个时期。有说,民国二十年前后(即20世纪30年代前后),粤剧基本已由戏棚官话改唱广州方言(白话)。梆黄新板式、新句式的创造,特别是板腔、曲牌、说唱能串连成段,使粤剧唱腔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变化灵活。从辛亥革命前后到1932年,粤剧完成了地方化的过程,这是它的成熟期。有说,历经三十余年,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建立起“子喉”、“平喉”、“大喉”三种唱法,以及同这些唱法相适应的音乐体系,形成了梆黄腔为基础而具鲜明地方特色的粤剧声腔。有说,此时的粤剧在传统基础上吸收了民歌说唱、民间音乐、兄弟剧种唱腔音乐,西洋音乐及其乐器、配器方法,尤其是依据粤剧剧情需要,吸收电影主题歌填词说唱,提高了粤剧唱腔音乐的表现力。

  此时粤剧编剧家群体出现,产生了许多与别的剧种不同的剧目。涌现出黎凤缘、梁垣三、麦啸霞、梁梦、南海十三郎、唐涤生等一批粤剧专业编剧家,编剧采用了话剧写实、歌剧分幕等方法,剧本文体也发展到白话化。据资料统计,从清末到广东解放的三十几年中,新编的戏竟达千多本。

  此时粤剧戏班争雄、名角争辉,各具特色的唱腔表现流派异彩纷呈。省港班“觉先声剧团”、“太平剧团”的薛觉先、马师曾争雄,竞出新戏。粤剧五大流派(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廖侠怀)相继涌现,一批批名伶名腔相继而出。

  此时粤剧舞台美术景象一新。粤剧舞台出现了软景、硬景、立体景、运用各色灯光衬托剧情,除保留传统服饰外,也根据剧情和角色需要设计和运用各种服饰,以增强人物的表现力。

  有的专家、学者还谈到此时期城镇室内剧场增多,以城市为主要对象的省港班盛极一时。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粤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上完成了引进外来戏剧艺术(包括外省、外国)的地方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显示出它进入成熟期。

  也可以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大变革,粤剧在近现代经历了三次大变革。三次变革又促成了粤剧的诞生,成熟和创新发展。第一次粤剧大变革在19世纪中叶,经历过絶处求生,变革求存的境况,加速了粤剧的诞生;第二次粤剧大变革在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经历过引入外来文化元素,变革求新的过程,促进了粤剧艺术日臻成熟;而20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后,粤剧进入第三次大变革,经历过“三改”(改戏、改人、改制),使粤剧步入改革创新求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的粤剧进入繁荣新时代,它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粤剧团改制成为国家表演艺术团体,粤剧艺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成为人民艺术工作者,整理新编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原有的艺术家艺术更加精进,粤剧新秀又不断涌现。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更蜚声海内外。虽经“文革”的劫难,粤剧曾一度备受摧残。但改革开放以后,粤剧又重现春光,在新的探索改革创新中继续前进,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

  五、粤剧的研究尚待深化

  这个研讨会对粤剧起源与形成的研究,经过大家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和会上热烈争论和商讨,据较多看法而产生了初步的共识,或叫初步结论,但还不能说这是最终结论。最终结论还有待深入探讨和验证。我们建议把这个初步共识提供给《粤剧大辞典》编辑部撰写有关辞条时参考。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深入探讨,以便取得更多的共识。

  我们对粤剧问题的探讨,目的是促进粤剧传承发展,以利粤剧之振兴。出席会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文峰同志说的“粤剧是最早进行改良的剧种,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又说“一个多世纪以来,粤剧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始终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吸取民间的和外来的艺术营养、兼容并蓄,常演常新。”这番话对我们深入探讨粤剧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改进粤剧很有鼓舞和启迪作用。我们确实需要从粤剧孕育、形成和发展走过的漫长路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推动粤剧进一步振兴和发展。因此,我们拟在日后适当时机,再组织粤剧发展创新的专题研讨,希望继续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加。

  粤剧起源与形成问题的研讨,是一个研究粤剧史的学术问题,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研讨交流增进共识,但也不能够强求一律。应当尊重各人的研究成果及保留各自观点的权利,支持和鼓励不同意见继续深入交换和商讨,使真理越辩越明,最后达到更多共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