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艺人经历、感受看粤剧的最终形成



  崔颂明 郭英伟(崔颂明,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名誉会长;郭英伟,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八和会馆常务主席。)

  关于粤剧起源与形成的问题,历年来广东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曾经作过多方探讨,提出众多有见地的看法,各抒己见,认识不一,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进一步求取答案奠定了基础。经历了100多个春秋的广东八和会馆,有1300多名会员,其中有很多年过七旬的老艺人,他们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广泛的艺术实践,长期与粤剧同呼吸、共命运,不离不弃,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为粤剧发展史上难得的见证人。这一批批的老艺人,差不多都有两三代的家族承传,又处于舞台第一线,多年与广大观众面对面接触,对广东粤剧起源与形成,有其自身特有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有利于从另外一个侧面、角度来观察、思考这一久未解决的问题。

  一、老艺人诠释“戏剧与方言”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生前一个相声段子“戏剧与方言”,精彩絶伦,惟妙惟肖,是相声艺术的经典。侯宝林说,京剧一定要用“京音”、“京韵”演唱,否则就不好听,没有“京味”,就不能叫做京剧;剧中人不管他是什么地方人,都得讲北京话,诸葛亮是山东人,不能讲山东话,关云长是山西人,不能讲山西话,否则就闹大笑话……。同样,流行于浙江、上海一带的越剧,又称“绍兴文戏”,只能用浙江方言演唱,才好听,有地方色彩,不然就不能称之为“浙江越剧”。可见,戏剧与方言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离,自当不言而喻。

  过去广东本地戏班演唱一直用“戏棚(舞台)官话”,又称中州话、中州韵。所谓中州话韵,一般认为就是宋元时代中州地区(即现在河南省一带)语音的特点,一些古老剧种昆剧、徽剧、汉剧均称宗法中州话。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结合当地方言,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中州话的特点已不甚明显,甚至变了样。据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在《试谈粤剧》中称,“广东戏用的所谓戏棚官话,可以说就是桂林话”。〔1〕用中州话(桂林话)演出,对于广东本地戏人来说,实在难度很大。本地戏班艺人,大多出身贫苦,“唔穷唔学戏”,他们读书甚少或没有读过书,有的根本不识字,多为文盲、半文盲。据本地戏班前辈艺人称,“以前学戏很艰难”,都有一本辛酸史。香港已故老叔父(资深伶人)新金山贞,出身“红船班”,20世纪80年代末,年逾八十的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初学戏时在“红船”里睡无地方,只能睡“沙街”(船舱中的通道),师傅很少给你教点什么,“要靠其他人给你指点”,“当徒弟的要服侍船上每一个人,在烟床上向“叔父”们请教。〔2〕以“袍甲戏”独树一帜的香港著名粤剧演员白玉堂,在年近九十时回忆说,在戏行里,师傅从不会正式去教徒弟,徒弟学戏要靠自己去学。白玉堂说,以前有“天光戏”,自己就蹲在台上“偷戏”(偷学戏)。〔3〕这样“偷戏”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就算是有师傅教戏,教一句,学一句,本来“蛮音杂陈”,难免完全走音变样,这与“鹦鹉学舌”似无异样(这样比喻,不存在对本地戏人不尊重)。

  李调元在《雨村剧话》称,清代雍正年间,“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不昆不广,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不知是何故事也”。〔4〕这样描述符合广东戏剧发展过程的基本状况。其时在广州府有外江班演戏,“与吴优相若”(昆曲);而“土优”(本地班)的“广腔”,“蛮音杂陈”,“不昆不广,殊不耐听”,“不知是何故事”。据此分析有这样两种可能:一是广腔形成,粤剧已经出现雏型,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不昆不广的现象;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地戏人,在“偷师”零散学戏当中,以讹传讹,走音变样,终至不知所云。这两种可能都同时存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官话”。一语道出本地人学讲普通话(官话)的艰辛、无奈。1986年12月,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在香港公开演讲时说过:从前,“用官话唱曲很‘累事’(形成障碍),也不能普及”;“所谓官话的语音也是各师各法,莫衷一是,从未有统一过。后来则以某些公认的大老倌的官话为准,实际是以讹传讹,约定俗成”。〔5〕罗品超说得好,舞台官话唱曲很“累事”,笑话百出。

  大家知道,《六国大封相》是广东粤剧的一大戏宝,历久不衰。多年来,与这出名剧同样广为流传坊间的,就是“骑住生滋猫”(满身癣疥的癞皮猫,多比拟令人讨厌、爱哭好闹的淘气小孩子)的笑话。《六国大封相》是一出传统戏,过去一直沿用舞台官话演唱,有句唱词许多观众总是听不明白,产生误解:“(那)个王后骑住生滋猫”到底说什么?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有位戏行朋友向原广州粤剧团生角名演员梁金城请教:“牛哥,你在‘封相’唱的‘骑住生滋猫’是什么意思?”他满脸不高兴地说:“我做了成世戏,都没有人问过,总之就是师傅教落的,照演照唱就是了,你去问他罢!”原来的唱词是“六国王侯同结生死交”。演员不解其意,观众更是茫然。类似的笑料还多,不胜枚举。演戏的人“不知所以”(白驹荣口头语),看戏的人听不明白舞台官话,实在“累事”。

  本地戏班很多都是家族相传,世世代代都是师傅教下的唱词、口白,不管他懂不懂,明不明白内容、剧情,而外江班移植的剧本,多数人看不懂,本地人写的剧本又很简单,多为“提纲戏”,没有完整的剧本,总之照念,照背,照打,或者即席发挥,临时“爆肚”,可以说是常见的舞台现象。已逾八十高龄的广东粤剧院老演员孔宪珠,在戏行几十年,不久前一位文化界朋友邀请他整理传统粤剧“斩二王”,多少年前由师傅传授用舞台官话照念、照唱,也演出过无数次,可以说是不假思索,倒背如流;但是,要重新整理成文字,却谈何容易,难倒了不少人。“三杯御酒吞下肚,自家难认自家人”,“你不念情奴不听,带领人马困皇城”;孔宪珠说“演戏时脱口而出,写成文字难上难”,其中“你不念情奴不听”,经过多方请教粤剧名家,数度推敲、核对,好不容易才写成文理通顺的唱词,多少有点像历史文物考证一样艰辛晦涩。事后,孔宪珠幽默地说:我们戏人真是“无厘头”(莫名其妙)几十年啊! 
香港一位著名文化人、粤剧、粤曲爱好者、研究者生前曾讲过一个故事:20世纪90年代,他与一位著名粤剧演员合作録制一个光盘,这位香港文化人想将一出粤剧里的舞台官话几句唱词,写成文字记録下来,就此请教这位名演员,出乎意料之外,这出演过、唱过几十年的老戏,竟然无法成文。两位名家都破解不了几句粤剧唱词,多少令人费解。

  有人说,戏剧语言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剧种质的变化。正如戏剧研究所刘文峰老师所说,一个剧种形成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演唱语言是本地通行的官话(方言)”。自有广东本地戏班以来,历年来,演唱的是本地戏人不甚明白、理解,而本地观众又听不懂的舞台官话,这是广东戏剧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金山炳、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薛觉先、马师曾等前辈的努力改革,逐渐把舞台官话改唱广州方言,才使本地戏剧更加富有广府地方色彩,真正全面实现了本土化,本地戏班名符其实地打上粤剧的烙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指出:“我们粤剧在一百几十年前,在舞台上唱的、讲的是‘官话’,唱的牌子是昆曲,是弋阳腔、高腔”;前几代粤剧工作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唱昆曲,唱弋阳腔,唱汉调的旧的‘大戏’,进行改革实践”,“用广州方言全部占领了舞台”,“使之逐步形成广东粤剧艺术”,“这几十年才有名正言顺的粤剧”。〔6〕香港已故著名武生靓次伯的艺术伴侣、广东粤剧演员蝴蝶女生前曾感慨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的戏,到中年开始用广州话演唱,才真正算是演粤剧,称得上粤剧艺人。”她道出了粤剧演员的真切感受。

  二、用科学态度观察粤剧不同的发展阶段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衍化过程,有的历程十分漫长、曲折。据史学专家考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五六千年。而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众所周知,婴儿诞生要“怀胎十月”,国宝熊猫在母体的孕育期比人类时间长。文化艺术的发展、衍化不同于自然现象,考究起来,实在艰难复杂得多。广东粤剧更是如此。考察粤剧发展史,我们初步认为,可概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就是孕育期、生长期。成熟期。这三个发展阶段没有明确的年代期限,不可能截然分开。

  据《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称,粤剧的“声腔以梆子、二簧为主,兼有高、昆牌子,民謡说唱,小曲杂调”;“明代弋阳腔、昆腔,清初高腔、京腔相继传入”广东,雍正年间出现被称为“土优”的本地艺人组成的戏班。〔7〕这就是广东戏剧发展的概略描述。我们试以此作为对粤剧进行探讨、考察的起点,抛砖引玉,提供参考。刘文峰所长指出:外来声腔衍变为本地剧种 ,即一个新剧种的形成 ,应有这样几个标志:一、有本地演员和本地科班;二、演唱的语言是本地通行的官话(方言);三、创作演出新的剧目,在新剧目的演出中,吸收了本地的民间艺术,在表演上形成了地域风格。刘文峰所长提出的三个标志,有助于我们对粤剧衍化过程进行具体剖析。

  文化艺术的衍化、发展要经历长期沉淀、积累,不是一般事物的常态所能比拟的。我们设定,自明代弋阳腔、昆腔,清初高腔、京腔先后传入广东,各地戏曲活动频繁,为粤剧孕育期,前后约一百余年;清代雍正年间出现的本地戏班,可视为生长期的起点、发端,直至民国初年,经历长达近200年,此时可称为雏型粤剧,早期粤剧,亦即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称之为“唱昆曲、唱弋阳腔、唱汉调的旧的‘大戏’年代”;〔8〕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戏班由唱舞台官话到演唱广州方言,从量变到质变,真正脱胎换骨,最终完成了本土化,为粤剧的成熟期,红线女称为“名正言顺的粤剧”。

  根据史料记载,由本地艺人组成的本地戏班尽管出自清代雍正年间,但本地科班却迟至咸丰、同治年间才出现,期间相距约100多年。据著名粤剧演员新珠(1893—1968)生前回忆:粤剧科班一般称童子班,又称细班(小班),招收18岁以下、10岁以上儿童学戏,“粤童子班不知创始何时,有历史根据的,当以‘庆上元’班为最早”。〔9〕庆上元童子班,创办于咸丰、同治年间,培养出创建八和会馆、复兴粤剧的邝新华等一代精英,其后有“报丰年”、“新少年”、“超群乐”等童子班。这些童子班与京剧科班富连城的时间大体接近。民国十六年(1927),八和会馆开办科班——广东优界八和戏剧养成所,造就了以罗品超等一批跨越艺坛半个多世纪的剧艺名家,饮誉海内外。

  刘文峰所长谈到剧种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关于本地方言问题,上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有人曾经提出,广东粤剧“在李文茂起义(咸丰四年,1854)之前一定用的是土话(广州方言)”。我们认为,这种猜度不符合广东戏剧发展规律和历史事实。李文茂起义失败,导致清廷残酷迫害本地戏人,本地戏班濒临“亡行”边缘;但是一个不太长的历史事件,怎可以将一二百年本地戏剧的发展进程,学外江戏、沿用舞台官话多年传统习惯轻而易举地改变过来?更何况直到现在,根据粤剧剧情表达需要,还不得不保留一些不可取代的舞台官话,这就是历史留下的必然痕迹,无法改变。据《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称,在清朝统治相对薄弱、远离省城的广东下四府(粤西湛江地区),当地戏班演传统剧目仍沿用“戏棚官话”(舞台官话),完全改用广州方言,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事。〔10〕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粤剧源于北方戏曲,毋庸置疑。第三个标志,关于创作、演出新剧目,形成地域风格的问题。被誉为世界上“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年龄最大、表演时间最长的戏剧演员”、吉尼斯纪録创造者、现年97岁的罗品超,1986年12月在香港公开演讲时说过:长时期以来,“粤剧就是唱外省传进来的东西,自己创造性的不多”,“仍未形成为一种风格”。比方“古腔”唱曲——《六郎罪子》,明明白白是源自湖北汉剧;另外一出名戏,广东用官话唱的古腔粤曲也和京剧唱的几乎一模一样。罗品超又说:“这些唱曲都源于外江戏,不过后来粤剧也把许多自己的东西加了进去,逐渐就有了自己的面貌,这也就是粤剧初期的样子”。〔11〕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地戏人改用广州方言,由假嗓改为真嗓,普遍运用梆子、二黄板腔,大量吸收广东音乐、小曲、民歌,先后进行了一列改革,使本地戏剧更加富有地方色彩,粤剧逐步迈进成熟阶段。随着本地班的成长、壮大,成为本土的戏曲主流,外江班不断萎缩、削弱,最终为时代所淘汰,退出历史舞台。

  由本地戏人组成的“本地戏班”,是相对外江戏班而言的。广东人过去一直称外省为“外江”,外省人为“外江佬”。而本地戏班民间一直叫“大戏”, “做大戏”,“睇大戏”。大者,即指范围空间的广阔、辽远,无边无际,无所不包,显示广东戏剧吸纳、融汇着神州大地戏曲的优长,集艺术之大成,为我所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粤剧音乐所用的大锣大鼓,在中国戏曲独具特色。据老艺人称,从前在农村演戏,要“先打发布鼓,后到三五七”,锣鼓喧天,持续一个小时,然后才开戏,以吸引四乡群众前来观看。广东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适合户外演戏,面向乡间普罗大众,越热闹越好,这亦是“大戏”称谓的一个由来。据邝新华徒弟、曾在八和会馆任职多年的任俊三回忆说,民国十四年(1925)八和会馆召开执行监察委员会,时任监察委员的名伶千里驹率先在会上提出,建议将沿用多年的“大戏”,及因李文茂反清起义失败,为求生存而被逼借用“京戏”之名,统一改称为“粤戏”,获监委会一致通过,从此本地戏班划时代地得到了“正名”,而“大戏”之名仍在民间广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京戏”改称“京剧”,“大戏”、“粤戏”也统称“粤剧”这才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的广东地方戏剧了。

注 释:

  〔1〕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4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黎健:《香港粤剧口述史》,13、14页,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3〕黎健:《香港粤剧口述史》,32、33页,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4〕苏州緑天:《粤游纪程·土优》。

  〔5〕黎健:《香港粤剧口述史》,6页,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6〕2000年11月在第三届国际粤剧节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粤剧资料汇编》,24、25页,广东戏剧家协会编印。

  〔7〕《中国戏曲志·广东卷》,71页。

  〔8〕《粤剧资料汇编》,25页,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编印。

  〔9〕《粤剧春秋》——广州文史资料第42辑,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粤剧研究中心合编。

  〔10〕《中国戏曲志·广东卷》,75页。

  〔11〕黎健:《香港粤剧口述史》,5页,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