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剧形成关键的二十五年



  王建勋 肖卓光(王建勋,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会长,广州市文联原主席;肖卓光,广州市粤剧粤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原会长。)

  
粤剧历史应从什么时代算起,何时才应称为粤剧,至今仍众说纷纭。粤剧前辈陈非侬认为“南宋已有粤剧”,编剧家何建青主张“粤剧应有广东班(本地班)出现时算起”,更多的人认为只有到了明末清初,纔可能有粤剧产生。就从清初算起吧,也还有从雍正、干隆、道光、同治、光绪甚至民国初年的多种看法。惟有一点是各家一致同意的,就是自从有了“本地班”这个以广府籍艺伶组成的戏班出现后,才揭开了入粤演出的“外江班”的戏逐渐演变成粤剧的历史。但何时才有本地班,又有从明万历年,清同治年前或后等几种观点,对粤剧起源与流变,也曾在省市和香港组织的粤剧学术研讨会上,诸家展开过讨论和争鸣,至今难作结论。虽然争论是有意义的和必要的,但我认为此题牵涉范围面广,题目也太大,远非两三节时间研讨能得结论,不如集中在本地班的戏何时改姓为粤,是什么原因促成的,作为这次讨论的焦点更为实际。

  我的浅见如下:

  首先,我认为过去很多粤剧史志论文和发言,把未形成粤剧之前也称为粤剧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应改称大戏。粤剧源于外来剧种,由入粤的外江班带来,经过明清两代300多年由本地班的地方化演变过程,到了清同治初年至光绪十三年,约25年时间,由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成了粤剧雏形,再经上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全面改革,才成为充满地方特色的南方一大剧种。

  300年,25年,30年,中间的25年是粤剧形成的关键时期。

  清雍正十一年,游宦广东的江苏人緑天在他的《粤游纪程》对本地班演戏的情况,有较具体的勾画:“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女优颇众,歌价倍于男优。桂林有独秀班,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榴月期五月初一,署中演戏,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只有《白兔》、《西厢》和《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内一优,乃吾苏之金闾也,来粤二十余年矣,犹能操吴音,颇动故乡之怆”。由此可见,他指的广腔班和郁林土班就是本地班,演的剧目,是来自北方的昆剧《白兔记》,唱的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的昆曲或弋阳腔。本地班和外江班演出不同的,是喜欢在剧目中插上一些广府语白:“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然后登场”,这种演出前以大锣钹敲击以提示观众催场的习俗,也很像 后来粤剧的“闹棚”。很可能除在演戏加入广府白话外,还加插一些土班锣鼓点。不广不昆,蛮音杂陈,成了清雍正之前本地班大戏渐变阶段的特征。

  明清两代,活跃在广东的戏班可分为三种。一是纯粹从外省入粤的外江班,二是本地人的外江班(广东人学外江戏的戏班),三是本地人的本地班。在同治年之前,以第一种外江班势力最大,几乎所有市镇官办民办的酬神大小型演出都由它承办,而本地班一般多在郡邑活动或上山下乡演出。道光末年二花脸李文茂反清起义,至咸丰八年失败后,本地班被禁达六年之久,到同治年解禁后,本地班有过一段所谓同治中兴时期。从同治初年到光绪十三年约25年时间,是本地班的戏从渐变到突变(也可以说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一、清道光年间徽班入粤。北方皮黄声腔先后成了本地班的音乐主腔和基本版式。声腔的转变,本地大戏找到了演变粤剧的基本调色,是最主要的前提。

  二、同治年间本地班提纲戏的兴起。这种被丁仁发在《番禺县续志》中批得一无是处的“说白鄙俚,不改事实,不讲关目,架虚梯空,全行臆造,或变易事迹,改换姓名,悖理不情”的提纲戏,过渡到有自己新编剧目的开始。更重要的是,由于要编好提纲戏,要有懂戏的笔手才能编好。由此便催生了开戏师爷,即后来粤剧编剧家的诞生。有了这提纲戏阶段和开戏师爷出现,才能在艺人过去只靠口传心授的传戏方法,过渡到有笔手编新戏的文字剧本。本地班特有的《大排场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等“文静戏”和武戏,《八大曲本》(实际是八大剧本唱本)和一批新戏才由此产生。

  三、促使大戏出现创作新戏和时装戏(现代剧)的,是辛亥革命本地班和“志士班”的改良戏。

  为了响应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号召,为了改良大戏。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如蛇王苏、姜云侠、郑笏臣等本地班艺人,一批如陈少白、黄鲁逸、卢骚魂等革命党人和新文化人,编了一批新古装剧和创作了大批如《云南起义师》、《火烧大沙头》、《温生才炸孚琦》、《黑狱红莲》、《周大姑放脚》……等反帝反清反封建等时装戏(清装戏也是当时的时装)。由于编的作者基本是广东人,写的不少又是广东人物和风土人情,因此很多剧本都用了广州白话或广东歌謡。加上有些编者是受过日本文明戏(即话剧)和欧洲歌剧熏陶的新文化人,他们对传统编剧并不熟悉(行内称为羊牯),写时装剧也难以套用。因此,便引进了文明戏话剧写实的元素和歌剧分幕等手法编戏(中国戏曲过去只分场,不分幕,也不用幕布)。逐渐使剧本也起了变化,从写脚式变成写角色,写人物行当变成写人物性格。剧本的文体也由古文体变为半文半俗。这对大戏由广州白话取代舞台官话推动极大。到了清末民初,已经有不少本地班剧目演出改用白话。广州白话与北方语言不同,声部有别,使大戏音乐声腔改为平喉演唱,初步形成粤剧。清光绪十三年,李钟钰在《新加坡本土记》中,第一次把大戏,广府戏正名为粤剧,说明此时粤剧已甫具雏形,再经20~30年代全面改革,从成形逐渐向成熟。因此,这25年是大戏演变成粤剧的关键时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