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杂谈粤剧起源兼议众说



  梁 谋(番禺区文联主席。)

  广东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是皮、黄体系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至国外,可以说,凡有粤语通行的地方就有粤剧演出,是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有“南国红豆”的美誉。关于粤剧的历史,戏剧界众说不一,我以为, “粤剧”的由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粤剧起源的文化背景;二、粤剧形成的历史年代;三、粤剧诞生的时间。现概述如下:

  一、 粤剧起源的文化背景

  (一)“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延伸。作为一个地域,岭南地区位于中国最南方,南岭有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岭,又称五岭。横亘在粤、湘、赣、桂四省边境,最高海拔为1902米。它把岭南与中原分隔开来,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两广又称为岭表和岭外。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崇山峻岭像一道天然屏障,阻碍了广东经济文化与中原的交流发展,直到唐代,岭南还被看做化外之区,瘴疗之乡,是被朝廷贬逐的官员流放之地。自唐代开元年间(约公元718年)广东籍的宰相张九龄主持开凿了南岭山脉大庾岭山道,才使岭南和中原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唐代的大庾山道的开通,促进了中原文化进入岭南地区的发展。这是孕育“粤剧”的文化背景之一。

  (二)南汉兴王府(广州)的百戏出现

  唐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此后,中国境内出现了10多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南汉是当时建立在岭南的封建政权。南汉(917—975)以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首都。唐末以来,岭南社会经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大增。南汉号称“富强”,与诸国争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岭南经济中心与一国首都,兴王府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北人南迁使南方农业发展。安史之乱后,内地人民为避战祸,纷纷南迁,汇成两晋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南移浪潮。南迁人口有增无减。这些人一般从中原、江浙迁到江西、福建、湖南,辗转至岭南,集结于粤中、粤东和珠江三角洲作为重要的居留地。如洪州人古蕃,“当五季之世,中原扰攘,遂南迁岭表”,其中第四子全望居增城。一部分在岭南做官或被流放岭南因战乱无法北返的北方人士久客岭表,落籍兴王府。南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很快,文化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兴王府不仅是一国政治、经济中心,而且也是科技文化中心,人才荟萃,文风盎然,在五代十国都城中属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可与吴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南唐西都江宁府(今南京市)及前、后蜀成都府、吴越西府(今杭州市)相比拟而不逊色。开科取士,名士毕集。朝廷以文治国,奬掖文士,延揽人才,包括内地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精英竞相入彀,进入统治集团。国家建立,乃有礼乐、音乐、史学与天文历算。“南汉仿照唐制,定吉凶礼法,置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下属大乐署专管音乐艺人的训练与考核,鼓吹署专管仪仗鼓吹。内宫还设有东西教坊,负责乐舞、“百戏”、杂技的训练与演习。殇帝时,教坊伶宫超过千人,说明南汉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规模很大,非常盛行。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后主派人迎云门宗祖师文偃真身入宫,“东西教坊、四部伶伦灵龛入于大内,螺拨铿锵于玉阙,……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百戏联宵”。兴王府乐舞戏曲丰富多采,盛况空前。南汉兴王府内常演出“百戏”,有时通宵达旦。“百戏”是汉代表演艺术的统称,又称“散乐”、“角扺”,融汇了当时的一切表演形式,比如歌舞表演、杂技和竞技表演等。戏曲艺术是百戏中一个重要项目,不过没有独立出来,而当时正是以各种表演形式交汇的效果为美,是较平民化的审美,所以这形式一直延续到宋代。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南汉“兴王府”(今广州)的戏曲活动。这是 “广东大戏”(粤剧)的孕育文化背景之二。 
(三)宋代歌舞剧曲録“番禺调笑”的出现

  从刘永济集《宋代歌舞剧曲録要·元人散曲选》一书中也可以寻觅到“粤剧”孕育的文化基因。洪适撰的“番禺调笑”(是一种表演形式——笔者):

  一、勾队:盖闻五岭分疆,说番禺之大府;一尊属客,见南伯之高情。摭遗事于前闻,度新词而屡舞。宫商递奏,调笑入场。曲目:羊仙、药洲、海山楼、素馨巷、朝汉台、浴日亭、蒲涧、贪泉、沉香浦、清远峡、破子、遗队。

  此曲所咏皆番禺古迹,今略记于后:第一、羊仙。《太平寰宇记》谓五羊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而至,故今呼为五羊城,即今广州番禺县也。第二,药洲。《一统志》谓药洲在府城内。南汉时聚方士炼药于此。第三,海山楼。《广东省志》谓楼在镇南门外,宋嘉佑中经略魏炎建,下即市舶亭。第四,素馨巷。《扪虱新话》广中素馨以蕃巷种者尤佳。第五,广州记。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圆基千步,直峭百丈,螺道登进,顶上三亩,朔望升拜,号为朝汉台。第六,浴日亭。《一统志》谓浴日亭在扶胥镇南,海神庙之右,小丘屹立,亭冠其巅,前瞰大海。夜半日渐自东海出,故名。第七,蒲涧。《太平寰宇记》引裴氏广州记谓甘溪涧在番禺县(今属越秀区、白云山内——笔者),水极甘冷,又名葛蒲涧。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安期生采服仙去。第八,贪泉。《晋中兴书》谓吴隐之为刺史,自酌贪泉,题诗曰:“石门有贪泉,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欢,终当不易心”。第九,沉香浦。《一统志》谓浦在城西,即吴隐之投沉香处。第十,清远峡。苏轼《峡山寺》诗自注称“传奇记孙恪袁氏事即此寺,至今人见白猿”。按《裴铏传奇略》云:“孙恪游洛,纳袁氏女,后至清远县峡山寺,袁氏改服理鬓,持一碧玉环献僧曰:‘此院中旧物’。僧初不晓,及斋罢,有野猿数十悲啸扪萝而跃。袁氏命笔题一诗曰:‘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沉。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乃化猿而去。僧方悟乃为沙弥时所豢者。玉环本胡人所施,当时亦随猿而往。” 

  “番禺调笑”是宋代当时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岭南戏曲演出的一个组成因素,为孕育“粤剧”的文化背景之三。

  (四)汤显祖被贬广东,对岭南戏曲的影响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曾任詹事府主簿、礼部祭司主事、浙江遂昌知县等职。万历十九年(1591)曾因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县任典史。期间着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始于1598年,400年历演不衰,是汤显祖的扛鼎之作,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演绎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广东经典爱情神话。”(见《广东九章》第168页)《牡丹亭》一剧问世,引起中国各地戏曲的强烈反响,争相演绎。《牡丹亭》也成为后来的广东粤剧传统剧目之一,是粤剧名伶肖丽湘、小生聪的首本戏。被收入广东省剧协、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合编的《粤剧传统剧目汇编》(第21册)。由此可见,汤显祖被贬岭南对推动广东地方戏曲发展的历史作用,这也是促进粤剧形成的基因,是粤剧起源的文化背景之四。

  二、 广东粤剧形成的历史

  (一)“琼花说”与粤剧形成的关系

  夏兰编着的《中国戏曲文化》云:“粤剧产生于广东,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此时,海盐腔已传入广东,并有江浙一带的戏班来此演出。明清时期,有诸多的外地班来广东,有海盐腔、弋阳腔、昆腔、梆子、徽调、汉调等”。上述所指的粤剧产生于400多年前,约是明朝万历年间。欧阳予倩在《谈粤剧》中说“据老艺人说,明万历年间的伶工已经有了他们的行帮组织——琼花会馆”。关于“琼花会馆”是否是戏行会馆呢?研究粤剧的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广西粤剧研究家何国佳先生指出:“琼花会馆并非戏行会馆,而是五金炉冶的专业行会”,“炉冶行业天天同火打交道,故而立火神华光为偶像”,明代的佛山,是全国第二大的冶铁基地,所生产的生铁,供应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七个省份。所造的铁锅,质量上乘,行销中外。从事冶炼行业工人数万,信奉火神,因而建立会馆有一定的可信性。其二,粤剧研究家胡振着的《广东戏剧史·红伶篇之二》指出:“扬州商人建立佛山琼花会馆”。干隆十八年,高宗弘历帝南巡,扬州盐商捐银20万两为他修建临江等行宫。扬州大部分盐商家里都有“家庭戏班”。据《水窗春》记载:有梨园全部,殆二三百人,其戏箱已值二三十万。一个“家庭戏班”有二三十人,这戏人“晨起则小碗十余,各式点心皆满,粥亦有十余种。”而且这些戏班并非一般。干隆帝八十大寿时,选各地戏班进京祝寿演出,名震京都的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是盐商江春的家庭戏班。京戏也由此汇合各地方戏。佛山之“琼花会馆”,得到扬州商人丰富的资助而建筑,内有戏台、宾馆、储栈、水埗等。麦啸霞在《广东戏剧史略》所说的“琼花会馆“之事,完全是麦氏伪造出来,强奸历史的。佛山的兴旺自扬州“屠城十日”之役后,扬州商人搬迁到佛山来,使佛山从一个小镇变成全国四大镇之一。胡振先生还有关于“琼花”的描述: 

  “扬州人有云:扬州古城传佳话,如今琼花更风流。扬州的琼花自古以来,传颂人口,历数百春秋,阅尽沧桑,植根于古老幽静而宽敞之庭院。花开之时,枝头白玉如盘,其幽姿洁情,不同凡响。一朵大的花蕊周围镶嵌着八朵小花,欲似八仙聚会。在那百花丛中,有数根花团锦簇的枝条,迎风摆舞,分外袅娜多姿。阵阵清香,游人不远,早已扑鼻清香。扬州的琼花据说来自扶桑。每年扬州琼花竞放的季节,中外游人慕名而来欣赏者数以万计,每年三月(农历)下扬州,三月最好看琼花。烟花三月,緑柳城郭,春潮如涌,十里扬州,树緑桃红。人间稀有的琼花正在含苞待放,看琼花,天不留人,人自留。莫负广陵杨柳新”。

  以上是对琼花的描绘,仅给粤剧研究者对“琼花”出处之参考,因为琼花出自扬州,很多广东人对琼花的认识都不甚了了。粤剧为什么要用“琼花”作会馆名称呢?而不用其它花卉的名称呢?粤剧与琼花有什么渊源?粤剧研究家赖伯疆生前有人曾就此问题向他请教,他回答说:“前人可能因为粤剧好看,而赋以琼花美誉。”好看的鲜花很多,何以琼花比喻?此说欠说服力。关于“有琼花会馆之日,就是广东粤剧存在之时”之说,以及何时有“琼花会馆”、“琼花会馆”建自何人之手等问题,从现存资料来看尚难定论,值得研究。其三,梁威先生的《粤剧源流及其变革初述》云:北京名伶张五(绰号“摊手五”),他把明代已建立的地方戏人组织的“琼花宫”,调整、扩建为“琼花会馆”。其四,原广东八和会馆馆长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的《八和会馆馆史》说:“未有‘八和’先有‘吉庆’,‘吉庆’之前还有‘琼花’。‘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会馆,相传始创人叫‘摊手五’,真名叫张骞(外省人),粤剧界称之为‘前传后教张骞师父’。在佛山大基尾水埗头边,我见过一个碑刻有‘琼花水埗’四字,是明朝万历年立的。可以推断,该馆成立于明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前。”以上资料所述,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按黄君武先生说,“琼花会馆”是建立于明万历年间或万历之前、即1573年或更前的时间。按梁威先生所说,“琼花会馆”是由张骞(摊手五)从“琼花宫”扩建为“琼花会馆”。张骞是顺治年间(约1650年左右)从北京逃亡来粤,匿居佛山授徒,以后才把“琼花宫”,扩建为“琼花会馆”。2.香港粤剧研究者胡振先生云:“‘琼花会馆’是扬州商人所建。”扬州商人来佛山避居,因为清顺治二年(1645),扬州被清兵攻破,清兵入城洗劫,屠城十日,扬州商人南逃,纔到佛山避居的。按一般推理,他们定居后,起码也要用三、五年时间,才能建造好“琼花会馆”,约到1650年左右。按时间计算,扬州商人有没有可能将刚建成的“会馆”交由地方戏人行会使用?3.如按黄君武先生所讲“琼花会馆”建立于明万历年间或更前的时间,就按明万历元年(1573)与清顺治七年(1650),扬州商人建立“琼花会馆”计算,时差77年之久。4.广西粤剧研究家何国佳先生指出:“琼花会馆并非戏行会馆,而是五金炉冶的专业行会”。关于设立火神华光为偶像,这一点与戏行(粤剧)相同,但设立崇拜的时间有异。据黄君武先生在《八和会馆馆史》所云:“我们安放华光先师是因光绪年间初期火烧寺院(寺院在广州南方戏院附近),当晚寺院有个前辈艺人叫‘崩牙启’救了很多人,自己却以身殉;当时艺人下乡演出也是搭戏棚,经常发生火烛。相传华光是火神,因而供奉华光为先师。”如按胡振先生所说:“琼花会馆由扬州商人建于清顺治年间(约1650年)到清光绪年间(约1878年)粤剧人“崩牙启”舍己成仁为计相隔220余年粤剧行会‘八和会馆’才出现供奉华光先师,与何国佳先生说的“琼花会馆”不是戏行会馆,而是五金炉冶专业行会,所以设立火神为偶像的论点,先后又有出入。上述有关“琼花”之说各说不一,时间有所差异。至于有人将琼花视为粤剧,称有“琼花会馆之日,就是广东粤剧存之时”之说,我认为这说法有牵强附会之嫌。 

  (二)“花雅”之争与粤剧成形的凸显

  中国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便是称为“花部”的地方戏与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之间的较量,可以说清代地方戏曲之间争锋的主旋律。“花部”与“雅部”的称谓来历于干隆年间,当时江浙官商为了迎接干隆南巡而在扬州设立了“花部”与“雅部”,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録》中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腔,统谓之乱弹。”自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都以“花部”代称,又称为“乱弹”或“乱弹诸腔”,花部争胜的时代则被称为“花部乱弹时代”简称“乱弹时代”。广东大戏的形成与变迁,所经历的道路和京戏、汉戏等是一样,因为大多数的观众的好尚,形成了一个时期的风气:雅部让位于花部——昆腔让位于梆黄。据欧阳予倩《谈粤剧》载:“广东人接受了梆子、二黄加上广东民间曲调,再把梆子、二黄的唱法和伴奏逐渐加以改革,形成了广东大戏。”昆腔曾经在广州盛行,但只是达官贵人欣赏,还有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捧场。本地班唱的是乱弹,即所谓“乱弹、秦腔及角扺之戏”。据丁仁长《番禺县镇志》载:“凡城中官宴赛神,皆系外江班承值。其由粤中曲师所教而多在郡邑乡落演剧谓本地班,专工乱弹、秦腔及角扺之戏”(丁仁长所指的乱弹可能是二黄和弋阳腔;秦腔就是梆子;角扺是指武戏)。昆腔站不住了,乱弹独占歌坛,外江班逐渐吃不开,本地班取得全胜。还有清雍正年间,湖北籍名伶张五(骞)因为得罪官府,从北京逃到佛山,把京腔(即弋阳腔、又名高腔)、昆腔和武功教给红船子弟,成立戏班。张五会的戏很多,昆腔、乱弹都会,而且能文能武(据说他精通少林派武术,粤班讲武仍宗少林),他一手教出来的弟子很多,因 此粤班拜他为祖师,称“张师傅”。张五推动了粤班(广府大戏)的发展,他的出现是形成粤剧雏形的标记。

  (三)李文茂起义对粤剧的影响

  李文茂参加天地会起义,使粤剧在发展途中遭受到一次重大的打击。咸丰四年粤剧的武二花李文茂响应天地会首领陈开号召在佛山起义。李文茂为人疏财仗义,精通少林武术。他是天地会有名拳师。他率领琼花会馆的梨园子弟,编为三军:小武、武生等称做文虎军,二花面、六分等称做猛虎军、五虎军,打武家等称做飞虎军。李文茂称三军主帅。他们穿上戏班的蟒袍甲胄表示反清复明。因此清廷禁絶粤剧15年。这15年中,粤剧艺人只得搭班加入汉剧和徽剧的戏班中,也有挂着京剧等其他剧种名头进行演出。艺人为了生活,有时到街头巷尾露天演出也被干涉,甚至拿办;有的便在衣领上写“借衣乞食”四个字,各处游荡表演借谋一饱。至1871年禁令才正式解除,直至光绪元年(1875),经粤剧艺人邝新华、何章(花旦勾鼻章)等人,通过一番努力,经清廷允许,才于光绪二年,建立广东伶人行业组织“八和会馆”,恢复粤剧演出。八和会馆建立后,在逆境中发展壮大,粤剧史上称为“粤剧中兴”。这也是粤剧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清代地方戏的兴起不是突然而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发展形成的。戏曲艺术自身的积累加上各地歌舞和说唱艺术的兴起,都为清代地方戏的滋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必要的条件。据统计,形成于清代的地方戏曲剧种将近200多种,笔者认为“粤剧”是其中之一的戏曲剧种。

  三、 粤语演绎是粤剧诞生的标志

  光绪十三年(1887),旅居新加坡的清廷官员李钟钰着的《新加坡风土记》载:“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这是最早把大戏、广府戏正名为“粤剧”的历史文献。粤剧原称大戏,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载:“大戏是历史悠久而没有较完整舞台体系的剧种的统称。”是对小戏而言,如昆剧、京剧、秦腔等剧种都是。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一般以历史题材为主,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并重。现在各剧种都有发展,“大戏”、“小戏”的各种差别已渐渐消除,只是在习惯上,观众往往把整本戏叫作“大戏”。广府人看戏称“睇大戏”。北方人也称看“大戏”。大戏的名词不是广府独有,而是南、北兼有的。仅以名词称谓来说“大戏”则无地方特色可言。“粤剧”的称谓就不同了,它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京剧”讲“京话”、“川剧”讲四川话、“粤剧”讲粤语(广州话),才有地方的特色和韵味,所以本人认为审视每个地方剧种是否成熟要看它是否用地方语言来演绎戏剧内容,这是界定它是否属于地方特色剧种的依据。最初外江班压倒一切,本地班只能下乡演出,而酬神宴会也总是外江班承值。`因语言的关系,外江班不可能满足广东观众的要求,客观形势决定了本地班必然兴盛。旧有的剧目渐渐失去号召力,新的剧目必然应运而生。广东的本地班和外江班并立的时候可以看作是粤剧奠定基础的时期。清光绪末至宣统年间,由于清政府丧权辱国,腐败无能,孙中山先生组织反清的辛亥革命,广州与香港有大批文人追随响应,亦有广府伶人参与,这些文人懂用戏剧“高台教化”的作用,吸取了当时刚传入的文明戏形式,兴起“改良大戏”,广东报界黄鲁逸先生,于1907年左右带头组织“优天影”志士班,以话剧加唱形式演出改良大戏,改良大戏演出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均是现代题材,富有革命性,如《温生才刺孚琦》、《与烟无缘》、《痛除四大害》等;二是表演尽量运用广州方言。这样的改良大戏,令人耳目一新,有别于舞台官话,广州方言清楚易懂,深受本地观众欢迎。当时改良大戏的演出,除了吸引大量观众欣赏外,更激发起艺人对唱腔变革的强烈愿望,金山炳在演出《季扎挂剑》里,最先尝试运用广州话唱平喉,效果极佳,实践证明用广州话唱平喉,不仅在“新粤剧”可行,即使表演传统剧目也一样可行,继后朱次伯、千里驹等当时有名的大老倌也争相仿效,不断改进,从而使整个粤剧界也跟着唱腔变革,使粤剧更有“粤韵”味。粤剧用广州话来演绎,正式创立新剧种,成为我国一个异于外地戏曲的独立的大型的广东戏曲剧种,广东“粤剧”从此诞生。 


  参考资料:

  1. 刘圣宜着《岭南近代文化论稿》

  2.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

  3. 黄树森主编《广东九章》

  4. 欧阳予倩《谈粤剧》

  5. 刘永济集《宋歌舞剧曲録要》

  6. 夏兰编着《中国戏曲文化》

  7. 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

  8. 胡振着《广东戏剧史·红伶篇之二》

  9. 梁威《粤剧源流及其变革初述》

  10. 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八和会馆馆史》

  11. 梁洁华《小议粤剧之成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