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剧的孕育形成和成熟



  陈勇新(佛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粤剧是地方戏曲,经过孕育、形成而成熟,已经成为广泛流传于两广粤语地区以及世界粤籍华人聚居地的一大剧种。声腔以梆、黄为主,兼有昆、弋、小曲、歌謡等,属板腔曲牌混合体,在全国地方剧种中,粤剧的唱腔音乐最为丰富多彩。为叙述方便,本文拟由近而远,并把成熟阶段以后的粤剧称为现代粤剧,其余称早期粤剧。

  成熟期多数认为是20世纪20~40年代。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逐渐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割地赔款没完没了。为“救亡图存”,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康梁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斗争。社会动荡,中西文化大碰撞,尤其是1904年志士班发起的、历时近20年的粤剧改良运动,加速了粤剧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是:由舞台官话唱念变为以广州话为主,小生假嗓改唱平喉,“粤剧”名实相符;城镇室内剧场逐渐增多,以大城市观众为对象的省港大班盛极一时;由武戏为主转变为文戏为主;人才辈出,各种唱腔、表演流派异彩纷呈;形成编剧家群体,产生了许多与别的剧种不同的剧目。这些标志的具体内容,已有大量的论述和资料,毋需展开。至于总结粤剧成熟期的得失,探索发展方向,无疑是当今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略。

  形成期一般认为是清代道光年间或嘉、道年间,其主要标志是艺术特色与外江班“判然迥殊”〔1〕。对此,《粤剧史》略加说明:“粤剧发展到道光年间,艺术风格和特色已相当鲜明而稳定,其剧目的思想内容和精神特质,也与其他剧种判然有别。”〔2〕明成化年间,广州、佛山地区的戏曲活动已相当频繁,“从明中叶至明末,陕西、江西、福建、江苏、浙江等省,都有戏曲剧种传入广东各地区”〔3〕,人们把这些外来戏班,统称外江班。外江班之所以大量入粤,并以广州为据点,有其特殊背景:自南宋始,我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广东因远离我国政治中心,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乘势发展,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繁荣之区。各地客商来粤日众,并在广州地区建立了许多商业会馆,此其一。其二,过去实行“异地做官”,广东各地官员,都从外省派驻。其三,士大夫阶层一向以中原文化为正统。这三部分人自然喜欢自己的家乡戏或从外省来的戏班,从而形成了可观的戏曲演出市场。这种情况,对广大本地观众来说,显然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他们渴望本地人也像外江班那样演得有声有色,于是,与“土戏班”不同的本地班就应运而生。经过长期实践,一种有别于外江班的“广腔”,是“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4〕据多数研究者认为,“广腔”是广东化了的多种声腔混合,包括弋阳腔(高腔)、昆腔、西秦腔等。干隆年间,又出现外江班第二次大批入粤的浪潮,并在广州建立了“外江梨园会馆”。因此,本地班是接受外江班的全面影响,吸取各种声腔作为养分,致力于地方化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的。粤人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中,对广州地区道光年间的外江班和本地班有过具体描述:“外江班皆外来,妙选声色,伎艺并皆佳妙……,舞能垂手,锦每缠头。本地班但攻技击,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言既无文,事尤不经。……仅许赴乡村搬演。鸣金吹角,目眩耳聋。……大扺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其情形局面,判然迥殊。”〔5〕据此,本地班的艺术特色和活动状况,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以武打戏为主。二、剧目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抗争精神,亦即具有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正统文人看来,这有违朝廷提倡的“劝人为善欢乐太平”,演绎神仙道佛,歌颂帝王圣贤的准则〔6〕,所以说“事尤不经”。三、音乐气氛热闹,大锣大鼓,唢呐频吹;服饰极尽豪侈,满目琳琅,令人“目眩耳聋”,风格接近西秦戏。而历来的粤语民歌、明中叶产生的木鱼以及清代干隆先后出现的龙舟、南音、粤讴等粤语曲艺,肯定对本地班有影响。四、由于不合上述三部分人口味而受排挤,“仅许赴乡村搬演”,以广大农民为演出对象。五、所谓“言既无文”,是指本地班所演剧目多为提纲戏,但亦不限于几种“十八本”。俄罗斯国家图书馆1989、1990年先后收藏了49个早期粤剧“班本”〔7〕,其中的《皇娘问卜》、《兰芳草探监》、《春娥教子》、《秋胡归家》、《桑园试妻》、《刘秀抢饭碗》、《财花云》、《寒宫取笑》等剧目是别的剧种少见的。《重台分别》出自木鱼书《二度梅》,与班本同名的木鱼书《二下南唐》、《丁山射雁》在社会上流传很广。这方面仍需收集资料,深入研究。

  现在回过头来看早期粤剧的孕育。有明一代,广东各地戏曲演出活动相当兴旺,以致明成化十七年(1481)成书的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无可奈何地说:“七月七之演戏,世俗相尚,难于禁革。”所演戏曲,包括本地人的“土戏”以及势力很大的外江戏。目前所见有关早期粤剧的论著和文章,对“土戏”都只有片言只语,演什么剧目,怎么演?等等,都不知其详,大概是缺乏文字记载或实物所致。其实,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不是由“土戏”衍化为粤剧,而是由另起炉灶的本地班演变、发展为粤剧?现在只好就有限的资料来分析。明代中后期,外江班大举入粤,在外省客商云集的广州地区占统治地位,本地班建立后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沿用外江班的样式,博采众长以求生存。因此,外江班对早期粤剧的孕育,显然有很大影响,而事实上,现代粤剧的梆黄和昆弋牌子都是由外江班传来的。但是,外江班毕竟是原籍的地方戏,来广东亦只在同乡和上层社会的圈子受欢迎,最终要回归故里,不可能由他们演变成粤剧。而本地班面对本地观众,需要适应本地人的审美需求才能立足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只有本地班才能演变成粤剧。

  现在的问题,粤剧追根溯源至本地班,要追溯到什么程度才立得住?

  最好是查出第一个本地班,但看来可能性很少。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意贬低伶人的地位〔8〕,影响所及,正统文人不屑记録,就算是艺人、戏班,后人也知之甚少,只好以本地班的行业会馆作为依据。

  广东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先生说过:“未有八和先有吉庆,吉庆之前还有琼花”。以琼花会馆作为早期粤剧的依据,已得到粤剧界的认同。

  黄君武接着说:琼花会馆“为什么创建在佛山呢?因为佛山手工业发达,学艺人多。”“广州文化公园旁也有一条琼花直街,是由原琼花会馆的庙宇产业开拆而成的。”〔9〕他虽然没有说琼花直街建于何时,但明确指出是由“原琼花会馆”产业开拆,换言之,就是先有佛山琼花会馆,后有广州琼花直街。而琼花会馆又创建于何时呢?黄君武说:在佛山大基尾水埗边,见过明朝万历年立的“琼花水埗石碑”。但这块石碑遍寻无踪迹,口述孤证难以为凭。香港资深粤剧研究家余慕云先生生前也说过:“听说现存美国国家图书馆的康熙版《佛山忠义乡志》,对这块石碑有记载。但未见到这部志书得到证实之前,此说未可成立。”目前唯一有力的证据是干隆十七年(1752)编成的《佛山忠义乡志》所绘的地图,在大基尾的位置赫然标出“琼花会馆”。广州外江梨园会馆建于干隆二十四年,比琼花会馆起码迟七年,故建于干隆十七年前的琼花会馆,已足以反映本地班的规模,因为只有本地班林立,才有组织行业会馆的需要。

  琼花会馆何以设在佛山?这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佛山的政治环境、地理条件对本地班有利。

  广州是广东省省城和政治中心,容不得本地班的抗争精神,而且外江班势力强大,本地班难以立足。佛山连县城也不是,不过是南海县的一个堡或镇,明代朝廷没有派驻官员,清代也只派出少量低级军政人员,负责收税和协助维持治安,行政事务基本由地方士绅及行会头人把持,带有自治性质。由于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外地的蔡李佛、咏春等门派的武林高手可以来佛山潜藏和发展,传说中的摊手五为逃避清廷追捕,也选择来佛山藏匿,不但未被发现,而且能够安心向本地人传艺。佛山地处西、北江交汇要冲,居广州上游,历史上河道宽畅,上通川、广、云、贵,下贯珠江口,方便戏班乘船来往聚散。“每年演出季节结束,旧班子的解散和新班子的组成,都在佛山进行。新班子的首场演出,亦必在祖庙万福台开始,然后再下乡巡逥。”〔10〕这都说明,当时佛山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本地班自由活动,施展拳脚。

  第二,佛山工商业兴旺,经济繁荣,民俗活动长年不断,本身对演戏有迫切需求。

  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繁华重镇,清代更跻身全国四大镇和四大聚之列〔11〕,是岭南的内贸中心:“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西北各省,故商务为天下最”〔12〕。“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圜匮层列,百货山积,凡希□之物,会城(广州)所未备者,无不取给于此。往来驿路,骈踵摩肩,庾肆居民,楹逾十万。”〔13〕佛山手工业发达,冶铸、陶瓷、纺织、中成药业等名闻遐迩。行业会馆、庙宇多,师傅诞、神诞长年不断,形成了演戏酬神的习俗,无日不弦歌。如祖庙北帝诞秋祭:“十月,晚谷毕收……,自是月到腊尽,乡人各演剧以酬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14〕又如“六月初六日普君神诞,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凡一月乃毕。”〔15〕有时还要联班演出:“琼花会馆,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愿,或三四班会同演唱,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兴闹”〔16〕。由本地与外地商人斥资演戏,其中固然会有外江班,但广大观众主要是手工业工人、本镇居民和四乡群众,就近从琼花会馆延请戏班是顺理成章的事。

  至此,早期粤剧行业组织琼花会馆设在佛山已不容置疑,但如何表述则可以斟酌。如“佛山是早期粤剧的大本营,广州是近现代粤剧的大本营”,恐怕更切合实际(把“大本营”换成“活动中心”意思也差不多);至于说“佛山是早期粤剧戏班的集散地”也符合事实。

  

  注 释:

  〔1〕见《中国戏曲志·广东卷》71页,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

  〔2〕《粤剧史》13页,赖伯疆、黄镜明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3〕赖伯疆《广东戏曲简史》4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刊刻于雍正十一年(1712)的《粤游纪程》,李元龙所撰序文。转引自《粤剧史》,同〔2〕,9、10页。

  〔5〕转引自赖伯疆《广东戏曲简史》105、106页。

  〔6〕明永乐九年七月一日,刑科署都给事中曹润等上奏。转引自张发颖《中国戏班史》96页,沈阳出版社1991年版。

  〔7〕见拙作《俄罗斯新收藏的古老“班本”》,载《南国红豆》2000第五期32页。

  〔8〕见《中国戏班史》95页。洪武二年规定,不准伶人应试,步入仕途;娼优之家男子戴緑头巾,系红搭膊,穿带毛猪皮靴,走路不准走在当中。

  〔9〕《八和会馆馆史》,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佛山市文物志》7页,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

  〔11〕清代,佛山与景德、朱仙、汉口合称全国四大镇。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12〕民国《佛山忠义乡志》。

  〔13〕康熙二十三年,广东布政使奉天郎廷枢《修灵应祠记》。明正统十四年(1449)佛山乡民自卫,扺御黄萧养进攻。景泰元年(1450)由广东左布政使揭稽上奏,皇帝敕封祖庙为灵应祠,佛山为忠义乡。

  〔14〕干隆《佛山忠义乡志》。

  〔15〕同上。

  〔16〕道光十年禅山怡文堂刻《佛山街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