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剧形成年代的初步看法



  ——谢彬筹在“粤剧的起源和形成”研讨会上的发言(谢彬筹,广东艺术研究所原所长。)

  谢谢主办单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同好们一起探讨粤剧的起源和形成的问题。我主要想谈谈粤剧形成的时间,通过几本有价值的史料,从几个方面说明粤剧在清朝同治年间基本形成,同治在位13年,同治年间是1862~1874年。

  我引用的几本书,第一本是存在香港市政局公共图书馆影印的一本书,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满族的一个汉军副都统杏岑果尔敏写的一本诗集《洗俗斋诗草》,是一本竹枝词集,没有出版,他的后人影印赠存图书馆;第二本书是湖南剧作家、理论家杨恩寿于同治元年至十三年间写的一本日记,叫做《坦园日记》,其中讲述他在广西梧州、北流看过什么粤剧,那些粤剧是怎么样一回事;第三本是写于道光年间,光绪十一年影印出版的《京尘杂録》,其中有一本叫《梦华琐簿》讲到粤剧的早期的一些情况。还有就是道光八年出版的招子庸的《粤讴》。我根据这几本书提供的比较详尽确实的史料,从声腔、剧目、表演、班社、演员和流播地区这几个方面说明同治年间粤剧已经形成。

  第一,先说说粤剧的流播,也就是说粤剧的影响。早在咸丰、同治年间,粤剧就已经流传到美洲、欧洲和东南亚。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粤剧应该说是我国300多个地方种剧种中,在世界产生最广泛影响的剧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粤剧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三大洲。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它能够传播海外,得到海外众多华侨以及国外友人的认同,说明粤剧一定有很鲜明的剧种特色,有很鲜明的地方特点。美籍华人陈依范所着《美国华人史》,其中有一章就记载了广东戏在美国旧金山流传的情况: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有一个123人的鸿福堂戏班在旧金山的美国大剧院上演粤剧《六国封相》,大获成功。接着,当地的商人从中国买了很多建筑材料,在旧金山建起了专门演粤剧的戏院。苏州人王韬在《漫游随録》中记载,同治六年(1867)第二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有粤人携优伶一班至,旗帜鲜明,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众神移,日赢金钱无算。”至于近邻的东南亚,不但很早就有粤剧演出,并于咸丰七年(1857)在新加坡成立了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这是讲在外国的传播。在上海,晚清时上海大概有二三十万广东人。上海最主要的报纸《申报》在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发表了一篇《夜观粤剧记事》的文章。“余去粤几及十年,珠海梨园久不寓目。昨荣高升部来沪,在大马路攀桂轩故址开园登场演剧。粤都人士兴高采烈,……羊石风流,宛然复也。”也就是说,同治十二年前后,我们的粤剧团已经到上海一个专门的戏院演戏了。演什么戏呢?演《六国封相》:“金鼓震天,旌旗拂地。其堂皇冠,光怪陆离,炫人心目。至锦伞宫灯之旦脚,淡妆浓抹,皓齿明眸。”再讲粤剧在兄弟省广西的传播。同治年间写的《坦园日记》里的“北流日记”记载,同治四年到五年,广西的一个小县北流县,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6个粤剧班子在那里演戏。演出了40多个粤剧剧目,一共演出了60多场。在广西的一个小县城,粤剧演出就那么热闹。这些事例说明同治年间粤剧流播国外,流播省外及流播其它地区已经是那么广泛,可见当时粤剧应该有它自己特别的东西,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欢迎,它才能如此广泛的流传。

  第二,讲声腔。衡量一个剧种的形成, 声腔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粤剧的声腔来源于昆、弋、梆、黄,还有民间的说唱音乐和小曲,主体唱腔是梆子腔和二黄腔。诸种声腔幷存的局面,我觉得最明显是在道光年间,稍微比同治年间前几十年,前30多年吧。道光八年,在广州出版了招子庸的《粤讴》,他的许多朋友为这本书写了序言、题了诗,这些序言和题诗将道光年间在广州所演唱的戏剧曲艺的唱腔基本罗列了。比如:“珠儿珠女,雅善赵瑟,酒酣耳热,遂变秦声。” 赵瑟,北方的乐器,秦声,西北的声腔。“吴歈甫奏,明灯转华,楚竹乍吹,人声忽定。”吴歈,吴楚的声腔,楚竹,中原武汉一带的乐器。“算昆腔近雅,已成习熟;秦声虽壮,究欠温柔”。“铁板铜琶属女郎,珠江沸耳听宜黄”。从这些序文里可以看到,在招子庸出版《粤讴》的时代,有唱梆子的,有唱二黄的,有唱昆腔的,有唱扬州腔的,赵瑟秦声,吴歈楚竹,昆腔宜黄,南音粤讴,次第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众多声腔剧种,亮相珠海岭南,此时广州已经诸种声腔幷存。珠江河面上的花艇也在唱。同治年间,粤剧本体的两种主要声腔,梆子腔和二黄腔已经普遍使用了。这里还有三个材料补充说明。一个是满清的将军写的竹枝词,《洗俗斋诗草》中的一首《唱曲》说道: “五子兴歌怨太康,又闻孺子唱沧浪。粤人不解歌风意,开口争号土二黄”。也就是说在同治年间,粤人争着唱“土二黄”,因为作者是满人,是北方人,他把京剧唱的二黄当作正宗,把广东人唱的二黄称为“土二黄”,可见在同治年间,广东已经在唱二黄了。粤剧是先有梆子,再有二黄,那么说明在此之前,梆子也已经传进来了。第二个材料是现存的一个古老剧本、同治六年刻印的《普天乐班本·寒宫取笑》。已经是梆子腔和二黄腔同时在一部戏里面使用了,这进一步证明我们粤剧的本腔在这个时候已经很完备了。原来是梆子腔、二黄腔分开单独使用,到了同治年间可以同时在一部戏里面两种声腔一同使用。第三个材料是同治八年的《丹山凤出头·陈姑自尽》,《陈姑自尽》讲陈妙常追舟的故事,很多剧种都有,但是我们这个剧本有了用广州话念的口白。何建青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说主角潘必正的书僮念的一段急口令,“急忙走,急忙忙,忙忙急,相公带我到京都”之类,当时是用广州话念的。说明同治年间粤剧基本上是使用舞台官话,但是开始在唱白里面偶尔使用广州方言。这几个材料说明,同治年间,梆子二黄为主的粤剧唱腔体制已经是基本形成了。

  第三,是剧目,同治年间粤剧有了自己特有的剧目。前面引有的几本书里面共同提到的一个戏叫《六国封相》。《六国封相》在《坦园日记》里是这样描写的,同治四年四月十二日在梧州看戏:“乃粤东天乐部,随麓兄往观。缚席为台,灯光如海。演《六国封相》,登场者百余人,金碧辉煌,花团锦簇;惟土音是操,啁杂莫辨,颇似角扺鱼耳”。《六国封相》有一百多人表演,有点像武打杂技一类的表演,灯光如海,花团锦簇,十分热闹。就一般情况而言,其他剧种演《封相》,就是《金印记》的一折,很短的一折戏。但是粤剧的《封相》过去是演一个多两个钟头的、是展现整个戏班阵容的一出戏,同治年间粤剧演《封相》已经是跟人家不一样了。还有一个戏是《天姬送子》,《坦园日记》里记载的《天姬送子》的演出跟我们在粤剧舞台上看到的一模一样,最精彩的一段是表演“反宫装”,演员穿的衣服,一反过来就是另外一种颜色,另外一种装扮,这也是粤剧的特色。《坦园日记》的作者在北流县看了四十多出戏,其中的一出叫《还阳配》,他说是“乃吾省所无”。杨恩寿是戏剧专家,他看过的戏很多,他没有看过的戏,说明是粤剧特有的。所以从剧目上来讲,同治年间,我们已经有了具备粤剧的剧种特色的剧目。

  第四,再说演员,旧社会演员叫戏子,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见诸史志。但是很荣幸,我们在道、同年间的书本里发现三位著名粤剧演员。一位是杨懋建在《梦华琐簿》里记载的武小生阿华,每逢琼花会馆祀神时,“各班中共推生脚一人,生平演剧,来充厮役下贱者,捧神像出龛入彩亭,数十年来,惟武小生阿华一人捧神像,至今无以易之。阿华声容技击,并皆佳妙,在部中岁俸盖千余金云。”在同治修《南海县志》就讲了造反的李文茂,“李文茂优人也。会城罕京戏,所谓本地班者,院本以鏖战多者为最,犯上作乱,恬不为怪。文茂素骁勇,擅击刺,日习焉。”第三位是在《坦园日记》里面记载的,同治五年,在粤东升平部,“有伶人名阿文者,貌颇都雅,无粤东浓痴肥艳习气。”有自己的声腔,有自己的剧目,还有自己的演员,可以说明粤剧在同治年间已经形成。

  第五,说班社,由粤剧艺人组成的班社,也就是剧团。同治年间有很多,比如《洗俗斋诗草》讲本地班的“名班”列出了两个班社:普天乐和丹山凤。做过南海幕僚的杜凤治所写《特调南海县正堂日记》,里面记载了两广总督瑞麟在家演堂会,他的太太不爱看外江班而要看本地班,所以叫了本地班的普丰年、周天乐、尧天乐三班到总督府演了四天本地班的戏。古老剧本的封面许多都写有戏班的名字,比如说《普天乐班本》、《丹山凤出头》,从中也可以找到很多粤剧戏班的班名。

  第六,说表演。具体表述粤剧表演特色的材料有《洗俗斋诗草》,其中有几首竹枝词都是讲表演的,有一首讲翻筋斗叫《翻金斗》:“冲场一战起因由,逃难投亲闹不休。最有一般真絶技,全身披挂打跟斗。”有一首诗的题目叫做《传神》:“摹拟神情事事详,嚎啕恸哭惨悬梁。其余更有离奇处,花旦临盆大弄璋。”都是讲伶人表演很精彩,很投入,很传神。包括对《六国大封相》的描写:“封相出头戏不新,无人着意看苏秦。此出正角谁为主,季子车前执盏人。”说明粤剧的表演有和其它剧种不一般的地方。

  所以我们从上面六个方面,说明同治年间这段时间,就是粤剧基本形成、具有了剧种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阶段。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